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書 #114 古希臘羅馬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
上班的地方在 T.i.T 創意園,園子里有個地方名字挺雅,叫「翡冷翠小鎮」。徐志摩當年遊歷義大利的時候起的這麼個好名字,可惜現在基本都叫音譯的「佛羅倫薩」了。上周的讀書我們講到藝術這件事情,必須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才有辦法發展起來,14 世紀的佛羅倫薩就是這麼個商業非常發達的地方,於是成了文藝復興的起源地。在美第奇家族的保護下,許多藝術家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留等大師下了許多傳世之作。當時「黑死病」奪去了歐洲 1/3 的人口,中世紀長期統治歐洲的羅馬天主教地位開始動搖,東羅馬帝國(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消滅,大批古希臘羅馬的手稿隨著拉丁語學者的逃亡而流入歐洲,於是古希臘羅馬藝術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重獲新生。
古希臘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對後世的影響異常深遠,公元前 4 世紀留下的古羅馬萬神殿(Pantheon)因其巨大的體量至今仍給觀者無以倫比的震撼,無論是穹頂的建築難度還是中央天窗投下的神秘的光影,都令人心馳神往。
18 世紀法國「先賢祠」的正面是仿萬神殿所建,今天在建的建築物也有許多古希臘、羅馬的痕迹。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到底為何能有這麼大的魔力,讓人類時至今日還在沿用它的設計呢?希臘與羅馬又為什麼總是一起被提及,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上周我們介紹了面向初次接觸藝術的讀者出版的《劍橋藝術史》叢書的最後一本,這周我們要介紹時間順序上的第一本——《古希臘羅馬藝術》。
這套叢書最早是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於 1983 出版,原名為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Art。既是 Introduction,書本內容就非常簡單易讀,但同時也十分嚴謹,除了介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以及創作意圖之外,還會有相當的篇幅講解今天的藝術研究者是怎麼去鑒別藝術品的年代以及作者的。書中配有大量全彩插圖,方便讀者對照閱讀,但紙張印刷畢竟有色差,而且無法體現真品的尺寸,更無法體現空間感,所以楓影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結合 Google Images 與 Google Maps 的 Street View 來獲得更加直觀的信息。這套叢書雖然每一本都很薄,但是真要把每一個作品都理解到位還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的。
書中所提到的藝術,主要是指狹義上的視覺造型藝術範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雕塑、建築與繪畫三類。古希臘羅馬因其風格為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所處年代也相近,而被統稱為古典(Classical)藝術。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從荷馬史詩流行年代(公元前 8 世紀),到歐洲中世紀開始之前(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時間,對應到中國,大概是從西周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一共一千多年光景。我們說考察一部文學作品需要把它放回作者創作的年代,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來看,藝術作品也是同理,想要了解古希臘羅馬藝術,首先得了解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及其文化。由於羅馬帝國本身沒有自我發展完善的神話故事,羅馬神話基本上就是從希臘神話而來,所以對於文化部分我們只需要了解希臘神話就足以了解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了。
對於希臘神話故事,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和赫西俄德的《神譜》是研究的主要來源。但是閱讀古籍是件困難的事情,閱讀中譯本的古籍就更加艱澀了,所幸今天有許多白話本方便我們閱讀。楓影在讀完《北歐神話 ABC》之後又讀了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劉世潔編著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大全集》,這本書收錄的希臘神話以及英雄傳說非常齊全,語言也通俗易懂,但是文筆不佳,好好的神話故事給寫得毫無起伏動人之處,而且十分冗長,厚度可觀,所以並沒有在每周讀書介紹過。但是對於想要了解古希臘神話的同學,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的。
回到古希臘羅馬的歷史上來,以本書的藝術角度,大體上這一千多年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 上古及古典時期 (前 8 世紀到前 4 世紀)
- 希臘化時期 (Hellenistic period,亞歷山大大帝統治到羅馬統治前)
- 羅馬時期 (羅馬統治到西羅馬滅亡)
在古代,所謂的「希臘」不是指一個國家,而是泛指在愛琴海地區使用古希臘語的所有城邦。早在古希臘文明誕生之前,愛琴海地區有過燦爛的邁錫尼文明,這個文明由於多利亞人的入侵而滅亡,倖存的部落逃到希臘建立了許多小的部落,最終發展成城邦。這些城邦都使用古希臘語,共享同樣的神話,互相之間有貿易有競賽也有戰爭,但沒有統一的君主。城邦規模都很小,數量眾多,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自由公民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意志,這個世界沒有國王,神明也有貪嗔痴,與世人無異,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可以拘束城邦的公民,這種自由的意志我們在今天西方的民主社會裡還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國已經是西周時期,從秦始皇開始幾千年漫長的君主制可能會讓中國的讀者不太好理解古希臘的政治狀況,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每一個城市都是個獨立的民主社會就行。
希臘城邦會聯合在一起抵抗外敵,在希波戰爭(Greco-Persian Wars)中,希臘人打敗波斯帝國入侵者,戰爭結束後雅典進入全面鼎盛的黃金時期。這場戰爭以前我們稱為上古(Archaic)時期,這段時間的希臘人主要從學習埃及的藝術開始,一步步發展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幾十年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聯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開始了長時間的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耗盡希臘人元氣的戰爭最終以斯巴達勝利告終,但是希臘城邦也開始走向衰落。這時西北的馬其頓帝國入侵,攝政王腓力二世拿下內耗過重的希臘世界,隨後遇刺身亡,年僅 20 歲的亞歷山大繼位,打敗波斯帝國,佔領埃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隨後在進軍印度時厭戰的軍隊不願行軍,被迫返鄉,最終死於歸途,這段時間是希臘藝術的巔峰時期,我們稱為古典(Classical)時期。
上周我們說欣賞繪畫可以從這幅畫的創作意圖、背景、技巧和構圖來看,現代藝術比較不好被人理解的一點就在於創作意圖與創作背景的模糊。比如在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畫,藝術家是受教會僱傭為教堂作畫的,當時的民眾識字的不多,需要靠直觀的繪畫來實現宗教傳播的目的,所以宗教畫就是為教堂服務的,這點很容易被理解。古希臘神廟常建在空曠的地方,為了讓四面看上去都有令人滿意的視覺效果,使用了大量希臘柱圍起來的圍廊式設計,這點也很好理解。但是今天的藝術常常會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往往我們在美術館看畫的時候,必須結合入口展板的作者介紹來理解。在廣州看展,我的感覺是這些資料往往比較簡單,不足以給普通觀眾一個深刻的體會,而國外的美術館,對於當代藝術的展覽則通常會結合製作精良的視頻,通過對創作者製作過程的展示,給觀者一個更為直觀的理解,同時也使藝術思想更容易被普通觀者所接受。
為了讓讀者理解這一點,《劍橋藝術史》叢書對各個時期的代表作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意圖都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包括藝術家是為了什麼人而創作,作品是要放在在新教堂的壁畫還是擺在在公館裡的雕塑,是為了傳教的需要還是為了貴族宮殿的裝飾,了解這些信息有助於我們舉一反三,在看到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可以反過來猜測作者的意圖。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理解藝術的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自己並沒有掌握藝術創作的技巧,除了作品尺寸、寫實與否這種直觀的標準之外,很難去分辨一個藝術品在創作技巧上的難度。於是在這套叢書中,作者一般通過「對比」來一步步講解希臘藝術的進步與發展。想要知道一件作品有多厲害?拿另一件不咋地的作品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比如我們來看希臘雕塑從上古時期到古典時期的發展,簡單的說希臘藝術家們總是在「作出改變——出現新問題——解決問題——又有新問題」的循環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技巧。公元前 7 世紀的立雕像(圖1)看上去與同時期的埃及雕像十分相像,但是雕刻家在埃及雕像的基礎上加入了對稱的元素。距這座雕像誕生不到一百年時間,《安納維索斯的男子像》(圖2)誕生,可以看到這具雕像比前一具要更加寫實,但是寫實反而引發了新的問題,早期像小珠子一樣的頭髮在風格化的雕像上是適合的,但是在這具更加寫實的雕像上反而怎麼看怎麼奇怪。有一點像「恐怖谷理論」,當這個雕像很像真人但是又有一點不太像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很詭異。於是藝術家開始解決頭髮的問題,亞里士多迪科斯像(圖3)出現了,頭髮的問題解決了,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這具雕像的造型無可指責,但是正因為這具雕像更像真人,人們就又會注意到新的問題:「這人的姿勢怎麼這麼奇怪?」因為這個姿勢是從早期埃及的立雕像那裡學來的,他不是一個自然的人會擺出來的姿勢。於是雕刻家又開始著手解決姿勢的問題。於是克里提奧斯少年(圖4)出現了。這尊雕像做了這麼一件事:少年頭部微微被扭轉,不再正視前方;他重心移向後腿,因此就稍稍抬起這一邊的臀部,不再讓兩腿平分身體的重量了。這個小小的改動卻讓這具雕像活了起來!在書中類似這樣的介紹比比皆是,可以看到,這種一步步進階的講解方法有點類似於藝術創作的學習過程,先從基本功開始,然後再學高級技巧。所以會藝術創作的人評價這些作品的記憶,其實也會用到類似的思維方式。
前面我們說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分裂衰落,那是公元前 323 年,羅馬在公元前 146 年征服了希臘本土。在被羅馬統治之前,希臘的文化已經傳播到地中海各地,我們稱這段過渡期為希臘化時期。這段時期的希臘人在思想上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以前大家是屬於一個城邦的公民,現在是一個龐大王國的子民,以前屬於一個團體,現在只屬於他自己。以前希臘的公眾建築佔主導,私人住宅非常簡單,現在私人的住宅奢華無比。這段時期的藝術有了新的題材,以前希臘人喜歡雕刻男性裸體,到了希臘化時期開始出現女性的裸體雕塑了,而且成功至極,乃至最後使男性身體黯然失色。這段時期最出名的女性裸體雕塑就是梅洛斯的阿佛洛狄,也即所謂的「斷臂的維納斯」。
這段時期還有個有名的建築——帕特農神廟,其體量之巨大從 Google 街景可見一斑。神廟的屋頂上有三角牆,牆上放滿了體量同樣巨大的雕塑。在擁擠的三角牆做雕像,一般來說作些裝飾性的幾何圖形或者花紋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是希臘人卻不滿足於裝飾,而是要往上面放神的雕像,而且不僅是把雕像排列出來,還要讓雕像講故事。今天我們可以從復原作品中看到藝術家獨具匠心的設計,把中間的雅典娜與波塞冬做得比凡人要大,然後是稍矮的兩邊對稱的馬車,再往兩邊是比躍起的馬要矮的人,最狹窄的兩邊則是半躺著的河神。在講解神廟的一章里,作者講到了好幾個神廟對三角牆的處理,從簡單的排列到帕特農神廟匠心獨運的布局,這樣看過來真是令人興奮。
由於時間、戰爭以及自然災難,古希臘的藝術作品能夠留存下來的很少,希臘繪畫作品尤其少,青銅雕塑、大理石雕塑以及神廟建築是相對比較好保留的東西,所以今天我們一提到古希臘羅馬就會想到各種建築,不僅因為這些作品令人驚嘆,而且也因為能夠留下來的東西就是這些。其中古希臘作品留存的數量遠比羅馬的要少,現在我們能研究的對象很多都來自古羅馬的複製品。希臘化時期結束後是羅馬統治時期。羅馬人對於希臘藝術是極為仰慕推崇的,基本上可以說羅馬的藝術是繼承了希臘藝術,並在此之上做了一些發展。在雕塑上羅馬的發展算不上有巨大的進步,但是在建築上,羅馬人不僅繼承了古希臘的成就,而且將其往前大大推進,可謂當時世界建築的巔峰。
比如我們看古希臘晚期的劇場——Epidaurus Theater,古羅馬人也修建劇場,但是在古希臘半圓形劇場的基礎上做了大膽的改進。古希臘劇場是把觀眾席修建在山坡上的,舞台的後面是風景優美的山谷。而羅馬人則把劇場修到了城市當中,並且建造了布景樓。然後羅馬人想到如果把兩個劇場背對背拼在一起,去掉中間的布景樓,就可以得到一個圓形的場地,而這個場地就適合 360° 全方位無死角的「競技場」。
今天再看回古羅馬的競技場人們還是會發出無比的讚歎,可見盛期的古典藝術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遜色。上周我們說要了解藝術必須多看真品,對於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更加如是,動則真人大小甚至 13 米高的雅典娜神像,佔地 2 萬平方米的羅馬競技場,以及從巨大的穹頂投射光影的萬神廟。這些東西如果不是親臨其地去感受,是無法體會到其中的震撼之處的。好在現在有 Google Maps,屏幕上可以互動的全景圖像比紙張上的照片要好太多。通過新科技手段,我們會發現從細膩的雕像到規模龐大的神廟與競技場,古希臘羅馬藝術並沒有想像中的「藝術難以理解」的概念。我想這才是真正頂尖的藝術會帶給人們的觀感,無論是對藝術工作者還是對普通民眾來說。
16.03.18 / 中午
於 T.i.T原文鏈接:每周讀書 #114 古希臘羅馬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推薦閱讀:
※出了3季都是9分+的現象級神作回歸,第一集首相就日了豬
※一個人需要掩埋多少秘密,才能安然度過一生?
※對,我就是要這樣一遍遍地刷新你們的認知
※巴菲特:每天閱讀500頁,你才會發現知識如何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