Scalers:《精進》是新時代的青年文摘
采銅先生是我比較尊敬的一位知乎前輩,在我的印象中,采銅給出的答案好像總是那樣的深刻。
最近,采銅出了一本新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從書的題目來看是比較大氣磅礴的,於是我通過新浪書評人的群聯繫到出版社的編輯,寄了這本書。因為是書評人的群,所以寄書的代價是需要寫一篇書評。按照以往的邏輯,收到書大概一周之內,就應該寫出書評。我是4月27日收到書的,但是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拿出書評,所以開篇需要向編輯表示歉意。
1.談書的副標題
書的副標題是《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成為很厲害的人,這種想法可能在很多人心中有過,尤其是以小清新居多的知乎上,更是很容易吸引到許多關注。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是一個出於營銷考慮的折中選擇,就像我的上一篇針對《冷眼觀愛:如何七天找到女朋友》的評價那樣。
但是采銅和冷愛的區別在於,采銅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對於在學術領域有過博士生訓練的人來說,用「厲害」一個詞來描述精進這個書名,其實並不是準確。你如果說要精進,那精進到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呢?厲害是一個相對用詞,而且也沒有標準。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博士生可以算「厲害」;但是對於一名教授博導,博士生也許未必就是「厲害」了。
也許我這樣講你不明白,但是為了寫這個書評我專門到中國知網找到了采銅的博士論文拜讀了一下,其實從《表面特徵線索在客體保持中的作用》這樣學術風格的題目來看,我相信《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的確是為了大眾,做出了特別的考慮。
面對商業和學術,也許你不得不做出妥協。
2.全面整體的綜述寫作風格
《精進》這本書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七個側面切入。如果給一個總體評述,就是面廣求全,也就是如果你要把「精進」這個詞拆開來看,其實在這七個方面發力,是可以有一些啟發和收穫的。
采銅以自頂向下的角度來分解這個話題,最後細化到小標題,小標題帶有一篇文章,文章中插入小故事,再加上一些關於書籍的引經據典。於是整體上看非常的規整。
我個人認為這是學術訓練的結果,也就是這本書其實更多像綜述風格的書籍。綜述的意思就是給你一個索引入門,於是你可以在綜述裡面找到很多關於這個領域的其他信息。比如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很大一個價值就在於裡面提到的許多書的名字,這些書籍其實可以引領我們到更深處。
所以這本精進可以算是一個入口,也算是一個出口,這是一個引導我們精進的分發口。
寫綜述就要求作者有很深刻的積累,能對於領域有一個全覽性質的認知。這一點采銅做到了,在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故事,甚至每一頁,你都能看到誰誰的某本書的引用。這就要求在平時的閱讀中,注意積累,否則你無法如此的信手拈來。
3.我想看到一個更加真實采銅
我開篇說到一直沒有寫出書評,其實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儘管有上面我提到的長處,但是就閱讀體驗而言,我每每讀了幾篇,就很想把書放下,不想再讀了。「不忍卒讀」的原因不是因為精彩,而是因為引用的例證太多,沖淡了邏輯的完備和深度。
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儘管這本書在結構上非常優雅,但是其實分到每一個主題上,篇幅並沒有多少。然後除卻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開頭,作者又要講一個長長的故事,故事結束以後,就簡單的議論後,得到了結論。所以這其實並不能算「點到為止」,也不能算「意猶未盡」,而是你剛剛挽起袖子,戰鬥就結束了。
我一直想找到一些推理步長稍微長一些的論述,但是我一直沒有找到讓我興奮的點。就我個人的讀書體驗而言,如果能在字裡行間中,找到作者的論述分析邏輯,然後順著邏輯往下一路推演,最後有一些結論。也許這些論述不加例子會有一些乾枯,但是倘若跟下來以後,絕對是美妙的閱讀體驗。
但是在讀《精進》的過程中,我很難感受到這種體驗,於是我常常沒法讀下去。我看到的是采銅一直似乎在隔著一層紗在向我講述七個方面,一會引用這本書一會引用那個例子。當然引證的確有助論述的有效性,但是在這本書里,我覺得作者沒有用充分地邏輯駕馭好這些本可以更加生動的例子,反而變成了一場拼湊和掉書袋的遊戲,陷入了「我知道一個故事,我給你舉一個例子」的泥潭裡。
而這樣看下來,似乎又落入到成功學的話語窠臼中。成功學最常用的就是,我給你講一個例子,所以有一個結論,我們這章節就結束了。
所以每次讀的時候我都在感嘆,采銅你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想法是什麼?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來,哪怕很直接很暴力的語言,我覺得也要比,「XXX有一本《XXX》的書上說過,YYY的書上說……」要更加力透紙背。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是,這本書沒有對一些概念進行更深一步的辨析,而是默認的借用了一些概念。就像「厲害」、「成功」這些詞,我覺得在沒有釐清範疇的時候就開始長篇大論,至少在計算機領域裡的博士論文中,是行不通的。
所以其實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很壓抑的一個感覺就是,采銅同志,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4.哪一個是我?哪一個是你?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和一些朋友交流過。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意見那麼大?而且好像很失望的樣子?你印象中的采銅是什麼樣的人物?
這個問題突然把我點醒了,於是我開始追溯我的記憶。我大概回想起來,采銅給我的印象是在好幾年前的時候,因為他的一些回答的確點醒了當時的我。
於是我就翻開了知乎采銅的頁面,在采銅聲明退出知乎一年的界面上,看到了我給他點過的四次贊同。最早的是2011年,然後三條是在2012年左右。
其中有一條,是關於「觀念消費者」到「觀念生產者」的回答。但是我忘記我看過這麼一條,不過對比彼時此時,我發現,五年後不同的是,我不再是那個只會刷知乎點贊的人,我已經是一位持續的觀念生產者。過去800多天,我也累計寫了80多萬字了。比如最近的一篇文章《Scalers:成長者要勇敢地向上游進發》,其實也談到生產者的話題。
那麼問題來了,五年前的我,看到這篇回答的時候,若有所思甚至點贊。五年後的我全然已經忘記有過這麼一次經歷,但是我卻在以這樣的原則不斷踐行。那麼今天給這本書所做的評價,其實是基於五年後的現在展開的。
這五年我也一直在變化,所以也我現在的要求也許比五年前更高了。那我現在對這本書的評價,是不是值得其他人參考呢?
或者說,我是不是要切換回到五年前的那個我,以那種視角再審視一下這部作品呢?
我的確想過這個問題,而且我的結論,如果我五年前看到這本書,我相信會比現在有更深刻的感受。雖然更殘酷的可能是,看完後仍然很可能忘記掉,但是幸運的是後續的持續行動讓我仍然撿起並實踐了那些忘卻的理念。
寫到這裡其實我覺得采銅的《精進》仍然是值得我們研讀的。成長的路每個人的每一步都要扎紮實實走過,就像我們曾經讀過的《青年文摘》,至少伴隨了我們走過青春歲月。然後也許某一天你不再覺得這個好看了,但是畢竟你們曾經一起走過。我覺得《精進》可以算是新時代的《青年文摘》,從裡面的點滴文字中,至少某個階段的你,都能受到啟發。
但是如果我們要繼續精進的話,我希望我們能做到的要比這個還要更多。因為既然是精進,那就沒有止境;既然要想厲害,那就是動態的持續的,不會一勞永逸。
其他書評
Scalers:正本清源,讓成長走得更遠——讀《格局逆襲》
Scalers:情感成長的本質是個人成長——讀《冷眼觀愛》
Scalers:春節假期不妨讀讀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推薦閱讀:
※27歲這年我學會的最重要的1件事
※僅憑一點美貌與可愛,是沒辦法與世界周旋的
※孩子的世界
※MWC 2016: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手機(暨 iPhone 4S 最後的硬廣)
TAG: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