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閱讀和思考記錄
01-28
- 因為貨幣有層級制度,所以對應層級的價格也是不同的,比如,頂層「價格」既是par(見票足額兌付),二層價格即為名義利率(往往對應央行的負債和財政部的負債),三層價格對應金融體系的money dealing(取決於你的抵押物成分),最後一層就是隨意發行securities的私人部門價格。
- 在開放經濟體中貨幣價格還受制於exchange rate,和購買力變化(price spread)
- 法幣體系是一個無錨體系,既所謂的par(法幣換黃金),實質上到二層就終結了,這背後的含義就是整個貨幣分發體系當中不再存在「沒有負債的貨幣」(money held in a form such as gold that is an asset for the holde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 corresponding liability for someone else)——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比特幣要崛起一定要嵌入頂層的資產負債表,並成為不對應任何負債的「資產」。
- 對應3.裡面提到的,整個金融體系內其他的貨幣或者準貨幣都存在對應的負債!所有的擴張都是資產負債表的兩端同時擴張,比如—量寬政策—央行的負債端超額準備金對應央行的資產增加,而銀行的資產端則多了一筆超額準備金。
- 整個信用、或貨幣體系的泡沫化伴隨的只是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而已」,真正的核心在於solvency!既資產價值對應負債價值是否有淨餘額。但是,這其中存在期限錯配和資產價值泡沫(估值)的約束。因為人喜歡負債計價貨幣的貶值,資產價值的升值。
- 資產價值的升值受制於自然利率!!!!所以才必須關注productivity paradox!如果資產不能帶來邊際回報,那麼必須去槓桿(增權益或者降負債)!那如果存量負債很高呢?那隻能拿債務總量(增量)的負擔去壓掉這個問題。
- 那麼,負債的貶值怎麼做呢?就是credit put,無限制地擴大資產負債表,為什麼央行可以這麼做!?因為3裡面提到的!Par的概念被抹殺了!政府只要有貨幣化的權力,就不存在par的無法履行,這和金本位是本質的區別。
- 如何化解現在資產負債表的負擔呢?一是Productivity Paradox被化解,二是拿更多的負債去托住資產,這就是我為什麼說聯儲的policy normalization是bullshit的緣故!因為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根本就沒法縮下來!
推薦閱讀:
※中央銀行政治學——2017年的主旋律?
※通脹問題大悶鍋,一文讀懂全球經濟體通脹之勢
※樓市關鍵指標跌近谷底!央行加息否決定房價趨勢
※M1已經達到可怕的45萬億!
※無現金社會的潛在挑戰,央媽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