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inberg Dorico 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問世

本文簡體中文版僅授權轉載於 MIDIFAN:Steinberg Dorico 制譜軟體深度解讀和雜談

這是 Sibelius 原班人馬被 AVID 炒魷魚、再被 Steinberg 整鍋招安的團隊打造的新產品。有鑒於這群人最了解 Sibelius 真正的死穴,於是這次 Dorico 的問世就是沖著 Sibelius 的七寸而來的。不知道現任 Sibelius 運維研發團隊能否招架得過來。

這篇只是晒圖說一些皮毛,下面這則英文新聞更詳細一些:

  • Steinberg announces Dorico; availability in Q4 2016

介面設計風味似乎受到了 Ableton Live、Studio One 等時下比較「潮」的 DAW 的啟發,但「配置」、「寫作」、「排印」、「播放」、「列印」五大工作介面流程的設計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寫作」介面的美術設計風格強調了正文內容所佔的視覺空間比例(以寬螢幕為主,當然 4:3 傳統螢幕用起來也不會有問題)、同時螢幕左右側的工具分配也很合理(對於 Mac 版的 Finale 而言可謂正面一耳光;至於 Windows 版的 Finale 的工具列早就可以停靠在視窗兩側了)。值得一說的是,根據這些工具按鈕的重要度優先順序,最常用的那一組用以輸入音符的工具列的體積被明顯放大了。

Dorico 重新設計了用以排印樂譜的音樂字型(相關文章請洽他們的研發日誌),整體視覺感受非常良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一套開源的字型、且已經有人將其修改成「Norfolk」這套可以用於 Sibelius 的版本(我就一直在用)。

Dorico 的很多功能在這「寫作」模式下是無法進行的(比如只選擇單獨的升降符號,等)…這些都需要在「排印」模式下完成。這使得這「寫作」模式變得非常純粹、使得用戶在這個介面下不需要關心任何與寫作無關的事情。所有針對音樂印刷元素的微調都由「排印」介面負責:

這使得「排印」介面僅用來專註於對音樂印刷元素的修改。這些修改都會實際反應到「寫作」等其他介面當中…而這些不同的介面就是允許你用不同的方式來修改同一篇檔案罷了。可見這個團隊早已意識到:他們當初在 Sibelius 7 當中「藉由 Ribbon 工具列設計風格、將制譜軟體的全部功能都統一到單獨的介面當中」的設計並不能很好地講究效率,而現在他們也無權對外就 Sibelius 發表任何評論。至於現任的的 Sibelius 團隊怎樣應對這 Ribbon 設計風格、還是重新設計介面?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 Dorico 就「排印」介面的元素編輯方式而言、還是能找到 Sibelius 的基因(參見上圖當中針對 Slur 元素的尺寸控制節點)…但 Dorico 已經取消了針對樂譜排印元素的「磁吸式動態調整」的設計──你所看到的元素位置,就是該元素的實際定位數據所指示的位置。用過 Sibelius 7 / 8 的人們在匯出 MusicXML 並轉入到其它制譜應用當中時、會發現整個樂譜的排印元素擺位變得亂七八糟,就是因為 Sibelius 7 / 8 沒有將「磁吸式動態調整」過後「看起來正常」的介面元素擺位給寫入到 MusicXML 數據當中。然而,這可能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且就「排印」這種講究「精確定位」的工作而言也太煞風景。另外,縱使 Sibelius 有介面元素參數檢視器、以應對嚴肅排版控制需求,但其調用方式嚴重脫離上下文、割離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於是 Dorico 吸取教訓、引入了上下文參數編輯面板:

這面板就停靠在畫面正下方、隨著當前選中的樂譜排印元素而提供不同的設定選項。

以上就是 Dorico 近期宣傳的重點新設計,但還有其它的新特性值得期待(比如增強的自由雙欄列印支援基於 Nuendo 的 32 位元 192kHz 高傳真 ASIO 音訊引擎)。說到 ASIO 引擎,自然會有噩耗:Dorico 將不對 Audio Unit 格式的樂器和效果器提供任何支持

與此同時,Dorico 會附贈 HALion Symphonic Orchestra library 和 HALion Sonic SE 2(就是 Steinberg Hypersonic 4);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 Dorico 的高售價:

縱使現有 Finale / Sibelius 用戶可以用更低的價格限時購入 Dorico,這價格也是當真宰人。我只求 Steinberg 將 Dorico 的授權改成雲授權或者跟著 Steam 走…真要用 eLicenser 的話,請將 eLicenser 那脆如酥糖的塑料外殼換成金屬殼或者更結實的材料,謝謝。(我已經碎過兩三個 eLicenser 了,導致我現在將授權備份之後都很久沒用 Cubase 了)

以上。

# EOF.


推薦閱讀:

[漫談] 曾志豪就器樂法對樂思的回收利用
學習爵士作曲會影響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嗎?
【誤導向】旋律別整太複雜!
你的名字 配樂分析(一)

TAG:作曲 | 五线谱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