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跨性別者交談10分鐘能治直男癌?
(謝謝狐狸君給我個地方寫作。論文寫多了我都不知道怎麼說人話了,請各位見諒以及多多幫助)
談起出櫃,一個常見的鼓勵出櫃的論點是,基佬越不表明身份,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越遙遙無期。這個月新鮮出爐的《科學》雜誌中的一篇論文部分支持了這個觀點。
在這篇論文中,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David Brookman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Joshua Kalla報告了他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的社會科學實驗發現:一個人僅需與LGBT中心志願者交談10分鐘,就會顯著、長期地減少對跨性別者的歧視。
研究中,與兩位學者的合作的56位LGBT中心志願者(他們中有一部分本身是跨性別人士,另一部分不是)拜訪了501個在當地隨機抽取的選民,為邁阿密地區剛剛通過的有關保護跨性別人士的法案爭取民眾支持。在大約十分鐘聊天里,志願者向受訪者介紹了『跨性別者』的定義,(如果自己是的話)表明自己的跨性別者身份,播放有關此議案的正反觀點的視頻,再採取類似於激發同理心的方法爭取支持。他們請受訪者描述一次自己因為與與眾不同而受到不合理對待的經歷,然後引導受訪者將此經歷與跨性別者的狀況類比。交流開始前和結束後,志願者都會詢問受訪者對跨性別人士保護法案的意見,並分別於3天、3周、6周、3個月後再次詢問。
下圖展示的是受試組相對於控制組(實驗者和控制組的受訪者談了談自行車運動作為『安慰劑』 =.=)對跨性別人士的寬容度的不同。豎軸表示對跨性別的寬容程度,數值越高表示越接受。橫軸表示時間,最左側是3天後的訪問結果,最右側是3個月後的訪問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和LGBT中心志願者交談過的人明顯對跨性別人士更接受,特別是跨性別者親自出馬的情況效果最佳(最右側藍線)。而且隨著時間的的推移(3天至3個月)這些人,對跨性別者的接受程度並未下降,說明交談的功效是長期的。
此外,實驗者報告了一些頗有啟發性的細節。例如,他們發現當他們沒向控制組的受訪者定義『跨性別者』的含義時,這些人反而不會那麼反對法案。作者的解釋是他們因為不知道這個詞的含義所以沒辦法把許多反對跨性別者的論點和『跨性別』這個詞聯繫起來。又如,他們發現志願者的說服活動能經受住反方觀點的衝擊。他們隨機給受試組和控制組的部分受訪者播放了幾則反法案的視頻,最後發現即便看了這些視頻,和志願者交流過的人還是對跨性別者更寬容。並且這些反法案的視頻造成的負面效果在三個月後就消失了(而志願者的說服活動作用持久)。我對這個研究的描述就到這裡,如果你對這個研究有興趣請點這裡訪問原文。總而言之,這個研究的主體結果告訴我們,LGBT群體如果要爭取社會的支持,利用同理心是很有效的策略。而且,似乎出櫃了的LGBT人士在宣傳活動中更有說服力。同時上面講到的一些細處發現也耐人尋味。比如有些人也許認為社會對LGBT不寬容是因為並不『了解』這個群體是怎麼樣的,認為似乎只要他們了解了就會更接受了。但事實也許不是這樣的——僅僅告訴其他人LGBT群體『是怎樣的』而不引導他們往積極方面思考,可能效果會適得其反。一個趁手的例子便是最近許多有關同志的新聞下面那個常見評論『上帝給了你一根棍子,你卻用它當攪屎棍』——這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了解』LGBT性行為的方式,卻沒有對這個群體印象更正面。這點似乎值得有意從事同志公益活動的諸君參考。
==========
最後,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David Brookman,是個長得很美的大學神(下圖)。這篇文章的誕生與去年美國學界的一場的大撕逼有著極大的關聯。下次有空記兩筆。
參考文獻
Broockman, David, and Joshua Kalla. "Durably reducing transphobia: A field experiment on door-to-door canvassing." Science 352.6282 (2016): 220-224.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以【種群】【基因傳播】為論據的反/仇同者?
※中國同志驕傲之路(上)
※突發| 澳大利亞同性婚姻公投結果:YES佔壓倒性多數
※作為一名MtF,你是如何堅持自己要成為一名女性的想法的?
※出櫃成功的都有誰?
TAG:LGBTQ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