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貝將妥善安置,並從這裡啟航

看過這些照片,不知您是否像我一樣「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息」。請允許我多絮叨幾句,回憶一下讀庫庫房的搬家史,也是大家書架上的書的流轉歷程。

這是我們使用的第六個庫房了。在讀庫已經走過的十年光陰中,前五個庫房分別在北京城的三環外、四環外、五環外、六環外,呈逐漸遠離都市的態勢,面積也從百平米增加到千平米。

庫No.1

第一個庫房,就是我的家。2005年《讀庫》創業之初,印好的書,就直接搬進家,每天寫信封,裝包,然後去郵局發出(後來發貨量增大,郵局改為上門取大宗)。很快,屋裡就全是一包包的書了,廚房與餐桌之間,僅剩一條羊腸小道可供馳騁;電視機與沙發之間,壘起了一道半人高的長城,六嫂便在長城上用書堆砌起一個坐檔,比《權力的遊戲》里的鐵王座舒服多了。

大家想像的可能是書香充盈的浪漫情景,事實上屋裡的氣味並不怎麼樣。這主要是因為郵局那種大郵包也暫存在我家中,這種帆布包風塵僕僕,飽經滄桑,味道非常複雜。

把家當作庫房有一大好處,就是省了許多錢。因此此前我家總被朋友們徵用打麻將,我是屢敗屢戰,曾創下主場十一連敗的慘績,還被他們譏為「此處錢多人傻」。現在好了,兜里的錢安全了,那幫孫子再也不用惦記了。

在這裡,我們還增加了兩名員工:小莫和小梅。幾個人共用一台電腦,餐桌基本被當作發貨台使用。六嫂有一次給大家做包子,事到臨頭髮現蒸包子的屜布沒了,還讓小梅去了趟超市。估計他當初決定來讀庫上班時,沒想到自己的工作還包括買屜布。

訂單處理完畢,梅、莫各回各家,電腦歸我一人使用,專心編稿。

庫No.2

2008年,讀庫開通了淘寶店,讀者中的網購人群也日益增多,物流已由郵局轉為快遞公司,業務量逐漸增大,我們的小家無論如何閃轉騰挪,也裝不下這麼多書了。2009年春節前的那次大發貨,就是借用一個朋友小區的地下室完成的。那幾天有許多朋友來幫忙,其中的雪姑娘正在讀博士,畢業後成了我們的第三名員工。

春節後,我和六嫂開始去四周的村子裡找庫房。所到之處,觸目驚心。原來印象中青磚藍天、寬敞空落的農村宅院,空間全被蓋滿,僅剩巷道里的一線天,根本沒有了「院」的概念,所有可能住人的地方,都有租戶,幾平米的隔間,就能住一家人——後來有了「蟻族」這個詞。返城路上,正值下班,馬路另一面交通堵塞,一輛輛公交車上,是滿面倦容、神色困頓的打工族,許多人手掛扶桿,閉目在夢鄉徜徉,一下下點著腦袋。

最終在一個村子裡找到一處適合的庫房。房東住在二樓,一樓是把原來的平房和院子都蓋成房子,等候拆遷補償。大屋套小屋,共有五六間,三四百平米。我們的書都搬了進來,小梅夫婦也吃住在裡面。

這個庫房就在四環外,因為距離鬧市不遠,曾接待過許多不願等物流就直接來提貨的朋友。我也曾經像擁軍的老大娘一樣使勁往對方籃子里塞寶貝。陳曉卿老師有次前來,把車停在馬路邊,要穿過一個很狹窄的小巷,才能進到我們別有洞天的庫房。沿小巷還設有雞窩、鴨舍等動物設施,及其他租戶炒菜做飯的土灶以及雜物,他不勝唏噓。但我沒覺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自己一直樂顛顛地做著各種事情,幸福得直哼哼。

2010年的春節大發貨,照例有許多讀者來幫忙。這些記者白領老闆醫生律師老師,一絲不苟熱火朝天地做著打包的活兒。完工後,大家一起去吃火鍋。有個還未畢業的小夥子沒有住處,又回到庫房和小梅擠在一起。幾年後,他成為一家出版公司的生力軍。

庫No.3

嚴格來說,第一庫和第二庫並不是我們的全部,只是用作部分流通之用,大宗的成品,就像其他出版機構一樣,採用的是託管方式:寄存在某家倉庫,代為管理。

某天小梅去過那個庫房,憤懣異常,說我們的書被扔做一堆,那邊的庫管人員在上面踩來踩去,爬上爬下。我聽了也無比心塞。什麼都可以忍,但我們的書、我們的寶貝、我們的孩子被這樣對待,絕對不可以。橫下決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庫,所有的寶貝都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儘力呵護好。

又去找庫房,這次需要更大的庫,就得去更遠的郊區。

我租了一輛計程車,去大興一帶踩盤。的哥明白了我的需求,說他的親戚有個大庫,應該很合適。

就去看了,就這麼定了。

這裡是在良鄉附近,風景優美,附近還有一個廢棄的高爾夫球場,村子裡的人們都進城打工,雞犬之聲相聞,夜裡不到九點就萬籟俱寂。新庫為磚混結構,有一千二百平米。去看過之後,小梅和小莫都說,真大呀,我們的東西什麼時候才能裝滿呢。

2011年的春節大發貨,正值兩個庫房交接。小梅在舊庫處理複雜訂單,我和快遞公司的兄弟們在新庫發貨,從下午干到晚上,回家時雙腳已經凍得麻木。直到後半夜,我的膝蓋之下才恢復知覺。急忙找了一個做空調生意的朋友諮詢採暖事宜,並馬上知道,這裡也不是長久之計。

新庫迎來了我們的第四個、第五個員工。他們都是自己輾轉好幾條公交線路,摸到庫房附近的高速出口,再由小梅接上賊船。幹了一兩個月之後,我才見到真人。庫房本身的條件非常簡陋、艱苦,他們居然也都堅持下來了。

2012年春節前的大發貨,沒有再找讀者幫忙。這是一個值得記下的進步。

庫No.4

對新庫房面積之大的感慨言猶在耳,這裡已經又不夠用,便找了第四個庫房。

第四庫位於房山,離第三個庫房不遠,只為緩解老庫房的空間壓力,作為儲存成品和物料之用,平時也無需人看管。所幸如此,當2012年7月21日山洪爆發時,第四庫被沖毀,但沒有人員傷亡。

北京雨災發生時,我正在上海,聽小梅頻頻報來消息,他們還試圖去房山庫房看看,但被洪水阻住。子夜過後,我們確定了兩件事:一、良鄉庫房無恙,沒有傾家蕩產;二、全體員工安全。然後,我便沉沉睡去。次日醒來,見手機上有無數未接電話,一一回過去,把確定的兩件事報告給大家,至於損失,「就當是給老天爺白打了幾年工吧」。

下午,我坐高鐵從上海去南京,先向各位挂念的讀者朋友發了一條微博:「損失慘重,但人在,大家的支持不變,就不算傷筋動骨;另一個庫房無恙,暫不影響經營;書和紙大多被沖走,殘存的淤在泥湯里,所謂泡水限量珍藏版可能提供不了了;謝絕捐款,已收到的會一一退給各位,大家也無需為支持我們而突擊購物,來日方長;謝絕媒體採訪,不喜歡把我們的損失歸結為一個冰冷的錢數。」

直到此時,兩天來疲憊得近乎麻木的心才一絲絲復甦:一萬套《傳家》、七千套《共和國教科書》、五年的《讀庫》精裝版、六千本《我們的家》……還有我收集的若干種、累計幾十噸可能再也買不到的奇特的紙,我感覺到一陣陣剜心的疼。突然想到某年的央視春晚,那時南方洪水剛過,小品里歌頌「一場大水沒咋地」,對這種一句話便試圖概括無數活生生的人和命運的「宏大敘事」充滿厭惡。

兩天後,被中斷的交通恢復,六嫂來到災區處理現場,還拍了一些照片。至今我也沒有打開看。

庫No.5

雨災過後,才知道有那麼多平時沉默如金的朋友在關注我們。這才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

大家紛紛施以援手,讓我們順利找到了第五個庫房。

第五庫很大,有三千多平米,房東大維哥也很熱情,於是把第三庫退掉,又全部搬到了位於六環外馬駒橋的這裡。第五庫是一座三層廠房,使用沒多久,就發現第二層和第三層承重不夠,不能安裝貨架,所以使用效率打了折扣,等到條件具備,還是要搬。

庫房的第一層有六米多高,安裝了三層貨架,紅藍相間,現代化、工業化色彩油然而生。在這裡,我們逐漸添置了傳送帶、貨車等種種設備,倉儲、配送、客服能力也與日俱增。一面充實著各種家什,欣賞著高大壯觀的庫區,我一面有了確定無疑的答案:我們最有價值的資產不是錢,不是書,不是設備,而是這些人。就像上面秀給大家的庫房照片,相信真正讓大家安心、欣慰的,是照片里沒有出現的那些各種型號的小六,以及各位親友、作者、讀者、業務合作夥伴。

十年間,讀庫小團隊已經陸續增加到四十個專職員工(下一代也紛紛降生)。伴隨著這些小夥伴的加盟,以及各項業務的開展,各種試錯,各種批評和摔打,各種經驗的積累、細節的打磨,屬於我們的獨特業務模塊和強大生命力,從團隊內部勃勃生長。

2016年初,讀庫小夥伴們濟濟一堂,儘管是在一家快捷旅店的簡陋會議室,用的是我做出來的史上最簡陋PPT,但這卻是十年來我們第一次召開有專門場地、全體人都參加的年會。在這次繼往開來的大會上,我向大家彙報:儘管存在著種種不足,儘管條件因陋就簡,但我們已經是一支能夠活下來,可以做出事情,有願景,有未來,也有價值觀的隊伍了。

讀庫團隊的價值觀是:用美好呈現美好,為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服務的人群增加價值;認真幹活,努力賺錢,不去占別人的便宜;讓家人放心,讓相識的人願意託付。

春節過後,我們開始新一輪的大遷徙,搬到了第六庫。

大局初定,如何做到軟體與硬體匹配?如何讓那些高大的貨架上堆放的書更有價值、更得到讀者的認可和信任?如何用美好傳遞美好,讓大家享受到更好的購物體驗和閱讀體驗?

新的使命擺在了我們面前。


推薦閱讀:

「世人多不屑一顧,我偏覺得味道足」——一個人的生物藝術繪畫史
紀錄片質感的歷史讀物
DK-10續集:石頭城
「好繪本如何好」微視頻第四集
一場很有營養的閉幕演講

TAG:读库 | 仓库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