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庭醫生制度還需要突破什麼?
文/趙衡
nt隨著政策和資本的雙重推動,基礎醫療的發展正面臨著一個較快的井噴期。在政策上,政府今年開始力推分級診療,同時進一步放開社會辦醫的限制。在市場層面,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基礎醫療領域,這將進一步增加供給,促進基礎醫療的發展。在基層發展的同時,也有不少機構開始將眼光投向家庭醫生領域。無論是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後端服務,還是慢病管理和術後康復,家庭醫生在其間的角色顯得越來越重要。n
但是,基礎醫療領域自身面臨的困境制約了家庭醫生制度的真正發展,短期內難以破局。
首先,家庭醫生髮展的核心動力不足。目前中國整個醫療支付體系還沒有真正在各個層級之間拉開差距,這導致病人去大醫n院就醫的成本較低,病人迴流的支付基礎並不存在。由於政府長期人為壓低醫療服務費用,各個層級醫療機構之間的門診費用差距只有幾元,這大大降低了病人的選n擇成本。同時,醫保的賠付標準在各個層級之間也相差不大,沒有高達30-50%這樣的差別。由於缺乏支付方的賠付比例約束,病人更願意選擇醫療資源更為豐n富的大醫院就醫。n
nt而基礎醫療的收入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醫生動力不足。而且,隨著基葯制度的實施,基層醫生的藥品收入也大幅度降低,這進一步制約了其動力。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基層醫生直接推諉病人或直接要求病人轉診到大醫院去。n
其次,家庭醫生各類標準的缺失。第一,家庭醫生服務缺乏完善的診療標準和服務規範。整個基礎醫療體系長期以來沒有形n成一整套診療的標準,病人本已對基層醫生的能力懷有質疑,如果沒有診療的標準化來規範,病人的信任度將始終無法提升,這也進一步約束了家庭醫生制度的展n開。而且,家庭醫生制度更多的是一種規範化的機遇熟人的醫患關係,在這一關係下,良好的服務是其發展的根本。服務規範的缺失很容易導致在具體服務過程中產n生問題,制約家庭醫生制度大面積推開。n
第二,支付的標準匱乏。長期以來,家庭醫生式服務沒有一套完整的價格體系。比如有媒體就報道,醫保規定醫生上門只能n一次收取20元上門費,但對醫療機構來說,醫生上門需要交通和人工成本,上門服務將造成醫療機構的虧損。由於缺乏支付標準,醫患雙方對家庭醫生制度都心存n不滿。由於財政已經大量補貼了基層醫療機構,不大可能有餘力再來補貼家庭醫生。如果不能按照市場標準來確定支付標準,這一制度很難被執行下去。而很多家庭n醫生服務沒有納入醫保範圍,病人在需要大量自費的前提下,也很難再有動力去使用家庭醫生的服務。
最後,人才的不足。家庭醫生目前的人才困境分為兩部分,一是醫生數量不足,二是醫生質量不高。隨著城市的大規模發n展,大量新興社區湧現,但醫療機構的發展卻沒有跟上。大量新社區人口高度密集,卻沒有足夠的社區醫療機構來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僅有的幾個醫療機構已經無n法滿足病人的需求,無法奢談家庭醫生服務。第二,由於中國的醫療資源高度向大醫院集中,三甲成了優秀人才的聚集地。而無論在收入還是職業發展前景上,基礎n醫療都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的參與。這進一步加劇了病人對基礎醫療的不信任,也導致家庭醫生的需求不足。n
nt因此,中國家庭醫生制度要發展,必須解決標準、動力和人才三大問題。而這又亟待基礎醫療的發展和整體醫療體系的改革。
作者趙衡:村夫日記創始人
內容摘自摘自健康點healthpoint: 走進尋常百姓家,家庭醫生還需要突破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