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訪清華首位羅德學者:將致力於中國性別平權

任娜瑛,首批中國羅德學者之一,就讀於清華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學專業,是專註於性別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中國青年同伴網路的聯合創始人。

| 編者按 |

2015年12月7日,首批羅德中國獎學金獲得者名單在萬眾矚目中揭曉,復旦大學畢業生鞏辰卓、清華大學任娜瑛、浙江大學畢業生張淳映、北京大學張婉愉4人在這項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獎學金項目中脫穎而出。

明年,他們將帶著每學年至少50000英鎊(約合487450元人民幣)的獎學金,以及任選專業的資格,前往牛津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專業,與世界舞台上的領袖人物共同享有「羅德學者」的稱號。

《知識分子》第一時間聯繫了4位獲獎者之一的任娜瑛,她對我國社會問題,尤其是性別平權問題有廣泛和深入的思考,或許這也是此次羅德獎學金評委、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對她印象深刻的原因。以下為採訪實錄。

採訪人:彭雯(《知識分子》)

受訪人:任娜瑛(中國首批羅德學者之一、清華大學學生)

:你認為自己能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麼呢?你的哪些特質,或者哪些經歷打動了、「戳中」了評委們?

:我認為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批判性的思維是我的特點之一。這其中,清華大學三年半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外文系的三位老師,也是我的三位學術推薦人:高瑾、孫賽茵和Roger Olesen,對於我的影響是巨大的。英語語言與文學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不斷強調批判性思維。而清華大學以文化素質課推動全校學生的通識教育:作為一名文科生,我有機會與理科、工科的同學在同一個教室熱烈地討論西方世界語境中的「中國形象」,或在同一個屋檐下傾聽世界多母音樂。

中國羅德獎學金評委團

對社會問題的關懷與學術相結合,則是我的另一個特點。在學習性別研究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階級、種族等維度與性別不可割裂的關係;正如現實生活中,眾多弱勢群體之間千絲萬縷的權力之網。性別研究,作為一個交叉學科,永遠離不開對廣闊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個體,乃至每一個維度的探討。這啟示我,中國性別平權運動永遠離不開勞工平權、少數民族平權等各種社會民權運動。

:你是怎麼理解羅德學者的傳統和核心精神的?

:我認為羅德學者的傳統和核心精神就是讓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羅德學者推動了人類社會醫學進步,加速人類以科學探索世界,以政治尋求最佳社會形態,以法律維護人類正義,以社會運動減弱人類之間的惡意相向、強化人類之間的善——這些都是羅德學者的傳統和核心精神的體現吧。

任娜瑛與評委交談

:羅德獎學金的評選都包括哪些環節?最終面試的哪些問題讓你印象深刻?

:整個羅德獎學金的評選有三輪,第一輪主要是文字材料的初選,第二輪是現場或skype面試,第三輪終面是30分鐘左右的多對一面試。因此涉及面試的環節主要有第二輪和第三輪。

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是,「如果中國性別平權完成了,那麼下一步你要做什麼?」我對此的回答是:即使制度層面性別平權似乎完成,但是少數人群的內部歧視仍然存在,所以下一步應該是去解決這種內部歧視。然而,這種內部歧視里體現的正是,性別不可能獨立於階級、種族的維度,成為人類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標尺——因為性別不可能獨立於階級、種族等維度解釋人類權力關係。

所以其實根本上來說,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性別平權」,甚至任何單一維度的「平權」,而只能不斷去接近這個理想。對於這些問題的綜合性思考,對於我們的平權運動非常重要。

:羅德學者每學年能享有至少5萬英鎊的獎學金,還能在牛津任選專業,你想要主修什麼專業呢?你對未來有什麼打算?

:我確實還有機會對具體選擇的課程進行調整。我認為這對於進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需要哪些課程的助力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想要主修的專業是牛津大學的女性研究。我期待自己未來為中國本土的性別研究學術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識生活。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zizaifenxiang@163.com

《知識分子》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並擔任主編。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推薦閱讀:

獨家解密 | 48年前「兩彈一星元勛」飛機失事前後
一個勇敢的開始:未來科學大獎誕生記
維護科學的艱難歷程:美國轉基因魚商業化啟示
魯白:沒有原創,高科技的發展只是一句空話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