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生!醫生!只是醫生而已

「Doctors put drugs of which they know little, for diseases of which they know less, into bodies of which they know nothing at all.」

(「醫生只管把葯灌入得病的身體里:關於那葯,他了解得不多;關於那病,他懂得更少;關於人的身體,他根本就一竅不通。」)

——伏爾泰

醫生是一個職業

作為中國人,我們好像很難相信陌生人,然而我們總是相信醫生——不只是相信,我們依賴醫生。在我們看來,醫生是全知的,是所有健康疑問的終極解答者,他們戴著「不容置疑」的光環。

我們之所以無條件地信賴他們,是因為他們背後那龐大的機構:堂堂皇皇的醫院建築、不明所以的高科技設備、來來往往的輔助人員、掩蓋個性的白色制服,好吧,誰能不被這陣勢唬住呢?誰知道,他們肯定是學了很厲害、我們根本學不得的東西,才有了這等存在吧?

我們需要有「健康權威」存在,而醫生恰好是最適合扮演這種角色的人。我們無條件地信賴他們,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極端恐懼不信賴他們的結果:我們要親自學習駭人的生理學?!要親自為各種各樣的健康信息做出判斷?!不不不,這事一定要由別人來做——何況他們還拿了我的錢呢,所以他們必須是權威,不是也要是。

但很可能:醫生並沒有完全的生理學、營養學知識,他們多少年前在教材上學過一些生理學,但他們也多不記得那些(或許也都過時了的)知識,但他們被迫裝作很明白,不,是完全明白。他們從醫後的大多數時間並不用來學習、更新生理學知識,而是練習如何使用各種藥物和設備。關於營養和生活方式,他們能提供的建議都是當下最流行、最為人認可的建議,從而打消人的疑慮——「果真」是這樣的啊。

現在的醫生早已不是「懸壺濟世」的聖人,而只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從業者(醫生是和教師、工人一樣的普遍職業),各種醫療程序的執行者。現代的醫學系統已經成了一部龐然大器,裡面的每個人都是螺絲釘和齒輪。醫生只不過是這個大怪物的最終形象代表,我們對那「不可正眼視之」的怪物的敬畏,全都轉移到了這個代表身上。

外源性疾病和內源性疾病

的確,人類的醫學發展得很成功。對於它千萬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現代的醫學做得很好。但那些是什麼事情呢?不是治病嗎?不,這個表達太籠統了。醫學一定能處理好的病有哪些?

現在肺結核再也不會那麼致命了,霍亂、瘧疾、破傷風?也都能有效防治。失血過多可以輸血,骨頭斷了可以打石膏讓你好好躺上幾個月……

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原因,只要找到了病源,某種細菌、病毒或某種外在事故,醫學就能好好地處理(雖然也有一些像艾滋病之類的,即使找到了確定的源頭也仍未能解決的問題)。畢竟有個明確的目標,事情就好辦多了。千萬年來,人類主要面對的,就是這些有確切病源的問題。(可稱之為外源性疾病)

然而現在的情況越來越不一樣了:大量的慢性病開始湧現,糖尿病、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頭痛、記憶力下降、痴呆、癌症等等,這些病是不傳染的,所以沒有細菌病毒這些「外在的病源」,它們的產生和發展,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自己慢慢地出了問題,大問題。但是什麼問題呢?血糖太高、膽固醇太多、免疫系統不斷攻擊自身(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慢性病,以後再講)、有些細胞的增殖不受控制了……但這些又是因為什麼呢,問題的源頭在哪兒呢?不知道。(姑且可稱之為內源性疾病)

不知道歸不知道,既然是病,醫學總是要對付的。所以發明了各種藥物和手段,來對付(而非治癒)這些病。於是有降膽固醇的葯(其實是抑制人體自己的肝臟合成膽固醇)、有抑制免疫系統的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而且只能讓問題發展得慢一些)、有抑制身體細胞增殖來緩解癌症的葯(各種副作用,因為人體的正常細胞也要增殖才能維持組織功能)。癲癇?那就把大腦功能抑制了(用麻醉動物的葯讓人昏沉);扁桃體發炎?解決不了切掉扁桃體不就「沒事了」……

這就是醫學對付絕大多數慢性病的方法:找不到源頭,就對付問題的下游,能讓問題在表面上看不見了,或者至少緩和了就好。

這種「對付」而非治癒,是現代的醫學花費主要精力做的事情,也是使得「治病」如此昂貴的所在。(注意,醫學能真正解決的問題,往往都不需要什麼花費。真正的解決往往是經濟的,無法解決才是消耗的。)所以現代的醫生,其專業性主要在於他們知道怎樣對付而非治癒疾病,主要在於他們不能有效解決很多問題。

功能醫學

好吧,至少這就是「傳統醫學」中的醫生。這裡的「傳統」是和一種新興的醫學——功能醫學——相對而言的。與傳統醫學不同,功能醫學尋找並處理內源性疾病的源頭。而這種尋找,需要對營養學、生理學甚至進化生物學的幾乎全面且永遠更新的掌握;而這種處理,最後總是會落在生活方式上的改變。於是功能醫學的醫生開出的「葯」多是對改變生活方式的建議。

所以我們一直期待著存在的、可以把自己的健康完全託付給他的、可以相信甚至依賴他關於營養、生理和生活方式的多數判斷的,不應該傳統醫學中的醫生,而應該是功能醫學的醫生。雖然現在國內大概還沒有這樣的醫生,但我們能看到,醫學正在十字路口上,於是也能期待,懸壺濟世者將再次出現。

在那之前,小心醫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PaleoLifen

推薦閱讀:

關於茶多酚、茶兒素、茶單寧、茶鞣酸的區別? 檸檬和綠茶真的健康嗎?
請問被子里的蟎蟲是怎麼長出來的啊?好噁心的趕腳!
【榜單】 2016年糖尿病相關研究亮點精華匯總
那些只知道等的人,永遠都是輸家
PM2.5口罩真的只能戴一天嗎?

TAG:健康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