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韓信軍事謀略推演
韓信,作為大漢王朝開國重臣,被蕭何譽為無雙國士。居功至偉,卻又兔死狗烹,在秦漢交替之際,留給後人無盡的慨嘆。
一、韓信初年:隱忍有大志
韓信是淮陰人,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品行不太好。年輕時,做官不行、經商也不行,經常跟著別人吃閑飯。人們很討厭他。韓信曾經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漂洗的老太太看他餓了,拿飯來給他吃。韓信非常高興,對那位老太太說:「我之後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不過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圖有什麼報答嗎?」韓信,一時無話可說,他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
淮陰縣屠戶中的青年,看不起韓信:「你雖然身材高大,好佩帶刀劍,內心卻是膽小如鼠的。」羞辱他說:「韓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來刺我。若是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思考過後,俯下身,從他的雙腿間鑽了過去,匍匐在地。受盡嘲笑。
韓信年輕時期,是秦統一六國的最後階段。韓信沒有做官,沒有經商。史書沒有寫他除了受辱,還在做什麼,但上天知道,信陵君竊符救趙、李牧破秦、王翦伐楚……天下戰事,盡收他眼中。他一聲不言,在等一個屬於他的時代。
二、經緯之才,英雄從不埋沒
秦末大亂之際,韓信知道機會來了。亂世尋明主,韓信於是投靠了項梁。為什麼不是劉邦?那時候的劉邦還只是沛公,勢力小,也依附了項梁。項梁帳下有項羽、英布,挾持有楚懷王,是那個時代最有號召力的一方勢力。後來項梁兵敗被殺,韓信又歸屬項羽,項羽任他作了郎中。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項羽不採納。
韓信在項羽軍中約有兩年,看到了軍事天才項羽的排兵布陣,見證了驚天動地的巨鹿之戰。他向項羽提意見,項羽不接受,是必然的。他們被後人尊奉兵形勢和兵權謀的代表。軍事風格各有千秋卻難以兼容。
韓信是才華太過偉岸,經不起埋沒啊!等到漢王劉邦進入蜀中,韓信又逃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只是做了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韓信犯了法,夏侯嬰覺得他氣宇軒昂,很有想法,釋放並向漢王舉薦。韓信便擔任治粟都尉的官職,韓信依然覺得不被重用,深夜逃跑,被蕭何月下追回。蕭何是劉邦的左膀右臂,地位極高。他堅決地要求漢王封韓信為大將軍。漢王於是拜韓信為大將軍,諸將得知,震驚不已。而後與韓信詢問對策。韓信先分析項羽說「項王暗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指出項羽不能用人、不忍封賞、不得民心的缺點。然後分析說三秦之地,章邯、司馬欣、董翳因為投降項羽,被秦人怨恨,漢王的王業,要從這裡開始。劉邦聽了大喜,聽從韓信的軍事安排。
從史記記載看來,漢王是先授將再聽韓信的對策,劉邦的魄力可見一斑。而韓信也終於抓住了機遇,他也將在軍事上縱橫馳騁,無所顧忌!
三、嶄露頭角,平定三秦
之前劉邦入蜀之時,聽張良的建議,燒毀了棧道,示意無意出蜀。劉邦聽取韓信意見,假意派人重修棧道,實際上卻秘密部署,奇襲陳倉。韓信做了如下調度:
1、先鋒軍:將軍曹參、郎中樊噲,領兵數萬;
2、本軍:大將軍韓信、將軍周勃,太僕夏侯嬰、中謁者灌嬰等,領兵十萬。漢王劉邦跟隨本軍前往。
這樣的安排,看似平常,實際另有深意。樊噲是有名的猛將,是卓越的先鋒,但並非大將之才,曹參智勇雙全,在開國論功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蕭何。他們倆搭配率領先鋒軍,可謂是漢王出手的一記重拳。本軍由韓信指揮,劉邦跟隨,自然理所應當,另一方面,也是對韓信實力的首次考察。雖說放權,其實穩健。
(平定三秦作戰圖)軍事解構分析
1、奇襲陳倉,章邯西退
公元前206年八月,先鋒軍秘密北上,先攻破了西縣丞,然後乘水北上,出大散關,渡渭水直達陳倉。這一路,星夜兼程,唯求速度。章邯大驚失色,倉促應戰,不敵,向西退去。自己率軍退守廢丘,令章平守好時。兩地相隔很近,彼此相互支援。曹參、樊噲把好時團團圍住。
軍事分析:要理解勝利,就要揣度失敗。先鋒軍如何會失敗?奇襲太慢,或者交戰不力。這兩點,漢軍都做得很好,攻破西縣丞的時候,肯定有人快馬加鞭去報信,漢軍要做到的是,比信使還要快,於是有了水陸並進,星夜兼程;其次在陳倉和章邯交戰,漢軍實力不弱於章邯軍,加上章邯倉促準備,失敗也就理所應當。但一旦章邯得知消息,備戰固守,以待援兵,那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而曹參、樊噲此時沒有去圍廢丘的章邯,為何?這塊肥肉,要等漢軍本軍來咬。
2、壤東主力會戰
退守廢丘後,章邯沒有輕舉妄動,他在等塞王司馬欣從櫟陽發來的援兵。塞王派趙賁急速救援。此時漢軍的本軍也抵達穰東,兩軍再此爆發了主力會戰。此時曹參、樊噲立刻放棄圍攻好時,前來支援本軍。在兩軍夾擊之下,章邯退守廢丘,趙賁軍被擊潰,退守咸陽西南。此時先鋒軍北上圍困好時,並迅速攻破,又和本軍合力,在咸陽西南擊潰趙賁。佔領咸陽。
軍事分析:這一階段的作戰,是雙方硬實力的鬥爭。塞王司馬欣幾乎派出了全部精銳,和章邯合力一處。這一戰,是三秦最有希望反敗為勝的一戰。但可惜,還是失敗了。本軍和先鋒軍合力,固然是一個原因,本質還是漢軍軍力強盛,兵馬佔優勢。
3、主力防章邯,趁勝降塞王
攻破咸陽是平定三秦的重要環節。在擊破趙賁之後,韓信做的軍事部署同樣十分高妙。派軍隊立刻奔往塞王司馬欣老巢櫟陽。司馬欣的主力軍趙賁已在前一戰剿滅了,所以對付司馬欣,不求人多,但求迅猛,以免援助來到,敵軍轉危為安。韓信派誰?樊噲!樊噲和曹參的先鋒軍嗎?不,樊噲和灌嬰一道就足矣。果然,司馬欣隨後立馬投降了。將軍曹參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北上守景陵。因為三秦中的翟王董翳派來的援軍正從北邊而來。曹參作為將軍,要擔負起北據強敵的重擔。曹參先固守二十日,待敵軍疲憊,大舉攻破。而後援軍又來,曹參漸漸不支,韓信於是急令將軍周勃北上援助,大破敵軍。至此,三秦之戰幾已落定。
軍事分析:三秦之戰,知名度遠不及井陘之戰、垓下之戰。但正是不經意的決策與布局,讓勝利看上去,那麼自然而然。此戰中,韓信對將領的任用極其精準;對軍隊的調度極其迅速;這兩點特性,被勝利掩藏了,是故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才是軍事戰爭的最高境界啊。
四、迂迴奇襲,擒魏王豹
劉邦在彭城之戰後,魏王豹叛漢附楚,因為魏國地理位置險要,是滎陽-成皋防線的後背。所以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領曹參步兵和灌嬰騎兵(約不到三萬)前去平魏。在伐魏之前,劉邦有一次著名的敵情問話。
漢王問酈食其道:「魏國的大將是誰?」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漢王道:「這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怎麼能抵擋得了韓信!」又問:「騎將是誰啊?」酈食其答:「是馮敬。」漢王說:「他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賢能,卻也無法抵抗灌嬰。」接著再問道:「步兵的將領又是什麼人呀?」酈食其說:「是項它。」漢王道:「這個人抵擋不了曹參。如此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啦!」漢王軍事謀略可見一斑。
(韓信破魏作戰圖)魏王豹在臨晉蒲坂部署重兵(不超過3萬)以阻擋從臨晉方面來的韓信軍隊。韓信此戰同樣採用了奇襲策略。因為漢軍兵力不多,稍晚如果魏王聯合代國等勢力,那韓信很難取勝。於是他設疑兵,在河西岸排列出船隻,假裝要在臨晉渡河發起進攻。同時以曹參步兵執行奇襲任務,從夏陽乘坐大木瓮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南下攻擊魏軍側背,此時的臨晉關,灌嬰騎兵也已渡河,魏王豹大驚失色,一路潰敗,最終被擒。
軍事分析:同樣策略,李信伐楚敗了,韓信卻全勝
攻破魏國之戰鬥,看上去不過是一次簡單的迂迴夾擊,肯定會勝利。真的嗎?讓我們回到20年前的戰國。李信率20萬大軍,南下攻楚。楚國將領正是項羽祖父項燕。李信和項燕同樣分布在潁水兩岸。李信兵分兩路,自己率一部主力南下迂迴,打算在潁邑渡河,與北面的蒙恬軍隊成鉗角包圍之勢。誰知李信在輕裝渡河之際,遭遇了楚軍主力的全力攻擊!李信南面迂迴之計,完全被項燕猜中了!
(李信伐楚作戰圖)二十年後,還是同樣的策略,韓信卻打得有聲有色。在故事背後,是韓信密不透風的軍事決策,是行軍神速的作戰風格。這些才鑄就了一個軍事神話。
五、再續神話,連下代、趙、燕
韓信攻破魏國之後,主動向劉邦請求繼續東略,以圖包圍楚國。魏國攻滅後,張耳封為魏王。劉邦於是讓張耳帶3萬魏兵,歸韓信指揮。此時韓信約有5萬人馬。
在鄔縣地區,韓信與代國國相夏說發生交戰。夏說不敵,潰敗被殺。
就在此時,張耳的死對頭,陳余率趙軍二十萬,抵達井陘口,挑起了著名的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作戰圖)韓信心中有他的軍事決策模型,核心的戰術是背水誘敵,奪營易旗。具體分析如下:
以造成趙軍最大程度的心理恐慌。為了達到趙軍空巢出動。除了2000人設伏,韓信還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 趙軍務必空巢出動。為此,佯退還不夠,必須是韓信、張耳親自打頭陣,佯退,丟下戰利品。(戰場中,戰利品就是功勞啊,尤其是大將軍的錦旗)這吸引力太大了。韓信判斷,趙軍全軍來追。
- 漢軍必須能承受敵全軍猛攻。如果漢軍被趙軍全力攻破了,也就沒有所謂的奪營易旗了。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韓信才設定風險極高的背水陣。靠地利形勢,逼迫漢軍誓死一戰。但這樣的陣型是極其危險的。韓信能駕馭住,那大家視絕境為勇氣;一旦信心潰敗,韓信把控不夠,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水邊潰逃。背水陣的失敗,定是比其他陣慘烈得多。但韓信,有信心,其實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如果他兵力足夠,是不會如此冒險的。能穩健取勝的,絕不取巧,這是作戰的規律。
如果陳余聽取李左車的意見,或者趙軍不空巢出動,又或攻破了背水陣,但那樣結局……韓信不會讓以外出現在他的軍事決策中。自古名將,皆如此。
六、破龍且,擒項王:韓信與西楚的較量
破趙之後,因劉邦在滎陽局勢危險,韓信於是和張耳一道南下救援。此時的劉邦冷不防地奪走了韓信張耳的兵權印信。派張耳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讓他集結趙國尚未徵發的部隊去攻打齊國。就在此時,漢王的謀士酈食其,勸說齊王歸附。韓信於是有了小心思,自己辛苦作戰,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嗎?於是繼續攻打齊國,齊王倉促無備,齊都臨淄被攻破。齊王於是向楚王求援,於是有了濰水之戰。
有人戰前勸龍且,修築深溝高壘固守,讓齊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撫已經丟失的城邑。龍且輕敵,不願固守。這也能理解,在此戰之前,楚軍大戰幾乎無敗績。龍且有這樣的傲慢的底氣。
十一月,齊、楚兩國軍隊隔濰水擺開陣勢。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土,投堵濰水的上游,然後率領一半部隊渡河去襲擊龍且,隨即假裝戰敗,往回奔逃。龍且看到韓信怯懦,大喜。於是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即派人挖開堵塞在濰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瀉而下,龍且的軍隊因此大部分沒能渡過河去。韓信迅速組織反擊,殺了龍且。
(濰水之戰作戰圖)
軍事分析:龍且是有傲慢的底氣。齊楚聯軍二十萬,其中楚軍又有樓煩精銳。為何會敗?韓信的謀略很簡單,藉助水流,衝破敵軍。此項策略有兩大關鍵。
1、上游堵水,且不被發現。如何秘密不被發現地準備一萬個袋子,如何先堵住水且不被敵人察覺,史書沒有寫。至少我們可以猜測,韓信內部保密極其嚴苛;再者軍事作風快速凌厲,刻不容緩。
2、渡河後退,不讓敵軍疑心。熟悉兵法的人,都知道。如果兩軍隔水列陣,誰先渡河,對誰就不利。因為對方可以趁敵軍渡河一半,衝擊敵軍。春秋戰國這樣的案例太多了,後來大家都學聰明,誰也不先渡,隔江對峙。但韓信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渡河,就是等你來襲。楚軍崇尚勇猛,不尚謀略。韓信熟讀兵法,這一點異常舉動,如果能察覺,勝敗或許未定啊!
在濰水之戰打敗龍且之後,項羽集團已經陷入了劉邦、韓信、彭越的包圍之中。
(垓下之戰形勢圖)
劉邦見項羽形勢危機,於是主動撕毀了合約。讓韓信統帥三十萬諸侯大軍,追擊項羽。項羽率九萬大軍向垓下敗退。在這最後時刻,項羽想要率領士卒,全力血戰。這類感召三軍,誓死一搏,項羽是韓信的師父。但可嘆的是,韓信太懂項羽了。他在項羽帳下將近兩年,項羽行事風格,韓信了如指掌。對付項羽的困獸一般的悍斗,韓信只用一招:請君入甕。
韓信引軍前攻,左右各設伏兵,韓信作戰不利後退(就算真打,估計也得敗退),項羽會追嗎?性格剛烈的項羽,必追。項羽於是陷入三路大軍的夾擊,於是建起營壁來防守。
韓信如果採用消耗戰,把項羽累死拖死,固然可以。但他再度採用攻心戰,四面楚歌,楚軍隨即即潰。但將神項羽,是阻擋不了的。烏江邊,一代人傑項羽,自刎而亡,將星殞命啊!
項羽走了,世間軍事神話,唯有韓信。
七、國士無雙的悲情落幕
韓信是當世一流的軍事家,他不是政治家。如果他在齊地時反叛,也未必能駕馭曹參、灌嬰這些劉邦的老將,也未必能最終斗過政治老手劉邦。大漢開國之後,他先是因人告罪說要謀反,被貶為淮陰侯,後因與陳豨謀反泄密,被呂后所殺。
人性道德,從來沒有絕對。劉邦兩次奪取韓信的兵符,早已對他有防範之心,被貶淮陰侯,也是強烈的政治信號。我們不能一廂情願認為韓信忠心不二,一身正氣。也不能一位認為韓信心懷鬼胎,最終謀反身亡。人性的選擇,反與不反,有時候很模糊,有時候很無奈。
或許,他改如張良一般,急流勇退,功成身退。
或許,在被呂后捉拿的那一刻,那份著書立說,雲遊四海的念想,重新閃爍在了他彌留的眼光。
補充閱讀
軍事理論解讀:四維解構孫子兵法:你讀不透的兵家之道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楚漢鬥爭解析:漢高祖韜略:楚漢爭霸君王論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日本的機器人技術領先世界(及中國)多少?當這種差距非常大時是否會發生戰爭?
※基輔會戰為什麼那麼多蘇軍投降?
※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戰爭,中國佔三分之一
※為什麼人類經常會好了傷疤忘了痛?
※淺談二戰中的蘇聯(一九三六-一九三八 和平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