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城市 | 紐約,紐約

若把人類對一座城的了解想像為一個多維坐標,根據停留時間和體驗深淺的不同,每個人在這個坐標上佔據不同的位置。當足夠多的樣本出現,我們對這個城市的理解便逐漸豐滿。

忽然想寫一些城市,去認識、了解和回憶她們,就從紐約開始吧。

擁擠的都市

只去過紐約兩次,加起來時間不到一周。數碼相機記錄了上面那張照片的拍攝時間:EST 2013:05:24 10:22:55。我對紐約的印象就像這張照片:擁擠的、黑白的。

2010 年曼哈頓區的人口密度為 25,846 人每平方公里,是全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做下對比,2012 年北京最密集的西城區,人口密度為 25,469 人每平方公里。

Time Square ?Momolog

如果你常看美國影視劇,應該對紐約的五個區有大致如下的印象:曼哈頓住著有錢人、皇后區多移民、布魯克林多嬉皮、布朗克斯不安全。

相比華盛頓,紐約的環境真的是可以用髒亂差來形容。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聽起來很威風,實際上卻意味著沒有空調、沒有衛生間。夏日地鐵站熱風陣陣、環境音大,朝地鐵軌看去或許還能看到肥碩的老鼠。

紙上紐約

關於紐約的文字很多,但最有名的一定是 E.B. White 的《Here is New York》。也正是重讀這篇文章,讓我有衝動要寫這座城市。

Here is New York on Kindle ?Momolog

雖然寫於 1949 年,但文章里對這座城市的一些描述到今天也還適用。比如文中說的,紐約像是由各個小社區集合而成的城市,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則。

舒國治把紐約喚作「外地人的天堂」,大意是說作為過路客的我們只是看到紐約外表的光鮮亮麗而體會不到當地人的掙扎。摘一段感受一下:

他不但去過有名的中央公園、華盛頓廣場公園,還去過格拉姆西公園(Gramercy Park)這個只許左近居民用鑰匙才得進入的「私園」;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不知道這個尊貴雍容之區旁邊存在著不少供窮苦老人棲身的 SRO 長期旅舍。

以上節選自:舒國治《外地人的天堂》

The Statue of Liberty ?Momolog

我們終究是以外地人的姿態在感受紐約。多少年來、多少移民駛入紐約港時看到這座自由女神像,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大聲喊出「America!」,美國夢就此開始。

人們常說紐約的魅力在於她的包容性。包容是一個過於溫柔的辭彙,事實上,紐約的包容更多的表現形式是她的不在乎。

不同種族背景、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人們聚集在這兒,再奇怪的人和事也會變得稀鬆平常。所有行為都脫離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Here is New York》里說,對紐約最常聽到的概括是「Its a wonderful place, but Id hate to live there.」我同意。

藝術紐約

英文 Artist 更準確的翻譯或許是「手藝人」而不是「藝術家」,這點陳丹青在《紐約瑣記》里也說過。紐約最不缺的,就是 Artist。

書中還提到 80 年代畫家們租不起曼哈頓的 Loft, 所以開始往南移動,也就是 Chelsea 區,位置在上西區南邊一些。

2004 年紐約政府花 5,000 萬美金將 Chelsea 區廢棄的鐵軌改造為現在的 High Line Park, 成為文藝青年去紐約的必觀之景。

Street in Chelsea ?Momolog

Chelsea 區的街頭有各式各樣的塗鴉和大大小小的畫廊。《紐約瑣記》的第一篇就討論了藝術家與畫廊的關係,書里陳丹青反覆強調的一句話我很認同:「人需要藝術,藝術需要錢,很多很多錢。」

陳丹青還說,留在紐約是為了可以方便地看到畫展。80-90 年代的紐約,接納了很多像他這樣的華人藝術家,那批人中包括李安、姜文、馮小剛、陳凱歌、艾未未、顧長衛、北島、譚盾等。藝術需要天分,也需要熏陶。

大都會和 MoMA 各去了兩次,每次都是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卻仍然有很多沒有看到。不捨得離開的時候我開始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想要去紐約,為什麼那麼多藝術家再掙扎也要堅持在紐約,為的就是這些精神食糧啊。

Jazz ?Momolog

除了畫展,紐約還有數不勝數的話劇、音樂劇、live show 可以欣賞。下班之後能聽一場爵士,光是想就覺得愜意。

光影紐約

說起大都會博物館,門口的台階在美劇《緋聞女孩》中出鏡率頗高,是 Queen B 跟她的小跟班兒們商討計策的根據地。

Pink Lady ?Momolog

在紐約,好像隨便找一個人拍照都可以拍出些故事。一個證券交易員這麼做了,他辭了工作去拍住在紐約的人們。後來,他的照片被集結成了一本書,叫作《Humans of New York》。

紐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著可能性的城市。2011 年跟艷姐一起來這邊,她去 Soho 區逛街 (Soho 有很多獨立設計師的店鋪,常能偶遇時尚圈的大咖),我一個人在 Chelsea 區散步。

八月的紐約,有風有樹蔭不覺得熱,路上沒什麼行人,不知不覺我從 Chelsea 走到了 Greenwich Village,抬起頭便看見《老友記》中轉場時常出現的那棟樓。

有很多美劇的背景都設定在紐約,其中包括情景喜劇《老友記》、《老爸老媽浪漫史》、《破產姐妹》,還有經典劇集《慾望都市》、《廣告狂人》等。

Bench at Washington Square Park ?Momolog

導演們是偏愛紐約的,因為她的多元是讓故事發酵的好地方。從伍迪·艾倫到馬丁·斯科塞斯,到《紐約,我愛你》的 11 位導演,再到朱莉·德爾佩自導自演的《2 Days in New York》,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紐約故事。

或許因為對早期的電影記憶不深刻,提到紐約,第一個想起的竟是凱瑞·穆里根在《Shame》中演繹的那首《New York, New York》,性感、動人。

紐約,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New York, New York Carey Mulligan;Liz Caplan - Shame

後記:一座城太難講述,寫了刪刪了寫,終究是給自己挖了個坑。不管了,寫都寫了。至於看沒看完、喜不喜歡,那是你的事了。你可以通過點擊「閱讀原文」關注寞茉時間的微博。

寞茉時間

荔枝FM / 網易雲音樂 / 企鵝FM 搜索「寞茉時間」訂閱電台

節目微博:@寞茉時間

個人微博:@Momolog

微信公眾號:momoshijianfm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城市的軌道交通叫做 metro,而有的城市叫做 subway,這兩種用法是如何區別的?
中國有「九州」,山東憑啥佔了三個?
前輪公益,後輪盈利——「網約自行車」 背後的政企博弈
柳州是城市營銷的反面教材嗎? | 讀城
你會去一個沒有親人朋友的城市嗎?

TAG:城市 | 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