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解密 | 48年前「兩彈一星元勛」飛機失事前後
1968年12月,郭永懷從蘭州乘飛機回京。當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時,發生一等事故,郭永懷不幸以身殉職,終年59年歲。
——《郭永懷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1968年10月,郭先生最後一次去西北基地前,已經知道李佩先生進了中國科大的「牛棚」,並且還問過所里的某同事,李佩究竟怎麼回事,我們的同事無言以對;而郭先生到了基地後,還打長途電話給他力學所的秘書,再問李先生的處境,秘書也回答不知道。
所以,郭先生在試驗完成後,等不及和其他幾位副院長一起乘坐大飛機回北京,而是急急忙忙坐了小飛機回北京回家,他心急如焚要早點見到李先生。郭先生乘坐的飛機失事後,科大軍代表不好意思把噩訊告訴「牛棚」里的李先生,便讓李先生回家。後來是力學所的軍代表派人去告訴回到家裡的李先生。
——談慶明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文|王丹紅
● ● ●
不該發生的訛誤報道
2015年12月8日,我收到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談慶明研究員的一封電子郵件,信中指出,2015年11月26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發表了文章——《李佩:創新者永遠年輕》,文章中有幾段描述失實:
「1964年10月的一天,郭永懷和錢學森、王大珩等同事一起吃飯,他們平時很少聚會,但那天顯得特別高興,還喝了酒。「事後我才知道,他們是在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李佩說。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實驗基地乘坐夜航回北京報告一組重要試驗數據,飛機回京途中發生事故,爆炸起火。當人們從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遺體時,發現他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二人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文件完好無損。
郭永懷犧牲時,李佩正在外地工作,聞訊連夜乘火車回京。得知失事消息後,她沒掉一滴眼淚。李佩的外甥女袁和回憶當時的情形:『姨媽一言未發,就站在陽台,久久望向遠方……』 」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1. 郭永懷和同事一起吃飯,不是和錢學森、王大珩,而是和王淦昌、彭桓武。
2. 1968年12月5日,郭先生不是回京報告重要數據,因為關心數據的那些副院長在等著搭乘大飛機回京。郭先生沒有必要回京報告。郭先生急著回京的真正原因是,要了解被關在「牛棚」里的夫人李先生的情況。
3. 郭永懷犧牲時,李先生是在科大的「牛棚」里受審查,不是在外地工作,也沒有聞訊回京。科大的軍代表不敢把實情告訴李先生,而讓李先生回家去,由力學所的軍代表去告訴她。
談慶明說:「權威傳媒一再以訛傳訛,遺憾!這也對不起李佩先生呀!」
2015年10月17日,李佩在懷柔中國科學院大學參觀兩彈一星紀念館。李偉格/攝
談慶明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大學畢業後分配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2001年12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錢學森手稿》,他是三位編委之一。
讀罷談先生信,我立即從網上找到了這篇文章:2015年11月26日,《光明日報》第十版整版報道,標題是《李佩:創新者永遠年輕》,作者:柯學源。
我仔細閱讀,在結尾處,駭然發現自己居然是這篇文章的貢獻者之一:「王丹紅、呂慶其、顧邁男、劉志峰、張蘇對本文亦有貢獻,圖片均為資料圖片」,可文章作者從未跟我聯繫過!
談慶明先生所講李佩在獲知郭永懷先生逝世時的情形,與我2003年2月在李佩家中採訪時,她告訴我情況是一致的,當時專訪文章《李佩:在平淡中傳奇 》發表在2003年4月8日出版的《科學時報》上。
文章對當時情形的描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5歲的郭芹即將初中畢業,她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到黑龍江白城插隊落戶,白城位於黑龍江與內蒙古的交界處。郭永懷因承擔重要工作而受到特別保護,但李佩未能倖免。留學美國的經歷讓她成為「美國特務」,在單位接受審查。
1968年12月4日,李佩在單位接到出差已經兩個多月的郭永懷的電話,告知他明天就將回到北京。12月5日,李佩在家中等待丈夫的歸來,可是這一天一等再等也沒有等到回家的人,當時她想也許是他臨時改變了計劃,來不及向她打招呼。兩天後,家裡突然來了20多個人,李佩一下就知道出事了。1968年10月,郭永懷赴西北參與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的準備,12月5日,試驗準備工作完成後,郭永懷乘飛機返京,因飛機在北京上空失事不幸犧牲,終年59歲。
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這篇文章在發表前,我專門請李佩先生審閱,確信無誤後才發表在《科學時報》上,那一年,李佩先生86歲。
2015年9月,我在新媒體《知識分子》上發表文章《李佩:98歲的郭永懷夫人和她的國》(回複數字編號「20」提取系列文章),對當時情形的描述也是根據我對李佩的採訪所寫。
我不知道作者「柯學源」是怎麼閱讀和引用我的文章!我只寫過李佩先生的文章,從未寫過郭永懷先生的文章。郭永懷「犧牲」的悲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為了進一步澄清史實,我努力查找資料,試圖了解當時具體情況。
回國之初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17歲時考取青島大學附中,20歲時考取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22歲時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後留校任物理學家饒毓泰教授的助教;他1939年考取英庚土款留學生,1940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在數學系主任J.L.Synge教授指正下,於1941年5月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即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國際航空大師馮·卡門,攻讀博士學位,並在此認識了錢學森,兩人成為一生摯友。
1945年郭永懷獲博士學位,1946年9月出任康乃爾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助理教授,1947底晉陞為副教授,1955年夏晉陞為正教授。成為享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家、應用數學家。
1947年2月,李佩赴康奈爾大學工業與勞工關係學院學習,在這裡她與郭永懷相識相戀;1948年春天,他們結婚,1951年,女兒郭芹出生。
李佩、郭永懷在康奈爾的家。李偉格供圖1956年8月,郭永懷辭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職位,攜妻子李佩和女兒郭芹回到祖國,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應錢學森之邀,郭永懷回國後即到剛成立不到一年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先後出任力學所學術秘書、副所長,他關注學科設置、研究領域和方向等,為力學研究所的發展付出極大心血。
1958年,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令下,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發展步伐加快,初夏的一天,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副所長郭永懷和黨委書記楊剛毅,泛舟昆明湖,談到力學所的大政方針,也談到青年人才短缺,有需要依靠科學院成立一所大學,培養國際尖端科技人才。
他們建議一所大學的提議獲得中國科學院領導層的支持。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批准,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北京玉泉路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擔任校長。
中國科學院提出「理工結合、所繫結合、全院辦校」的方針,一批著名數理化天地生學科的科學家領銜出任校系領導,比如錢學森任力學系主任,郭永懷任力學系副主任及化學物理系主任,華羅庚任數學系主任、趙九章任地球物理系主任等。
李佩在康奈爾大學留學時學的是工業與勞工關係,回國後所學知識用不上。當時中國科學院外事局局長希望她到外事局工作,考慮到這項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她選擇留在中關村,出任新成立的西郊辦公室副主任,1957年1月上班。她說:「都是一些公共事務,管的事情很雜,碰到什麼事都得管,我記得辦的第一件事就去找派出所,讓他們到中關村辦公,讓科研人員辦戶口時少跑路......」
那段時間的生活忙碌也相對平靜。女兒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上學,郭永懷一如既往地日理萬機,忙於研究和教學。然而,到了1961年時,李佩發現了一些小小的變化:「老郭這時經常出差,時常打個招呼就走,卻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而且還不能問,我知道他在做重要工作,也就習慣於他說走就走的工作方式。」
這一年,李佩的工作也發生了變化,她從中關村的西郊辦公室調到玉泉路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外語教研室從事英語教學工作。
郭永懷一家三口的居家生活。
受命於危難之時
郭永懷在做的「重要工作」正是高度機密的「中國核武器」的研發。
聶榮臻元帥(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是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和「兩彈一星」的決策人、領導人,他的女兒聶力在《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一書中記述了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起步的情況。
1957年10月15日,中國與蘇聯簽訂《國際新技術協定》,蘇聯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58年10月,負責核武器研製的第二機械工作部(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1964年2月,發展成為負責核武器研製生產整個過程的研究設計院——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開始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
1959年6月20日,蘇共中央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暫緩按協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和顧問。
1960年9月,中蘇兩黨高級會談中,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說:「中國共產黨永遠不會接受父子黨父子國的關係。你們撤退專家使我們受到損失,給我們造成了困難,影響了我們國家建設的整個計劃和外貿計劃,這些計劃都要重新進行安排。中國人民準備吞下這個損失,決心用自己雙手的勞動來彌補這個損失,建設自己的國家。」
1961年4月,郭永懷臨危受命,與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受聘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當時的情形,王霞在《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一書中寫道:
「(1961年的)一天,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被專車接進中南海,接受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在西花廳,周恩來把三位科學家請到沙發上就坐,與他們暢談國際形勢,交流思想感情。周恩來說:『我們剛剛起步的國際尖端事業,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學家,你們當之無愧。黨和人民寄希望於你們啊!』周恩來對科學家們三天里改變研究方向,服從祖國需要,加入到核武器研製行列中來非常讚許。」
國防功勛
郭永懷歷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學方面的領導工作,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迅速掌握了原子彈的構造原理。
在九院成立的四個尖端技術委員會中,郭永懷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場外試驗涉及到結構設計、強度計算和環境試驗等任務,負責進行核武器研製的實驗和武器化,他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一方面致力於結構強度、振動和衝擊等方面的研究,組織一系列前期試驗,將力學研究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與此同時,他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動力學等研究,在潛—地導彈、地對空導彈、氫氧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做出巨大貢獻。
1963年7月,中央決定將核武器研究院總部遷往青海高原一片荒涼的沙漠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王霞在《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一書中寫道:「原子彈爆炸前三天,周總理指派劉柏羅邀請當時在北京的彭恆武、鄧稼先、郭永懷等幾位核物理學家,乘坐張愛萍總指揮派回的專機一同飛往羅布泊,觀看原子彈爆炸實況。」
1964年10月16日深夜22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人民日報》隨即在北京散發了套紅大字的《人民日報號外》,刊登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
「中國核試驗成功,是中國人民加強國防、保衛祖國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國人民對於保衛世界和平事業的重大貢獻……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如果這個主張能夠實現,中國本來用不著發展核武器……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9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憐子如何不丈夫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正當郭永懷為國家的「兩彈一星」事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時,他卻不能保護自己的妻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妻子成為「美國特務」,女兒成為「狗崽子」!
1966年6月,有人在中關村福利樓貼了大字報,四張大紙拼成一個大標語「善者不來,來者不善」。文革期間,1954—1956年回國的學者被叫作「特務集團」,美國回來的是「美國特務」,英國回來的是「英國特務」,德國回來的是「德國特務」。
因為留學美國的經歷,李佩成為「美國特務」,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牛棚」里接受審查。郭永懷因承擔重要工作受到特別保護,沒有打成特務。
周暉和郭芹在同一所小學和中學讀書,兩人在中關村是鄰居,同時「上山下鄉」,在同一個知青點接受再教育。她在《憶郭芹》一文中寫道:
「文革初期,1966年8月8日凌晨,我和郭芹都被視為狗崽子,趕出了去天安門覲見領袖的隊伍,我倆相伴哭泣著一同穿過科學院漆黑的街道回到家裡。」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從北京來到青海試驗基地,為中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的試驗及發射作準備工作;12月4日,在單位接受審查的李佩接到郭永懷電話,告知他將於第二天回北京,並安慰她不要著急。
那時,他們17歲的女兒郭芹,作為北京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的一員,已於1968年9月20日從北京乘坐專列到與黑龍江交界的內蒙古農區。
郭永懷在赴青海核試驗出差之前,已知道李佩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牛棚」里接受審查。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談慶明回憶說:
「1968年10月3日,郭先生最後一次去西北基地前,已經知道李佩先生進了中國科大的『牛棚』,並且還問過所里的某同事,李佩究竟怎麼回事,我們的同事無言以對;而郭先生到了基地後,還打長途電話給他力學所的秘書,再問李先生的處境,他的秘書也回答不知道。所以,郭先生在試驗完成後,等不及和其他幾位副院長一起乘坐大飛機回北京,而是急急忙忙坐了小飛機回家,他心急如焚要早點見到李先生。郭先生乘坐的飛機失事後,科大軍代表不好意思把噩訊告訴『牛棚』里的李先生,便讓李先生回家。後來是力學所的軍代表派人去告訴回到家裡的李先生。」
12月5日,郭永懷乘坐蘇制伊爾14小飛機回京。飛機失事瞬間,他和警衛員、18歲的解放軍戰士牟方東緊緊擁抱在一起,壯烈犧牲,但兩人胸口間機密公文包完好無損。
周暉在《憶郭芹》中回憶郭芹當時接受父親遇難時的情形:
「12月7日清晨,有社員跑來說,前屯大隊部接受北京國防科委的電話,通知郭芹她父親乘坐的飛機失事,讓她馬上回北京。郭芹有點懵,我們都懵了,趕緊派兩個女生陪著她去公路截長途汽車到縣裡,從縣裡再乘車到洮南趕火車。郭芹的父親犧牲後,她又是獨生女,是可以留在她媽媽身邊的,沒想到第二年春天,郭芹依然回到屯裡,而她媽媽也去了安徽幹校,回北京探親時她住過錢學森家裡。」
周恩來總理得知郭永懷飛機失事犧牲的消息,立即下令徹查這一事故,並責成人民日報發布這一不幸消息;1968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報道:
「新華社十一日訊,中國共產黨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郭永懷同志,因不幸事故犧牲,終年五十九歲。郭永懷同志在從事的科學技術工作中,做出了貢獻。」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郭永懷「兩彈一星元勛獎章」。
儘管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但李佩至今仍然不知道這架飛機究竟是怎麼失事的。她一直在追問,但一直沒有答案。我們的宣傳機構,在事實沒有弄清楚之前,不追究事實真相,卻以主觀意識將悲劇寫為英雄讚歌,這是郭永懷先生的第二次死亡!
今天,我們在紀念郭永懷先生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時,是否更需要反思:為什麼這樣優秀的科學家為國家民族事業鞠躬盡瘁時、還要承受家人受難的精神痛苦?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嗎?郭永懷為祖國做出如此之大的不朽貢獻,他的妻女承受了他罹難後的巨大痛苦,卻在他犧牲後卻仍然被下放關押?我們是否該對李佩和郭芹說一聲對不起?
郭永懷一家1953年在美國。
(責任編輯 李曉明)
參考資料:
?《郭永懷文集》 科學出版社 2009年3月出版
? 聶力 《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 陸其明 范敏若 等編著 《張愛萍與兩彈一星》 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 王霞 著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彭桓武》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
關注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輸入數字編號閱讀近期熱文:【157】突破CT極限:如何發現早期肺癌的苗頭?
【149】12年了,5萬美元獎金還沒分配出去:屠呦呦與國家科技獎勵辦的糾葛(續)
【 7 】史料揭秘 :屠呦呦與國家科技獎勵辦的一次糾葛
【 22 】數學有多美?看看這位法國奇男子怎麼說
【192】獨家 | 事關下個諾貝爾獎:美國科學界激辯基因修飾技術英雄榜
【189】謝宇:中西比較視域中的中國社會特色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一個勇敢的開始:未來科學大獎誕生記
※維護科學的艱難歷程:美國轉基因魚商業化啟示
※魯白:沒有原創,高科技的發展只是一句空話
※呼籲給予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