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好禮 | 帶上這本書,與饒毅一起讀懂中國首個科學諾獎

2015是值得銘記的中國科學諾獎圓夢之年——這本書,是2015即將過去之時,《知識分子》想要留給廣大讀者的最佳紀念和禮物。歡迎大家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鏈接參與眾籌。《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

2015年10月5日,下午5點30分。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正在電腦前奮筆疾書。「我之前預測果蠅的生物鐘研究可能會得諾獎,但馬上要宣布結果,稿子還沒寫完,搞得我很緊張。」

數分鐘後,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來,饒毅瞬間如釋重負。「所以,聽說屠呦呦獲獎時,我先是鬆了一口氣,然後才感到高興和激動。」

半小時後,《知識分子》第一時間推送饒毅對屠呦呦獲獎的解讀文章,閱讀量瞬間破萬。他在此文編者按中連發數問,擲地有聲:

1970年代,科研條件很差、經費有限,屠呦呦如何能取得如此重要的科學發現?

屠呦呦做出舉世公認的成就,為何沒有得到國內的重要認可,沒有大獎、沒有院士榮譽稱號?

……

的確,屠呦呦獲諾獎對中國科學的衝擊,是今天人們不能不反思的問題,而饒毅的發問也並非只是情之所至。

對於青蒿素研究的歷史,他比常人有著更為清晰地了解和感悟。早在2011年,他就曾撰文專門介紹青蒿素和屠呦呦的工作。

不過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饒毅也因此而被外界稱作是屠呦呦獲得諾獎的「推手」。

於是,在多個不同場合,他都不得不作出解釋:「我和北醫的老師帶研究生研究青蒿素和抗瘧葯的科學發現歷史,這是一個科學史的研究項目。我們是以科學和歷史的態度來研究有趣而且有意義的問題,可以說是科學史家,但不是屠呦呦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推手』。」

《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

饒毅對青蒿素研究的歷史感興趣始於2000年左右,不過一直到2008年,才有機會與剛剛考入北醫的研究生黎潤紅以及醫學史教授張大慶一起,全面挖掘並梳理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探究這段歷史的任務是艱巨的,經過長達6年的不懈努力,對50餘位親歷者的訪談,我們看到了一項特殊時期國家科研任務的艱辛,懂得了青蒿素這一重大人類科學成就的來之不易。

這一切,都被收入了今天我們想要出版的《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一書中。

不過,與一般記述青蒿素研發歷史的書籍不同,《辛酸與榮耀》以更為全面的科學線索和歷史背景,還原出中國科學在諾獎光環下的一段悲歡往事。

作為一種有效的抗瘧葯,青蒿素成就於「文革」期間的「523任務」,而本書所講的抗瘧葯研究歷史,則要從1940年代的民國科學家張昌紹寫起。

張昌紹(1906~1967)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張昌紹這個名字,但對他的外孫女、著名女影星陳冲一定有所耳聞。

陳冲手持外公照片

事實上,第一位從中藥裡面獲得抗瘧葯化學分子的,正是當時的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張昌紹。他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美國進修後,於1941年回到戰爭期間的重慶。所以,他是放棄國外工作回到苦難深重的中國的「愛國科學家」。

來到重慶後,張昌紹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神經藥理研究,轉而研究中國急需的抗瘧疾藥物,而且經過幾年努力,他和同事成功地從中藥常山中,提取到有抗瘧作用的常山鹼。所以,張昌紹是從中藥獲得化學藥物的第一功臣。他的思路和方法,正是以後研究青蒿的思路和方法。

雖然張昌紹不是屠呦呦的老師,但屠呦呦的老師也是留學西方的科學家,他們將西方研究藥物的科學方法引人中國, 他們在中國的科研實踐和教學,為以後的科學工作者所傳承。

可惜的是,張昌紹在1967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而自殺。

了解這樣的歷史,才能了解屠呦呦,一位上世紀50年代北京大學醫學院的藥學系本科畢業的學生,是如何得知怎樣從中藥中提取化學分子的。

「文革」期間,老一輩科學家要麼自殺、要麼受到批鬥。但是當時年輕的一代已經有了一定的科學訓練和基礎。青蒿素的科學研究過程重複了1941~1947年張昌紹的研究過程,不過將常山換成了青蒿。大家之所以不知道常山鹼,是因為它在抗瘧之外會造成嘔吐,故而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青蒿素的副作用小,因此才被大家廣泛使用。

我們的新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忠實記錄了親歷者的回憶和看法,這種客觀的歷史研究,是《知識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和方法。

通過此書,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更希望有青年人能夠因此而熱愛科學,讓他們看到科學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選擇。

先睹為快 | 附新書目錄大綱:

序言t秦伯益

引言t饒毅

第一章t諾獎夢圓

歷史性突破

獲獎第二天

所謂諾獎「推手」

遲到的肯定

延伸閱讀:

?t饒毅發給屠呦呦的第一封信

?t屠呦呦諾獎頒獎禮發言

第二章t神秘工程

代號「523」

尋寶中醫藥

延伸閱讀:

?t瘧疾與抗瘧小傳

第三章t「絞取汁,盡服之」

藥典再發現

緣分未到

重新鎖定青蒿

青蒿素現身

青蒿素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

?t古代藥典中的青蒿

第四章t分歧與爭議

首篇論文與青蒿素命名爭議

國家發明二等獎引發分歧

延伸閱讀:

?t屠呦呦口述實錄

第五章t抗瘧第一豐碑

銘記1967,兩代科學家的命運

誰是中藥提取抗瘧化學分子第一人

延伸閱讀:

?t重識張昌紹

第六章t啟示與反思

認可屠呦呦的意義

久遠歷史的當代啟示

延伸閱讀:

?t饒毅:女性文武雙全是中國的驕傲

?t施一公:屠呦呦獲諾獎後的三點感想

?t魯白:「屠呦呦現象」提出的科研評價機制改革議題

?t王曉東:諾獎,我們來了 我們還會經常再來

後記/跋

典藏文獻

一、青蒿素論文

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

青蒿素的晶體結構及其絕對構型

二、回憶張昌紹

為中國藥理學奠基的人——張昌紹的一生

回憶我的父親——重慶時期和最後的時期

憶父親張昌紹

三、常山鹼論文

國產抗瘧葯常山之研究

國產抗瘧葯常山之研究(初步報告二)

Antimalarial element, dichroine, contented in Dichroa fabrifuga.

常山之抗瘧成分——常山鹼

三十年來中藥之科學研究

Chang shan, a Chinese antimalarial herb

Pharmacology of chang shan (Dichroa febrifuga), a Chinese antimalarial herb

Chemotherapeutic studies on Chang Shan dichroa febrifuga. III. Potent antimalarial alkaloids from Chang Shan.

Antimalarial constituents of the Chinese drug Chang Shan, Dichroa febrifuga Lour.

青蒿素研發大事記

附註與參考文獻

參與眾籌《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


推薦閱讀:

百萬美元科學大獎即將開啟:科學家要名還是要利? | 專訪丁洪
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的民間科學家們
饒毅寄語中國新的科學大獎:珍惜榮譽,追求崇高
引力波論文發表:為什麼是PRL?
突發奇想:用蛇的基因替換老鼠基因為哪般?

TAG:知识分子 |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 |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