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記住的不該只有崔健——也說搖滾三十年
1986年5月9日,一個不知名的男青年,身背一把破吉他,兩褲腳一高一低地走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台……後來,在人們的記憶中,是崔健第一次獻唱《一無所有》炸出了中國搖滾,搖滾樂第一次在中國公開演出,上了電視。那是中國搖滾的生日。
我們總是這樣無限放大一個碎小的片段,定格成歷史的一頁,忽略前前後後的鋪墊,那些曾經付出過更多的人們。崔健是搖滾教父,但那一天的石破天驚,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努力結果。沒有那些人,崔健可能沒機會被發掘、不一定能登台、也許會被遺忘。
我們熱衷於討論和搖滾有關的奇聞軼事、傳奇八卦,但提到王曉京、王彥軍、吳海崗這些幕後的名字,甚至郭峰、常寬、王迪這些已經被遺忘的音樂人,卻提不起興趣。
那些被略去的名字里,我們更能看到,一群人在時代召喚下的艱辛和努力。他們才是崔健成為中國搖滾的起點的原因。
- 國際和平年-
浪潮難再迴避
也許1986年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節點。
1986年有另外一個名字,國際和平年。
1982年11月16日,第3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哥斯大黎加的倡議,通過決議而將1986年確定為「國際和平年」。
1985年3月7日,邁克爾·傑克遜領銜45位巨星合唱的《We Are The World》發布,此曲在 1985 年獲得格萊美四項大獎,成為史上最著名最偉大的公益單曲。
1985年底,羅大佑、張艾嘉組織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62位歌星聯合演繹了一曲《明天會更好》。
而中國大陸,沒有什麼動靜。
當然,只是表面上沒有動靜,那個時代的那批人,也正在滿懷熱情地想做成一件事情,回應世界其他角落,回應這個時代。
他們開始準備「國際和平年」專題音樂會。他們想讓這片土地聽到新的聲音。在那場演唱會上,百餘位中國歌手合唱了《讓世界充滿愛》。
正是在眾人退場之後的獨唱單元里,崔健唱起了《一無所有》。
這一切並非順其自然。
在1986年初第一屆孔雀杯全國通俗歌曲大獎賽中,崔健首輪就被淘汰出局。他的唱法並沒有得到評委們的認可。雖然這只是失去了一次被主流認可的機會,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主流認可,就等於沒有發聲的機會。
好在,崔健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同為早期搖滾重要人物、在流行樂界已有名氣的王迪,推薦崔健參加這場「國際和平年」專題音樂會的群星陣容。而崔健找到主辦方的王彥軍和吳海崗,說他不久前寫了一首歌,歌名是,《一無所有》。
- 百名歌星演唱會-
牛鬼蛇神上了台
先不說《一無所有》,這場演唱會本身就是一個麻煩。
吳海崗所面臨的問題,不是《一無所有》這首歌怎麼樣,而是這台音樂會怎麼辦起來。
當時三個以上歌手同台的演出是不能過審的,怕「把握不住方向」,更何況,吳海崗等人的心愿,是把演出搬到電視上,像《We Are The World》和《明天會更好》一樣,讓更多人,讓世界各個角落,聽到這裡的聲音。
「兜了無數圈子,腿也跑細了,哪兒哪兒都是牆,鼻子都碰扁了」,從文化部等各級主管部門,到各個電視台,吳海崗花費很長時間,終於找到樂於合作的北京電視台。為了挑選出百名歌星的陣容,吳海崗曾經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一個個聽歌手清唱,但和確定演出能不能辦相比,這些工作不算什麼了。
在侯祖辛的《老搖滾》紀錄片中,吳海崗回憶道:
一無所有要演出的那天
當時前面今兒晚上的演出還不知道能演不能演
今天演成什麼樣兒還不知道
往對面工人體育館走去的每一步都特別沉重
如果不是演出總監王彥軍和主辦方東方歌舞團團長王昆頂住壓力,發通行卡,《一無所有》可能還是無法面對世人唱出來。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音協機關刊物《人民音樂》的編輯部出過一本小冊子,叫《怎樣鑒別黃色歌曲》,對流行音樂的「靡靡之音」做批判。《一無所有》和那些歌比起來,在嚴重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黑子」王彥軍和崔健是老相識,他同意崔健參加演唱會的獨唱環節後,上報給王昆審批。一開始,王昆並不同意,擔心崔健的唱法帶來麻煩——就算她自己願意,也得考慮全局的問題。但聽完《一無所有》的排練後,王昆拍板了,同意崔健上場。
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然而當時在場的官方最高代表、國家體委主任榮高棠,聽完《一無所有》憤然離場,他斥責王昆說,「你看看你看看,這些牛鬼蛇神都上台了!」
可是,在台下,在之後,《一無所有》和崔健本人的影響力超乎所有人想像。像登台的百名歌星所代表的一樣,這不僅是崔健、主辦方、搖滾樂的勝利,也給中國流行音樂沖開了新生的口子。
- 中國搖滾史前史-
被遺忘的名字
然而,那百名歌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在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就像追憶中國搖滾更早的淵源時,能挖掘出的,全都是被遺忘的名字。
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裡面除了崔健,還有不少人和「搖滾」或多或少發生著關係。
現在人們追憶起中國搖滾的歷史,一直能數到1980年的北京校園樂隊,數到所謂中國搖滾第一人的林家少爺。但在唱響《一無所有》之前,那些都是地下狀態的火苗。
1980年,大陸出現了公認的第一支搖滾樂隊「萬里馬王」,當時他們只是翻唱The Beatles等樂隊的作品,而且沒有幾次真正意義上的演出。在當時,流行和搖滾之間,也並不像今天一樣要劃清界限。
1984年,崔健等來自北京歌舞團的七個年輕人,組建了「七合板」樂隊, 還發行了一張翻唱美國民謠歌曲的專輯。但不到一年,就被有關部門遣散。「你們搞這種音樂,要幹什麼?」
田壯壯在1988年拍了一部名為《搖滾青年》的電影,講述的故事,卻跟音樂無甚關係,而是一個霹靂舞少年的抗爭。在那個年代,一些敢於衝破桎梏的行為,都算「搖滾」。這不是今天叛逆青年們的中二小情緒,而是拿視為生命的新事物和舊的東西抗爭。
這些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搖滾,但都是一種新的萌芽。「搖滾」這個詞,開始和「精神」搭配在一起,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音樂派和精神派們爭論的主題。
但是,在1986年之前,沒有人像崔健那次那樣發出聲音。同時代的那些人,也並沒有非要以搖滾為生命。
看一看那些曾經和搖滾有關的生命軌跡,我們更能理解,中國搖滾所代表的不僅是音樂,至少當時不是;搖滾,也沒必要陪伴一生。
郭峰,1962年生人,《讓世界充滿愛》群星演唱發起人。
郭峰當時還不是歌手,從事幕後工作。是他在女朋友的啟發下,提議了《讓世界充滿愛》這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譜寫了那三部大合唱。郭峰曾經有過自己的巔峰時期,長發形象也很容易讓人和搖滾聯繫起來。然而,並沒有什麼關係。
王迪,1963年生人,中國搖滾早期幹將,但在流行樂界活躍更多
因為王迪的推薦,崔健才得到了這次機會。他有一首《不覺流水年長》,集合了搖滾樂早期主力幹將。1982年,王迪就曾和丁武組建樂隊,1984年又參與了不倒翁樂隊。但他還是從流行樂壇走紅,並漸漸轉向幕後。現在的王迪像一個隱者,依然熱愛地下樂隊和俱樂部文化,但是迷笛搖滾獎的常委。
他談起1986年的音樂會,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上台前激動極了,就跟殺頭似的,也不知道能否被人理解」
孫國慶,1967年生人,曾經走過搖滾路線,現在主業是主持人
孫國慶同樣參加過不倒翁樂隊,在他頗有名聲的時期還翻唱過《一無所有》,最終沒有繼續下去。
常寬,1968年生人,中國內地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流行歌手
1985年,17歲的常寬就因拿下東京第16屆世界音樂節「總指揮」獎而成名。1988年,常寬、陳勁、張衛寧、趙牧陽組建了寶貝兄弟樂隊——名字雖然不顯眼,但樂隊在解散前還曾參加「90現代音樂會」。後來簽約摩登天空。今年有媒體報道,常寬又有重出江湖玩搖滾的念頭。此外,常寬14歲開始學習吉他,是內地著名吉他手他還是第一任代言Fender品牌的中國人。
…………
尾聲:
關於馬上開場的官方版「搖滾三十年」演唱會,以及「官方搖滾組織」,有一段關於主辦方和《一無所有》的奇妙際遇。
演唱會主辦方之一、北京梓石漢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石梓禾是一位北大畢業生。據她回憶,在中國搖滾樂誕生之初,崔健在北大食堂唱《一無所有》時曾被學生們用「噓」聲轟走。後來,北大漸漸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理解了搖滾樂,還專門成立了崔健後援會。正是母校與搖滾的不解之緣,讓石梓禾在過去20年內專於搖滾樂的推廣和發展。
正如《一無所有》背後的人們一樣,中國搖滾所經歷的很多事情並沒有在明面上得到大肆渲染。這些年也有幾場很不錯的老炮聚首式拼盤演唱會,這場官方的「搖滾三十年」不知道究竟能辦成什麼樣,但起碼從陣容上看,已經輸了一半。
推薦閱讀:
※女生聽的搖滾誰有什麼好的推薦?
※前搖入門之Camel篇 (大全集奉獻)
※愛爾蘭黑金屬、凱爾特民謠金屬樂隊Crua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