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電影,一網打盡:「12小時」電影分類法

我不但精分,時不時也犯強迫症。看電影時,經常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些蛋疼得很的問題,比如說:星爺的《國產凌凌漆》和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相比,到底哪一部更好看?

這樣的困惑之所以蛋疼,是因為兩部片子根本就不是同一類型,內容或手法上迥然不同的電影照理說根本就沒法在同一個評價體系下進行比較。

但請原諒一個強迫症患者的偏執,我還是經常忍不住去想,如果能把天下電影都置於同一個評價體系之中,那該是多麼讓人身心舒適的景象啊。

身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想到,我們可以在觀眾的「觀影感受」這個心理層面上去尋找這個通殺四方的評價體系。我希望這個依據「心理標準」的評價體系可以脫離具體的電影內容或手法,這樣一來就可能將天下電影一網打盡。

那麼我們看電影時的「心理標準」有哪些呢?

首先,被影片調動起的「情緒」似乎應納入在內。但問題是,看電影時被喚起的情緒總是因電影內容而各異。看《國產凌凌漆》時的「歡樂」和看《辛德勒的名單》時的「感動」可以比較嗎?如果抽離掉具體的情緒內容,而只留下情緒的強度,那似乎也是可以的。比如《國產凌凌漆》的「歡樂」指數是6,《辛德勒的名單》時的「感動」指數是7,那麼《辛德勒的名單》勝。可問題是很多影片引起的感受是多元的,比如看完《大話西遊》後是感動還是歡樂呢?都有。難道要對每種情緒打分然後加權?太麻煩,我不喜歡。

那麼有沒有一個情緒維度,是幾乎所有電影都應該涉及的?對於我自己來說,這樣的維度還真的有一個,那就是影片超越或偏離我的預判時引起的驚訝感。換句話說,不論是看什麼類型的影片,我通常都很在意一部影片是否出乎我的意料

於是,影片「是否在意料之外」,就是我的「心理標準」的第一個維度。

第二個應被納入的維度涉及電影的內容。我很偏執地認為,一個邏輯上自洽的故事是任何影片的基礎。即便是那些情節稀薄至極的藝術片,它們也應該具備一個完整的邏輯線索。比如有很多看起來像是導演嗑high了之後拍出來的、看似混亂不堪的影片,其實如果仔細體會,也能夠發覺隱含於其中的內在邏輯。

因此,影片的故事「是否在情理之中」(是指影片內在的理,而不是現實世界的理),就是我的「心理標準」的第二個維度。同樣,我認為這個標準也是普適於任何類型的影片的。

是否出乎意料」和「是否在情理之中」,兩個維度合起來構成了以下這樣的坐標系:

上圖中,越靠上表示影片內容越合理,越靠右表示影片越出乎意料。

坐標系構成了四個象限。我個人認為影片內在邏輯是否合理是所有電影的基本要求,所以所謂的「好電影」基本上處於上方兩個象限,而下方兩個象限里「壞電影」較多。當然,有例外。

我在坐標繫上加了一個鐘面,把每個象限一分為三,這樣一來,這個坐標系中的影片就有了12種類型。我覺得這12種類型幾乎就涵蓋了我心目中的各種「好電影」和「壞電影」。暫且把這種評價體系命名為——12小時」電影分類法

以下分別說說這12種電影類型(這篇文章寫於2015年,受限於不怎麼好的記性,提到的例子很多是2015年前後看的影片或者是自己特別熟悉的作品。例子只是方便「拿來」,未必最恰當):

0:00-1:00 神展開之作

縱坐標上靠近最上方,而橫坐標上在原點右側,靠近原點。

這個類型的片子給人的觀感是劇情發展既突破預期格局,而又在突破的基礎上完全合乎情理

開篇時你以為「只不過如此」,而劇情的發展讓你發現「遠不止如此」——也就是所謂的神展開

這個類型的例子,在我腦中浮現出的恰好是兩部美劇。雖然本答案說的是電影評價標準,不過在美劇隨手超越電影的今天,先亮出兩部美劇來當例子也不算不合題吧。它們分別是:

《迷失》(LOST)和《絕命毒師》(Breaking Bad)。

每次向人推薦《迷失》這部神劇時,我都很為難。鑒於不劇透的「道德」,跟還沒看過片子的人提起劇情時當然只能說個開頭。但是《迷失》的開篇是這樣:一架客機墜毀在一個荒島上,數十人倖存下來並展開自救。平凡無奇。聽完這個開篇之後,你覺得劇情會如何發展呢?通常我得到的回應都是:「難道不就是『荒島求生』嗎?好像有點無聊呢。」而實際上,片子後來的劇情幾乎與荒島求生毫無關係,而是在另一個驚人宏大的格局中發展。

同樣地,光看《絕命毒師》的開頭——一個得了癌症的窩囊中學化學老師為了給妻兒留下點遺產鋌而走險開始制毒——也很難想像到後來老白與炸雞男的對決可以驚心動魄到何種地步。

這兩部神劇,都是「神展開」的典範。

1:00-2:00 神轉折與神結尾之作

此類型在橫、縱坐標上均衡地突出,也就是說,給人的觀感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猜得中開頭,卻猜不著結局。劇情中往往有神轉折神結尾。而且雖然出乎意料,回頭一想卻發覺影片中早有各種伏筆與暗示,神轉折與神結尾其實再合理不過。

就劇情結構而言,這可能是最難寫的一種故事類型,因為通常來說這種類型的劇本要包含雙重邏輯,一個顯邏輯負責講一個表面講得通而且講得精彩的故事,而且還得負責誤導觀眾的預期,而另一個隱邏輯則要負責埋伏好各種伏筆、線索,直到真相揭開。這兩重邏輯不但必須分別自洽而且得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這很考驗編劇的智力。

這個類型的例子有:《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nn

《第六感》:神結尾代名詞,引發了2000年前後一大堆跟風之作,每一部跟風之作都擺出一副」結尾要是驚不死你我就吃X「的姿態,可是沒有一部最後能哪怕稍微接近這部本尊的。

《穆赫蘭道》:典型的雙重邏輯,看完全片才發現影片前3/4每一個鏡頭幾乎都是雙重含義。

《搏擊俱樂部》:「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急轉直下的劇情吧。」——這可是影片里角色自己的台詞。nn

2:00-3:00 Cult邪典

與上一類影片相比,這類影片也是神轉折與神結尾,但觀眾的注意力主要不在轉折是否合理,而在於它的「不走尋常路」和「語不驚人死不休」帶來的趣味。

所謂的Cult邪典電影(cult film),通常就比較容易劃入這個類型。因為它們給人的觀感通常就是:」我擦!還能這麼拍啊!?「

這個類型的代表人物當然是昆汀了,因為他的每一部電影基本上都是」我擦,還能這麼拍啊」。

比如《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一部以刺殺希特勒為主題的片子結局還能咋樣?難道真把希特勒刺殺了不成?誰都知道希特勒不是被刺死的啊。呵呵呵,naive。

再比如《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在經過影片前3/4的「風平浪靜」之後,影片最後半小時忽然切換入狂歡模式。感覺導演前3/4嗑多了鎮靜劑,最後忽然改嗑了興奮劑。

**小結:以上是右上角象限,能落進這個象限的都是「好電影」。**

3:00-4:00 擰巴之作

劇情上雖然有明顯的瑕疵,但同時又有無法忽視且讓人印象深刻的亮點,所以有點擰巴。

也正因為擰巴,所以這裡也是「影評人撕逼重災區」。有人點贊有人說爛,全看盯著的是亮點還是瑕疵。

例子有《星際穿越》。這片子的感情戲拍得實在是稀爛,馬特達蒙那段插曲也屬於沒戲找戲拍,但男主角落入黑洞後的情節僅從劇情結構上來說(忽略科學上的合理性)又的確稱得上是「神展開」。所以它是好還是爛呢?有點糾結。

4:00-5:00 坎普邪典

這個區域里,情理之外與意料之外給人的觀感同樣強烈。這意味著:片子里沒有一個鏡頭不擰巴,沒有一段情節不弱智,沒有一個橋段不糟心。

這個區域里的爛片爛出了風格,爛出了氣魄,是爛片中的戰鬥機。

於是物極必反,爛到極致也就爛成了一種經典。

這種經典其實就是所謂的坎普(camp。陳冠中的《坎普?垃圾?刻奇——給受了過多人文教育的人》里說:

坎普指的是欣賞那種不自知的人為造作行為或人為造作姿態的審美態度。

真正「坎普」的人為造作,必然是認真的、賣力的、雄心勃勃的,而且最好是華麗的、誇張的、戲劇化的、充滿激情的、過度鋪張的,甚至匪夷所思的,但卻不知是在哪裡總有點走樣、略有閃失、未竟全功。

純粹的「坎普」是天真的,它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坎普」,它們都是一本正經的。

不自覺的「坎普」才是「坎普」趣味的上品。

坎普的最典型例子是:

2015羊年春晚(其實是歷年春晚)。不解釋。

過去這些年來絕大部分「國產古裝大片」都是坎普邪典。比如張藝謀的《英雄》、陳凱歌的《無極》和吳宇森的《赤壁》。

如果你不是一味地謾罵或嘲笑這些爛片,而是從中感受到樂趣,那你就是在欣賞坎普了。張藝謀本想一本正經地通過秦始皇之口呼喚和平,吳宇森本想把《赤壁》打造成名垂史冊的華語史詩電影,陳凱歌甚至本想拿《無極》感動觀眾,結果它們卻比周星馳電影還兇猛地帶給全國人民巨大的歡樂。這正是坎普的真諦,造作者本身不知自己在嬌柔造作,而觀眾卻從嬌柔造作中獲得無窮樂趣。

5:00-6:00 偶有閃光點的爛片

這個區域中的是除了個別片段外沒有什麼可取之處的作品,也就是基本上各種不合理,但偶有閃光點的爛片。

例子有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的主線情節是完全立不起來的。楊子榮費盡千辛萬苦當卧底,最後送出來的真正對大局有用的情報只有「從北面攻」這一句話而已。且不說這個情報明明從北面山頭靠偵察就可以獲得,關鍵是最後我軍攻破威虎山時根本就沒用上這條情報啊,直接從正面強攻就拿下了。卧底壓根就沒起什麼作用,也不關「智取」什麼事。估計是徐克也意識到這破劇情實在說不通,才弄出個栓子媽來讓楊子榮的卧底工作勉強有了點事干。

可是,即便如此,作為徐克腦殘粉,看到楊子榮進山寨對黑話那一段時還是心潮澎湃啊,徐克以往的武俠電影里那股江湖氣場在這一場戲裡驚鴻一瞥,成了全局失敗中唯一的亮點。

**小結:落入右下象限的基本上是有點擰巴的爛片,但擰巴到極致也就成了另類好電影。**

6:00-7:00 「神經錯亂」爛片

各種情節漏洞,各種故弄玄虛,各種莫名其妙,各種神經錯亂,也沒什麼閃光點。

「導演和編劇腦子進水了吧?」指的就是這個區域里的片子。

例子有:《私人訂製》。

以往馮小剛的片子再讓我失望,他下一部作品問世時我還是會去電影院看的。《私人訂製》之後,我估計我再也不會為馮小剛進影院了。

7:00-8:00 「智商捉急」爛片

既不合理又全在意料之內。片子里的每一個情節進展幾乎都是可以預測到的最傻的一種處理。

同樣是稀爛的電影,與4:00-5:00坎普邪典的「」相比,這個區域給人的主要觀感是「」。看著看著就難免替編導智商捉急——「還不如我來拍呢」。大約與看國足踢球的感受類似。

這個區域的例子就請出我的死敵丹丹好了:

丹丹非常善於接演《畫皮》、《龍虎門》這類傻帽爛片,並且以他的精湛演技與影片水乳交融。

8:00-9:00 「浪費好題材」爛片

8點到10點處在橫坐標最左端,意味著觀眾最主要的觀感是片子無聊、溫吞水

最容易落進8:00-9:00的是那些「浪費好題材」的片子。片子本來立意很好,或者很有噱頭,卻因為編導的平庸處理而變成了溫吞水或更糟的東西。觀眾的感受是:「明明可以拍好的,可惜了。」

這個區域的例子有:《吸血鬼獵人林肯》(Abraham Lincoln: Vampire Hunter)、《飢餓遊戲》系列(The HungernGames)。

《吸血鬼獵人林肯》:林肯總統是吸血鬼獵人,而南北戰爭其實是人類與吸血鬼的戰爭——多麼有噱頭的設定。可是,你應該已經忘了還有過這麼一個片子吧?

《飢餓遊戲》系列:倒不是影片本身如何,而是這個題材很難不讓人聯想起日本的《大逃殺》。雷同的主題,怎麼落到日本人手裡就能殘忍、扭曲到極致,到美國人手裡就成了青春偶像片?這是名副其實的浪費好題材啊。

**小結:落進左下角象限的基本都是爛片。**

9:00-10:00 溫吞水片

與上一個類型相比更加無趣,上一個類型好歹還能讓觀眾惋惜一下,或者還有些槽點。而對於本區間里片子,觀眾的情感捲入為零

「浪費錢拍,浪費錢看。」「還不如看個有槽點的爛片吐吐槽呢。」

例子有:春晚里的軍旅歌曲。

春晚的其他節目上演時還有興趣瞥一眼吐個槽,軍旅歌曲上演時當然是扭頭專心搓麻了。

電影的例子有:《金剛狼2》。

作為一部超能力、超級英雄電影,本片沒有厲害的正面角色、沒有厲害的反面角色、沒有讓人記得住的陰謀、沒有讓人記得住的超能力、沒有讓人記得住的動作場面。

咦,我真的看過這部電影嗎?

10:00-11:00 隔壁老王的經典

這個區域的特點是:細想起來入情入理,但就是提不起興趣看下去。

「隔壁老王拍著大腿向我推薦,我咋就覺得這麼悶呢?」

就跟「鄰居家的孩子」一樣,這個區域里的片子永遠只是個傳說

例子有:《羅生門》。

必須很羞愧地承認,黑澤明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的傳說(我覺得「不喜歡黑澤明」這件事在影評界里簡直就是「政治不正確」,跟公眾話題里的「歧視女性」、「歧視同性戀」是一樣一樣的)。理智上,我可以理解《羅生門》揭示了人性中的某些陰暗面,而且揭示得很深刻。但它真的好無聊啊。

11:00-12:00 「素麵朝天」經典

最後一個類型。縱坐標上得分很高,橫坐標接近原點。即:雖然似乎並不太出人意料,但非常完美地表現出影片試圖表達的那個東西,而且觀眾被它所打動或震撼。

借用「素麵朝天」這個成語的本義——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自信於美貌,不化妝就敢面見天子——這個區域的片子就屬於這種素麵朝天的美女,不施粉黛就已可傾國傾城。不靠什麼噱頭,平淡中直憾人心。

例子有:《少年時代》(Boyhood)。

「我只是以為會有更多。」n所有戲外那些什麼堅持拍了12年之類的噱頭加起來都趕不上戲裡這一句平淡的台詞帶來的震撼。

**小結:落入左上角象限的影片好壞參半。**

以上。

文:@魏知超

————————————————————

歡迎關注我的音頻節目公眾號「心理朋克」(ID:psychpunk),·我們立志做一檔最魔性的泛心理學音頻節目。

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音頻平台中搜索「心理朋克」訂閱我們的節目,每周一、周四更新。


推薦閱讀:

一隻烏鴉叫了一整天
《縫紉機樂隊》:快餐式的情懷喜劇組合
徐浩峰《心思刀理》:逝去的武林和消失的武師
《極致追擊》驚天護寶團大戰逆天魔盜團

TAG:影视推荐 | 影视评论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