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摩托車與技術崇拜

作者:納撒尼爾·里奇

一部誕生於尖刻嘲諷和絕望時代的書,促成了今天的技術烏托邦。羅伯特 · 波西格於 1974 年所著的怪誕經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痼疾,也預示著我們這個技術狂熱時代的到來。

最初的 1974 年版封面,奠定了經典的扳手蓮花符號。

時代思潮小說往往可以歸為三類,這種歸類跟作品本身的品質沒什麼關係。第一類是追思簡單浪漫的過往時代,詹姆斯 · 米切納 1974 年所著的暢銷小說《百年》(Centennial)便是一例。第二類書是無意中捕捉到時代精神,20 世紀 60 年代初問世的《飛越瘋人院》和《群體》(The Group)可謂個中傑作,作者分別是肯 · 克西和瑪麗 · 麥卡錫。第三類則是富有前瞻性的小說,不但重現眼前的焦慮,更是讓我們窺見未來,譬如喬治 · 奧威爾的《1984》、威廉 · 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和唐 · 德里羅的《白噪音》。羅伯特 · 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堪稱橫跨三個類別的集大成者,一舉奪下了不起的三重冠。這部長篇小說懷舊而又老式,卻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痼疾,也預示著我們這個技術狂熱時代的到來。波西格的帽子戲法關乎小說不可思議的商業成就,但沒有告訴我們小說的品質。

波西格將「品質」一詞的首字母大寫,奉之為形而上學的以太物質——「良質」(Quality)。這部書實際上是半打著小說幌子的哲學論著,良質的原則正居於核心。波西格從來沒有精確定義良質(「任何形容良質的方法都是一種界定,因而必然會有它不足之處」),而是用它來指稱一切思想和存在的根本精髓。他在某一處說,「良質就是佛」,而在別的地方,他又將良質比作希臘人所謂的「卓越」、印度教徒所謂的「惟一存在」和科學家所謂的「真理」。波西格旨在創造存在體的統一理想,打破東方與西方哲學、藝術與技術、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宗教神秘主義與科學實證主義的分野。「我會問這樣的問題:『最好的是什麼?』」他寫道。行動、思考、生活的最好方法是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僅次於人類已知最古老的問題:「存在是為了什麼?」

波西格選來傳遞個人哲學解讀的基礎是一段 1974 年寫就的公路之旅,一種讓人驀然回想起《在路上》《橫越美國》乃至《逍遙騎士》的譬喻。對於現代生活無所不在的不安定感和焦慮感(「我們活在一個價值混淆的時代」),也是對 60 年代情緒的復古重現。這本小說鋪開了一幅田園畫卷,交織著深谷、山脈和沙漠,追逐著貫穿城鎮的蜿蜒小道,避開了沿途儘是通勤隊列的高速公路,也見不到紅著眼睛、踽踽獨行的乘客。故事的前半段,波西格筆下的主人公和一對老古董的嬉皮士夫婦同行,此二人拼了命地想放棄城市生活:

談到痛苦的字眼時,他們一度使用「它」或「它們」來代替,比如說:「避不開它的。」如果我問:「避開什麼?」他們就會回答我:「整個環境」或是「整個組織結構」,甚至是「整個體系」。

這種情感在 1974 年看來已經過時,當時美國剛擺脫水門事件聽證會,馬上要陷入傑拉爾德·福特繼任總統後沉悶的失范局面。波西格非常契合彼時悄悄蔓延的嘲諷態度,明確表示不認同「激發熱情、內向探索、脫離體制」(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是美國心理學家蒂莫西 · 利里的名言,對 20 世紀 60 年代反主流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後來由於個人電腦的風靡,他又將之改寫為「開機、啟動、接入」"Turn on, boot up, jack in" ) 的世代。他捍衛實用主義,因為良質到處可見。他寫道:「對事物截然二分的看法造成了這種現象。」良質可見於最平凡的人類創造——甚至在摩托車發動機的鏽蝕齒輪之中。

波西格窮盡海拔較高的大氣層,得出的重要結論卻往往貼近地面,也相當樸素,是從層次較低的自助思想那裡借用的老生常談。他希望提供「活得正當的秘訣」。這些技巧包括避免無聊、孤獨、沮喪和焦慮的辦法。他的態度十分理智、和善、慈愛:「如果想要改造世界,就要先從一個人的心靈、頭腦和手開始改造,然後由它們向外發展。」他還讚美傳統美國人的「頑強個人主義」:「我們的確需要重新珍惜個人的操守、對自我的信賴以及老式的進取心。我們真的很需要。」最後,他混入了一貼強力的及時行樂劑。當父子二人沿著金草地夾道的空曠馬路騎行,兒子不耐煩地開始抱怨無趣時,主人公是這樣回應的:「前面沒有比這裡更好的風景了。」

這張藥方永不失效,在 1974 年、1934 年或者 2014 年同等適用。不過今天讀來,這部小說的驚人之處在於它擁抱技術的先見之明。身為技術手冊作者的主人公,不僅認為「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甚至更進一步,賦予機器一種精神光環。「每一台機器都有自己的個性,也可稱之為你對它所有認識和感受的直覺總和。」他寫道。這便是「新機器的靈魂」——七年後特雷西 · 基德爾才寫出同名著作。

波西格的思想——完善機器進而完善自己——已被如今的矽谷才俊奉為準則。史蒂夫 · 喬布斯將他對於禪宗佛教的信仰當成對於簡單和完美的追求,沃爾特 · 艾薩克森為喬布斯寫的傳記里,就有個章節的副標題叫「禪與遊戲設計藝術」,《福布斯》《商業內幕》和《快公司》時不時會刊登題為「為何《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是企業家必讀之書」的文章,這些都不足為奇。每當馬克 · 扎克伯格自誇 Facebook 是怎樣「幫助人們建立聯繫」從而引發「社會的徹底變革」時,或者當 Google 前任 CEO 埃里克 · 施密特談到 Google 帶給你的未來是「你不會再孤獨……不會再無聊……不會再束手無策」時,我們便再度聽見來自波西格的迴響。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留給我們諸多諷刺,其中之一在於:一部誕生於尖刻嘲諷和絕望時代的書,促成了今天的技術烏托邦。不過,我們正在創造的科技世界究竟是不是比我們拋在身後的現實具有更高的良質,尚有待商榷。前面沒有比這裡更好的風景了——莫非果真如此?

譯者:姜奕暉

Zen, Motorcycles, And The Cult of Tech: How Robert Pirsig』s Classic Anticipated the Future

Copyright ? 2014 by Nathaniel Rich

關於作者:納撒尼爾·里奇(Nathaniel Rich),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出版有三部小說和一部電影評論作品,也為《紐約書評》《名利場》《紐約時報》《滾石》《哈潑斯》等雜誌撰寫專欄和評論。

本期策劃:不知知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6《禪、摩托車與技術崇拜》。

成為 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完整閱讀 會員專享 內容。

會員服務:service@the-offline.com

推薦閱讀:

現今矽谷最酷的CEO(6)
希拉里如何靠科技「左右」大選?
矽谷的誕生和一些有趣的規律
為什麼「終身學習」如此重要?

TAG:禅修 | 机器智能 | 硅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