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世界中的共情 | 李松蔚@CUSeeMe同理心設計營

小友說:

「二人世界」中存在哪些對話的方式?

到底什麼樣的對話方式才是有同理心的?

是不是擁有了「同理心的話術」,我們就能「所向披靡」了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李松蔚老師在CUSeeMe同理心設計營「心理talk一talk」上的分享《二人世界中的共情》,學習一下怎麼「用同理心好好聊天」吧。

分享內容

Keledoll介紹的我有點慚愧啊,我不是知乎回答心理學問題最多的人,但是確實是心理諮詢這個很小的分支當中在知乎比較受歡迎的一個回答者。

之所以把我放在壓軸,我其實覺得壓力蠻大的,因為我覺得剛剛幾位嘉賓講的都很宏大。然後我講的就很小很小,就兩個人。因為我做的工作,就是在我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時候,那確實是一個二人世界。我面前只有一個來訪者,就是一段非常簡單的對話。我是想以這樣一個對話為大家呈現「共情」這個概念。

「可是我們發現,我們恰恰就是需要這麼一句廢話。」

其實共情和同理心是一個詞,empathy,我會習慣於把它翻譯成共情,是因為「同理心」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名詞,但是「共情」我們既可以作名詞講,它也有動作的那個含義。我不太習慣去稱呼說,「你有同理心,我沒有同理心」,用這種方式去區分一個人。

其實每個人可以說都是有同理心的。只是區別在於有的時候,你可以去共情,有的時候,你可能沒有辦法去共情而共情只是一種去對話的一種方式。我今天的最後的這個演講,是想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是怎麼理解這種對話方式的,以及它在我們工作當中是怎樣去使用的。

那在這個演講開始之前,我跟大家先舉一個非常簡單的對話的例子。假設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對你說,比如說一天早上鬧鈴把他鬧醒了(就像我們剛剛劉偉講的,即使插上耳機但還是會有公放出來的聲音),很痛苦,因為冬天嘛,就是「我想睡懶覺,我不想上班」。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人這麼對你抱怨的話你大概會說什麼呢?

我以下列出了幾種回應的方式,然後大家可以想一想,比如說你是在這麼抱怨的話,你身邊的人是這麼回應你,你是什麼感受?如果你覺得感受好的話,你就舉一下手。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樣的方式是會讓你感受比較好的。

第一個回應是:「不想上班就別上好了,辭職唄!」有沒有人舉手,很酷的回應。

第二個非常的理性:「不上班的話,你怎麼掙錢養活自己?」你想不想聽到這樣的回應呢?

第三個是:「你跟我說這個有什麼用?我又不是你老闆。」

第四個回應是:「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人舉手哦。哦,有人舉手了。

第五個回應是,非常睿智的,仁波切式的回應:「我曾經有你這樣的想法,但是後來我這個人生閱歷增長了,然後我就開始想嘛,這個睡懶覺對我很深的哲理啊,然後跟他講很多道理……」有沒有人舉手?

第六個回應是:「你睡得太晚了吧?你試一下早點睡。」零星有人舉手。

第七個回應是:「是啊,每天早起確實很辛苦。」哇!一下子好多人都舉手。如果是我,我也希望聽到第七個回應。第七個回應是我預設的標準答案。是啊,每天早起確實很辛苦。

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情,這裡邊我們列了七個回應,唯獨只有第七個回應,它是一點信息量都沒有。他說了一句徹頭徹尾的、完完全全的廢話。有注意到嗎?就是從回應一到回應六,每個回應都在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提供建議、提供幫助,有的很犀利,有的很風趣,

有的很睿智,還有的很苦情。但是唯獨第七個回應是一句廢話。

我們一開始藍楓老師跟大家講同理心的時候,講得特別的,聽上去特別的讓人覺得很溫暖,就說:「你要穿到別人的鞋子里」,你穿別人的鞋子,你要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但這句話背後有句潛台詞,就是,如果你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那別人幹嘛要你告訴他呢?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他的東西,他幹嘛還需要你。

可是我們發現,我們恰恰就是需要這麼一句廢話。即使這句話沒有給我提供任何額外的信息,但是這句話讓我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讓我感到安慰。所以我差不多這麼多年做心理諮詢師的話,就是靠這種廢話養活自己。

好,那為什麼以這樣一個例子開端呢?是因為我們在二人世界當中,我們經常會有一個角色,就是,從自我出發。我們講共情首先要講,我和你是什麼關係。通常來說,我們大概會有這樣一些角色。

第一個角色是,我會給你講道理我會給你講道理,言下之意是,我是一個特別見識不凡的人。我經常寫文章的時候,有的人就會留言說,李老師你還沒告訴我,你該怎麼解決問題。我經常把這個稱之為是,仁波切式的這個期待,就是,你希望對方是一個仁波切,就是一個大師。這個大師能告訴你一些你沒有想到的見識,我把這個角色稱之為老師的角色。不是說老師不好,老師是一種角色,我和你的關係,我是一個老師。有的兩口子相處也是,丈夫就跟這個妻子說:「哎,你真的一點都不懂事,我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你,我都不知道多累。」

第二個角色是,你的行為或他們行為,我不認同,就是我要糾正你那些有問題的想法這也是一部分人對我的期待。他們就老覺得說,「欸李老師你看我剛剛那麼說有沒有什麼問題」,或者說「李老師你知道嗎我孩子他有這樣的想法,你覺得他有沒有什麼問題」。他其實希望我扮演一個警察的角色,就找問題。

還有一種角色呢,我們叫做居委會大媽的角色就是「我應該給他多一點溫暖」,「我們應該說一些非常雞湯的話」。比如說,「啊,這個世界真的好辛苦」。

然後還有一種角色叫記者就是,他什麼都不管他就管八卦,就是提問,不斷地挖掘你的內幕。希望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接近你。

還有一種角色我把他叫做管家管家是幹嘛的?就是我來幫你擺平這個問題。有很多男女朋友相處的時候,那個男生經常就是相當管家這個角色的,就他特別希望幫女生解決問題。比如說女朋友說我想睡懶覺不想上班,然後那個男生就說:「好,你不要上班了我以後養你。」其實女朋友未必想聽那句話,因為她只是抱怨一下。

還有一個角色叫做敵人敵人就是,只要我們兩個在對話,不管說什麼,我都覺得這句話是在批評我,所以我一定要把自己保護好。就像我們剛剛的那個回應裡面有一個人是這麼說的,他說,「你跟我說這個有什麼用,我又不是你老闆」。人家沒有覺得你是他老闆,人家沒有覺得這是你的問題來指責你,但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一個敵人的角色的時候,你就會總覺得在這個關係裡面是在衝突的。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在做心理諮詢培訓的時候,就擺了很多牌子,在上面掛著繩子寫著「居委會大媽」,「記者」,「警察」,「老師」……然後我的新的諮詢者(他們在學習怎麼諮詢),一旦他們有一句話說的不對,我們就把那個牌子給他掛上去:「你看,居委會大媽又出來了。」

那諮詢師到底在幹嘛呢?諮詢師扮演的是一個什麼角色呢?我不說以上這些角色都不對,而是說我們平時在二人世界裡面做的事情,或者說,我們做的共情,是有別於以上所有角色的。

心理諮詢如何起效?

我們這裡舉了一個心理諮詢對話的實例。然後大家看,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幫人處理問題的,注意這個方式裡面其實沒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但是這個問題居然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決。我們看看這個對話是怎麼發生的?

妻子是以一個指責的方式來開端,她說:「你太頑固了,我沒有辦法忍受你的態度。」然後丈夫就,把臉一轉,雙手一攤,眼就轉向窗外。然後諮詢師就說:「你怎麼了?剛剛太太說……」然後丈夫說:「沒事兒,我早就已經習慣了,她一天到晚都在說這些話。」大家能看到他們之間是這樣的一個比較對立的關係。

然後,諮詢師就要當這個和事佬,他需要去解決這樣一個衝突。但是他解決衝突的方式不是說一過來就直接說「年輕人,你們這些都不是什麼矛盾啦。夫妻應該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對吧?沒有用。諮詢師說的是:「她說這些話的時候你有沒有任何感覺?」

然後丈夫非常的迴避,他說「沒有感覺」,他說,「忘了,她說這個話太常見了。我總得過日子吧,所以我不會放在心上」。丈夫還是在迴避,然後諮詢師繼續說:「你試著把她指責的那些話都忘了是嗎?」丈夫說:「對啊。」諮詢師說:「你嘗試把她那些話忘掉之前的那一剎那,你是什麼感覺?」丈夫說:「不知道,我就是想辦法躲開。」欸,這裡出現了一個字,「躲」。

諮詢師說:「那是不是裡邊有什麼東西讓你很難受,讓你沒有辦法接受它呢?那東西是什麼呢?」丈夫說:「她的意思是全是我的錯。這個婚姻已經不可救藥的,註定了。」諮詢師說:「所以你就雙手一攤,就像剛剛那樣,代表的是一種無望的態度。」諮詢師就開始共情了,然後丈夫不知不覺的,就已經跟他建立了這樣的一個信任的關係當中:「對啊,就差不多是那樣。」

諮詢師就說:「那就是你已經投降了,放棄了,因為沒有希望了。」這個話特別尖,它會打中那個人的心底,因為真的那個人當時的動作背後是那樣一種感受。所以那個人立刻就有了反應,他就「低下頭,看他的鞋」,然後用非常小的聲音說:「對啊,我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聽到她說沒有辦法忍受你,你就覺得無望,你想把她推到一邊,然後你的身體顯示出了你的無望。你在對自己說什麼?你已經搞砸了,你已經失去她了。」然後丈夫說:「對,我搞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滿足她。她有她的標準,但是我…..哎~」然後就開始哭了,這就是我們做諮詢最喜歡看到別人哭了。

諮詢師說,「所以你用放棄和退縮保護自己,試圖關閉痛和無助的感覺,而你……」,然後對他太太說,「你看到他對你不理不睬,就會越來越生氣」。太太說:「對他越這樣,我就越生氣。」諮詢師說:「所以這就是控制你們關係的互動,讓你們倆都陷在不被理解的孤獨當中。諮詢師把他們這個的話說出來,但不是諮詢師自己的理解。

諮詢師完全就是在問問題,他說「你有什麼感受」,「你那個感受是這樣的嗎?」他是想試圖通過去理解對方的方式,來解決那個問題,而不是灌輸給對方一個新的信息。這是我們平時做的工作。所以剛剛藍楓老師給大家講的這樣一個定義。這句話特別重要。我必須能夠用他的眼去看他的世界和他自己,而不能把它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

為什麼共情會起效呢?

那為什麼共情會有效呢?因為有一種被看到,被了解的感覺這種感覺雖然我說是廢話,那是一種調侃,其實即便是廢話的感覺也會讓我們覺得比較溫暖。

小孩子在剛剛學走路的時候,他摔跤了。摔了跤之後如果他哭,他很疼。然後媽媽這個時候如果說:「哎呀你摔了一跤,你好疼啊。」就是如果媽媽說你摔了一跤你疼了,那麼這個孩子在哭了之後可能會繼續去走,因為他知道說這個疼是有意義的,因為媽媽看見了,並且媽媽肯定了這種疼。這個疼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可怕的是,如果媽媽不這麼說,如果媽媽說的是另外一番話,這番話是我們做父母經常說的,說「哦你摔了一跤,那你下次小心點好了」,或者說「不痛不痛,沒事沒事」,「男孩子不要哭,堅強一點」,「明明是你自己不注意摔的跤」「你看剛剛我就叫你不要這麼走,讓你牽著我你不聽」……如果媽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跟媽媽之間是沒有連接的,他會覺得自己的痛好像是自己的某種錯一樣。他就沒法去接受自己的那種感覺,然後這種失去連接的狀態,就是很多人長大後發展處那種孤獨的原因,因為他沒法讓人看到,他也沒有形成我們在心理學裡面講的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依戀(Attachment)。

什麼阻礙了我們共情?

既然共情這麼好,為什麼我們平時很難去做共情呢?我最後講一點點,就是什麼東西會阻礙共情?就是因為情緒

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不太擅於處理情緒的人,那麼過於強烈的情緒就會讓我們自己都覺得無法忍受,然後就很容易選擇一些簡單的辦法去否認這種情緒,比如說我們開篇的那個三分鐘短片的時候講的「at least」(至少),「至少你還這麼樣,至少你還那麼樣」。你看我們這些話其實經常都會說:「沒事,你一定會成功的」「其實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換個角度想,你沒有必要那麼生氣」或者說「不要難過了,來,笑一個」。你說這些話其實都是在否認那個情緒。但平常我們會經常用這些話,來跟對方溝通,還以為是出於善意。但實際上確實是出於善意了,因為我們真的會以為這些話可以幫到對方的,所以共情,或者說同理心,它的核心內容在於可以直面這些情緒,同時還能坐得住。

最後講一個小小的例子,可以讓大家看到,自我,是怎樣阻礙這種共情的,或者說情緒是怎麼樣能夠舒服的。這個太太,她說了一句話:「某某家換了一輛車,唉~」嘆了一口氣。然後先生聽到這句話之後他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個反應是他會想,他理解太太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咱們家要不要也換一輛車?如果他這麼理解的話那麼先生說出來的話可能是說:「咱們家的車挺好的,沒有必要換。」

或者先生可能會理解為,太太是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換車的計劃。所以先生說:「那我們想辦法存錢吧。」這樣的先生是好先生嘛,就是太太一說什麼,先生就「買買買」。

但是還有可能先生會這麼去理解:你個Loser。因為別人家換了車嘛,所以你是Loser。然後這個時候先生可能給的回應就特別地暴力:「車車車,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虛榮。」

那如果你要是有這樣一個共情的態度,你就會知道太太其實說這句話的背後其實也許未必是想買車,或更多地想指責先生是個Loser,可能只是太太在表達她的不開心。那麼如果你能體會到太太在表示這樣的不開心,你可能只要以一個非常溫柔的態度,去回應她的這種情緒就好了,就直接說:「哎,我知道。」「很難過,有點難過。」或者「我知道,你有點不高興。」那隻要你能夠把這種情緒說出來,那麼,其實你就沒有必要真的買一部車了。

所以,什麼東西阻礙了共情?因為忘不掉我們自己。我們無法理解對方,因為忘不掉我們自己各種原因啦,利益的衝突,你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你想拯救對方,你想扮演一個完美的形象,你想保護自己,你害怕失去掌控,或者是你曾經有過創傷這種情緒經驗。這些東西都會讓我們沒有辦法那麼好地去理解對方。

我在四川做這個災後救援的時候,當時就有很多當地的諮詢師跟我講說:「我像教科書上說的那樣去給他們做共情,但是就是沒有效果,為什麼?」然後我說:「你是怎麼做的共情?」他說:「就教科書上那樣說啊,我們就跟我們受災的群眾就說,『莫得事』,『我非常理解你們的感受』,為什麼沒有效果,為什麼那些人會勃然大怒。」

我說:「當然了,因為你只是試圖去扮演一個會共情的人。」就像剛剛馬老師講的,你在扮演一個能夠理解對方的人,你沒有真的在理解對方。包括後來我在知乎上寫這樣一個答案的時候,還有人不停地發信問我說:「李老師你說了那麼多,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不能說,那你說吧,我到底要說什麼?」我說:「你只要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那你就最好不要去了。」你問我「我到底要說什麼」,你這個問話的方式就錯了。真正你該問的是什麼呀?對方想聽到什麼,對吧?別人需要什麼,而不是我能做什麼。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

所以最後,教大家幾句話,如何培養一個共情能力?

「我願意聽你說。」這是一句最經典的,表示你對他的一個接納。

還有,你可以問對方說「到底發什麼了什麼」。不評判,不打斷,不揣測。你可以去用一種設身處地的姿態去理解他的經歷說,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你想像他是一個蘑菇,或者如果真的按照他所想的那樣,那麼他的生活是什麼樣。

還有,即便你什麼都不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共情態度。因為沉默是金。

但是以上這些東西,我還要再強調一句,絕不是讓你去機械地表演出來。就像我很早的時候我給一個來訪者做諮詢。他跟他的女朋友之間有衝突,然後我就跟他講說:「你可以跟你的女朋友,這樣說這樣說這樣說。」後來下一次他來找我的時候,我說:「怎麼樣,你跟你女朋友的關係有改善嗎?」他說:「你別提了。我女朋友現在跟我是這麼說的,她說:『你要是再敢用李松蔚教你的那套東西來對付我,我就宰了你!』」千萬不要把這些當成是「李松蔚教你的那套東西」,去對付你,跟你在一起的那個人。

因為共情不是為了去操縱對方,共情真的是為了更好地去理解對方。

李松蔚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 認知行為取向心理治療師,個人微信平台therapistlsw

本文為CUSeeMe同理心設計營的活動回顧,如需轉載請聯繫yosum@qq.com

主辦方

CNature基金會

成立於2007年,以新生代為主要受眾,鼓勵與支持青年人在公益領域的創造性思維。用跨界的方式和新銳的態度,激發青年人以同理心來重塑社會,用創業精神做好事。同時,致力於塑造具有時代感的NGO形象,使青年公益成為社會最有效的凝聚力之一。

新浪微博:@CNature

網址:低碳生活|CNature基金會官方公益網站

長按下圖二維碼添加CNature微信

友心人心理社區

有趣實用心理學學習社區。我們是你懂心理學的好朋友,聚集國內一線心理作者和專業心理諮詢師,通過線上和線下課程,讓心理知識和幫助變得觸手可及。

新浪微博:@友心人

場地支持

微學英語

微學英語致力於打造中國最有愛的英語學習平台。我們幫助中國的年輕人自學英語,連接世界。公眾號:WeStudyEnglish

另外,友心人在讀讀日報開了新版塊,大家快來圍觀呀~

心理日報 有意思的心理學 - 讀讀日報

每日心理學推薦 - 讀讀日報


推薦閱讀:

愛情的到來和消失,能被自我管理么?
做一個真實透明的人
亞洲男生不是搞不定歐美妹子,而是愛無能
心理學學了究竟有什麼用?

TAG:共情 | 恋爱 | 同理心 | 心理学 | 心理咨询 | 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