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並行理念

收到《大學之路》上下兩冊書時,工作太忙了,就先放在公司柜子里兩周多。到最近幾天,總算利用9月份零碎的時間每天讀幾章,到今天讀完。吳軍博士的書,一如既往的流暢。有一類書,由於邏輯的跳躍,或者文筆句式的晦澀,即使很想把它讀完,都總是停留在讀到了第3章,讀到了第4章的這種停滯狀態;有一類書,由於機械式的演繹,雖然內容是我感興趣的,但教科書式書籍可能更適合在學校里完成使命,工作後總不容易讀完。吳軍博士的書,從《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到《大學之路》,全書有核心觀點,章節之間連貫又各有側重,敘事往往帶寫景,寫人和地點也兼具介紹歷史,而這些又都能為章節、甚至全書核心觀點服務。

在一個大學裡生活、學習、畢業直至工作。我們都會留下很多酸甜苦辣的回憶。對於我來說,大學首先是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畢竟,世界之大,也小到只由我們所認識的人(無論是現實的、書中的、科幻的還是想像 的)和我們所去過的地方構成。除了個人相關的,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我們也會談論諸如大學的制度、大學的教學、大學的科研、大學的影響之類的。除了那些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我們也習慣吐槽體制、數落教學、不滿科研,不提影響。

在沒有讀《大學之路》這套書之前,我的思考也就僅限於此(再想想其實也未必,只是我們思考的方向並不是作者的那個方向)。也許這就是缺失的一面,看的不夠多的時候,以為世界可能也就大概這樣(不過,常常世界其實也就那樣)。閱讀上下冊兩本書,在吳軍博士遊記式的側寫中,我應該是第一次了解這些大學的各自創建歷史、地理位置、建築風格;招生、入學、教學、科研;以及學校的演化、管理的機制等。作者也會借各個學校的招生機構的學生導引、作者認識的學生、教授和管理人員的介紹等增加對這些美國頂級私立大學的更立體的了解。

看大學之路,紐曼式的通才教育和洪堡式的專才教育;以教為主的教學和以學為主;住宿學院式和融入城市的宿舍;象牙塔里的研究風格和開放的校企結合;側重學生課外特長和只看成績;...每個方面都像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一樣分叉。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核心辦學理念,理解了那個大學的理念,以及理念形成相關的歷史,還有理念對學校發展的作用,可以更好的理解那個學校各方面制度、規則背後的原因。吳軍博士在書中多處表達了,如果不理解一個大學的理念,很可能就白上了這所大學,或者失去了一半功效,這個倒未必,理念的傳輸也許只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在我看來,無論什麼理念,最終還是靠那些你接觸的人,參與的事情傳遞的,這些人這些事未必本身就知道自己是在傳輸某個一致的理念,參差多態才是正常的,況且常常新事物在於那些意外之中。看到這些點,我就會停下來,想想,好像國內大學,一般我們談大學的理念的時候,可能也就是想起大學的校訓。從理念這點來看,吳軍對牛津、劍橋、耶魯、普林斯頓、耶魯、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哈佛、麻省理工、約翰·霍普金斯、斯坦福、衛斯理、杜克大學以及華盛頓(聖路易斯)這些大學的各自側寫,印證了作者在後記里的一段話:

「從結果來看,美國私立大學的教育理念總體是好的,但是,這也只是好的教育理念中的一種。世界上的很多問題往往不存在正確和不正確的答案,只有好的和相對不好的答案,而好的答案也常常不止一種。既然多樣性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之一,好的教育理念也並非唯一的,並非哈佛或者斯坦福的辦學理念中國的大學就一定要效仿,也並非所有的人都需要接受哈佛或者斯坦福那樣的教育。中國未來的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會有自己的特點,而且一定是將這個優勢極大化了的。」

所以,「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放在辦一流大學這裡應該也是適當的,學習美國一流大學各自擁有獨特的理念,並將其發揮到極致的理念。我又想,多樣性在很多其他事情上也常常是進步的源泉。無論是研究、工作、創業都需要多樣性。例如我也時常困惑兒童教育的事情上,方法論諸多,有些又是相互矛盾的。不過,從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長,能夠影響到的環境因素何其多,從時間上長度上看,一路走下去,變數又何其多,也許只有那些根植於心的內因才會長久的擁有助推力,其他各方面,順其自然,保持多樣性才好吧。假若成功是一個中性詞,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常常局限於少數的幾種指標而同時局限了我們的視野,如果從時間的維度上,拉伸一下,我們的視角也許就不一樣。

又,《大學之路》多次呈現頂級學府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這也正是我們缺乏的,不過也在悄悄改變著。我的理解,為社會服務,要去掉「事不關己」的心態,多參與一些無論是社區活動或者公益活動等。沒有在一流大學念過書,也可以學習一流大學的理念,從小事做起。想起來,在大學裡的時候,有很多活動我都懶的去參加,因為感覺虛無,感覺沒用。現在想想,參與活動本身就是有用的吧。這兩年,也感受到一些事情,一些概念,其實提與不提,做與不做,好像沒什麼區別,但是有的人選擇這麼做,有的人選擇那樣做。也許這裡差別就只是在於,我們的時間,我想要怎樣花,我選擇做怎樣的事,差別只在於理念。以前,電視里有「環保、低碳,少用空調」生活的公益廣告,我對實驗室的老師說,沒用空調那些電也照樣發。實驗室的老師對我說:「環保是一個生活理念」。

作為曾經做過科研的一份子,我也對美國頂級學府的科研機制感興趣。《大學之路》在這方面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以前和朋友討論中國什麼時候能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很多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一致的認為,經濟的提升應該是主要影響因素。沒有錢,靠小米加步槍,也許偶爾能出一些質量好的個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大牛建立小型跨學科中心的模式很好),但整體科研水平要上去,沒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保證是很難的。大學之路里介紹的美國私立大學,無論是政府科研經費、校友捐贈、企業捐贈等,科研經費的多寡也直接和科研水平息息相關。斯坦福醫學院將科研經費上給予博士和年輕教授更多分配上(這得靠牛逼的院長搞定以及該校的環境、氛圍,具體看書中)使得該院的排名在幾年內從第8-10名躋身前3。這樣的例子,挺能說明問題。但是沒錢有沒錢的活法。

最後,就像書中說的,作者是偏重以大學管理者的角度來寫,對於學生來說,適合自己的大學才是好的。有些地方的觀點其實也不算新穎,例如說持續學習之類的,很多人覺的這個很好,我倒覺的現代社會大部分人本就是這樣的想法,IT行業的工程師們每天都要學習無數新東西,這並不是一個新鮮事。只是,能否堅持有效積累一本本有質量的書籍,堅持螞蟻搬家,不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沒,是需要時間的沉澱。

總之,對於我來說,大學生活已過,但那些好的理念,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都會是一個好的參考。


推薦閱讀:

讀《浮生六記》有感
17°讀書會筆記[2] - A Designer's Art
《駱駝祥子》:人會被什麼打敗?
【第九期】淺談:如何逼自己「閱讀」
對那些有很多書(買書)的人,如何看待別人說你買這麼多書讀的完么?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