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勇敢的開始:未來科學大獎誕生記
未來論壇的創始者
導語:
2015年1月20日,一個名曰「未來」的論壇在北京創立。一年走過,它聚集了一批創新者,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成為中國關注「跨界交流、著眼未來」,傾聽「未來之聲」的一個高端科技平台。2016年1月17日未來論壇年會在即,《知識分子》就論壇發軔採訪了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及部分企業家創始理事,梳理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理念來源,如何逐漸成型、即將呱呱落地。是為「未來科學大獎」誕生記。
文 | 李曉明 彭雯
● ● ●
「我們時常嚮往未來,心之所向其實是對未知世界的美好期待。然而,人類行為正在塑造一個怎樣的未來?」
2015年末的一天,當《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寫下這段話時,他所參與的一個名為「未來論壇」的民間組織即將迎來成立一周年的日子。
作為理性而審慎的科學家,饒毅向來惴惴於「預測未來」的話題,他謹慎地寫道:眼下以及可見的未來,也許沒有什麼力量,能如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這般深刻地影響著人類世界的未來。
未來,需要科學的指引。
短短一年間,未來論壇成功舉辦了12期講座,應邀而來的科學家皆為一時之選:張首晟、張雙南、潘建偉、李凱、謝曉亮、丁洪、文小剛……
當這些蜚聲學界的大家走上講壇時,台下的觀眾不僅有曾經的部級領導,也有知名的企業家、投資人,當然也有高校的學子,甚至是躍躍提問的小學生。
2015年12月26日,聖誕節後,一次重度霧霾天氣籠罩北京。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毛淑徳教授即將登上年度最後一期講座,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一度擔心到場的觀眾會比較少,但很快她發現自己多慮了,蜂擁而入的觀眾迅速佔滿了偌大的會場。
更讓武紅意外的是,那天來了很多小朋友。「我要一直做下去」,忽然她有些感動,「也許一個孩子只是聽了一次科學家的演講,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一切偉大都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過去15年,在博鰲亞洲論壇、《財經》年會、陸家嘴論壇等高端論壇中,總能看到武紅穿梭於政經兩界高端人群中。她是公關界翹楚,自稱「做論壇出身」,卻總在幕後。
直到有一天,她在翻看一本名為《奇點臨近》的書時,「未來」二字突然從腦海里跳脫出來:中國的未來需要什麼?人們不能只關注當下賺錢啊,總要抬起頭,想一想未來10年、20年我們會往哪兒走。
「這正是我想做的。它就像我心中的一個夢。」武紅先後和衣錫群、高西慶、朱雲來幾位前輩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肯定後立即著手找錢。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是武紅找的第一個人。當他聽到「未來」的創意時脫口而出:「我很久沒有這麼興奮了,你知道嗎?當年我們小的時候,就有《小靈通漫遊未來》,我們從沒停止過思考未來」。
接著,武紅找到了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丁健。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擁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信息科學碩士學位的丁健向來嚴謹,一上來就挑戰武紅的創意:做這個事情,不能僅僅是一個想法,我們要立足長遠,明確組織的性質、結構,建立組織的理念,完善組織的專業性、公正性。
2014年的夏天,十餘位企業家、投資人紛紛「入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許多人都擁有頂尖名校理工科背景:陳恂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並在斯坦福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鄧鋒清華大學電子系本科畢業,在南加州大學取得計算機碩士學位;沈南鵬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被同學視為數學天才,碩士畢業於耶魯大學。
他們並未泯滅好奇心。丁健曾說,「把財富當成了成功的很重要的標準後,中國人對科學的好奇心事實上被壓抑了,覺得好奇心是孩子的事,不是一個成功者該乾的事。實際上人類最偉大的成功都是被好奇心推動的」。有一次他和物理學家文小剛聊到心潮澎湃,當即表示想讀一個物理學碩士。
萬通集團主席馮侖是社會科學背景出身,在一次訪談中,他半開玩笑地說,「我跟科學家在一起都不太敢說話,只能聽他們說」。然而,馮侖卻對中國人「對自然的追求弱於對人的關係的追求」、「缺乏科學精神背後的民族性、歷史性根源」有深刻的洞察。這一輪經濟增長模式和大的背景中科技創新因素驅動的重要作用,同樣引起了這位企業家的思考。
想到了就要做。2014年10月,徐小平推薦了從谷歌總部研究院回國創業的人工智慧專家趙勇作報告,題目是《讓計算機看懂這個世界》,「當我們期待人工智慧這個奇點的臨近,就必須讓計算機具備比人類更強大的視覺能力。」趙勇關於人工智慧的分享開啟了「理解未來」講座的第一講。
11月的一天,千禧大酒店。未來論壇舉行啟動會。丁健、沈南鵬那天剛剛從國外回來,還在倒時差。十餘個創始理事本來就熟悉,此前在不同公益組織中有過交集,理念相同,關於創建未來論壇,他們一拍即合。
「我們這一撥都是60後,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質非常貧乏,但人很純粹,都有點理想主義加英雄主義,因此不會被物化掉」,武紅說,基於這樣的情懷和對公益事業的邏輯思考,大家走到一起也是一種必然。
然而,「未來」的入口在哪裡?創始理事們最初討論的起點聚焦在互聯網技術領域,而後有人問,互聯網背後的東西是什麼?國家倡導的創新、創業的熱潮,最終來源於哪兒?一步步追問,最後所有人都同意,一切的基礎是科學。
「未來」方向已定,只待一個精彩開局。
未來科學大獎,圖片來自未來論壇官網「做中國人自己的科學大獎」
2015年1月20日,未來論壇創立大會盛大開幕。
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走上講台:美國未來學家、谷歌公司工程主管、《奇點臨近》一書作者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美國通用人工智慧會議主席本·格策爾(Ben Goertzel)、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曉東等。極高水準的演講和思想碰撞,在當今中國可謂一時無兩。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左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曉東(左二)、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左三)在未來論壇創立大會上與丁健(左四)對話台下,未來論壇創始理事,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陳恂、丁健、鄧鋒、方方、馮侖、李柏霖、沈南鵬、吳鷹、武紅、徐小平、楊元慶、虞鋒、張曦軻、張醒生、張磊,悉數出席。
這一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它將從此改變中國過去只看重「經濟盈利模式和人脈結交」的「經濟論壇」,轉向關注「跨界交流、著眼未來」,傾聽「未來之聲」的高端科技平台。
「武紅,我覺得你後半輩子什麼都別幹了,你就干這一件事。」未來論壇諮詢委員朱雲來對她說,「值得」。
「如果這個平台能夠真正讓這樣一群科學家成為社會的榜樣和楷模,我自己從內心裏面覺得,沒有什麼比這個事情更偉大」。武紅已經準備好了個人的一次重大轉型,離開此前熟悉的商業論壇領域,卸任新盟國際CEO職務,專心投入未來論壇的公益事業中。
就在當天的創立大會的結束致辭上,未來論壇創始理事、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張磊發起了做中國自己的科學大獎的倡導。
一個民間倡議的「科學大獎」就此浮出水面。看似偶然,實際上必然會發生。
早在此前一年半,張磊受了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等人設立的科學突破獎的很大影響,萌生「做一個中國的科學大獎」的願望,為此他曾和施一公討論過可行性,也分頭拜訪了饒毅、王曉東,但苦於沒有實施和組織團隊。如今,看到未來論壇正是一個理想的平台,張磊再次提起夙願。
經張磊引見,武紅和未來論壇創始理事、水木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方方拜訪了施一公、饒毅、丁洪、王曉東等科學家,得到了他們的一致支持。這些頂尖科學家所組成的科學委員會的加入,使得未來科學大獎具有了專業上的保障。
從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到科學突破獎等挨個研究一過後,武紅他們發現,這些國際知名的科學大獎無一例外是由個人或家族捐贈的,而政府背景的科學獎項在學術界以及國際影響力上,往往難以望其項背。
由此,未來科學大獎的民間性質被確立。
但是,在科學大獎模式的建立上,創始團隊卻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最開始的理想狀態就是完全照著國外的模式,建立母基金,然後用這個母基金投資回來的錢作為獎金髮放」,但這個想法很快被證明行不通。「國外的模式不一定合適中國。各種文化上的因素、人的因素、制度上的因素都告訴我們,時機還未到,中國沒有這種土壤。」
之後,武紅在創始理事們的建議下嘗試邀請功成名就的資深企業家參與,但均以失敗告終。「其中不乏意識尚未到位的問題。而且我覺得大多數中國人都有一種心理,不願意第一個吃螃蟹,就是『看』——這事你們先做做看吧,做起來好了再說。」
「那個時候我其實挺沮喪的,」武紅對《知識分子》坦言。但是,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挫折,哪怕頭一天晚上被人打倒,第二天站起來時,一定是笑著面對,她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未曾放棄努力。
幸運的是,未來論壇的創始理事們最終找到了適合的新的模式:一個科學大獎基金會應運而生,其下設立不同的獎項,每個獎項由一個人發起,三個人一起參與。這種模式對捐贈人來說,簡單清晰,一人牽頭,三人跟進,協同性好。在資金上,未來科學大獎隨即迅速決策——獎金為100萬美金,每個捐贈人出25萬。並且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承諾捐贈10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金的持續性。
在捐贈人選上,武紅表示將做嚴格的把控。「首先要理念認同,我們強調他對整個科學大獎方方面面的認同和投入,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另外,具有良好社會聲譽、有理想、有思想並具有影響力,不僅僅是投錢的事,還要有一個榜樣作用。」
就大獎的設立、評審等諸多問題,饒毅、施一公作為主席,王曉東、謝曉亮、田剛、夏志宏、丁洪等與多位企業家創始理事一同專題討論。武紅介紹說,最終仍然確保科學家是專業上的把關人。其中饒毅和丁洪作為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個獎項評審標準的核心的牽頭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初審、複審的章程,經過科學家委員會幾輪嚴謹討論最終確定。
作為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有著自己的野心:「我們要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這是我們的一個終極目標」。不過,武紅說,未來科學大獎的短期目標還是以推動在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作出卓越研究的科學家。
在即將於2016年1月17日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大獎將正式宣布成立,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將設立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金。
作為中國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大獎,這無疑是一項創舉。
「脫胎民間」的氣質和力量
科技事業在中國向來是國家事業,如今首次迎來的民間力量的助推。
「西方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比中國早了一兩百年,所以我覺得我們要有一個系統的重視,特別是科學研究作為一種國家的投資來說,對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與我們現在有的能力、我們實際的投入相比,中國做的還是遠遠不夠的。」朱雲來在未來論壇的一次訪談中表示。
「以國家為主導的科研的體制、政策、機制,和對科學家的激勵,高科技的成果向產業的轉化等等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也是想一起在這個方向多一些努力。」未來論壇首任輪值主席丁健的一番話里透出無比清醒的自覺和責任擔當,「既然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同時又是高科技產業的投資者,本身也有責任,不光是去受益於國際上的人類發展的科技成果,更應該去為這種成果,特別是中國人在世界上做出的創造創新做一些推動,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目的。」
未來論壇創始理事徐小平則從中看到了歷史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像華為、百度這樣科技含量很高的公司,創始人本人或者是技術擁有者,或者是技術整合者,他們通過把商業能力與科技資源的結合,創造了中國的奇蹟。像李彥宏、楊元慶這樣的創業者,沈南鵬、鄧鋒這樣的投資人,開始把他們的資金投向科技公益事業,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第一代創業者、投資人財富積累之後的必然。」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種必然性也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創業、投資、公益。柳傳志、楊元慶、李彥宏是創業者,沈南鵬、鄧鋒和我本人也是創業者;創業成功之後,有了錢,開始做投資,做投資就是對創業進一步的鼓勵和支持,但畢竟帶有商業回報的目的;今天我們看到,第三階段終於到來,這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規律,就是回饋社會,做純公益。」
「三十年前,中國人都沒有錢,做不到投入公益,二十年前、十幾年前,中國人的錢捂在手裡還沒有熱,也很難,現在,終於這個時代到來了,這是一個新的轉折。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終於進入正向循環,第一代企業家和創業者開始把他們的資金投向社會發展的公益領域,而且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最最關鍵的科技事業,支持最有遠見、最前沿的科學家的工作,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徐小平十分樂觀,「今後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它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民間的身份和氣質反而成為未來論壇創始理事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丁健說,「民間的力量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會受太多的體制的約束,在商業和投資界也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對效率更加註重,對官僚體系和低效的東西也非常反感和排斥,對科技的阻力也看的很清楚。國家的投資非常重要,我們也支持和願意一起合作。但是我們更願意在這個過程中吸取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經驗,……通過外部力量來撬動中國科技的發展。」
「這個論壇的偉大之處在於民間推動,中國很多東西靠民間推動反而能跟國外更快的縮小差距。」馮侖說,「我相信在科技研究上也會這樣。換一個機制,包括這些科學家在研究中做出的組織上的和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中國的科學進步會有另一番氣象。這就是未來論壇激動人心的地方。」
民間的巨大力量讓徐小平感慨,「在一個人們開始懷疑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時候,有一群企業家、投資人卻把錢投入到公益事業中,設立一個旨在引領未來的科學的大獎,恰恰說明中國經濟進入到成熟階段。我是最早知道這件事並參與進來的人,一年的時間裡促成了這件事,組織者的高效和參與者的熱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說明中國社會的正能量一點就著,一觸即發,關鍵是有人去啟動這個按鈕。」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理解未來》一書。
關注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輸入數字編號閱讀近期熱文:【 13 】呼籲全國學者簽名承諾:不參與學術不端行為
【 21 】誰是近20年癌症治療貢獻重大的華人科學家?
【 32 】「潘之隊」
【 68 】終於有中國真實數據了:七年是婚姻的關卡嗎?
【 85 】湯超:從物理學理解生命的奧秘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維護科學的艱難歷程:美國轉基因魚商業化啟示
※魯白:沒有原創,高科技的發展只是一句空話
※呼籲給予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王志珍、羅暉:女性科學家的職業夢想需要家庭支持、社會鼓勵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