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
有多少父母執著的相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胎教聽唐詩宋詞開始,到早教中心,雙語幼兒園,重點小學,各種補習班……各種痴心瘋狂,上演一幕幕懸樑刺股的人間悲喜劇。但大家有沒有觀察,這劇幕何時落下?
——高考。
「現在讓你好好讀書,是為了讓你以後找個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公務員啊!為什麼?清閑穩定呀。
「再努把力!挺住,高考完了就好了!大學隨便你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多少人是在這種對大學的美好憧憬中咬牙堅持完殘酷的高考?
所以90%的同學都是把大學當療養院用的,剩餘的10%中又有90%是準備四六級考研出國忙著學英語的,其邏輯還是差不多:咬牙堅持辛苦了這陣子,以後就可以享福了……
我最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一個哥哥。他是標準的學霸,是我們絕對要膜拜的宇宙神級別人物,我曾經堅定的認為,他註定是要在人類歷史上刻下自己名字的。但時至今日,他泯然眾人矣!
因為自考轉行折騰,我也有很多「學渣」朋友。但十年過去了,他們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散發著自己的光彩,並不比任何人差。
我仔細的回憶,人一生的成就,和他每一個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沒有任何關係。小學考初中,你以為是捧紅了一批篩掉了一批;但初中升高中,你發現那些被捧紅的掉下去了一批,篩掉的又爬起來了一批;高中好像有點狠,篩掉的不容易爬起來;但考研又是一個分水嶺,學渣逆襲考研成功的太多了;更不用說工作以後,大千世界……
那麼,人一生的成就,和什麼有關?首先,肯定和他的天賦有關,但正如知乎所說,絕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還沒到要拼天賦的地步(可能高考真的要算「拼天賦」,我數學就怎麼都不行)。所以,最重要的是,和他努力的程度——尤其是他努力的時間有關。
你究竟努力了多久,將最終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說得太絕對了;但三分耕耘兩份收穫,總是有的吧?最不濟,七分耕耘三分收穫?
但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想,第一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我們的上一輩人,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一考定終身」:上了大學,就跳出了農門,國家幹部,一生衣食無憂;否則,一輩子種地當農民掙工分,永無出頭之日。而且計劃經濟時代,個人的奮鬥沒有任何益處,反而可能會「槍打出頭鳥」,還不如大鍋飯混日子。
但時代變了!改革開放已經30年,哦,快40年了,算算都兩代人了,真的不能再用老眼光看這個世界了。
我想,現在的90後,應該已經開始慢慢的覺醒了。但他們還是沒有擺脫這種定式,為什麼?除了歷史的慣性,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學習,對於他們而言,太苦了!
你有沒有半夜從噩夢中驚醒?——夢中,你正在考試,可是你連題目都看不懂!
這種痛苦的烙印如此之深,它被銘刻在我們的腦海深處,終身無法忘懷。但其實,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不是么?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泡知乎,刷果殼網,看記錄頻道?你看那些軍事迷,玩得多精啊?槍炮口徑彈道型號,溜熟溜熟的,這得花多少時間去記啊?估計不比記英語單詞容易吧?
我們的教育太過於功利,我們的社會太過於浮躁。
我的《折騰》發布以來,不斷地有人在追問,你的工資是多少?不斷的有人在搖頭,可惜了浪費了,你被毀了——因為你本可以掙得更多。還有人恍然大悟,「難怪你能這樣折騰,家裡條件好而已」,你和他爭辯,他一句話能嗆死你,「何不食肉糜」?——好吧,就算你家裡一堆人要養,你負擔重,畢業十年過後,你有一定經濟基礎了,你能不能為你的夢想開始打拚?你是不是又放不下了?放不下的又是什麼?……
汪峰的《春天裡》唱道:曾經的苦痛(窮啊,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都隨風而去,可我感覺卻是那麼悲傷,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有沒有人想過,是這樣么?為什麼?
我是不是又跑題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為自己喜歡的事奮鬥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為這種奮鬥而終身學習,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反之,名利是一張網,一入其中,不得自由。
我曾經仔細的思考過,如何教育我的女兒,或者說,如何規劃設定她的人生。最後我的答案是:不設定任何期望——除了幸福。怎樣才算幸福,她自己說了算。對她的引導和教育,終結於十八歲。
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假如她要做一個流浪歌手,身無分文的街頭藝術家,或者炮火紛飛的戰地記者,關注艾滋病人或者同性戀患者(好吧,我刪掉「患者」二字)的聖母……我該怎麼辦? 除了祈禱,只有支持。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她在苦苦的堅持,她一定覺得幸福,這是她的人生!
但我一定會告訴她,選擇之後就一定要堅持!做到最好——哪怕用一生的時間去努力去追趕。
++++++++++++++++++
下一篇:鐵血
++++++++++++++++++
推薦閱讀:
※知乎里有哪些會在潛移默化中帶來不良影響的?
※拿什麼拯救你,通信人?
※光榮的憤怒
※白手起家,迅速在魔都站穩腳跟的年輕人是怎樣生活的
※我即將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