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鄧鋒:中關村和矽谷之間差了幾條街?

| 編者按 |

北極光風險投資創始人鄧鋒在高科技公司創業、管理和風險投資領域有豐富的經驗,常年在中美之間行走,對兩國的創新環境的異同深有體會。一年前,他在清華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基於多年的商業實戰的經驗以及對中美創新環境的觀察,指出中國創新環境的問題,乃至「死穴」。此番比較放諸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中,更顯意味深長。本文為鄧鋒演講實錄,略有改動,小標題為編者所加,經本人授權刊發。

鄧鋒

非常高興回到清華大學、回到母校分享我對中美創新環境比較的感想。我是清華大學電子系1981級的校友。為什麼我今天能來講這個題目,並且敢講這個題目呢?因為我在中國和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拿過學位;而且在中國和美國創過業,特別是在清華和美國的大學裡面創過業;還在矽谷和中關村都做過投資。所以我對中國和美國的創新和創業的生態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過去的幾十年我一直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中美兩國創新的生態系統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講區別之前,我想先說一下,中美創新環境的相同點其實是很多的。比如說企業家的激情,他們想通過創業得到包括財務上的獨立,並以此來改變世界,等等。

| 中國的創新機會更多 創業環境迅速改善 |

在矽谷,我們常7x24h加班,在中國也是一樣。這種激情是創新的原動力。至於資金,現在大家都說,中國中小企業拿到資金很困難,而在美國有風險投資。確實,到今天為止,中國中小企業想從銀行貸款很難。但是現在中國已經有大量的風險投資,而且風險投資的水平也在迅速進步。

有人說,2004年,也就是我剛回國的那年,是中國風險投資的元年。其實可能更早一點。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大概有7家風險投資公司,就跟Shelly Harrison(編者註:謝利·哈瑞森,條形碼掃描槍發明人)剛才講的在1971年美國有7家風險投資公司一樣。但到今天為止,中國無論是風險投資公司的數量還是投資的資金規模都已經接近美國了,且在投資方式上也進展非常快。像Super Angel,剛出現不到兩年的時間,大家到處可以看到眾籌等不同形式的投資了。

所以從資金的量上來說,中美兩國其實已經差不多了。而社會對創業、創新也漸漸開始認同。我剛回國的2005年,很多人還覺得去創業做Startups(初創企業;新興公司)是不靠譜的。而今天,從政府到學校到一些家庭,都認為創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種文化傳播得非常快。

這些大環境的改變,使我真的感覺,到今天為止,全世界最好的創新創業地點可能就是這3個地方:矽谷,中關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如果再PK一下的話,中國的中關村比特拉維夫更像矽谷。倒不是因為今天我們的科技創新更多——可能這一點我們應該向特拉維夫學習——而是中國企業家的基數大,中國風險投資的資金量足,中國市場的機會和規模都非常大。這幾點使我覺得,在未來5年內,中國要比以色列更接近美國的矽谷。

我剛剛回國的時候並沒有這麼樂觀,今天還真的是越來越樂觀了。雖然中關村和矽谷有很大不同,但是中關村的變化非常大。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今天與10年前比的巨大差別。

比如說,今天中國創新的機會、創業的機會,其實比美國還要多。美國所有的創業機會在中國都有,但有些機會在中國有而美國已經沒有了。比如互聯網、清潔科技這些領域,現在美國已經沒有多少創新的機會了,而中國則機會很多。因為中國過去的一些技術基礎不是很好,這就創造了機會。再比如電子商務,因為我們沒有像美國的沃爾瑪那樣先進的零售系統,所以中國的電商這一塊就很快發展起來。

還有,很多在美國早就有了,但在過去的中國沒有的。例如如家、漢庭酒店這種連鎖酒店,在美國早就很成熟了,而中國過去沒有,因此在過去十幾年裡就成就了如家、漢庭這樣的創業企業。另外包括我們金融行業都在進行重大的變革。這種變革的深度和發展的速度其實比美國要來得快,來得大。因為我們過去相當於一張白紙,你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所以我覺得中國比美國創新的機會多。

很多外國投資人,像我的一些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都向我抱怨中國的IP(知識產權保護)有很大問題,這是不是妨礙投資的最大風險。我對他們說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在迅速改變,改變的速度之快是出乎我想像的。

記得在2008年的時候,中國有100多位作家起訴百度違規把他們的作品放到了網上,破壞了他們的知識產權,最後這些作家打贏了官司,法院判賠了11萬人民幣,相當於1萬7000美金,這是100多位作家所拿到的。在今天就不一樣了,所有的視頻網站,特別是有影響力的視頻網站,哪一個敢把沒有版權的視頻發上去?互聯網音樂大家可能還覺得可以下載吧?我告訴大家,互聯網音樂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正是因為互聯網對版權的重視,可能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中國的互聯網音樂的版權問題也會得到解決。這一項一項的進步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我覺得中國創業環境是在迅速向矽谷不斷靠近的。當然IP的環境還需要改善。

還有,中國企業家的素質在不斷地提高,這種提高比我想像的也要快很多。原來的企業家可能只是有想法,而現在的企業家除了有想法之外,執行力非常強,領導力在迅速提高,學習能力很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在迅速提高。還有,不僅僅是企業家,就連職業的管理人員也在迅速的發展壯大。我剛回中國的時候,發現最大的問題是找一個合格的CFO非常非常難;而今天,在很多上市公司,無論是海外上市還是國內上市,CFO、董秘已經很多了。還有像以前沒有的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我剛回國的時候根本沒有這種職業,找不著產品經理,而現在中國互聯網企業有很多優秀的產品經理出現。這些職業管理者的出現,為中國的創業環境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生態環境上的不同,有些也說不出是哪邊更好。我可以講幾個中國可以改進的地方。我先舉幾個方面,不一定很全面,來說明中關村和矽谷在生態環境方面不一樣的地方。

| 政府應營造創業生態環境 企業發展優劣當憑市場檢驗 |

第一,是政府的參與程度不同。

中國的地方政府是積極支持和參與創業的。我回國後我們公司投的企業和我自己的企業都得到了政府從政策上和經濟上的支持。而在美國創業至今沒有政府引導,政府真的是一點都不管這事的。政府的支持我認為很好。但另一方面,也有好多Overlaps(重疊),消耗過多的精力。作為一些startup(初創企業),手續繁雜。

而美國就很簡單。聯邦政府或者地方政府不介入初創企業的創辦,它也不來找你麻煩。我記得有一次中國證監會問我矽谷的企業上市輔導期有多長,我說美國企業上市根本就沒有輔導期。咱們這邊可能輔導期要很長時間吧,要去上學習班呀等。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到今天為止,我還說不出來,哪邊更好,哪邊不好。不過我相信,政府支持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創業環境不完善的時候,政府應該積極營造好的環境,但是到了這個市場規模經濟起來以後,政府應該讓市場去博弈,應該讓市場來做出選擇。

| 大學當「破牆」開放 產學研結合是重中之重 |

第二,我覺得中關村有清華北大,矽谷有斯坦福和伯克利,因此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比較。

大學在創新的生態環境當中起什麼樣的作用呢?我總覺得斯坦福和伯克利的校園是開放的,他們沒有一個封閉的牆;而在清華,雖然外邊的車能開進來,但是學校與外邊街道之間是有圍牆的,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圍牆。這種圍牆就會影響到我們做的事,我們怎麼能把牆打破讓科技進行轉移。我還想強調一下,不是簡單的把圍牆打破就能讓科技成果實現轉移,其實不是轉移的問題。

今天美國大學的研究和工業界的研究很多是放在一起做的。大學的很多研究題目來自於工業界,像互聯網的發展,計算機科學,大數據研究,等等,如果沒有工業界的需求,大學的研究是很難繼續下去的。它並不是先從實驗室中來,再到工業界去,而是大學隨著工業發展產生的需求來做的。工業界參與了大學的研究,其實大學也參與了工業界的研究。很多老師經常去工業界做,斯坦福的校長曾是多個企業的董事,還有之前Sun Micor公司董事會成員都是大學的教授,連英特爾的CEO也是大學教授來做的。很多的工業界大佬也經常去大學裡做教授,我很多做風投和創業的朋友也在美國的大學裡面做教授。這樣的交流才有利於更好地做研究。

所以我想大學不應該僅僅是把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而是要和工業界一起做研究。也不要把好多研究項目放在像微軟、IBM這樣的大公司里做,其實許多的新技術來自初創企業。我覺得學校如何和初創企業一起把研究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方面斯坦福大學可能是做得最好的,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 中關村與矽谷 不差房價差「國際型人才」 |

第三,就是中美教育方式的區別,我們如果要在人才的培養上更多強調創新能力的話,教育方式就必須做一些改變。

坦率地說,能夠吸引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地方不是中關村而是矽谷。雖然北京的房價和矽谷的房價一樣高,但是北京其他許多地方是不如矽谷的,比如說空氣,我們的食品衛生,我們的交通,還不用說我們對信息的自由獲取,等等,都是沒法跟矽谷比較的。很多海歸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上到中學的時候都已經出去讀書了,而很少有國外的孩子來北京上中學的。

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是沒法吸引到國際型人才的。如果你只能吸引到我們本地的優秀人才或一些海歸的話,是沒辦法做全世界最頂尖的創新的。這一點是最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巨大差別。

| 關係型生意難出B2B巨人 創新將止於腐敗環境 |

第四,就是體制性的大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創新能解決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在美國,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就是B2C的生意好做;有很多面向公司的即B2B的生意,也好做,許多B2B的上市公司市值很高。中國就不完全一樣,中國的B2C 像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或者其他一些消費者產品都做得很好,但是真正做B2B產品的大公司卻很少很少。華為不錯,但華為已經是一家全球化企業。在信息科技領域真正面向中國企業的B2B公司做大的幾乎沒有,除了國家支撐的幾家運營商。比如說軟體,中國最大的幾個軟體B2B公司的市值,加起來也不及騰訊的幾分之一。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自己想了想,其實中國的B2B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關係型的生意,不單單靠產品和技術。決定買東西和出資買東西的不是一個主體,所以出現了太多的灰色空間,太多的腐敗。如果這個不解決,中國的B2B就發展不了。沒有B2B的大企業出來,這是一個很大的失敗。

| 商業模式不乏創新 真正差距在科技創新 |

第五,我們的創新跟矽谷創新的很大區別,在於缺少真正的科技創新。

中國有很多的商業模式創新、用戶體驗創新,很多公司在這方面做得都不錯,但是與以色列和矽谷比較,我們整體上在高科技領域跟蹤、模仿的多,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中國的創新就會有差距。

| 「求生存」與「論英雄」 中美企業家文化大不同 |

第六,說到創新的環境,我想多說一下創新文化,特別是創新的企業家文化。

中國的企業家比美國的企業家要難做。我老說,美國的企業家比較專業,空手道是空手道的,跆拳道是跆拳道的,柔道是柔道的。無論你是產品專家,或是技術專家,都可以找到合作夥伴共同創業。但在中國就很難,中國的企業家需要的是全能型的,必須得是散打高手,既知道怎麼做技術,又知道怎麼做產品,還要知道怎麼做營銷,還要會和政府部門打交道。所以就要求企業家的學習能力特彆強,要求也就更高一些。

第七,中國的企業家在創業時,往往不太像矽谷的企業家。矽谷的企業家強調差異化發展,即我的公司跟別人不同的地方是什麼,有什麼新的套路。而中國的企業家往往考慮的是市場佔有率,看別人在做什麼,馬上跟進用更低的價格也去做,而不是考慮利潤的最大化。

可能中國企業家琢磨這個是有道理的,他不得不這麼做,他必須得生存,所以考慮的不是最大化的利潤,而是如何用低價進入市場、佔有市場。中國企業家需要更多地考慮差異化,利潤最大化和品牌的建立等長久化的方向和戰略。這個需要在心態上調整。

另外,中國對企業家失敗或者說對創新環境文化容忍度還是不夠。儘管你是北大清華的,你贏了就是你厲害,你輸了,你啥都不是。在矽谷,如果企業家創業失敗,大家不會覺得你背上了個傷疤,而是覺得是個優點,因為你有經驗了。他們的態度是很積極樂觀的。

| 公司治理不靠「一人獨裁」 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創業靈魂 |

最後,對公司的治理能力也要提高。

中國的企業往往是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一套管理的體系。中國在創業上發展極快,創業者對企業的控制很強,這往往容易導致家族企業的第二代繼任者出現問題,因為沒有治理公司的經驗。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確實是有很多的創業者,但是我們的企業家缺少有效組織和管理大公司的能力和素質。

所以,大學教育很重要。我們強調的其實不是開一個公司的技能,而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就是領導力和創新力,這也是我們創新創業必須強調的。

關注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輸入數字編號閱讀近期熱文:

【114】饒毓泰和胡適:「爭取學術獨立」十年夢終斷

【174】秦伯益:想在中國科學諾獎破題之後

【 86 】玻璃竟然是液體,還惹下這麼大禍

【199】霧霾或致肺癌發生率明顯上升,女性更敏感|專訪吳一龍

【152】施一公:風一樣的男神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台學術界連署反對學術不端:懇請不辱「知識分子」之名
饒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為何科學家卻不拒榮譽?
多生孩子的父母更幸福嗎?
一位腫瘤醫生的真誠告白:放手也是愛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 科學研究的方法(七)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