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心術——儒家思想與清代農民起義
這種農民暴動的發生非常頻繁但是規模卻普遍不大。相比廣泛為人所知的試圖推翻王朝統治的大型農民起義,大多數的農民暴動都是小規模的。在清朝,超過10000名參與者的暴動僅佔總量的4.7%
道德約束是統治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國封建統治者一直強調「服從與和平的美德」,希望藉此來抑制「生存倫理」帶來的暴力。
儒家思想三綱五常和皇權天授的思想恰好滿足了統治者「服從與和平」的統治要求。自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以來,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建立孔廟和表彰模範行為的方式推行儒家思想。地方政府被要求建立孔廟並定期舉行祭孔儀式,並樹立模範典型,如為遵守三綱五常的「烈女」樹立貞節牌坊,以宣傳儒家思想,「教化民眾」。
那麼,帝王們的選擇是否奏效了呢?儒家思想是否真的幫助封建王朝減少了農民暴動呢?
經過兩千餘年的發展,儒家思想逐漸在中國成為正統思想。到清代,基本上每個鄉鎮都至少有一處祭祀孔子的孔廟。「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體現了儒家思想對於社會衝突的態度,即使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暴動,也保持著對儒家學說的尊敬,過山東曲阜的孔府和孔廟而秋毫無犯。
作為孔夫子和眾多儒家先賢的誕生地,以曲阜為中心的山東各縣儒教氛圍濃厚,而其他一些地區則沒有那麼強的儒家傳統。歷史上,山東西部地區經常遭受自然災害,旱災、黃河泛濫經常發生在西部平原地區,因此,山東西部在歷史上就是農民暴動的高發區,比如《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山東的西南部地區,而東部的山東半島卻享受著相對充足的雨水,並遠離黃泛區。如圖一所示,圖1a和圖1b分別表示農民起義的次數和因自然災害而產生的糧食危機的次數。
清朝(1644-1911)267年的歷史中,山東經歷了大量的自然災害和農民暴動,但是這些災害和暴動的空間分布卻非常不均勻。同時,由於曲阜的存在,儒家思想傳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作者選擇山東作為研究對象。
衡量儒教思想傳播的理想變數應該是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口比例。但是儒教思想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很難清晰界定誰是信奉者而誰不是。因此作者使用孔廟數量(文廟、名宦鄉賢祠、忠孝節義祠)和被清政府官方認定的烈女數量來代理儒家思想的影響度。
由於這些數據的來源《山東通志》(1934)並沒有提供孔廟及烈女的時間變化,因此作者在這裡假設孔廟數量和烈女數量在時間上是不變的。這一假設是合理的,因為從記載可以知道,96%的孔廟在清代之前就已經建成,並且現有研究均表明文化特徵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同時,考慮到縣鎮大小對於這些變數的影響,我們將這些變數都轉化為單位面積量。由圖1c和1d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儒家思想聖地的曲阜及周邊地區的確有更高密度的孔廟和烈女。
為了驗證孔廟密度和烈女密度是否能夠代理儒家思想的社會準則,作者根據《山東通志》中對於每個縣的評價(「尊儒」、「禮讓」、「明節正氣」、「忠義守法」)驗證了代理變數的有效性。- 描述性統計
圖二清晰的展示了農民暴動與糧食危機的關係。紅色線為每10年中農民暴動的次數,綠色為每10年中發生糧食危機的次數。
- 基準回歸
作者首先在基準回歸中考察了經濟衝擊對於農民暴動的影響。
其中表示是否遭受糧食危機的虛擬變數。變數滯後期數是因為中國北方農業基本是夏秋兩季收穫,因此其作用有可能在第二年顯現。OLS回歸結果如表格二所示:
當年的糧食收穫減產,顯著提高第二年農民暴動的概率。接著作者將基準回歸進行拓展,考慮儒家思想對於暴動的影響。講儒家思想代理變數的交互項加入到回歸方程中,結果如表三所示。
- 穩健性檢驗
由於作者使用的樣本中有大量的零值樣本,為避免"over-zero"問題,作者進一步使用Tobit和Conditional Logit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其結果與OLS結論一致。
在檢驗文化與衝突的關係時,最困難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將文化的作用與制度環境及其衍生因素分離開來。
- 經濟繁榮程度是是我們首先可以想到的,能夠同時影響儒家思想普及和農民起義的因素。一個繁榮的經濟有利於儒家思想的傳播,同時也會減弱氣候衝擊對於經濟的影響。作為農業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清代中國北方地區,作者使用農業適生性指數(GAEZ database)來代理當地的農業生產潛力。這一指數與當地的世紀產出成正相關關係,因此是對當地經濟能力的一個有效代理。加入回歸後,原回歸的結果仍然穩健。
- 教育與社會流動性。儒家經典一直是古代學校的主要課程,因此儒家思想有可能是通過教育行為來影響農民暴動的。同時,社會流動性可能同時影響孔教的傳播和農民起義。作者分別控制了學校數量(府學、縣學、書院)以及科舉考試中獲得「生員」的數量,用以分別控制教育和社會流動性的作用。加入回歸後,原回歸的結果仍然穩健。
- 國家能力。國家能力對於衝突的作用一直廣受討論。作者使用縣兵站密度、糧倉密度、土地稅收、府治所在地虛擬變數來代理某縣的國家能力。加入回歸後,原回歸的結果仍然穩健。
- 西方影響、其他文化、地理因素及歷史暴動。作者分別使用通商口岸及傳教士出現時間、道觀佛廟密度、平均地形強度及歷史暴動次數進行代理。加入回歸後,原回歸的結果仍然穩健。
由於孔廟可能會在農民起義中遭到摧毀,因此農民暴動的的地方就可能會有較少的孔廟。為了驗證這一假設,解決雙向因果關係的問題,作者使用工具變數2SLS回歸,以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50年間儒家聖賢出生的數量來作為清朝儒家思想強度的工具變數。古代先賢的出生地與清代文廟的數量相關,但是卻與清朝的農民暴動外生。工具變數回歸結果如表5
工具變數回歸仍然顯著,說明沒有證據表明雙向因果關係的假設成立。- 結論
Kung, James Kai-sing, and Chicheng Ma. 2014. 「Can Cultural Norms Reduce Conflicts? Confucianism and Peasant Rebellions in Q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完-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重新建立微觀和宏觀的聯繫
※第六屆「量化歷史講習班」招生簡章
※《魔鬼經濟學》能夠為我們的視角帶來什麼改變?
※科技發展的「Fishing-out Effect」
※如何評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ouglass Cecil North 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