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體測表怎麼看才不被忽悠
你們......經歷過絕望嗎?
滿懷憧憬地走進健身房,辦了卡,幻想自己即將脫胎換骨,出任 CEO ,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萬萬沒想到,你的熱情即將會被一張寫滿各種身體數據的「體測表」澆滅——就是這樣的表。
然而此時的你一臉茫然又滿心無奈,因為......你根本聽不懂,不知道教練在講什麼。
在這些陌生的名詞面前,你就像個文盲,只能不斷點頭承認自己的缺點,然後在不甘心中要麼莫名其妙地買私教課,要麼自己默默生悶氣。
Keep 君想到這裡,不禁為大家流下了同情的眼淚......
看來,今天有必要教教大家,如何去看健身房的體測表!
密密麻麻的體測表,只有兩個數據是準確的:體重和 BMI 指數
這張表上測得準的,只有兩個指標:一是體重,二是 BMI( Body Mass Index,簡稱 BMI )指數。是不是很諷刺? BMI 指數實際上又叫做體重指數,是體重和身高平方的比率,身體質量指數( BMI )=體重/身高2 ( kg/m2 )。僅僅是由於它的基礎是準確的,所以有一定說明意義。
BMI 指數包括了身高和體重兩個數據,它比單純的體重更能表現出體型是否正常,一般來說,BMI 指數的正常範圍在 18.5 - 22.9 之間,但不能簡單理解為低於這個區間就偏瘦,高於這個區間就是偏胖,有兩個特殊的群體是不能用此衡量的,那就是孕婦和肌肉男。
所以,我們只要了解一下正常區間即可,不用為此太過掛懷。不過可以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研究結果,美國一項研究稱,如果妻子的 BMI 小於丈夫,夫妻倆都會覺得比較快樂,至少短期、中期是如此。各位看著辦~
只測一次無意義:骨骼肌、體脂肪和百分比
是不是類似於表中所寫,骨骼肌、體脂肪、體脂肪百分比的數據一出來,很多小夥伴就要急著買私教課了?
體測儀學名叫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根據肌肉和脂肪電阻不一樣的原理測出脂肪在體重中所佔的比例,比 BMI 更能反映體型,畢竟,同樣的身高體重,肌肉緊緻和都是肥肉的人視覺差別太大了。但是,只有醫院和實驗室的分析儀才會比較准,健身房的體測儀大多是通過踩踏和抓握接觸 4 個電極,電極數量比較少,誤差很大,就連手上是不是有汗也會對結果有不小的影響。
這些數據正確的使用方式是進行縱向對比。比如,你今天做了第一次體測,需要按計劃健身幾個月以後,進行第二次測試。以便在兩次數據的對比中看到自己的變化,去判斷最近是不是吃多了練少了等等。
話說回來,胖瘦這麼直觀的事,真的需要儀器來告訴你嗎?自己量腰圍和臀圍得出的腰臀比也比用不準確的體脂比推測出的數據準確吧。非得別人告訴你你的體脂高、肌肉少,你才願意乖乖地去鍛煉嗎?
根本沒啥用:基礎代謝
先普及一下基礎代謝的概念:基礎代謝是人體用於維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最低能量代謝。如果此數據沒有在基礎狀態下進行測量,那麼我們是拒絕的。所謂基礎狀態就是指人體在 20-25℃ 室溫下,空腹、平卧、清醒、安靜的狀態時的代謝狀態。
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基礎代謝率比較高的人消耗的熱量就相對比較高。然而認真你就輸了,普通人在健身房時的狀態大多和基礎狀態無關,因為影響基礎代謝的因素太多了:吃撐了、情緒變化、跑了幾步等等都會影響數據的表現。沒有體測表,如何自測最有效?
對於很多不去健身房的夥伴,如果想時刻掌握自己的體型狀態,一定要把體重和三圍(尤其是腰圍)一起定期測,因為單純的體重波動無法顯示出你的體型變化。
舉個例子:如果體重漲了腰圍反而小了,這基本上說明長的是肌肉;如果體重沒變,腰圍卻變大了,這有可能說明的是你最近肌肉量下降而且肉鬆了。用這個方法,不僅能判斷胖瘦,更能判斷體型的變化,比那些玄乎的體測數據簡單經濟準確多了。多說一句:如何請私教?
相信所有走入健身房的小夥伴都會帶著一顆渴望健康和美的心,在一張體測表之後,也會滿心期待地買入私教課。然而並沒有什麼用,上了幾節課以後,很多人就開始抱怨當初太衝動太輕信。
Keep 君要告訴大家的就是,體測表上這些內容都是特別常見的指標,不能說明任何健康狀況,也不具備任何醫學意義。當我們考慮請教練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一定是教練的技能水平、動作水平、教學能力和責任心。在第一節贈送的私教課上,不要把過多時間浪費在體測上,讓他多帶著你訓練,好好感受下這位私教的教學水平。當然,Keep 也在努力地成為一個合格的移動私人教練,用最專業的動作、最完美的計劃、最好的陪伴,幫助大家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告訴你一個健身房是怎樣提供睡眠服務的
※在空腹運動健身前最好吃點什麼?
※老闆良心壞,健身行業亂?
※「NuttyBeast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在選健身房時不被坑!
※辦理健身房預售卡 拿卡的時候健身房口頭承諾三個月內激活卡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卻說早就統一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