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擴展內容,BMI、腰臀比和體脂秤(下)

皮褶鉗怎麼用?有兩個關鍵技巧,一個是測量方法,我們看下面的圖。

學會了怎麼量,就要找到量哪裡。最常用的測量位置,就是以下這4個。

測量的時候,習慣上都是測量右側。被測者自然站立,身體自然放鬆。為求準確,可以多測幾次,取平均數。

知道了皮褶厚度,怎麼算體脂率?公式很多。我給大家介紹兩個最簡單的。一個是Dunin和Womersley用芬蘭人群建立的數據。雖然使用的是芬蘭人群的數據,但實際上滿世界都在用。

這個圖表,最左邊的數字是皮褶厚度,是上面說的4個位置的皮褶厚度總和,單位是毫米。橫軸是年齡段,從17-29歲,到50歲以上。皮褶厚度和年齡,對應的就是體脂率。

另外一個公式適合17-26歲的年輕人。只需要測量三頭肌皮褶厚度(A),和肩胛下皮褶厚度(B),單位都是毫米,算出來的數加個百分號就可以了。

男性:體脂百分比=0.43XA+0.58XB+1.47

女性:體脂百分比=0.55XA+0.31XB+6.13

不過必須強調,因為人種的不同,國外的公式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人(雖然我們一直在用國外的公式),我們自己的公式,又遲遲沒有。過去天津體院做了一個中國人數據建立的公式,但需要先計算人體密度,比較繁瑣,這裡就不講了。

國外的公式,套用在中國人身上,難免會有一定的誤差。但至少這種誤差是穩定的,所以對檢測體脂變化來說還是很有意義。

另外,芬蘭人群的表格里雖然有40歲以上人群的數據,但一般認為,超過40歲的人,內臟脂肪比例開始增大,皮下脂肪跟內臟脂肪的相關性就不那麼密切了。所以,40歲以上的人,使用皮褶厚度計算體脂率,準確率可能有較明顯的下降。

肌肉非常發達的人,使用皮褶厚度計算體脂率也會不準確。但是我始終強調,用皮褶厚度計算體脂率,即便有誤差,也是穩定的誤差,至少可以反映體脂的變化,讓你明確知道你是胖了還是瘦了。

比BMI更有用的數據——腰臀比

我說了,BMI有兩個不區分。不區分脂肪和肌肉,上面說了解決辦法。不區分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怎麼辦?用腰臀比。

腰臀比(Waist hip ratio)就是腰圍除以臀圍,簡稱WHR。這張圖我們就能看出來,低BMI高WHR,比高BMI低WHR,健康風險更大。寧可BMI高點,腰臀比一定不能高。腰臀比反映的是內臟脂肪的多少,因為腰圍越粗,內臟脂肪一般越多,這兩者有強烈的相關性。

一般來說,男性WHR≥0.95,女性≥0.80,健康風險就開始升高了,必須考慮減肥的問題。

腰圍臀圍怎麼量,這方面問題最大。很多地方說腰圍選擇腰部最窄處或者最細處,其實都不對。正確的方法是量「臍部周長」,也就是把尺子落到肚臍上。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肥胖者肚臍位置可能發生變化,所以測量腰圍應該使用髂骨作為標記。我們不用考慮的過細,肚臍和髂骨都不算錯。

臀圍的測量方法沒有太多爭議,一般就是取臀部最大圍度。


推薦閱讀:

如何放個草莓味的屁?
茶最多能泡多久?
為什麼會便秘?便秘了該怎麼辦?| 解決便秘問題的新思路
藥品電子監管碼大戰:連鎖藥店 vs. 國家食藥局、阿里健康
關於去香港打HPV疫苗,我來說兩句~

TAG:健康 | 健身 | 减肥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