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不該信星座
(首發於《財新周刊》心智專欄)
金牛座的人穩重、踏實、愛財。B型血的人心直口快,缺乏親和力。屬虎的人性格勇猛,有些魯莽。寫字潦草的人不拘小節,缺乏條理……當代流行文化語境中充斥著類似這樣的論斷。星座、血型、筆跡、生肖、面相、生辰八字,幾乎每一種我們能想到的個人屬性,都有人將其作為依據,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性格預測體系。
究其本質,所有這些流行的性格預測學都在做一件事:依據某種簡單易懂的、方便觀測的指標,將人群劃分成數量有限的若干群體,並認為每個群體都存在一些典型的性格。遺憾的是,這些性格預測學沒有一個是靠譜的。
首先,從理論上分析,如果我們希望通過某個指標A推測B,這種推測成功的前提是,A和B之間確實存在穩定可靠的對應關係,足以支撐起針對個體的預測。然而,對於流行的性格預測學,其指標和性格之間的關聯基本都是虛無縹緲的。
在一些情況下,這種關聯完全是基於樸素的聯想,憑空想像出來的,比如將老虎的特徵賦予虎年出生的人,或是將字體的「圓滑」約等於性格的「圓滑」。這種聯想更像是一種隱喻,很難找到什麼現實的依據。
在另一些情況下,也許確實能找到外在指標和性格之間的某種關聯。例如,有一種為星座性格學辯解的說法認為,不同星座的人出生月份不同,對應的氣候、溫度差異,從而導致了性格的差異。這種思路集中體現了日常思維的一個常見誤區——定性與定量的混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在定性的水平上思考問題,比如兩樣東西「有」還是「沒有」關聯;但是,對於性格預測這樣的實際問題,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有沒有關聯,更重要的是關聯有多強。像「星座-月份-性格」這樣的因果鏈條,只是決定性格的千千萬萬個因素之一,其效應即使存在,也是極其微弱的;在大樣本中也許能觀察到一定的趨勢性差異,但具體到個人身上,並不會有太多影響,不足以支撐起一套有效的性格預測體系。
其次,各種個人屬性與性格到底能不能預測性格,這是一個可以通過科學數據來檢驗的實證問題。對於各種流行的性格預測指標,都有人開展過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它們和性格並沒有什麼關係。例如,對於筆跡性格學,大量研究表明筆跡特徵和性格僅存在微弱的相關,前者只能解釋後者不到2%的差異,而且不同筆跡分析師之間也缺乏一致性。
最後,從思路上講,這些性格預測學都是採用分類的思路,即將人群劃分為幾個性格聚類,每一類都有若干典型的性格特徵。這種思路有許多局限之處。
在關於性格的科學研究領域——人格心理學中,性格分類的思路已經式微,目前主流的思路是使用維度來描述性格;例如,「外向性」就是一個典型的性格維度,每個人在這個維度上處於不同的位置,一些人比較外向,一些人比較內向,大部分人則處於中間水平,整體人群構成了一個正態分布。類似這樣的維度有許多,由此可以得到無限多種性格組合。相比於性格分類,這種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個體性格的多樣性。可見,流行的各種性格預測學,無論是在理論上、實證上還是在思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它們依然非常有市場?這是因為它們迎合了我們的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首先,我們都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雕刻著「認識你自己」的銘文,這是一種亘古不變、永無止境的追求。主觀的感受複雜多變,缺乏頭緒;流行的性格預測理論則提供了一些性格標籤,讓我們可以直接貼到自己身上。此外,「巴納姆效應」的存在,使得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些模糊的、空泛的描述符合自己。這些性格標籤成為了自我認知的基礎,告訴我們「原來我是這樣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我們」和「他們」的劃分中獲得一種優越感。
其次,我們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但現實中大部分的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完備的情況下做出的。例如,遇到一位有好感的異性,是否可以長久地發展下去?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影響因素太多,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性格預測學卻許下了誘人的承諾,通過分析一些簡單易懂的指標,就可以得到明確的行動指南——兩個人的星座契合指數五顆星,可以繼續發展。在不確定性的汪洋大海中,這根確定性的救命稻草,帶給了我們一種虛幻的控制感。
一旦接受了某種性格預測體系,強大的自我暗示機制就會產生作用,讓我們不自覺地篩選出符合性格理論的事例,並強化自己在這方面的行為表現,由此構成了一個正反饋系統,導致了「信則靈,越信越靈」的結果。
當然,談論各種性格預測理論的人,並非都是嚴肅認真地相信它。許多時候,我們只是將其作為娛樂的談資,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可以促進我們的社會生活。不過,如果將重大生活決策建立在這些理論的預測之上,結果恐怕就要失望了。
推薦閱讀:
※經常被人說不好相處,如何成為幽默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會充滿負能量?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缺陷?
※婚前能看出一個人的缺點嗎?
※什麼樣的人覺得《東成西就》不好笑?
TAG:星座性格 | 性格 |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