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後不許成精!」——第一期:味精和它的小夥伴們
在相聲《滿腹經綸》里,有這麼一段:
苗: 好,這夜叉當時就領命了,拿著大叉子。
王: 哎呀呀 什麼叫大叉子呀? 苗: 兵刃哪。 王: 五股烈焰托天叉。苗: 大叉子,拿著大叉子,領著蟹兵蝦將,領著這些小夥伴。
王: 小夥伴還。 苗: 皮皮蝦精,海帶精。 王: 海帶怎麼成的精?
當然,知乎里有高人,對「海帶是怎麼成的精」做了詳細的闡釋。是這樣的:
「1908年,化學家池田菊苗教授,在海帶科的一種褐藻,也就是常見的日本食物昆布里,提取出谷氨酸鈉,並發現這是日本高湯里的鮮味的來源。這是產生鮮味的物質第一次被科學描述(然而,舌頭辨認鮮味的受體,直到2000年才被發現),谷氨酸鈉就是後來我們用的味精。
所以海帶成的精應該是味精。」
《滿腹經綸》中苗阜提到「皮皮蝦精,海帶精」然後王聲就疑問「海帶怎麼成的精?」那麼請問海帶不能成精么? - queen red 的回答
毫無違和感。
其實,除了 「海帶成的精」,食物里的妖精還有很多,這個系列裡將帶你走近這些 「精」 們,看看它們是如何成精的。第一期,我們就來說說味精,和它的小夥伴們。
1. 味精的發現
前面已經提到,池田菊苗教授是第一個發現並分離出味精的人。但其實,他不僅是最早分離出味精的人,也是最早對「鮮味」這種味道進行科學描述的人。在那個年代,人們普遍認為基本的味覺只有4種:酸,甜,苦和咸。而他發現,在魚片和海帶湯里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跟甜味、酸味、苦味、鹹味都截然不同,當時的人們也沒有系統化地描述這種味道。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產生這種味道的,是魚片和海帶湯里的谷氨酸根離子。
(味精之父——池田菊苗)
他於是研究了谷氨酸根離子和其他的金屬離子結合以後,味道到底怎麼樣。最後發現,雖然產生的物質都有這種味道,但有些會混有其他金屬的異味。而在其中,「谷氨酸鈉」 的味道是最佳的。於是,他把這種味道命名為 「鮮味」(Umami),並對谷氨酸鈉申請了專利。
第二年,谷氨酸鈉就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增鮮劑,正式開始量產。當時這種產品在日本的名字叫 「味之素」。直至現在,「味之素」 公司還是全球鮮味劑生產量最大的公司。當這種東西傳入中國以後,我們便叫它「味精」了。
2. 味精的生產
最初的味精是用鹽酸來水解植物蛋白得到的,到了 1962 年,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採用的原料是塑料工業中的丙烯腈。而 1973 年,利用微生物發酵來得到味精的方法開始出現,並迅速取代了化學合成的方法。目前我們吃到的味精,其實都是通過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得到的。
3. 味精與溫度
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小常識」,是說因為谷氨酸鈉在高溫下會分解,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味精必須要最後再加才行。事實上,谷氨酸鈉並不怕熱,它的熱穩定性非常好,270 攝氏度以上才會分解。在一般的烹調中根本不會把谷氨酸鈉破壞。
那是不是什麼時候加都行了呢?
也不是。谷氨酸鈉本身可以看做一種氨基酸,如果食物中存在糖類,氨基酸就會和糖類在烹調的溫度下發生美拉德反應,這樣,增鮮的效果可能就不會有最後加那麼顯著了。但是放心,即使發生了這種反應,也不會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生成。實際上,像蛋糕、麵包等特有的香味,還有紅燒肉誘人的味道,很大一部分都要拜美拉德反應所賜呢。
另外,在油炸或油炒的溫度下(120攝氏度以上),部分谷氨酸鈉可能會轉變成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雖然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是鮮味也就沒有啦。
所以,味精還是在臨出鍋之前再放比較好,這樣才能起到最大的增鮮效果。
4. 味精在美國
在美國,味精是一個很招黑的東西(現在仍然是)。經常有人會聲稱自己在吃完中餐館的食物後出現睡意、面紅、頭疼和頸部麻痹的癥狀,一般癥狀會很快消失。這些癥狀被稱為 「中餐館症候群」,有很多人認為這種癥狀是味精導致的,從而認為味精有害健康。甚至有些人還發起了「抵制味精」的活動。
但是,這種說法很快被科學啪啪打臉了:各種嚴謹的雙盲臨床實驗都證實了,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關係。
這件事其實很好理解:我們吃的大部分蛋白質食物,在烹調過程中都會釋放出遊離的谷氨酸。這跟味精其實是一回事啊。如果吃味精有事的話,那喝雞湯,吃牛肉也就不能倖免了。有人會說,會有劑量問題啊。沒錯,但,第一是,味精加太多的食物也就不好吃了,第二是,別忘了,那些蛋白質到體內消化之後,會分解出更多的谷氨酸。這是不能倖免的。所以,味精真的是無辜的,不要再怪它了。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些癥狀呢?目前科學界還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有些中餐館飯菜不衛生。比如,有些研究提到,可能是蠟樣芽孢桿菌污染飯菜所致。也有學者認為這種癥狀完全是心因性的。當然,最萌的一個解釋是:那是因為中餐館的菜好吃啊!你不知不覺吃多了,然後吃撐了。這些都是吃撐了以後的癥狀嘛。
當然,說味精 「100%完全健康」 也不完全對。為什麼呢?因為谷氨酸鈉中含有鈉啊。平時我們菜肴中總會放一些鹽吧,鹽就是氯化鈉。如果再去放味精的話,整道菜鈉的含量很有可能就已經過高了。長時間高鈉飲食會加重心臟負擔,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等的發病率哦。所以,如果打算放味精,那就少放一些鹽吧。清淡飲食,從我做起!
5. 雞精和蘑菇精
「一隻雞,修鍊了百年,好不容易成了精,最後怎麼還是給人吃啊…..」
「我是蘑菇,我也不服。」
實際上,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蘑菇精當然也不是從蘑菇身上提取的。它們都是很多東西混合而成的複合增鮮劑。
雞精和蘑菇精,本質上都是味精。除了最靈魂的谷氨酸鈉外,這些增鮮劑通常還會添加肌苷酸和鳥苷酸這兩種「呈味核苷酸」。說到呈味核苷酸,那就要回到味精發現不久後的1913年啦。那時,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發現,干鰹魚片中的一種核苷酸——肌苷酸(IMP),也會產生鮮味,到了1957年,國中明發現,蘑菇中的鳥苷酸(GMP)也能產生鮮味。奇妙的是,當這兩種核苷酸酸加入到谷氨酸鈉中時,即使這兩種核苷酸含量很少,也能使整個體系的鮮味猛增!於是大家就把這兩種核苷酸稱作 「呈味核苷酸」 啦。
而且,由於呈味核苷酸產生的鮮味和谷氨酸鈉的鮮味有著細微的區別,所以混合以後,鮮味會更有層次感。
雞精除了呈味核苷酸之外,通常還會添加一些雞肉粉。這樣吃起來就更有雞肉的味道。於此相對,蘑菇精一般會添加一些蘑菇香精,來產生蘑菇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與味精是純谷氨酸鈉不同,雞精和蘑菇精往往會添加額外的鹽來調味。所以,在使用雞精和蘑菇精時,一定更要控制鹽的使用量,以防止鈉攝入超標。
本系列第二篇請戳:奶精這個磨人的小妖精
------------------------------------
原創微信公眾號 「技術型吃貨」,專門投放食品科學相關的科普。歡迎大家關注~
也可以直接添加微信號:iFoodGeek。
推薦閱讀:
※酒里的甲醛怎麼產生的?所有酒都有么?
※不放任何添加劑,如何長時間保證食品的安全?
※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小型的食品加工廠?
※有沒有西瓜乾和香蕉汁?
※速食麵條的「Q 彈」屬性是由什麼成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