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暴食」還是「吃多了」?

很多人都有「肚子已經飽了,嘴巴還在吃」的體驗或者傾向,但是這些人絕非都經歷過暴食。精神醫學意義上的「暴食」(binge eating)和日常所說的「吃多了」(overeat),這二者到底有什麼分別?

作者 Sumati Gupta博士

譯者 Natalie

我們怎樣才能分別病態的暴飲暴食和一般的吃多了呢?

一群學者就此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研究了二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進食時伴隨的強烈失控感。

表面看來,這個點子並不算新穎。進食時伴隨的強烈失控感,多年來一直是科研人員定義暴食症的重要依據。但所有在短時間內吃掉很多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北達科他州的研究小組比較了兩組成年肥胖者,一組罹患暴食症,一組沒有。研究者要求被試人員一周中每日攜帶掌上電腦,來實時記錄他們飲食時候的心情。

雖然比起對照組,暴食症患者飲食時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也攝入較多熱量。但是,當用統計方法排除了負面情緒和熱量攝入這兩種因素的影響後,暴食症患者比對照組仍表現出明顯更強的失控感。

伴隨失控感的進食到底是怎樣的呢?研究者的解釋是:

感覺「被驅使或者被強迫進食」,「一旦開始吃東西就無法停止」,或者感到「無法防止暴食的發生」。

雖然這項研究只針對肥胖的成人,但遭受暴食困擾的人完全可能維持了一個表面健康的體重。

該研究表明,失控感不僅僅是因為一些人吃得過多,或者帶著太多負面情緒進食。在控制了進食量和負面情緒這兩種因素後,失控感仍能幫助區分暴食和一般的吃多了。

一滴在此小結一下精神醫學意義上的「暴食」與一般日常生活所說「吃多了」的異同

(僅供參考,偏頗處請指正):

相同:

  • 短時間內吃下比正常食量明顯更多的食物

  • 飽了之後還在繼續吃

不同:

  • 暴食伴隨有失去控制、被強迫的感覺;吃多了則沒有

  • 暴食後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厭惡、抑鬱或內疚;吃多了可能並沒有負面情緒,或者進食者即便感到有壓力,也不會沉湎其中

  • 暴食會反覆發生,DSM-5的BED診斷標準是平均至少一周一次,持續3個月以上;吃多了則視生活情況而定,偶爾出現

長期以來,美國媒體傾向否認暴食症是一種真正的進食障礙,它們更多地將其解讀為普通的進食過量。曾有學者研究了1995年到2005年《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關於進食障礙和肥胖的報道,他們發現,在報道厭食症和貪食症時,媒體會強調醫學干預的重要性,強調生理因素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但是在談到暴食症時,媒體卻不會如此,而是更傾向責備暴食者本人缺乏自控能力。

但失控感的存在,暗示了暴食的發生絕非是因為缺乏意志力這樣簡單。相比起食量和進食方式(吃得快還是慢,是獨自進食還是不避諱公開進食等),失控感是更值得留意的信息。

參考資料:

Saguy, A.C., & Kjerstin, G.(2010) Moralityand Health: News Media Constructions of Overweight and Eating Disorders. SocialProblems, 57:2, 231-250.

Sumati Gupta(2012). psychologytoday.com/blo201212/the-difference-between-binge-eating-and-general-overeating

一滴,助進食障礙者自助微信號:EDSelfhelp
推薦閱讀:

關於治療和住院#零
為什麼吃飯會是一種折磨? | 從大腦活動理解進食障礙
忍不住多吃和暴飲暴食,怎麼辦?| 和食物相處,有意識的吃
當貪食成為一種習慣(實際操作篇1-自我意志養成)
你該如何與身體對話

TAG:暴食 | 进食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