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書 九十二] Daniel Keyes——《24個比利》
1977 年,比利·米利根(原名:William Stanley Milligan)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發生了三起搶劫強姦案,卻被診斷為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而獲無罪釋放。這件事情在當時引發群眾激烈的爭議,有人認為他是演技超凡的罪犯,甚至有人企圖謀殺當時還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比利。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作家 Daniel Keyes 與比利經過數百次的談話,採訪了 62 位與比利相關的醫生、護士以及親人朋友,於 1981 年出版《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一書,揭露比利悲慘的一生,試圖為比利正名。
2014 年 6 月,作家 Daniel 逝世,同年 12 月,比利因癌症逝世。我想這可能是最近這本書又熱門起來的原因。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深刻的震撼,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技巧與故事情節,而是這個真實的事件令人瞠目結舌。比利的一生過得太坎坷,太悲慘,人們的不信任與攻擊太冷漠,太殘酷。
我們普通人也會有類似多重人格出現的時候,比如情緒低落的時候,比如有反社會情緒的時候,但是普通人與病人的區別就在於:分裂症患者在人格轉換的時候並不共享記憶,其中一個人格無法記住另一個人格做過的事情,而且每個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名字和生活背景。這一點應當是出於自我保護而演變出來的,因為多重人格分裂的病人大都受到過巨大的心靈無法承受的打擊,才分裂出一個用於承受痛苦的人格,而自己的核心人格則可以眼睛一閉忘記痛苦。
比利就是在年幼的時候,遭遇繼父的虐待,才分裂出用於承受痛苦的丹尼與戴維兩個人格。比利的核心人格的感受就是,一旦繼父要虐待他了,他就把眼睛閉起來,等到睜開眼睛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時間也不對了,但是所有的痛苦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什麼樣的痛苦能夠讓一個人非得分裂出一個獨立的人格來承受呢?比利的繼父不僅毆打他,辱罵他,還雞姦了他,甚至曾經活埋過他,並告訴他如果他跟母親說起這件事情就會把他殺掉然後跟母親說他自己跑掉了。繼父對比利地獄般的虐待正是比利的心智崩潰的開始。
他早期分裂出的人格是用於承受痛苦的,後來他又相繼分裂出許多其他的人格。在醫生的幫助下,主要人格都陸續出來與醫生交談,經過長時間耐心的治療,比利終於開始以核心人格為基礎融合其他的人格。當大多數人格成功融合的時候,一個全新的人格「老師」出現了。醫生問他除了畫畫(比利有好幾個人格都擅長繪畫,曾以賣畫維生)還希望做什麼,最後他選擇讓醫生認識的作家把他的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虐待兒童的事情。於是有了這部《24 個比利》,大多數完整的記憶與有邏輯的敘述,都是由這個融合的人格「老師」對作家講述的。
但是事情並不總是美好的。比利雖然被判無罪卻需要一直呆在精神病院里接受治療。一開始他呆的醫院都是有學術界權威的醫生在主導,大家很快就相信比利確實是人格分裂而不是裝出來的,都盡心儘力想要幫助比利康復。但是隨著比利可以假釋的期限臨近,外界的報刊輿論對比利的聲討越來越激烈,什麼「強姦犯很快就可以自由出入我市」之類的報道每天都上頭條。剛剛才能融合的比利看到這些報道後承受了相當的打擊,人格又開始分裂。由於分裂的人格無法記得上一個人格的記憶,他有時候醒來發現自己被人抓住,就開始反抗,造成了醫護人員的傷害。這正好應了外界的批評,比利再次接收法院的審判。
最後他被判送入以收治精神病犯人而臭名昭著的利馬醫院,傳說進入這家醫院就相當於判了死刑。比利在這家醫院遭受了毒打,注射了過量鎮靜劑(鎮靜劑不利於多重人格分裂症,會惡化病情),比利在利瑪醫院期間 Daniel 還與他一直聯繫,後來把他的抗爭的故事寫成了本書的續集《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由於各種原因,這本書於 1994 年在日本出版,2000 年於台灣出版,卻始終無法在美國出版。
從《24個比利》這本書,我們看不到作者刻意埋伏的懸念與注重情節的輕重安排,分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題材,只要稍加修剪就能成為一本極好的犯罪小說,但是作者不。從一開始作者就闡明了比利的全部 24 個人格,然後從比利被捕開始,到比利的多重人格被發現,到比利融合開始回憶自己悲慘的一生,到比利被關進利馬醫院遭受非人的待遇再也找不回融合的人格。作者寫這本書以盡量紀實的視角去寫,他是為了幫比利發出控訴而寫,不是為了寫小說而寫。說實話,以一部文學作品的視角,書中很多鋪陳比利人格切換的故事的地方都可以省略,以使情節更加緊湊,這部作品在寫作技巧上可謂平平無奇,但是他道出的故事卻驚天動地。
2015.09.05/下午
於自宅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七十五] 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
※「零秒工作」是個神話,不過讀懂這些能讓工作效率提升 10 倍
※【認真想】《意識的解釋》——哲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