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困擾——糖尿病能被徹底治癒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達2.8億,每10秒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據我國衛生部調查,我國有超過1.3億的糖尿病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佔總人口的50.1%。糖尿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最不妙的是大多數人對此一無所知。

過去的許多年裡,人們普遍認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醫學上只能使用藥物設法緩解病情的發展。不過現在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許多報道聲稱可以一次性治癒糖尿病,讓患者擺脫終身服藥的困擾,如胃轉流手術、中醫療法、按摩,甚至有報道稱通過誦經念佛,糖尿病能自行癒合。

糖尿病究竟能不能被徹底治癒呢?

糖尿病大揭秘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是由於體內的胰島素的缺乏,或是胰島素本身質量及其他原因造成其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謝為主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混亂的一種綜合病症。

糖尿病主要分為四型: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

下面我們分別做一下簡要介紹。

T1DM的病因是,人體胰腺中的β細胞受損而無法分泌足量的胰島素,導致血糖濃度居高不下,從而出現糖尿病癥狀。目前主要是採用從體外補充胰島素的方法來降低血糖濃度。但體外補充並不能讓體內的β細胞自行產生胰島素,也就不可能徹底治癒糖尿病,需要終身使用。

T2DM患者體內的β細胞能夠正常分泌胰島素,但其肌肉、脂肪、肝臟等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細胞上的受體不能與胰島素很好地結合,導致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而血糖濃度升高。T2DM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長期飲食不健康及缺乏鍛煉。治療T2DM的關鍵在於改變生活方式,並輔以藥物治療。藥物能夠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或刺激β細胞分泌更多胰島素。但這些藥物不能徹底改變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也需要一直服用。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間發生的糖尿病,是由於懷孕期間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所致。患者在妊娠期間,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並輔以胰島素為主的藥物治療。患者糖代謝多數於產後能恢復正常,但將來患II型糖尿病幾率會增加。

特殊類型糖尿病是人體內某一個基因「壞了」造成的,也稱為單基因突變糖尿病,主要包括遺傳性β細胞缺陷、胰島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藥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由於發病機理的不同,多數需要使用胰島素來治療。

現有醫療手段不能徹底治癒糖尿病

目前聲稱可以徹底治癒糖尿病的方法中,胃轉流手術的原理在於通過胃阻斷、胃腸吻合、腸腸吻合等改變食物的生理流向,從而改善患者身體的胰島素抵抗。但是胃轉流手術要求嚴格、風險大、成功率不高,只對糖尿病史小於15年、70歲以下的T2DM患者適用。患者需要通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抗體檢測、胰島素內分泌功能評測等各項檢查,符合條件後才能進行手術。而中醫療法的有效性仍需要科學驗證。因此,這些認為糖尿病能一次性治癒的聲音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能進行良好的控制,運用好現在的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那麼,當前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簡單地說,主要是以西藥為主,比如口服降糖葯、注射胰島素等,部分中藥為輔。

針對胰島素分泌缺陷引起的T1DM,胰島素治療是唯一方法。具體有兩種方式,一是每天定時或按需注射胰島素,二是通過掛胰島素泵根據血糖濃度自動往患者體內注入胰島素。而T2DM患者多數胰島素分泌是正常的,只是存在生物作用受損,因此目前主要是根據發病年限、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既往用藥情況來制定治療控制方案,包括以下5個方面:糖尿病教育、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治療、血糖監測。每個環節都會影響療效。

1.糖尿病宣傳教育:行為改變的關鍵還是在於觀念的轉變。因此糖尿病宣傳教育非常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僅要針對糖尿病患者,還應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屬。也不能只依靠醫生,還要把營養師、運動師、護士、社會工作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採取形式多樣、易懂易學的宣傳教育,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體系,真正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2.飲食療法:飲食治療是各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是預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因為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還是在於控制住「嘴」。因此,控制總熱量、均衡飲食是首要原則,早、午、晚三餐進食要定時定量,避免隨意增減食量、隨身攜帶零食。

3.運動療法:適當的運動能增加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謝紊亂。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有騎自行車、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持續而有規律的中強度有氧運動。有研究表明,堅持數十年規律運動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

4.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指口服降糖葯並輔以中醫中藥治療。口服降糖葯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磺脲類藥物、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藥物、胰島素增敏劑(格列酮類)、α葡萄糖甘酶抑製劑;另一類是胰島素,分短效、中效、雙時相、長效四種。

選擇合適的胰島素製劑時必須密切結合病情考慮,使其一方面能迅速而持久地消除血糖過高、糖尿、酮尿等代謝紊亂,避免低血糖反應,促進機體利用糖類,保證營養;一方面使血糖、血漿胰島素濃度波動接近生理範圍,避免急性併發症和疾病感染的發生。

5.監測血糖:自我監測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藥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沒有自我監測,之前的所有治療都是盲目而沒有對比性得。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醫院進行監測,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購買一台血糖儀,這樣就能隨時隨監測血糖,便於調整用藥及更好的控制飲食,避免高血糖發生,繼而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防治新進展

近幾十年來,雖然還沒有發展出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也取得了一些新進展。

1.通過早期診斷提高檢出率:目前糖尿病篩查主要是綜合考察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美國杜克大學發明了一種叫HgA1c的T2DM早期診斷方法,通過檢測6周內人體的平均血糖水平來篩查糖尿病,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他們對1235名高危人群進行檢查,發現有4.5%的人患有糖尿病,最終檢出率達75%,而利用傳統的篩查方法,很多患者都顯示「無病」。

除了HgA1c檢測法,南非醫學科學理事研究會也發明了一種T2DM檢測法:測定血液中前胰島素和胰島素的比值。前胰島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種蛋白質,能轉化為胰島素,而T2DM患者的前胰島素無法變成胰島素。因此,通過檢測兩種物質的比值,就能檢出糖尿病。

2.新型微創治療方法:例如,能自動感應血糖並釋放定量胰島素的智能胰島素貼片,具體原理是將葡萄糖氧化酶、胰島素包埋在一種多聚物中,並附著在貼片刺入皮膚部分的表面上,葡萄糖與氧化酶發生反應後,能夠釋放內部的胰島素,這種微創貼片在調節病人生理狀況的同時,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病人痛苦。

3.研發替代胰島素的新葯:最近,一種叫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醫學界的極大關注。GLP-1是迴腸內分泌的一種腦腸肽,在調節體內葡萄糖穩態中起重要作用。GLP-1在胰腺內的主要生理學作用包括進食後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和生物合成、促進胰腺β細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及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GLP-1具有葡萄糖濃度依賴性降糖作用,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況下,GLP-1才發揮降糖作用,從而為T2DM的治療提供了非常好的前景。

然後目前GLP-1還不能取代胰島素。一來由於GLP-1是多肽,不能口服給葯;二來人體自身產生的GLP-1 極易被體內的二肽基肽酶Ⅳ(DPP-Ⅳ)降解,其血漿半衰期不足2分鐘,必須持續靜脈滴注或持續皮下注射才能產生療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提出兩種方案。一是開發GLP-1類似物,讓其既保有GLP-1的功效,又能抵抗降解;二是開發DPP-Ⅳ抑製劑,使體內自身分泌的GLP-1不被降解。目前,這兩方面研究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相信隨著人們對GLP-1信號系統研究的深入,會發現更多新的作用靶點,從而研製出更加安全方便的新型藥物。

徹底治癒糖尿病不是沒希望

直到目前糖尿病還不可治癒,那是不是就沒有治癒的希望了呢?當然不會。我們一定要對未來和科學充滿信心。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未來我們有望通過幹細胞移植治療來實現糖尿病的徹底治癒。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多種分化潛能的細胞,在適當的環境下,可以向各種細胞分化。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實現了將人類幹細胞分化為成熟的胰島β細胞,並成功移植入實驗動物體內。但該項技術還需解決人體自身免疫反應的問題,需要結合抗排異藥物進行治療。

除了幹細胞轉移治療,基因治療也是目前全球關注的重點。中國約有5%的糖尿病患者是特殊型糖尿病。現在,國際上紛紛將基因治療作為研究的突破口,如果研究清楚單個基因出問題導致的糖尿病,那麼多個基因出問題導致的T2DM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國外科學家還在積極研究糖尿病疫苗。最近,倫敦國王學院準備與布里斯託大學聯合進行全球首個T1DM疫苗人體試驗。這種疫苗進入人體血液後,會產生保護細胞,阻擋破壞胰島β細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也能夠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智慧農業:農田裡的「大智慧」
戰鬥機的武功秘籍:過失速機動
阻燃劑,賦予易燃聚合物難燃性的助劑

TAG: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