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斑鱉接受人工授精,它會滅絕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蜥游紀科普創客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斑鱉(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名斯氏鱉,體型大,背盤長達110厘米,幾近圓形。軀體扁平,背面平滑光澤,頭體暗橄欖綠色,具多數黃色點斑。這種密集的黃色斑紋是斑鱉的特點。生活於江河湖沼中,底棲,以水生動物為食物。斑鱉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全球已知存活僅3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為極危(CR);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n附錄Ⅰ級保護動物;2015年環保部中科院聯合公布的《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定為極危(CR)。分布於我國的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區域以及越南北部。斑鱉由於體重能達到100公斤,被稱為鱉類中的「巨無霸」,又因其數量稀少極其珍貴,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目前,中外科學家在嘗試各種方法幫助斑鱉繁殖。人工授精拯救稀世斑鱉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n n n 圖1.n斑鱉(源自維基百科)

多次人工授精拯救稀世斑鱉

2016年4月7日,在繼去年5月由WCS(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TSA(國際龜鱉生存聯盟)與中國動物學會合作,對我國僅剩的一對「壽星」斑鱉情侶進行首次人工授精失敗後,中外專家再次聯手為拯救地球上最大淡水鱉的繁殖而努力。

圖2. 蘇州動物園工作人員正在抓捕雌斑鱉上岸接受人工授精(源自蘇州日報)

據了解,2008年5月,長沙斑鱉姑娘「遠嫁」蘇州,與蘇州動物園一隻雄性斑鱉聯姻。很可惜,這次的自然交配沒有成功。2015年5月,蘇州動物園首次對斑鱉夫婦進行了人工采精、授精,這在全球尚屬首例,然而這次也沒有如願成功。

春季是動物交配繁殖的季節,也是對斑鱉進行人工采精、授精的最佳時間。這次由國際著名龜鱉類專家、澳大利亞大學動物生物學院的傑拉德·庫克林博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對斑鱉夫婦進行第三次人工授精。與此前將採集到的精液輸入雌斑鱉泄殖腔不同,此次將首次採用「微創」技術,從雌斑鱉腹部將採集的精液直接輸入輸卵管,有望大大提高成功率。此次究竟能否成功受精,要到6月底、7月初才能知曉。

人們在為拯救稀世斑鱉做著最後的努力。

繁殖實驗為何接連失敗?

每一次實驗嘗試都會引起人們的好奇和關注,彷彿重新點燃了希望之火,彷彿在告訴自己斑鱉能夠繼續繁衍,然而每一次我們都是在失落中緬懷和反思,繁殖實驗為何接連失敗?

劉農林老師分析稱原因可能是100多歲的雄鱉精子活力不夠,生理機能自然衰退,也不排除雌鱉飲食中營養吸收不夠全面,多年鈣攝入不足,蛋殼壁太薄等所致。

我們認為斑鱉原始生活環境偏向雲南紅河和越南一帶,這些地方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國內的兩隻斑鱉,一直沒有繁育成功,一方面可能和年齡大了有關係,另一方面可能受蘇州當等地環境溫度的影響。

牛翠娟老師認為可能是長期圈養應激造成的激素水平過高影響了精子和卵子的發育。應激激素水平與繁殖內分泌系統密切相關,許多生長在江河、湖泊中的大型水生動物在人工小水體環境中都無法正常繁殖。

斑鱉是一個有效物種嗎?

雖然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斑鱉一直被誤認為是黿(yuán)或中華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種。斑鱉獲得獨立物種之路十分艱難。現在斑鱉的分類學地位仍未完全確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斑鱉的標本數量太少。

斑鱉於1873年首次被英國生物學家格雷(John Gray)命名。標本是當時英國政府駐上海領事Robert Swinhoei先生送給英國博物館的,據說是從中國上海的鄰近地區採集所得。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由於幼體和中華鱉相似,成體又和黿很像,加上缺乏標本,在隨後的100多年中,斑鱉並沒有得到中國動物學界的認可,而被看成是中華鱉或黿的同物異名。直到1987年,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

鱉的模式標本,恢復了其有效種的地位,並將之改到Refetus屬中。

為了解斑鱉屬中個體之間的基因差異,銘杜勒等人從世界各地博物館收集標本,採樣品進行基因檢測。龜類研究所(PCHP)曾經在中國和越南的博物館裡找過幾次,發現了20個標本,大多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檢測結果發現,斑鱉屬中僅存的兩個物種——斑鱉和幼河斑鱉(Rafetus euphraticus)有很大的區別,推斷可能是因為5000到55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升起,隔斷了斑鱉和幼河斑鱉的聯繫,這最終使它們發展成兩個物種。但是他們認為中國和越南的斑鱉基因差別不大,是一個物種。

然而,到這個時候,斑鱉在野外幾乎絕跡,飼養的個體也寥寥無幾。

圖3. 斑鱉(源自維基百科)

斑鱉為何如此稀少?

「鱉」是爬行綱龜鱉目鱉科動物的統稱。現在,提到「鱉」,人們就會想到珍稀的斑鱉。斑鱉被認為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動物,目前世界範圍內處於圈養條件下的斑鱉只有3隻,其中一對目前在蘇州動物園參與繁殖計劃,剩下的則是2008年美國科學家在越南北部發現的一隻野生斑鱉。斑鱉曾廣泛分布在長江下游、雲南南部紅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如今為何會變得如此稀少?

人類活動加劇、棲息地污染、過渡捕撈導致了斑鱉現在這樣一種生存狀況。截止1990年代末,由於人類活動大量增加以及傳統中藥對龜鱉殼的巨大需求,斑鱉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鱉在野外,只要有人看見,準會被拿走吃了或賣了,中國所有的野生龜鱉類,都面臨著這種威脅,這和中國惡劣的飲食文化傳統有關。

此外斑鱉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把它當作黿,沒有引起重視。雖然斑鱉極度珍稀,但在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上卻找不到它的名字。這是因為該名錄製定於1988 年,那時還未確定斑鱉是獨立的物種。斑鱉從1873年首次被發現命名之後的100多年時間裡,大都被錯認為是黿。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斑鱉才終於被確認為獨立物種。《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已經把斑鱉列入,具有法律效益,它禁止了斑鱉的國際貿易,但它在國內很長一段時間內卻沒受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保護。

知道了斑鱉和黿是兩種動物之後,很多動物管理員發現自己所在的動物園曾經飼養過斑鱉。銘杜勒(Minh Duc Le)等人在2009年召開的第一屆越南國際兩爬研討會上發布的《極危鱉類的基因變異性》(Genetic Variability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oftshell)一文提及,1995年蘇州動物園有一隻斑鱉被石頭砸死,後做成了標本。北京動物園的一位工作人員曾經養著一隻「黿」,2005年死亡後連標本都沒留下,後來才通過照片比對發現是一隻斑鱉。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和保護意識欠缺,斑鱉在還沒有來得及「正名」前就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了。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地震預警的「能」與「不能」
引力波?「引力」是什麼你真的懂了嗎?
你是「沒癥狀」的高血壓患者嗎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