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創傷和歷史創傷

這篇文章整理自之前在代際創傷問題中的一個回答,下面的鏈接是原來的回答。本文內容略有整改。鏈接:中國普遍存在「代際創傷」嗎?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Copyrighted work by Yue Xu本文在copyright.com註冊版權,轉載需作者本人同意,且不能刪改

------------

為什麼在殘障學討論下面談創傷?

PTSD其實聽起來很像國內某些勵志文學會說收拾好自己,好好對待自己就好的,但事實上,PTSD的後果可以影響不僅僅一代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後面幾代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殘障的定義在美國的Americans with Disability Act,是包括各種心理和身體疾病的。PTSD是DSM 5裡面的診斷疾病。雖然我對DSM 5一臉無奈和唏噓,這裡就暫且用他們來權威一下吧。

什麼是代際創傷,歷史創傷?

歷史創傷是創傷領域裡對跨代創傷的理論創新反應。最初出現的創傷,名字叫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個創傷後應激障礙被廣泛應用到大屠殺倖存者中(包括近代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戰爭,紅色極端,比如柬埔寨紅色高棉),戰爭老兵,在美國主要用于越戰和伊拉克戰爭老兵等。二戰後初期,很多人管PTSD 叫 cocentration camp syndrome(集中營綜合症)。 後來由於研究者發現很多有集中營綜合症的病人,都會帶著孩子到精神科尋求各種幫助,甚至第三代孩子仍然在尋求精神科的治療。Daniel Schechter 等人於是開始研究暴力創傷是怎麼樣在兩代人之間傳下來的。當然這和遺傳還是不同的概念。研究人員後來發現這個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僅僅會影響到第二代,甚至在第三代仍然有所表現。所以後面才出現隔代創傷,和歷史創傷這些概念。歷史創傷是隔代創傷的一個例子。隔代創傷還有另一個表現形式: 集體創傷(collective trauma。 總之隔代創傷,是從PTSD分出來大一個新的雨傘概念,下面遮著歷史和集體創傷。

歷史創傷最先由美國一位印第安後裔女教授提出Prof. Maria Yellow Horse Brave Heart,(不要笑,這是人家教授的名字)應用了大屠殺後跨代創傷和歷史創傷理論到美國印第安人的跨代創傷研究中去。她建立的理論模型從她多年在印第安社區的服務實踐中來,並應用到社區中,適用性很強。 Maria (2003) 對歷史創傷的定義:『cumulativ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wounding, over the lifespan and across generations, emanating from massive group trauma experiences』 (p. 7)。

Maria老師是一位社工,她自80年代開始便在印第安人社區服務並搜集研究資料。作為一個社工,我個人覺得這是最有良心,最接地氣的研究。學的從社區來,返還到社區去。理想的社會主義在我心裡就是這樣的模式。而不是大商家給你錢讓你研究,然後研究結果沒人看得懂, 全部皇家級別的給富人用。看不上,嗯,政治觀點不同的同學,麻煩你憋一下,留言空間寶貴。

歷史創傷的表現(Historical Trauma Response )

歷史創傷的表現和代際創傷類似,但是略有不同。我想最簡單的區分歷史創傷和代際創傷就是代際創傷是隔著1到3代傳播,歷史創傷是隔著更多代傳播。印第安人被大屠殺發生在很多代以前,所以被歸類為歷史創傷,而不是代際創傷。下面是歷史創傷的主要癥狀,和PTSD也有很多類似之處,但是又多加了很多慢性疾病在裡面,比如糖尿病。

1. 物質成癮:吸煙,吸毒,酒精(酒精成癮在美國印第安人群體有突出表現)。物質成癮是創傷後麻木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也是自我毀滅行為(self destruction behavior)的一種形式。

這個圖是美國各個種族12歲以上違例葯濫用的百分比分布。最左邊是印第安人18.3%,最右為亞裔3.7%

這個圖是12歲以上各個種族處方葯濫用比例,印第安人又位居第一6.2%

數據圖來自:白宮關於美國印第安人自殺和物質成癮預防協作項目。數據圖是根據SAMHSA的09年物質成因調查whitehouse.gov/ondcp/na

2. 暴力轉移,從第一代接受暴力,到他們轉移暴力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代一代無意識的轉移暴力。為什麼暴力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其他人身上?這個問題可以單開一個畢業論文,簡單概括就是因為孩子有本能的保護父母的邏輯,即使家長再暴力,他們也會選擇留在家長身邊,用各種邏輯來告訴自己家長沒有別的辦法等。 這是進化下來的生存本能。人類的孩子是需要花最長時間成長的哺乳動物之一,沒有家長,在野外的生存環境下就只能面臨被捕獵的代價。感興趣的可以進一步閱讀object relations(這個實在不知道怎麼翻譯)理論,是精神分析學派後來出來的新理論,主要針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3. 慢性疾病轉移: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多發,並且跨代遺傳。美國的糖尿病指數在各個族裔之間最高的就是印第安人

圖來自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圖中是各個種族被診斷的糖尿病的比例,again,印第安人最高,白人最低。

4.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對大屠殺倖存者對研究中,他們的成年孩子過度依賴第一代受過創傷的父母。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啃老族。從我對創傷的學習經驗來看,是因為第一代受創傷的父母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哀悼周期(這個可以再開一個話題,主要參考On Death and Dying對於greif stages 的總結)。父母的自我存在感有一部分就是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這在猶太族裔大屠殺倖存者里十分常見),這個比天高的期望值很大一部分是父母一代缺失的東西給自己的一種安慰和彌補。做家庭諮詢的有這樣一個理論,如果家裡父親對母親施暴,母親會和孩子形成緊密的沒有邊界(boundary)的關係(enmashed relationship), 並且導致孩子和父親關係疏遠,形成不等邊三角形關係英文叫triangulation。這種由於受壓迫而形成的過度依賴也可以推廣到有過歷史創傷經歷的父母身上。

5. 不可以公開的哀悼:由於整個群體都遭受壓迫,所以群體內都個體為了保護群體內其他成員選擇內化創傷,把對失去家人朋友,鄰居,家園的哀悼全部吞到肚子里。這樣一來不能和其他成員抱怨,不能提及過去,並在內心裡仍然藏著深深的對失去的對恐懼。如果感興趣這一反應可以去Google 一下『conspiracy of silence』 (Danieli, 1998).

6. 倖存者愧疚(Survivers guilt):這一特徵在大屠殺倖存者里更加明顯。參考(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本書)

7. 受害者身份認同(victim identity):我覺得這個對於很多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父母或者相當年齡的中年人很適用。背後的邏輯就是我是受害者,你們都得讓著我。本科時候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做英文喜劇表演時候,劇院經理就是那個年齡得叔叔。他對我們說:「我們這個年代混到什麼程度都是流氓,你們不一樣,大好的年代,大好的青春」感覺似乎和這個有點關係。

8. 缺乏表達感情的能力 ( poor affect tolerance):這個從父母那一輩就能感覺到。從來不說我愛你,從來沒有親吻和擁抱。過度抑制情感(無論好的情感還是消極情感).當然這裡也要考慮文化上的不同,雖然很多時候東亞文化更傾向於內斂,含蓄。這裡所說的是不健康的過度掩飾情緒。

9. 自殺傾向,和抑鬱症高頻:這個不用過多解釋了,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歷史創傷受害者中,自殺臆想和自殺傾向很高頻。很多創傷應激障礙的老兵也有很高的自殺率。美國自殺率最高的就是(白人男性群體),但是跟整體比起來,印第安族裔內自殺率最高的確實年輕的男性,這個不同之處引起很多公共衛生領域和疾病預防人士的關注。同理很多被剝奪家園的冰島土著居民後裔中青年的自殺率也遠遠高於其他族。可以看出各種暴力在全球範圍內都影響後面幾代人的心理健康。

AI/AN黃色的bar代表印第安人,綠色bar代表所有美國人,X軸是年齡。圖來自SAMSAH下屬的自殺預防中心的報告sprc.org/basics/scope/d

Maria老師的歷史創傷治療模型是什麼呢?

歷史創傷在Maria的模型里是幾個概念一起組成的一個大概念。 上面已經提到了歷史創傷的表現,下面說一下這個有創意的社工給大家帶來的療傷模型。

1. 集體療傷:主要是集體表達傷痛,並且互相認可validate彼此的感受,不僅僅是自己受傷

2. 集體記憶:和集體療傷類似,著重於過去幾代人的記憶,把創傷放在歷史背景下

3. 群體內公開談論過去的創傷:這裡著重點在公開,創傷的重擔不再只是個體而是集體

4. 利用祖先的奮鬥故事來給下一代種族自豪感(第二,第三代創傷接受者,一般為青少年)

5. 強調家庭的韌性(resilience and resistance)

對內的療傷韌性: 積極療傷並參與集體心理諮詢n對外對於政策,和社會壓迫的韌性:對社會的壓迫以和平抗議的方式,提高社會反思能力n

6. 將受害者改為倖存者(victim to survivor): 最近學界很多都開始利用這個積極心理學模式來用詞,比如家庭暴力倖存者,歷史創傷倖存者等等。這樣使用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受害者心理的發生。

*Rethinking Historical Trauma:nNarratives of ResiliencenAARON R. DENHAMn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這一篇如果你們有access to SAGE(很多大學的圖書館數字資料庫都有), 是很好的總結概括。

在中國歷史背景下的適用

其實大家都來關注這個問題本身就證明大家在尋找某種答案。

我就簡單說一下我對中國隔代創傷或者歷史創傷的理解。其實中國的隔代創傷和美國印第安人,大屠殺倖存者的情形有很大的相似度。原因是創傷來源於歷史性暴力事件,並且個體經歷大規模的失去,失去家人比如饑荒那幾年,失去原來的平靜生活,失去經濟能力,甚至失去本來有的社會地位(比如文革時候被抓出來批鬥的那一波人,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往事並不如煙》很生動的很多例子)這些和其他群體所經歷的歷史性暴力導致了隔代創傷甚至歷史創傷的存在。

父母那一輩人之間很多時候不靠溝通解決問題,而是默默的等,默默的等到問題不再是問題了。這種很被動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在我們年輕一代人(80,90後)的溝通下這些被動解決問題方式,甚至微暴力(micro-agression, passive-agrresiveness)都在漸漸被發現。 大家在看到這個現象存在之後不能拿這個去責怪誰,最重要的是像美國印第安人社工maria 老師那樣,提出一起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且永遠不忘了過去,不忘了自己是誰,並為祖先在那麼艱難的年代生存下來的勇氣和毅力而驕傲。

最後一定要給社工這個行業敬個禮,鞠個躬。希望國內的社工事業興起並踴躍幫助到有歷史創傷的家庭!#social work pride#
推薦閱讀:

不婚族如何應對輿論壓力?
長輩無意間的一句話傷了你的心是什麼感受?
為什麼同學的妹妹10歲就看過《活著》,《城南舊事》,呼蘭河傳喜歡林海音馬克吐溫而我妹九歲卻什麼都不懂?

TAG:创伤 | 心理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