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音樂欣賞:我聽故我在?
討論過「節奏、旋律、和聲、織體」等等聽賞的概念之後,我們開始趨近音樂聆聽的本質問題:音樂為什麼好聽、動人?(主要討論的是純音樂聽賞)
在寫這個專欄之前,此問題困擾我多年,自知力有不逮且表述不能,直到如今仍然不敢輕易落筆作答,而且越來越惶恐。音樂之美的概念實在是太宏大:是音符的動聽,還是形式的呈現?是樂曲的內涵,還是聽者的外延?(或者說:是音樂本身很美好,還是音樂誘發了聽者體驗的「美好」?)
類似的問題討論很多。比如:正統學院派和音樂民科黨的認知差異、生理快感和精神滿足的體驗差異、「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和「愛啥是啥、隨心所欲」 的聽賞態度差異之辯。
凡此種種,大多可以歸結到兩個陣營的對立:「情感論者」和「認知論者」的對立。對於音樂之美的認識,從康德、萊布尼茨、笛卡爾到叔本華、尼采,音樂「存在於情感的反饋,還是認知的結果」的爭論,目前仍然沒有結果。無數先哲困惑的問題,換個角度看,也許「困惑」本身就是問題存在的價值。因此,我接下來要表述的內容,無意於解決問題,只是探討一個可能的解決思路。借用康德的「天才自行其是」表達框架,這裡嘗試討論「聽者自行其是」。
細心的讀者,一定也發現了本篇的標題鸚鵡學舌自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結論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若我思,則我是。」因此,對於音樂欣賞之美的表述,繼續東施效顰般嘗試(學習)做「邏輯論證」。
發現主題:若我思考,則我存在
沒有標題也沒有注釋,單純的器樂演奏或者無詞的吟唱,到底有什麼含義?如果一串或長或短的音符組織起來就代表了憂傷、快樂或者憤怒,認知論者認為來源於調性的選擇、和弦的連接、音符的走向和節奏的控制,估計情感論者會報之以鼻孔。
我無意(也不自信有此能力)參與這二者的討論,只能從已經達成共識的部分入手來繼續——音樂本身並無語言表達的確切解釋特性,但基於人類聽覺的習慣,音樂具有類似於語言的初級「語法結構」。
這麼說有點兒拗口,有違我希望用大白話來說明的初衷。換成聽者的角度來表述,我們說「音樂有自己的表現規則,這個規則至少聽起來不能讓耳朵難受。」
比如說音樂的聆聽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樂句」的存在。在此表述的「樂句」概念,和語言中「語句」的含義比較接近(不是樂理教學中嚴格的樂句定義)。一首音樂如同人說話一般,由一個個辭彙構成句子,一組句子表達一段故事、一篇道理或者一種情緒,句子和句子之間有停頓,有上下句的起承轉合、遙相呼應或者排比、轉折,樂句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設想一下,講話如果通篇到尾不做任何停頓,說的人吃不消,聽的人也會嫌頭大。音樂中的樂句,大體和我們語言的道理一樣,有「呼吸」的節奏存在其中。
有了樂句的概念,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推想:作曲家如此這般組織音符,內在的思路是什麼。如同我們學生時代語文課上的「歸納中心思想」的路數,一組樂句或者一個樂段、樂章,音符組織的重點在哪兒,反覆強調的部分可否被發現?(再次強調一下,這裡只是提供一種聆聽方法的探討,並不是音樂分析的建議)
最最惡俗的例子就是關於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中:「幫幫幫~磅~ 幫幫幫~綁~」的主題分析,網上隨便一搜就是一大堆。在此,我們不討論到底是「命運的敲門聲」,還是貝多芬「迸發全身心的吶喊」,只是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音樂的表現意圖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也因此對於音樂的欣賞,我們可以通過聆聽,逐步發現背後的表述動機——發現客觀存在的表達意圖。並不需要刻意而為之,反覆的聆聽中一般會自然浮現。
至於浮現出來的主題,我的個人體會是無需下定義,比如輝煌的、哀傷的或者其他什麼感情色彩濃烈的形容詞。圍繞這個主題繼續去聆聽,其本質是在於尋找一個音樂理解的切入點,或者打開了一個情感發現的入口,主題評價操之過急,或者說毫無必要。
換成「美食音樂學」的表述,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
一桌淮揚菜上桌,不吃光看,根據大煮乾絲的粗細、清蒸鰣魚的觀感、松鼠鱖魚的外形、櫻桃汁肉的色澤,大體可以推斷這桌菜品的口味如何。乾絲的紋理鰣魚的鱗,鱖魚的尾巴燒肉的皮,背後蘊含的是大廚的烹飪理念。我們可以稱之為章法,也可以理解為廚師對於刀工、食材、火候、美感的「自我要求」。這些,是我們品味淮揚菜之美味的入口。如果換成川渝之地「麻辣鮮香」的吃貨角度,這菜可就沒法吃了。
類比於古典音樂的欣賞而言,我們主動的去嘗試「發現主題」,其意不在於非要給音樂強加一個中心思想,而是通過聆聽去發現作曲者音樂表現的「內在自我意識」——哪些旋律的片段是著重表現的,節奏的安排又是為了突出什麼,甚至於音色的組合、演奏中強弱的選擇,其指向性何在?這些就是我們品味音樂的入口:莫扎特和瓦格納差異明顯,德彪西和舒伯特各異其趣。而這個入口,是有其自洽的合適之處。
有了這基於總體的把握,我們才可能進入更深層次有關「美感」的體驗。
本來的考慮是「發現主題,探尋美感,感知情緒」三個部分一起來表述的,但限於篇幅所限,先發布這第一部分。下一篇我們繼續探討『尋找美感:正在思考』
備註:前天剛好鍛煉騎車去蘇州,捎帶品味了一下得月樓,很幸福的一餐,最後一張圖就是得月樓的菜品。也算是文中類比的原因之一。
========輕鬆閱讀 友情提示========
初次訪問本專欄,請點擊這裡:
專欄閱讀索引:理清內容,調整架構
專欄持續更新,敬請關註:古典音樂的美好
更歡迎您留下評論和建議,共同發現、完善聆聽的方法。
聯繫作者,請點擊:作者的知乎主頁
接下來請看:純音樂欣賞:即時性聆聽,剎那間美感 -
【音樂,用耳朵思維的藝術】
推薦閱讀:
※古典音樂難懂嗎?真的難啊!
※如何評價秦立巍的水平?說他國際頂尖過譽了嗎?
※舊床、舊卡車、塵土飛揚的田野和一切德州的特有
※朴樹:人如其名的乾淨和單純!
※為什麼老說「XXX「是外傳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