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
本文是拙作《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的一部分。如喜歡本文可點擊——三國六大家族列傳最新章節(鐵背蒼龍劉軒鴻),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17K小說網
在漢末三國的舞台,司馬家族孤注一擲,全部出仕於曹魏,並成為三國最終的勝利者,由於司馬懿的名氣太大,司馬家族其他人物的形象似乎只是作為他的附庸和延續,但事實上他們各有各的人格,也各有各的選擇。 本期為您講述對三國影響最為深遠的家族——司馬。司馬家族的淵源司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會,這個職位負責掌管火。夏朝時,司馬負責軍事。周宣王時,擔任司馬這一職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於程伯在征伐徐國時立下大功,就將其官職賜給他作為姓。
殷王司馬卬
戰國時期,司馬家族出了很多劍術高手,是趙國享負盛名的武術世家。戰國末年,有一個叫做司馬卬(音通昂)的年輕人憑藉武勇當上了趙國的將軍,卻恰逢秦始皇滅六國……
秦朝末年,司馬卬瞅准機會,跟隨項羽滅秦,平定了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為殷王,與漢王劉邦一樣成為了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之一。
兩年後,劉邦要渡過黃河和項羽死磕,河內郡是必經之路。司馬卬的都城在歷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個了解一點歷史和《封神演義》的中國人都不會陌生,沒錯,就是那個既充滿藝術魅力又霸氣絕倫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輝煌距離當時已經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馬卬拿什麼去跟已經佔據富庶的關中地區的劉邦抗衡?他的地盤轉眼就被漢軍佔了個精光。司馬卬是個現實主義者,立馬投降,表示堅決服從劉邦的領導,一起討伐有恩於他的西楚霸王。
誰能想到到劉邦領導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竟然在彭城之戰被項羽的三萬人馬打得大敗虧輸,司馬卬很不幸的成為了唯一一位在此戰中戰死的諸侯王,沒能看到後來劉邦陣營的絕地大反擊。司馬家族就只好在河內郡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三百年的時光。
征西將軍司馬鈞東漢中期,司馬家族終於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將軍司馬鈞。自匈奴衰落之後,東漢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後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實的百年戰爭。司馬鈞將軍戎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漢羌戰爭,他經過不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了漢羌戰場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將,因為他每戰必敗,勝率為零,是漢軍避之唯恐不及的災星,敵人卻著實喜歡他得緊。
一個戰績如此不堪的武將,卻能坐上征西將軍的高位,這說明他一定有別的本事。司馬鈞的本事在於,他不知用什麼方法,緊緊地抱住了當朝最粗的那條腿,鄧太后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鷙的大腿。那麼問題來了,司馬家族當時也沒有什麼財產,鄧鷙身為朝廷事實上的一號人物,手下也不至於缺人缺到這個地步,司馬鈞這麼一個常敗將軍卻能得到重用、提拔,這其中的原因限於史料不足,姑且理解為人格魅力吧……
可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點兒!由於在公元115年的漢羌戰爭中表現的太不像話,司馬鈞終於迎來了下獄問罪的一天。司馬將軍雖然勝率為零,卻也有著飛將軍李廣的骨氣,他不願受刀筆小吏的侮辱,在獄中自殺。
雖然司馬鈞結束了他並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際關係是很不錯的,由於交友廣泛,他的子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豫章太守司馬量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這就是史書上對於司馬量的全部記載。或許是由於老爹的名頭兒太響,司馬量沒臉擔任武職,捧起了書本,孜孜不倦,終於當上了文官。雖然槍杆子里出政權,但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重文輕武的時代,做文官一則安全好混,二則可以提高家族地位。司馬量是給司馬家族改道的人。
潁川太守司馬俊到了司馬量的兒子潁川太守司馬俊,已經是博學好古、倜儻大度的文士派頭,唯一與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
司馬量繼承了家傳的人格魅力,從家裡的親戚到外面的鄰居、老鄉都表示大哥我以後就跟你混了。雖然司馬俊和他老爹一樣只做到太守一級,但這兩個太守的實際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語。
因為潁川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京師洛陽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這裡是夏朝的龍興之地,更出過呂不韋、韓非子、張良、晁錯等歷史名人,之後即將在三國舞台上表現活躍的的荀彧、陳群、徐庶、司馬徽、郭圖、郭嘉、鍾會也都來自這裡。尤其是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更是天下豪門大族中最具影響力的頂級世家,由於潁川世家在數量上的優勢,足可以與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並駕齊驅。
如果說毗鄰京城洛陽的河內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潁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繼承了家傳人格魅力的司馬俊擔任了潁川太守,自然是與幾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實在的親戚關係,經過司馬俊一生的奮鬥,河內司馬氏躋身於當世一流門閥之列。
京兆尹司馬防司馬防,字建公(149-219),潁川太守司馬俊之子,司馬八達之父,官至京兆尹。
由於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司馬俊將河內司馬氏引入了一流門閥的行列,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風順。他年輕時在州郡做官,26歲就被調入中央擔任尚書右丞(中央政府副秘書長尚書僕射的助理,主管錢糧)。當時官員升遷需要有人推薦才可以,在尚書右丞的職位上,司馬防保舉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出任洛陽北部尉(洛陽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讓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坐上了領導崗位。這是一次改寫司馬家族歷史的舉薦,因為這個年輕人,叫做曹操。
司馬防39歲時,董卓入京、獨霸朝綱,殺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義士仗節死義慷慨赴難,有的則是腹有良謀,曲意逢迎、暗自謀劃。而司馬防只是眼睜睜看著董卓為所欲為為所欲為為所欲為……
42歲,為了躲避反董義軍,董卓遷都長安。司馬防當時的官職是治書侍御史(皇帝的秘書),乖乖地跟隨董卓入長安。對於為數不多的這樣老實聽話的官員,董卓表示欣賞,將司馬防提拔為洛陽令,到了長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馬防雖然沒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隨董卓。他的長子司馬朗帶著全家躲避戰亂投奔他,他讓司馬朗收拾行李,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家鄉再亂,也好過董卓的魔窟。然而,現實的司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讓家人離開歸離開,自己還是老老實實跟著走。
43歲,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回長安,李傕挾持天子,郭汜挾持百官。司馬防還是乖乖得當他的人質,還是什麼也沒有做。
47歲,李傕、郭汜敗亡。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昌。估計是不願給自己舉薦過的年輕人下打工,司馬防以年老為名,掛著一個騎都尉的頭銜開始了養老時光。
64歲,曹操稱魏王,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想起自己擔任的第一個官職,請司馬防一敘。酒過三巡,曹操很有興緻地問道:「孤現在還能當分局長嗎?」司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當初舉薦大王的時候,做分局長很合適」。
除了舉薦曹操,司馬防在事業上實在沒有什麼作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卻很有一手。他的八個兒子(司馬八達)在他面前,老爹不說進來,兒子就不敢進來,老爹不說坐下兒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問,兒子都不敢說話。他即便是參加宴會也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從來不開玩笑。平時就喜歡看《漢書》中的名臣列傳,能背誦幾十萬字之多。
可是,無論司馬防多麼嚴肅、多麼性直方正,也無論他是不是整天在家裡背誦《漢書》,他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那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態度、處處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為優先選擇的人生哲學才是他留給他的八個兒子,尤其是三個較年長的兒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
兗州刺史司馬朗神童司馬朗,字伯達,(171-217)司馬防長子,司馬懿之兄。官至兗州刺史,司馬家族人格最偉岸的人,沒有之一。
從《三國志·司馬朗傳》來看,司馬朗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8歲時,有一位和司馬防同輩的朋友來司馬家作客,在交談的時候對司馬防直呼其名。在古代的中國,只有皇帝、長輩、老師才可以對你直呼其名,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如果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司馬朗一本正經地對客人說:「不尊重別人的親人,想必也不會尊重自己的親人吧。」(真怪了,不是說老爹不問話,兒子不敢說話嗎?難道是司馬防問:「兒子,你怎麼看?」)客人被這麼一個八歲孩子不軟不硬地教育了一通,鬧了個大紅臉,連忙道歉。
11歲,司馬朗參加朝廷舉辦的神童考試——童子試,報名年齡限制在11-15歲。考官看司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11歲的樣子,懷疑他虛報年齡。司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幾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遺傳的好,發育得早罷了,虛報年齡以作弊這種事情,我是不屑乾的」。結果司馬朗被錄取,11歲進入了當時全世界的最高學府——東漢洛陽太學。能夠在東漢成為太學生,萬里挑一,能夠在11歲進入太學,絕對是神童。
歸去來兮19歲,袁紹組織的義軍即將與董卓交戰。司馬朗預感到家鄉要出事,就以司馬家長子的身份,提醒臨縣的豪族首領李邵:越是危機時刻越要穩住本地民心,父老鄉親可都看著咱們呢。咱們兩家要是亂了,兩個縣就沒有主心骨了。李邵不聽,率先搬家逃跑。李家一跑,全縣都亂了,良民逃跑,刁民趁火打劫,再加上盟軍的散兵游勇到這裡打秋風,司馬家遭遇了打砸搶。司馬朗帶領全家進京投靠老爹,千辛萬苦,顛沛流離。好不容易把全家平平安安帶到了洛陽,老爹卻讓他回家。可人家董卓的勢力範圍,哪是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早有密探把司馬朗要出京的事情報告董卓,董卓震怒,親自審問司馬朗,打算殺雞儆猴。(我很想問一下司馬防,老先生,這時你在哪裡?主意是你拿的,出事兒讓你兒子一個人扛?)
面對殺氣騰騰的魔王董卓,司馬朗絲毫不為所動,依舊沉著冷靜。
董卓看到司馬朗氣度不凡,不禁另眼相看,先問了一個很有長輩風範的問題:「你今年幾歲了?」
司馬朗不卑不亢:「虛度十九。」
「哦?」董卓突然有些感傷:「我兒子要是活到現在,也是這個年紀啊,你跟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我那些該死的手下卻差點把你殺你了啊!」
司馬朗本來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來的,沒想到因為年齡的巧合觸發了董卓少有的人性光輝。他決定撒一個謊,誇讚董卓品德高尚,但在遷都時搞得人人自危與董卓一貫光明磊落、卓爾不凡、英明神武的形象不符,使董卓羞澀得紅了臉。最後,司馬朗還安慰董卓,只要你改正錯誤,就能成為與日月同輝,與伊尹、周公一樣的大聖人。
聽完,董卓決定,放人。
但放人不等於允許你出城。如果說,官二代比平民子弟有什麼優勢的話,就是見識,見識包括學識,也包括潛規則。司馬朗先是用學識狂拍董卓的馬屁,緊接著就遵循潛規則,不惜散盡家財賄賂董卓身邊說的上話的人。行賄之後,司馬朗順利出京。但此時老家也不安全,想來想去,想起自己還有一個叫做趙威孫的親戚,在黎陽握有一支爭霸不足,自保有餘的軍隊。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司馬朗還是先回老家勸說父老鄉親和他一起走,可人們寧可死在熟悉的土地上也不願苟活於陌生的環境,更何況,形勢不見得有你小子想像的那麼糟糕,你不過才十九,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只有趙咨相信司馬朗的判斷,帶領全家跟隨。趙咨一家自此與司馬家結成世交,趙咨之子後後來成為了司馬家幹將。
司馬朗剛走,袁紹領導的義軍駐紮在溫縣附近,義軍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四處燒殺擄掠,溫縣人被殺了一半多,比董卓軍殺的人還多。然而董卓是魔王,他們是義軍,呵呵。
24歲,剛剛崛起的曹操和流落到黎陽附近的呂布開戰。黎陽的安寧被打破,司馬朗再度帶領全家回到溫縣老家。當年發生饑荒,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眾人,教導諸弟,經歷過生命中無數次突如其來的繁華與蒼涼,司馬朗已經從弱小的身影成為別人可依靠的肩膀。
出仕曹操司馬朗31歲時,剛剛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曹操成為中原霸主,心情大好,打算報答一下司馬防的恩情,聽說司馬防的兒子們已經長大了,派人徵辟司馬朗和司馬懿前來做官。司馬朗欣然前往,在曹操的司空府當了一名屬官,後來提拔為縣令。
司馬朗在縣裡施仁政,待人以寬,從不使用當時流行的鞭杖之刑。由於戰亂,洛陽人口凋零,朝廷就把附近州縣的人口遷徙一部分進京。後來縣裡需要百姓服役造船,已經遷走的百姓聽說了,擔心司馬朗這邊人手不足,人們奔走相告,自發地回來幫忙,司馬朗竟然受百姓愛戴到這個地步!曹操聽說以後也很驚訝,調司馬朗到身邊做秘書。
司馬朗向曹操進言,說天下大亂的根源是是因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制度,而地方郡國又沒有練兵備戰的緣故,現今雖然不需恢復五等爵位,但可令地方郡國召集常備士兵,既能抵抗外族的侵略,又能震懾有不軌之心的亂臣,可以做為長治久安的對策。
司馬朗還提出應該恢復西周時的井田制度(國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土地國有,不得私自買賣),以前人們世代相傳擁有土地,難以徵收後重新分配,現在正值亂世,人民流離失所,土地無主,剛好可以藉機恢復井田制。司馬朗恢復井田制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執行,但地方州郡領兵這項政策,則是出自司馬朗的建議。
再世神農後來司馬朗又升為兗州刺史,他生活簡樸,以身作則帶動簡樸的風氣,實施的政策都被百姓們稱讚。這時的司馬朗完成了從被人評論到評論別人的華麗轉身。當時有個叫做李覿的名士,別人都誇,只有司馬朗經常公開地批評他;後來李覿果真敗亡,人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朗的眼光。朝中鍾繇、王粲等人發表言論說:「只有聖人才能讓天下太平。」,司馬朗則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代代相傳、深入人心的話,也可以成就太平盛世。」曹丕很喜歡司馬朗,稱帝後曾派人手抄他的的言論文章。
46歲,隨軍征伐東吳,軍中爆發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給士兵們分發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他去世之後,兗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懷念他。
《三國志》是西晉史官陳壽所著,司馬朗是司馬家族唯一一個在《三國志》中列傳的人物,那麼在陳壽筆下貌似完美的司馬朗,是否也有他的不足呢?
司馬朗有他不智的一面,眼看危險迫在眉睫,他竟勸說臨縣豪族李邵和他一起老老實實呆著。在提出建議時要想避免給人灌輸或強迫的感覺,不能訴諸於理性,而應訴諸於利益。司馬朗和李邵說的正是大道理,而非陳述利害。而且,如果李邵聽從他的建議,難道他就真的帶著全家老幼在溫縣聽天由命嗎?背井離鄉逃亡之後,不首先選擇黎陽而是只想著投奔父親,結果差點把全家斷送,憑著僥倖和破財才逃脫,繞了一個大圈子才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當然,司馬朗畢竟當時只有19歲,突然肩負起這麼重大的責任也確實難為他了,指出這些只是對其完人形象的必要補充。
司馬朗還有他迂腐的一面,他對井田制的憧憬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自戰國時期井田制崩潰以來,明白人都知道這套制度已經過時了,只有王莽傻不拉幾地想要恢復結果就是民怨沸騰身死國滅。好在司馬朗沒有像他的弟弟那樣執掌過國家大權,不然單憑他的政治理想他就註定要做第二個王莽。
世上的父母多數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神童普遍具有一個弱點,不能理解普通人弱的一面,容易偏激和孤獨,縱然能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卻不善用人,也就無法作為領袖,完成大的事業。更令人嘆息的是天妒英才,神童總是難以長壽。司馬朗不是一個優秀的謀士,更有著迂腐的一面,但他臨危不懼的氣度和擔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的英年早逝是令人痛惜的,而他的仁慈和善良,在亂世之中尤為可貴,尤其是在民生方面,他對百姓、對士兵的付出更是無可挑剔的滿分,你幾時再見過一個能讓百姓自發回縣裡幫忙的縣令?幾時再見過一個面對傳染病能夠親臨一線的官員?神農為了人們的健康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從這個層面來看,稱司馬朗為再世神農並不為過。
再世神農司馬朗,是司馬家族唯一一個憂國憂民、無私付出的人,是家族中人格最高尚的一員,即便是在整個曹操勢力範圍內比較,也當與荀彧並駕齊驅,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說司馬朗的仁者愛人是為了收買人心,沽名釣譽。對此我只想說,所有的利他行為都應該被鼓勵,即使布施者最後也得利。
安平王司馬孚早年經歷司馬孚,字叔達,(180-272)。司馬防第三子,司馬懿之弟,北宋名臣司馬光先祖。司馬家族最長壽、最矛盾、最痛苦的人。
司馬孚年輕時就表現出性格溫和而堅持自己原則的一面。躲避戰亂的逃亡途中,也堅持讀書學習。有一位叫做殷武的名士,因為獲罪被流放。司馬孚前去探望他,與他同吃同住,當時的人都給他點贊。
出仕曹魏在司馬懿出任曹丕的屬官之後,只比司馬懿小一歲的司馬孚出任曹植的屬官(具體時間不詳,至少在28歲以後,37歲之前)。曹植恃才傲物,盛氣凌人,司馬孚總勸他低調點,一開始曹植嫌他煩,後來估計是因為實在受不了他的嘮叨,乾脆向他道歉。因為曹植一生都沒有改掉過恃才傲物盛氣凌人的毛病,說他是因為聽進去了司馬孚的勸告才道歉難以令人信服。當時曹操的繼承人無非是曹丕和曹植兩人當中選擇,司馬家族這麼明顯的兩頭堵押寶竟然沒有引起曹家的猜忌和不滿,令人著實納悶。
37歲,曹丕勝出,成為魏王世子。司馬孚升任太子中庶子(太子的老師)。司馬孚毫無心理壓力地開始為曹丕服務,從他一生的原則來看,曹植對他是相當不怎麼樣,甚至有可能懷疑他是曹丕的眼線。
40歲,曹操去世。曹丕哭得人事不省,司馬孚勸他說:「先王去世,天下人都等著您來領導,怎麼能跟個老百姓一樣就知道哭呢?」曹丕又哭了一陣才說:「有道理啊。」同時,大臣們也是哭成一圈,不站隊伍。司馬孚嚴厲地說:「先王去世,天下震動,應該趕緊參拜新王安定天下,你們光哭有什麼用?」這些其實都是曹丕的心聲,但是曹丕總不能自己說出來,司馬孚真是貼心人。
曹丕篡漢,需要提拔一些幹部。曹丕身邊的人就給人事部門做暗示,打算就提拔曹丕做太子時的舊臣,外人一個不要。司馬孚身為曹丕舊臣卻頗識大體,以大局為重,勸曹丕自己人要提拔,外人也要提拔。曹丕聽從,並且將司馬孚任命為機要秘書兼管部分禁軍。
41歲,劉備伐吳,孫權向曹丕稱臣,按說應該把魏國的降將于禁送回來,但是等了很久人還沒到。曹丕問司馬孚:「叔達,你怎麼看?」司馬孚說:」這都不是事兒,等等看,于禁不過是年三十兒的冷盤,有他也過年,沒他咱也過年,犯不著為了一盤冷盤跟孫權翻臉,于禁沒回來應該是有別的原因。」後來於禁回到了魏國,果然是因為有病才滯留的。這件事之後,司馬孚被封為關內侯,又衣錦還鄉到老家河內郡管過一段時間的屯田事務,再到清河郡當了一陣子太守,擺明了就是京官掛職鍛煉以備重用。
累有功勛
46歲,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度支尚書(財政部長兼國家稅務總局局長)一職空缺,曹睿想任用司馬孚,諮詢身邊的人:「司馬孚有他哥哥的風範嗎?」身邊的人回答:」那必須的」。曹睿說:「朕有司馬兄弟二人,還有什麼可不放心的?」於是曹魏帝國一手收錢一手花錢的大權就都交給了司馬孚。
曹睿時代,帝國的主旋律是抵抗諸葛亮。司馬孚不滿足於管錢,在戰備上也提出了主張:
第一、每次諸葛亮來襲,邊境的部隊抵擋不住,在邊境上長期駐紮大軍則過於消耗國力,可每次都調中央軍馳援又貽誤戰機,應該在京城和邊境之間設置兩股機動部隊。
第二、關中地區連年交戰,糧食物資儲備不足,應該從冀州調五千名農夫過去,秋冬訓練,春夏屯田。這樣就可以針對蜀軍後勤補給不給力的弱點和他們拼消耗。
這兩條建議都被採納,曹魏帝國的漏洞被打上了補丁,使諸葛亮的北伐更加舉步維艱。司馬孚因功升任尚書令(中央政府秘書長)。
夾縫求生59歲,魏明帝曹睿駕崩,齊王曹芳即位,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司馬孚擔心遭到曹爽集團的打擊,以離休的姿態什麼事都不管了。
69歲,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孚是主要參與者。他的任務是和司馬師一起控制住重中之重的司馬門(偏偏是這個名字),控制皇宮。政變成功,司馬孚因功進爵長社縣侯,保持尚書令官位的基礎上又兼任侍中,不久又升任司空。
71歲,太尉王凌發動淮南一叛,被司馬懿消滅。司馬孚接替太尉(國防委員長),這一年,司馬懿去世。
73歲,聲望達到頂點的吳國太傅諸葛恪傾全國之兵圍攻圍攻魏國的軍事重鎮合肥新城。 司馬孚領兵二十萬防禦,諸將都想迅速出擊,司馬孚說:「進攻的一方是要吃虧的,咱們先用堅城消耗他一下,不必和他硬拼。」故意滯留了一個月才進軍,吳軍爆發瘟疫,聽說魏國援軍將至,果然望風而逃。這次成功其實頗為僥倖,並不能說明司馬孚有多麼高明。只是當時魏國軍政大權已經在司馬師手中,司馬孚作為司馬家族最年長的長輩,官位已經位極人臣,不求立功但求穩妥罷了。
74歲,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孚沒有參與。
75歲,姜維來襲,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戰敗,司馬孚鎮守關中,統領大軍。依然不與姜維交兵,坐待姜維敗於征西將軍鄧艾與安西將軍陳泰之手。姜維撤退,司馬孚回到京城,出任太傅(皇帝的老師)。
魏之貞士80歲,魏國丞相司馬昭要篡位的心思,連掃大街的老頭兒都知道了。魏帝曹髦不甘心做亡國之君,謀劃在宮中設伏擒殺司馬昭,不幸被叛徒出賣。曹髦一不做二不休,拚死一擊。帶領幾百名由禁衛軍和老弱僕人組成的隊伍向丞相府進發,雖然以曹髦的這點兵力無異于飛蛾撲火但他畢竟是名義上的皇帝,他手持寶劍,站在車上親自指揮。相府上上下下誰也不敢和皇帝動手。危急時刻,司馬昭的頭號心腹賈充想「挺身而出」又不敢自己動手,就忽悠當時恰巧在他身邊的太子舍人成濟:「司馬公平時養著你們是幹什麼的?還不趕緊上!」成濟心眼實誠,仗著有賈充撐腰,一矛就把皇帝從車上戳下去,還不放心,又補上一矛,把皇帝刺穿,曹髦當場死去。
中國歷史上,毒殺皇帝的事例不少,反正可以對外宣稱是暴病而亡。可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弒君的,僅此一例。當時的朝中大臣得到消息誰也不敢前去,唯有司馬孚以80高齡趕到現場,把曹髦的頭放到自己腿上哭著說:「我來晚了啊。」並要求嚴辦主謀。
司馬昭聞訊,趕緊逼太后立了一個完全聽話的傀儡曹奐為帝。將剛剛死去的曹髦追貶為庶人。司馬孚看不下去了,要求至少要以諸侯王的禮儀埋葬曹髦。司馬昭礙於他是長輩,不得不給這個面子。
85歲,西晉代魏,魏帝曹奐被貶為陳留王。司馬孚去送別,拉著曹奐的手,難以自制地老淚縱橫,說:「臣到死那天都是魏臣。」司馬炎稱帝,封司馬孚為安平王,食邑四萬戶(其他諸侯王最多不得超過兩萬戶)、太宰(皇室委員會委員長)、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中層以下官員)、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設置官署(可以任命自己的屬官)。
每次參加宴會,晉武帝司馬炎都向他下跪行禮,敬酒為他祝壽,並讓他出行乘坐和皇帝一樣規格的車駕。司馬孚雖然受到了這樣的尊崇,但並不覺得光榮,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始終悶悶不樂,憂鬱嘆息。
92歲,司馬孚去世。遺言說:「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我是魏國的純臣,來自河內郡溫縣的司馬孚,我沒有像伊尹周公那樣匡扶社稷,也沒有像伯夷、柳下惠那樣剛烈偏執,我這一輩子做人做事,始終堅持原則,我死後要用最簡單的薄棺材,穿著平時的衣服下葬。)
一生真偽復誰知後世對司馬孚的評價有很大的分歧。讚揚他的人說他妥妥的魏國忠臣,反對他的人說他是得便宜賣乖,左一句我來晚了,右一句我來晚了,唯獨分蛋糕的時候他不來晚。惺惺作態、大偽似真、大奸似忠。
司馬孚並不高尚,但也不至於是一奸詐小人,他只是一個深陷忠孝難兩全困境的矛盾、痛苦的人。懂得羞愧的司馬孚是做人的底線,他以魏國純臣的姿態噁心司馬炎,導致在他身後,他的子孫備受打壓。在士族普遍傾向於孝先於忠、父先於君、家先於國的時代,難道要求司馬孚與家族決裂,去大義滅親?即便他有這個心,離開了司馬家族的他,也只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了。
司馬懿,字仲達(179-251),曹魏權臣、西晉王朝奠基人,司馬家族最有實力、最有名氣的人物。
知識結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以忠孝為核心的官辦教育崩潰過很多次,例如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代、五代十國、清朝末年。既然學習指定教材已經沒有前途,孩子們便有了極大的自由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於是知識結構豐富、擅於獨立思考的牛人便多了起來。牛人多了對於國家來說倒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牛人沒有了共同的目標,自然是要爭個高低的,所以官辦教育崩潰的時代都是天下大亂的時代。
終極牛人司馬懿,出生於官辦教育崩潰的二世紀七十年代末,他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儒家經典:在東漢最後一批優等生的傑出代表,長兄司馬朗的言傳身教之下,司馬懿不得不學習儒家經典,可學這個不是他自願的,他的主要精力也就沒有放在這裡。
2.祖傳兵法:雖然高祖父司馬鈞是個勝率為零的常敗將軍,但司馬家好歹是將門之後,那時候兵書可不是誰家都有。不用花錢、不用費事兒、司馬懿就能看到一大堆僅限小範圍流傳的課外書,真是令人羨慕。
3.道家哲學:漢末名士、傑出書法家胡昭的隱居之處離司馬家不遠。司馬懿經常前去拜訪,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許多年以後,功成名就的司馬仲達依然有那麼一份隱士情結,當始於此。
年少輕狂與司馬懿一起拜訪胡昭的,還有一位潁川的周生。潁川士人是很牛的,看不慣司馬懿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得瑟勁兒的周生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聯絡了幾個幫手,決定剁了這個臭小子。
司馬懿蒙在鼓裡,胡昭卻得到了消息。他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終於截住了殺氣騰騰的周生一夥。抱著普救眾生的大慈悲之心,胡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至於聲淚俱下,草木為之含悲。周生終於化解了胸中的怨恨,放下屠刀,長嘆一聲:要不是你,今天司馬懿非死不可。
儘管胡昭一生都沒有以此事邀功,司馬懿還是得到了消息,一方面,靈魂深處受到震撼的司馬懿明白了鋒芒畢露會招來殺身之禍,那個年少輕狂的少年司馬懿不見了,腹黑的種子卻悄悄發芽。另一方面,出於對胡昭的敬重,司馬懿後來為兒子取名為「師」「昭」。
司馬懿裝病第一季22歲,司馬懿被舉薦為河內郡上計掾,負責計算、統計錢糧數目並向朝廷彙報工作。司馬懿努力熟悉業務,打算大幹一場。
恰逢中原霸主曹操想起了要報答一下司馬防的知遇之恩,徵召司馬朗和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趕緊辭掉了上計掾的差事,表示我不能去啊,我得了嚴重的風濕,生活都不能自理。
一千八百年來,人們對司馬懿裝病事件的真偽和動機始終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司馬懿不願意活在天才大哥的陰影下,有的說當時袁紹還沒有玩兒完,中原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有的說此時的司馬家不願意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有的說司馬懿裝病這事兒壓根兒就是晉朝史官編的。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大家都覺得正史《晉書·宣帝紀》「帝知漢雲方微,不欲屈節曹氏」(司馬懿眼看漢朝式微,不願糟蹋自己的節操給曹家打工)的說法是扯淡。
司馬懿如果真的不想去,直接說不去就是了。在這之前,他的老師胡昭就得到過曹操的徵召。胡昭表示在下不願意,曹操呢,也很大度地說:「人各有志,義不相屈。」這事兒司馬懿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世上那麼多疾病,為什麼偏偏要裝風濕呢?因為這個病既嚴重又並非不可治癒,具有靈活性,過幾年就可以宣布我現在好了,我能小跑了,我還能大跳哎大跳……
這樣的小伎倆讓曹操噗嗤一笑。居然使出裝病這麼幼稚而富有想像力的辦法,年輕真好啊。你小子要玩我就陪你玩到底。傳令下去,派專人監視司馬懿。
29歲,已經裝了七年生活不能自理的司馬懿終於裝不下去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他的妻子張春華已經懷上了他的長子司馬師(這一點居然從來都沒有人提起過)。趁著老婆的肚子還不明顯,趕緊收了神通吧。好在大哥司馬朗已經是曹操的秘書,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人也是司馬家的世交……
於是荀彧「剛好」在這一年推薦司馬懿。要說曹操也真是夠意思,他給司馬懿安排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陪曹丕讀書。
扶搖直上36歲,司馬懿跟隨曹操降服盤踞在漢中的張魯。當時劉備剛剛佔領益州。司馬懿提出趁劉備在蜀地立足未穩滅了丫的。這是司馬懿獻上的第一條計策,由於該建議沒有被採納,究竟是妙計還是餿主意永遠都不會有定論了。
38歲,司馬懿所輔佐的曹丕在繼承權爭奪戰中擊敗曹植,搭上登天之梯。
40歲,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垂垂老矣雄心不再的曹操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司馬懿勸阻說:別看孫劉聯盟說得好聽,劉備發展太快,孫權心裡肯定不是滋味啊,咱們可以聯合孫權,讓他從背後捅關羽一刀。
這條計策被採納引發了深遠的影響:關羽走麥城,孫劉聯盟瓦解,曹家再次掌握戰略主動權。司馬懿證明了自己一流謀士的實力。
41歲,主持曹操葬禮。(讀史至此,怎能不感到天大的諷刺?)
42-46歲,升任中央政府秘書長、副總理。又轉任軍職,出任曹魏軍隊副總司令。但一直沒有領兵作戰的機會。曹丕三次御駕親征,都委任司馬懿在後方坐鎮。
47歲,曹丕駕崩,曹睿繼位。司馬懿與陳群、曹休、曹真共同擔任輔政大臣。具體分工是曹真負責對蜀國作戰,曹休、司馬懿負責對吳作戰、陳群在中央主抓人事改革。同年孫權與其親密戰友諸葛瑾兵分兩路伐魏,司馬懿擊敗天下聞名的……軟柿子諸葛瑾,首戰告捷。
擒斬孟達48歲,在曹丕時代一直被當做心肝寶貝的蜀國叛將,新城太守孟達嘗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感到壓力非常大,琢摸著還是回蜀國算了。諸葛亮覺得這小子靠不住,回來是個麻煩,可不讓回來又說不過去,就故意放出消息打算借刀殺人。消息被司馬懿得知。
按說就算孟達反了也是西線最高長官曹真負責,可司馬懿要搶功勞增強自己在軍界的威望。他為了節省時間,竟然既不通知曹真也不上奏曹睿,擅自發兵,長途奔襲。為了防止孟達反得太快,被曹真佔了先手,他還特意寫了封信忽悠了一下孟達:
孟達啊,魏國需要你,蜀國痛恨你,最近有消息說你要回蜀國我一萬個不信啊,這麼大的事兒如果是真的,消息怎麼可能走漏的這麼快?這一定是諸葛亮的奸計,我是不會上當的。
孟達並不像很多人印象中那樣是一個無勇無謀的廢柴,要知道在劉備的仁義感召之下,蜀國軍民的向心力那可是很強的,孟達卻能讓手下這支軍隊只效忠於他,他說去魏國就跟著他去魏國,他說回蜀國就跟著他回蜀國,這樣的人能是廢柴嗎?可他孟達太過倒霉,他是三國時代唯一一個被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共同算計的人物。他的敗亡自然是毫無懸念了。
反覆無常的牛人孟達,能夠死在兩位頂級牛人的手上,此生也算不枉了。
對陣諸葛50歲,曹休敗亡,司馬懿升任東線戰區最高長官,但司馬懿並不開心,因為朝廷命令他配合西線戰區最高長官曹真伐蜀。司馬懿不願給曹真打下手,便消極怠工,以老牛拉破車的速度緩緩挪動。擒斬孟達時,他八日行軍一千二百里,這次伐蜀,兩個月行軍不到五百里。
在他走一步退一步等於沒走的時候,曹真的部隊已經在暴雨中的蜀漢山道上出現了嚴重的非戰鬥減員,伐蜀計劃被迫取消。曹真鬱悶而死,司馬懿被調往西線,應對諸葛亮的北伐。
52歲,阻擊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馬懿的既定戰略是堅守為主,騷擾為輔,絕不主動出擊。我大魏人多勢眾、地大物博,犯不著冒風險和你死磕,拼後勤、拖時間耗死你完事兒。
這樣的戰略可以說穩操勝券,但是太過窩囊。古往今來哪有大國在小國面前裝縮頭烏龜的道理?魏國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老將張郃帶頭抗議,要求主動出擊。一開始司馬懿還鎮得住,但由於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裝備木牛流馬,持續作戰能力超過了預期,司馬懿的威信開始下降。軍中的風言風語也多了起來,說什麼司馬大帥就是個縮頭烏龜,哎你不知道,他家祖上就是個常敗將軍,他就是靠拍先帝的馬屁起家的,哪像張郃將軍那才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再後來,將士們乾脆以請戰取樂,司馬懿一拒絕,大家就一陣竊笑。
此時司馬懿的威望可比不上成功阻擊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張郃。再這樣下去,輕則威信掃地重則軍隊嘩變,連性命都難保。再說魏軍人多,蜀軍人少,魏軍多騎兵,蜀軍多步兵。無論兵力還是兵種都佔據優勢,拼一下,就算不能活捉諸葛亮也是很有勝算的嘛。好,衝出去,和諸葛亮拼了!
司馬懿終於當了一回純爺們,結果是被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麼做人,怎麼打仗。
此次交戰成就了諸葛亮歷次北伐中斬獲最大的一次,但司馬懿也不是完全吃虧,至少他證明了龜縮戰略的正確性……
蜀軍糧盡,諸葛亮見好就收。張郃奮起直追,死於諸葛連弩之下。人們不禁懷疑,是司馬懿故意派他去送死的,因為張郃一死,曹魏軍界再也沒有人能挑戰司馬懿的權威了。
53-54歲,司馬懿上書朝廷,要求遷徙農夫到西線戰區種麥子,增設兵器製造基地,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全力以赴迎接諸葛亮的下一次挑戰。
55歲,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於五丈原。
司馬懿仗著魏軍騎兵多,機動性強,從東、西、北三面包圍蜀軍,留著南面是希望蜀軍趕緊哪兒來哪兒去。包圍敵人不是為了消滅敵人而是祈求敵人趕緊回家,這樣的打法,真是空前絕後啊。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一定又會使出他的終極奧義——神龜龜縮功。對付這樣的敵人,只有在運動戰中攻其所必救了。但諸葛亮的聲西擊東策略竟然被司馬懿的副手郭淮看穿。乍一看聲西擊東好像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計策,但看看地圖,就知道諸葛亮駐紮的五丈原只是高地上一塊十二平方公里的平原,無遮無擋,沒有掩體。在這種地理條件下,他居然還能聲西擊東不被敵軍偵察兵探到!這樣來無影去無蹤的的聲西擊東,連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都險些上當,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而郭淮看穿此計也是從諸葛一生唯謹慎的性格特點分析,判斷他不大可能去死磕重兵把守的西側,並不是發現了什麼蹤跡!
自知時日無多的諸葛亮,使出了他的最後殺招:派蜀軍幫助魏國農民種地!
這次司馬懿坐不住了,蜀軍唯一的弱點就是缺糧,如果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開闢一塊根據地,那還了得?
怎麼辦?繼續龜縮?還是豁出去再拼一把?
這一次,沒有人能幫他出主意了。
眼看著就要邁進死亡陷阱的司馬懿最終得救,拯救他的是他的知識結構——他是做過上計掾的人,計算地區糧食產量是他的老本行。經過反覆核算,司馬懿得出了五丈原的可耕地面積根本不足以供養十萬蜀軍的結論。這下可以安心做縮頭烏龜了,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無奈之下,諸葛亮使出了不是辦法的辦法,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臊臊他!其實諸葛亮心裡也清楚,這樣的辦法也就只能臊臊司馬懿了,可又能怎麼樣呢?常年的鞠躬盡瘁拖垮了他的身體,智慧的化身也已經回天乏術……
一陣陣輕微而雄渾的啜泣升騰在蜀軍大營的上空,與五丈原的秋風暮色交織成一片,引動天地山川為之心感神傷。壯志未酬的諸葛武侯,再不能臨陣討賊矣。蜀軍依其臨終安排徐徐撤退,司馬懿立刻鑽出龜殼,放膽追擊。老遠望見熟悉的四輪車上有個熟悉的身影,以為中了諸葛亮的詐死之計,倉皇逃竄。
隨著死諸葛驚走了生仲達的傳說不脛而走,司馬懿得知那一天嚇走他的只是諸葛亮的木像,而他多年的宿敵、唯一的知己早已離去了。我們無從得知他的內心深處是恥辱多一些還是落寞多一些,我們只知道他悠悠地嘆息了一生,說出了五個字:天下奇才也。
平定遼東56歲,司馬懿升任太尉,坐鎮關中。憑藉拖死諸葛亮的巨大威望和多年的黨同伐異,他建立了對曹魏西線部隊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59歲,一直在半獨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魏宣布獨立。感到司馬懿對皇權構成為威脅的魏明帝曹睿打算藉此機會趨虎吞狼,把司馬懿調離其勢力範圍,並命他率領四萬部隊遠征常備兵力不下於五萬的公孫淵。
公孫淵當時可是東北亞的霸主,只要他一聲吼,東北各少數民族、朝鮮半島諸國就要抖三抖。何況他既佔據地利又以逸待勞。讓一個59歲的老頭子出這麼遠、這麼苦、這麼難的差,擺明了是要打死敵人平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可司馬懿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命令,這足以證明,至少在曹睿時代,雖然有很多小算盤小動作,司馬懿仍然可以算作一個忠臣。
平定遼東的戰役並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因為公孫淵竟然集結重兵在邊境線上布下了一道有缺口的防線,司馬懿繞開防線直撲其都公孫淵所在的襄平,牢牢掌握主動權,
整個平定遼東的戰役,唯一給司馬懿出了難題的竟然只有一場連綿不絕的大暴雨,公孫淵的作用可以無視。等到天氣放晴,司馬懿拿出了當年對戰諸葛亮時從蜀軍那裡山寨來的先進攻城器械,晝夜輪番進攻。城破之後,司馬懿將公孫淵父子及其手下連帶著城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斬殺,還把屍體堆積成金字塔形狀以炫耀武力。這是司馬懿第一次暴露出兇殘的一面,這種表現應該與被皇帝猜忌引發的心情惡劣有關。
明帝託孤60歲,與曹爽一起受魏明帝曹睿託孤,輔佐曹芳。
曹睿原本的輔政大臣名單里是只有五名曹氏親貴,並沒有司馬懿。然而曹睿的秘書劉放、孫資與司馬懿是老鄉,又與五個輔政大臣中的三個有矛盾,趁著曹睿病得神志不清,連哄帶騙讓曹睿修改了名單。當然,曹睿也不至於完全糊塗,只讓宗室輔政小心讓外姓大臣寒了心,而讓司馬懿留在洛陽輔政既能藉助於他的能力也便於對他監視、控制。
61-67歲,在經過了短暫的蜜月合作期之後,司馬懿與曹爽出現了矛盾。矛盾的核心在於人事制度。曹操時代搞的是唯才是舉,只要對我曹操有用,人品出身統統無所謂。曹丕時代,採用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並行,政策向世家大族傾斜但寒門子弟也還有出頭的機會。到了曹睿時代,世家大族已經發展成強大的特殊利益集團,對上威脅曹魏宗室,對下欺壓寒門子弟。曹爽要拉攏寒門子弟一起削弱士族,平衡各階層利益。而司馬懿出身於世家大族,不能不出來說話。
有些書上說曹爽通過明升暗降的辦法,讓司馬懿出任沒有實權的太傅(帝王師)來達到架空司馬懿的目的。可司馬懿出任太傅之時就能推薦老同事蔣濟接替他的太尉職位,出任太傅之後兩次率軍阻擊吳國的進攻,在巡視屯田時他還提拔了鄧艾,興修水利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軍事、人事、農業、水利樣樣抓,這叫被架空?
儘管有矛盾,司馬懿與曹爽的關係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事上有分歧但也沒到不能共事的程度。而且,司馬懿也清楚不能絕了寒門子弟上進的道路,提拔農民出身的鄧艾就是最好的證據。雖然司馬懿位高權重,但河內司馬氏並不是世家領袖,當時世家大族的領袖是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但隨著曹爽的改革觸動的既得利益者越來越多,圍繞在司馬懿身邊的勢力也就逐漸龐大。曹爽感到了威脅,插手司馬懿的命根子——帝國西線部隊。
雙方矛盾升級,怎麼辦?雖然自己能遙控西線部隊,但皇帝和御林軍都在曹爽手中,能和他翻臉嗎?
司馬懿裝病第二季68歲,司馬懿借口老伴兒張春華去世,自己過於哀痛,不能上班,堅決要求退休。如果說這次裝病也是老謀深算的一步,實在是狀司馬之智而近妖。因為兩年後他所發動的政變能夠成功有太多無法算計的偶然因素。這次裝病首先是為了自保,交出權力換一個平安。其次是投機,如果有機會搞事兒就搞,沒機會就以太傅頭銜退休,這輩子也不失為人生贏家。
70歲,裝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樣子,讓曹爽掉以輕心。趁曹爽和他四個擔任御林軍將領的弟弟出城祭拜魏明帝的高平陵絕好機會,司馬懿以司馬師豢養的三千死士為武力基礎,加上一群老同事的影響力接管御林軍,發動政變,得到太后詔書,罷黜曹爽。
可皇帝還在曹爽掌控之中,曹爽一旦帶著皇帝許昌,就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那時只握有洛陽一座孤城的司馬家族將以一隅敵全國。但曹爽及手下將士的家屬都在洛陽城中,曹爽隨時都有可能被手下為了保住老婆孩子而刺殺。帶著皇帝去許昌,談何容易啊?
雙方麻桿兒打狼,互相害怕。趁曹爽猶豫不決之際,司馬懿反覆賭咒發誓,表示只免去曹爽官職,以人格擔保他的生命財產安全。曹爽經過一夜的思考,交出皇帝投降,準備以富豪的身份安度餘生。他沒想到司馬懿根本就沒有人格,何談擔保?曹爽對司馬懿客氣這麼多年,司馬懿對他可一點不客氣,毫不猶豫地將曹爽一黨全部夷三族(誅殺其父族、母族、妻族)。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的故事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而為世人所熟知,演義中的曹爽是一個十足的酒囊飯袋,在握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司馬懿逆襲,真是活該。很多讀者也通過這個故事,得出了曹家真是沒人了的結論。或許曹爽的確不值得同情,但司馬懿食言而肥、濫殺無辜的卑劣品格也至此暴露無遺。
也許一開始司馬懿只是想扳倒曹爽,沒有考慮扳倒曹爽之後怎麼辦。可曹爽死後,能夠阻止司馬懿野心膨脹的只剩下他一向不太當回事兒甚至壓根就沒有的節操了,而驅動他篡權的則是極具誘惑,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生命中最後的三年里,司馬懿處心積慮機關算盡地謀劃著司馬家族的千秋大業,最終成為了三國主要人物中唯一一個沒有在《三國志》中列傳的「晉宣帝」。
在倡導忠君愛國的封建時代,對司馬懿的評價無疑是負面的。同樣是篡權奪位的代表人物,曹操自不必說了,就是名聲遭透了的王莽,至少也還有著兼濟天下的美好願望。再看司馬懿,他窮則獨善其身,達還是獨善其身。
近年來,隨著傳統道德的淡化、厚黑學的傳播,功利主義的泛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拜起司馬懿這個勝利者。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天,中國人不再崇拜仁義而是崇拜勝利者,那麼我們與我們的島國鄰居、還、有、什、么、區、別?
司馬懿功成名就之日,即是他被醬缸文化染透之時。他所代表的是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對於陰暗,不應站在道德的高度上鄙視,更不應跪在地上仰視,而是應該正視。因為唯有正視陰暗,才能正視光明,唯有正視陰暗,才能看透陰暗、唯有正視陰暗,我們才能保證我們是我們,而不是「他們」。
晉景帝司馬師司馬師,字子元(208-255),司馬懿與張春華長子,曹魏權臣,西晉奠基人,司馬家族最辣手無情、最難以捉摸的人。
早年經歷早年的司馬師是一個憤青,與後來成為曹爽集團骨幹的夏侯玄、何晏等官二代整天泡在一起開文化沙龍、品評人物、抨擊朝政。在他們看來,堂堂大魏,居然到現在還沒一統天下都是這幫掌權的老傢伙無能。在這個小圈子裡,司馬師人望頗高,就連自戀狂何晏都說:「當今世上,能幹大事兒的也就是司馬子元啊。」
魏明帝曹睿對這群官二代的行徑忍無可忍,下令把他們統統免官為民,永不敘用。唯一倖免的是24歲的司馬師,因為此時他的父親司馬懿是抵抗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
公元234年,26歲的司馬師毒殺了自己的原配夫人,出身於曹魏宗室的夏侯徽。
夏侯徽有著女性獨有的智慧,司馬師有事常常和她商量,夫妻感情很好,已經有了五個女兒。史書記載夏侯徽發覺了司馬家對魏國不忠的跡象,因而被司馬師滅口。那麼夏侯徽被毒殺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對丈夫產生了疑心呢?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分析一下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面臨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風險的司馬懿依然保住了兵權,並且對曹魏西線部隊建立了獨一無二的影響力,呈尾大不掉之勢。這當中的機密運作,司馬師不可能沒有參與,也就難免被聰明的妻子察覺。
夏侯徽陷入了家國兩難的矛盾,沒等她做出抉擇就被心狠手辣的丈夫滅口。讀《晉書·景帝紀》至此,總是不寒而慄,倍感寒心。
30歲左右,魏明帝曹睿駕崩前後,司馬師升任散騎常侍(高級顧問),成為天子近臣。
36歲,任中護軍,掌握部分御林軍。這一年的時代背景是曹爽要伐蜀,需要司馬懿支持,並且需要司馬昭隨軍。司馬師在此時出任中護軍顯然是司馬懿向曹爽開出的條件。待曹爽伐蜀失敗回京,雖然保留了司馬師中護軍的職位,但把他的部下調走,司馬師被架空成了光桿御林軍將領。
茫茫黑夜41歲,與父親司馬懿一起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此次政變的政治基礎是司馬懿及其老同事門的威望,最關鍵的武力基礎是司馬師豢養的三千死士。這件事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在曹魏帝國的首都洛陽,曹氏親貴的眼皮底下,竟然有人能組織三千人的武裝,沒有人告密,也沒有被察覺。如果說司馬懿代表著人性陰暗的一面,擁有如此可怕的組織能力和保密能力的司馬師就是一片茫茫的黑夜。
政變前夜,司馬懿觀察兩個兒子,司馬昭擔心的整晚睡不著覺,司馬師卻美美地打著呼嚕。司馬懿都不禁佩服,這孩子,心機真深啊。
政變成功,司馬師出任衛將軍,掌管全部御林軍。
這一年被處死的曹爽一黨中有不少與司馬師交往甚密,在曹爽得勢時沒少幫他說話,司馬師絲毫不念舊情,殺光他們全家。
二次創業43歲,司馬懿去世。司馬師升任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
44歲,升任大將軍。這一年吳國大帝孫權駕崩,有三位高級將領要求伐吳,分別獻上三套方案供司馬師選擇。司馬師難以決斷,諮詢很早以前就投靠司馬氏的王牌謀士傅嘏。傅嘏對三套方案都不滿意,勸司馬師不要出兵。但司馬師當時的處境是迫切需要建立威望,第一他的老爹是魏明帝的託孤大臣,掌權名正言順。而他司馬師掌權只是因為他是司馬懿的兒子。第二、不敢反抗司馬懿的人不一定不敢反抗司馬師,這當中有曹魏的忠臣,也有想取司馬氏而代之的野心家,司馬師必須保持威懾,擺在她面前的任務無異於二次創業。
這一年十二月,司馬師命司馬昭率軍與吳國太傅諸葛恪大戰於東關,史稱東關之戰。吳將丁奉趁著天降大雪,率敢死隊偷襲疏於防範的魏軍。魏軍四散奔逃,自相踐踏,數萬人陣亡。
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下司馬師麻煩大了。但司馬師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遇事向前的人,他免去了司馬昭的爵位,把參戰的軍區司令員防區對調,稍示懲罰,雖然大家都知道司馬師的小算盤,但這樣的處置從檯面上看確實光明正大,找不到反對他的借口。
45歲,調兵遣將迎擊諸葛恪。
諸葛恪戰敗之後不思自省,遷怒於人,喪失人心,殺死他的竟然是在孫權臨終前力挺他為輔政大臣的孫峻。同樣是戰敗,諸葛恪反證了司馬師的高明。
強極則辱46歲,破獲傀儡皇帝曹芳欲以夏侯玄取代自己的政變計劃。廢曹芳,將最後的好友夏侯玄夷三族。
雖然廢了傀儡皇帝,但篡位的時機還不成熟,必須再立一個傀儡。司馬師打算立曹操幼子,神童曹沖……的同母弟曹據為帝。但郭太后堅決不同意。這位郭太后對皇帝和國家都沒有什麼責任心,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娘家的榮華富貴,一直與司馬家合作愉快。但曹據是他的長輩,一旦立為皇帝,她作為侄媳怎麼當太后?所以郭太后堅持要立晚輩,以聰明好學著稱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郭太后難得提一回條件,而且合情合理,司馬師也就答應了。
立曹髦為帝是司馬師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這個決定給司馬家族留下了永遠無法消弭的禍根。
47歲,不顧剛剛做完眼部手術的病體,親自領兵迎戰毌丘儉、文欽的叛軍。司馬師幾乎是算無遺策,毌丘儉敗亡,文欽逃亡吳國。他唯一沒有料到的是文欽之子文鴦的神勇。在一個月不黑風不高的夜晚,文鴦率領少量精銳部隊強襲司馬師大營,勇不可擋、如入無人之境。司馬師驚嚇過度,創口流膿,眼睛震出眼眶。為了穩定軍心,他強忍劇痛,咬住被子,始終不發一聲,終於沒被文鴦找到他的所在。之後司馬師痛徹心扉地活受罪了一段時日,最終活活疼死於許昌。
限於史料不足,司馬師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諸多謎團,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從一個只知道耍嘴的憤青變成了職業陰謀家,誰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在司馬家弱勢時與曹爽一黨保持著親切友好的關係,誰也不知道他是從哪變出了戰鬥力驚人的三千死士。
如果司馬師能夠像他的父親那樣長壽,他的成就是難以估量的,可他對妻子的辣手無情,對朋友的不仁不義卻是連西晉史官都無法掩蓋的污點。
他執政的四年,總忙著打打殺殺,沒有過上一天輕鬆愉快的日子。他拼搏了一輩子,成為三國最有權勢的人物,卻也是三國人物中死狀最凄慘的一個。他死後,政治遺產全部由弟弟司馬昭繼承,過繼來繼承香火的兒子司馬攸在司馬炎長年累月的打壓中抑鬱而死。
一生轟轟烈烈的司馬師,究竟得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晉文帝司馬昭司馬昭,字子上(211-265),司馬懿與張春華次子,曹魏權臣,西晉奠基人。司馬家族運氣最好、最不會撒謊的人。
早年經歷28歲,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這倒不是因為他做出了什麼努力,僅僅是因為他的老爹是司馬懿。
29歲,出任洛陽典農中郎將,負責屯田。不久轉任散騎常侍(高級顧問)。其實憑司馬懿在曹魏帝國的身份地位,早就可以讓兒子們出來做官。但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三十歲左右才出仕,這一點與司馬家族上一代的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完全一致。難道年輕時專心多積累知識,三十而立再參與實踐是司馬家的寶貴經驗?
33歲,跟隨大將軍曹爽伐蜀,受司馬懿指示搞破壞的司馬昭天天嚷嚷著我們打不贏的!趕緊回家吧!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曹爽兵敗回京,將司馬昭貶為議郎(中級顧問)。
坐享其成38歲,參與高平陵之變。司馬昭在政變前一天晚上才得到消息,擔心的整宿睡不著覺,其實他大可不必操心,這次政變的兩處關鍵是忽悠曹爽和攻下司馬門控制皇宮,他的父親、大哥已經分擔好了。具體到他的任務。只是看守太后的寢宮。事成,增加封邑一千戶。
這一年,蜀將姜維抓住魏國內亂的機會想來占點便宜,與司馬懿的老部下郭淮對峙,長期不能決出勝負。司馬懿反而把姜維的進犯當做機會,將司馬昭提拔為西線戰區最高長官,坐鎮長安。姜維害怕魏軍增援,立刻退走。
40歲,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沒有兒子,過繼司馬昭次子司馬攸為繼承人,兄弟之間毫無芥蒂,沒有爆發三國時代常見的奪位之爭。
41歲,司馬昭率軍伐吳失敗,被削去新城鄉侯爵位。不出半年就因擊破小股羌人恢復了爵位。
43歲,因參與廢曹芳「有功」,進爵為高都侯,增加封邑兩千戶。
44歲,在王牌謀士傅嘏的幫助下,順利繼承司馬師政治遺產。
獨當一面46歲,司馬昭逼反征東大將軍諸葛誕。為防後方不穩,挾持太后、皇帝御駕親征。統率二十六萬大軍圍攻壽春城。吳國派文欽父子率軍三萬突破司馬昭封鎖進入壽春援助諸葛誕。
47歲,壽春城中發生內訌,諸葛誕殺死文欽,文鴛帶領部下投降司馬昭。
諸葛誕本寄希望於淮河漲水淹掉司馬昭大軍,不想竟遇少有的大旱之年,壽春城內糧食用盡再也無力抵抗。司馬昭這才破城,斬諸葛誕,夷其三族。對於投降的吳國援軍,許多人建議活埋,司馬昭下令將他們送回吳國以彰顯大國的氣度。回京後,為籠絡人心,給所有高幹子弟陞官。
48歲,將對吳國作戰的大軍區分解成小軍區。此舉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同時也減少了對吳國的威脅。
路人皆知49歲的司馬昭,已經是內心世界路人皆知的磊落男子,他還沒有篡位的原因在於他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威望、能力都與父兄相去甚遠。
不堪忍受做提線木偶的傀儡皇帝曹髦在心腹面前將其總結出一句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準備發動宮廷政變。
還好,曹髦所信賴的三個心腹,只有兩個跑去向司馬昭告密,說明這時有節操的大臣還沒有死絕,所以曹髦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賣了。曹操的血脈在體內復甦,曹髦率領幾百名由禁衛軍和老弱僕人組成的隊伍親自討伐司馬昭,仗著天子的身份,一開始倒也所向披靡,因為聰明人都知道與皇帝動手的後果。可不知深淺的蠢蛋總是有的,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濟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用長矛將皇帝刺了個透明窟窿。當眾弒君的惡劣影響就此與司馬家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司馬昭想知道朝中的意見,詢問陳群的兒子,潁川陳氏掌門人陳泰。陳泰提出必須腰斬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與司馬師不同,他不是一個冷血的人,寧可與潁川陳氏決裂也捨不得殺賈充,只是將成濟夷三族。讀史至此,倒也有些感動。但司馬昭緊接著就殺死了唯一沒有背叛曹髦的王經,逼著太后將曹髦追貶為庶人,另立老實聽話的曹奐為帝。
為了給這次事變定性,司馬昭上書太后說:已故的高貴鄉公帶著人提著刀沖向我家,我怕雙方打起來,命令手下不要傷害任何人,違令者軍法從事。成濟卻不聽命令,傷害了高貴鄉公。我知道作臣子的一定要有節操,到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那就得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次意外發生的太突然了,我就想啊,在家老實呆著,聽候發落好了。可是我又一想啊,這次變故不光是針對我啊,主要目的是謀害太后!顛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我作為國家的重臣,安邦定國義不容辭啊,即便如此,我還是下了好幾次命令,不準靠近高貴鄉公的車駕,誰曾想成濟這傢伙竟然不聽我的,以至於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得到消息以後,我悲哀痛恨哦,我五內俱焚啊!殺了成濟都不解恨,一定要殺他全家呀!
編瞎話也就罷了,還編的這麼沒有水平……
51歲,司馬昭殺害了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曹操的曾孫女婿嵇康,致使廣陵散絕。掀起了對文化迫害的高潮,知識分子不敢談論時事政治,漸漸以說了半天什麼都沒說為榮。
奈何命好52歲,司馬昭得到了一個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漢滅亡了。
《晉書·景帝紀》記載了在司馬昭在攻蜀之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派頭兒,這份記載就像司馬昭之前的自白一樣是一次漏洞百出的扯謊。
不世出的軍事奇才鄧艾甘冒奇險,從山嶺翻滾而下,偷渡陰平小路,這是司馬昭安排的?
鄧艾在綿竹以少勝多完爆諸葛瞻,這也是司馬昭能預見到的?
蜀漢後主劉禪在坐擁堅城成都,兵力對比還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開城投降,這也是你司馬昭算計好的?
手下給力,敵人放水,極其意外的勝利而已。這要是都在司馬昭預料之中,他怎麼不去征服世界?
可司馬昭佔據著領導的優勢,手下的功勞都是他的功勞,時也?命也?能力不足,奈何命好。
53歲,坐擁滅蜀之功的司馬昭獲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時的司馬昭已經是相國、晉王、加九錫,具備了篡位的一切條件,距離皇位只剩一步之遙。
54歲,正準備開國稱帝的晉王司馬昭突然中風,猝死。
仗著有一個強悍、無子又短命的哥哥,司馬昭輕易接掌了巨大的權力,當然他也沒有玩忽職守,一直都很努力,但他的成功,實在是偶然因素頗多。
再看看他乾的不太成功的幾件事兒。
1.大肆提拔世家子弟,在司馬昭之前士族與寒門的平衡已經打破,經過司馬昭十年的管理,寒門被士族碾壓,除了拼了性命去立軍功,再無出頭之日。
2.曹髦被弒,司馬昭沒能防範於未然,事發後處置更是非常不得當。本來可以活捉曹髦大事化小,卻搞成了公開弒君這麼駭人聽聞的事情。
3.在接班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要麼堅定立司馬攸要麼就說准了立司馬炎,他卻是一開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勸又改主意立長子,導致司馬家族幾代以來和睦團結、兄友弟恭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字安世(236-290),三國最終的勝利者,西晉開國皇帝。司馬家族最有權勢的人,
29歲被封為晉王太子。不久司馬昭猝死,司馬炎繼承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
30歲,逼迫魏帝曹奐禪讓,開國稱帝。封生母王元姬為太后、楊艷為皇后、分封宗室為王。
司馬炎吸取曹魏教訓,也為了籠絡宗室,彌補威望不足的問題,對宗室諸王授予兵權。
相煎何急31歲,立司馬衷為太子。此時的司馬衷已經表現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諸王和開國功臣們普遍希望立司馬攸為皇太弟。司馬炎當然不幹,他也想過立另一個兒子司馬柬,但是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障礙,第一個是皇后楊艷。
楊艷生有三子,長子司馬軌夭折,次子司馬衷,三子司馬柬,按說立司馬柬做太子對她來說也是一樣的,但母親的天性總是更偏向於有缺陷的孩子。司馬炎非常寵愛他的妻子,但這只是感情因素。
第二個障礙才是不可逾越的:司馬炎能夠接班就因為他是長子。論資格,論人望都不如弟弟司馬攸。如果司馬炎廢長立幼,就等於抽自己嘴巴,撼動自己統治基礎。所以司馬炎只好以兒子還小,還來得及補救智商為由,硬是立傻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32歲,皇太后王元姬臨終,流著淚對司馬炎說:「你弟弟性子急,而你這作哥哥的又不慈愛。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擔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囑咐你,你不要忘記我說的話。
臨終的母親唯獨囑咐這麼一件事,足可見司馬炎對弟弟怎麼樣了。
母親的遺言給司馬炎套上了緊箍咒。由於當年公開弒君的污點,司馬家族沒有臉面談一個「忠」字,只能從「孝」上彌補形象,要是連孝道都有虧,司馬家族就一點兒臉都沒有了。有了太后這份囑託,只要司馬攸不謀反,司馬炎就束手束腳,不能貶他更不能殺他,只能想盡辦法防範他。
35歲,司馬炎將開國第一功臣賈充調離洛陽。賈充深感不安。潁川荀氏掌門人、西晉重臣荀勖對賈充說:你是齊王的岳父,皇上才對你不放心,我有個主意,你把另一個女兒嫁給太子,保證你沒事兒。賈充一提親,果然又留在了洛陽。此時的司馬炎無法想像這個叫做賈南風的兒媳會在二十年後掀起多大的浪。
38歲,皇后楊艷去世。
39歲,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司馬師為世宗、司馬昭為太祖。登基九年才追尊廟號,很不自然。背後的原因恐怕是一旦追尊司馬師,作為其唯一繼承人的司馬攸的皇位繼承權就更加扎眼,可司馬師功勞太大、威望太高,不追尊廟號也沒法跟長輩們交代,那就拖到拖無可拖吧。
40歲,司馬炎病重。朝政掌握在賈充、荀勖和司馬攸手中。諸王和重臣普遍不願意擁立一個痴呆的太子。河南尹夏侯和直接找到賈充說:太子和齊王都是你的女婿,與你親疏遠近都一樣,你應該擁立有才能的。賈充沒有表態但有時沒有表態也就等於表態。幾個月後司馬炎康復,貶夏侯和、奪賈充兵權。立已故皇后楊艷的堂妹楊芷為皇后。同時提拔楊氏外戚,委以重任,抗衡抗開國功臣與宗室諸王。
42歲,司馬師遺孀景獻太后羊徽瑜去世,司馬炎下詔禁止齊王司馬攸行禮。
當初司馬師去世、司馬攸表現的極為哀痛,博得了宗室好感。司馬炎寧可背上不近人情的罵名也不願再給這個討厭的弟弟一次表現的機會。
43歲,發動滅吳之戰。晉的實力早就凌駕於吳國之上,立國十三年才發動滅吳之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司馬炎需要時間培養只忠於他個人的隊伍。
44歲,滅吳成功,司馬炎成為百年來第一位天下共主,朝臣先後五次上書請司馬炎去泰山封禪。司馬炎志得意滿,對朝局的掌控力也前所未有的強大。對諸王的封地進行了頻繁的調動,下詔今後非皇子不得封王。
46歲,賈充去世。同年司馬炎加封司馬攸為大司馬、督青州諸軍事,命令他離開朝廷前去赴任,其原有職權由司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馬亮接替。
這一決定引發宗室、功臣前所未有的激烈反對。司馬懿第七子,扶風王司馬駿反覆找司馬炎談話無果竟然氣死。駙馬王濟、甄德二人數次上書請求司馬炎收回成命,乃至於二人偕兩位公主一起進宮勸說,被司馬炎嚴厲斥責。
在一大片的反對聲浪中,最有遠見,談的最全面的要數滅吳之戰的功臣王渾,他告誡司馬炎:楊氏外戚,和接替司馬攸的司馬亮,也並非可以完全信任之輩,一味猜疑司馬攸,乃至於動搖朝局,恐怕會招致惡果。不如以司馬攸、司馬亮、楊珧三人共同輔佐太子司馬衷,以維持朝局的平衡,保證政權的平穩,但司馬炎對司馬攸的警惕與恐懼太深,對於這一頗具可行性的方案視若無睹。
47歲,為了催促司馬攸儘快離開京城,違背自己之前立下的「非皇子不得封王」的規矩,封司馬攸之子司馬寔為北海王。這意思是,我已經讓步了,別再逼我,誰再提意見就辦誰!司馬攸憤恨難平,年僅三十五歲就抑鬱而死。
亡國之兆面臨司馬攸的威脅,司馬炎多年以來始終保持著警惕,雖然他在對待弟弟的問題上表現出令人反感的狹隘和猜忌,但在政治上他也算是勵精圖治,開創了「太康之治」,軍事上統一中國的功勞也足以彪炳史冊。可在司馬攸死後,崩了十七年的那根弦兒驟然鬆開,司馬炎開始縱情享受、公開賣官,宮中姬妾達到了萬人規模。
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
來之不易的和平卻也堵塞了寒門子弟最後的出路——以性命搏軍功。
世家大族進入了黃金時代,因為他們的利益已經由下品無高階,上品無寒門的九品官人法從制度上予以保障,毫無顧忌地、以驚人的速度腐化墮落——司馬炎去大臣家裡做客,覺得有一道菜特別好吃,就問是怎麼做的,大臣回答:這是用人奶餵養的乳豬。司馬炎噁心地吐了出來,但也沒有說什麼。
司馬炎雖然也做了些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類的工作,但沒有開闊的眼界和大手筆的制度來消解漢末以來近百年所形成的離心力,更沒有一個光明理想的意識形態,他所強調的所謂意識形態「名教」不過是虛名而已,遭到了思想界的非暴力不合作,這便有了玄學的興起,玄學一起,再加上後來的走樣,人心喪亂也就無可挽回。
沉溺於酒色財氣中的司馬炎在54歲撒手人寰。楊氏外戚當權,被賈南風聯手宗室諸王政變推翻,旋即引發八王之亂,司馬家族自相殘殺。
趁晉朝元氣大傷。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入侵,西晉第三、第四任皇帝被匈奴人俘虜而去,受盡凌辱之後被殺,西晉滅亡。次年,繼承著司馬家族與諸葛家族血脈的琅琊王司馬睿(司馬懿曾孫,諸葛誕曾外孫)在南方整合了半壁江山,重建朝廷,史稱東晉。世家大族遷往南方。北方只留下無力逃亡的窮苦百姓,在異族的馬刀之下瑟瑟發抖、慘遭蹂躪。
漢末三國的時代,名士們都在家國利益之間痛苦掙扎,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可是從東漢黨錮之禍以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越來越多的人從理想主義轉變為現實主義。尤其是豪門大族,僅僅是一次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就會將整個家族陷入萬劫不復。現實一次次教育他們:只有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家族利益才能得以保全。好在三國前期,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讓世人看到了公平,劉備的惟賢惟德讓世人看到了正義,孫權的用人不疑讓世人看到了誠信。三國中期,也還有諸葛家族的鞠躬盡瘁,苦心孤詣來感天動地。然而這些偉大人物的光榮與夢想卻都經歷了飛揚與落寞,天下終究還是歸屬於以厚黑學立身的司馬家族。
由於公開弒君的巨大污點,晉朝的意識形態只能在孝上做文章,根本就沒有臉面去要求臣民效忠。儒家以忠孝為核心的道德體系徹底崩壞。自此世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面對國家興亡,不願擔當。這個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擊敗過游牧民族的農耕民族,曾經前仆後繼、齊心合力將全盛時期的匈奴擊潰的偉大國家,卻因為道德崩壞,向心力的遺失亡於匈奴、鮮卑、羯、氐、羌之手,中國歷史也自此進入了兵火連天、人心喪亂、暗無天日的三百年浩劫。
這一切,當然不能完全歸罪於司馬家族,從東漢黨錮之禍以來,每一個沒有堅持公平正義誠信忠誠的人都有責任。但司馬家族作為三國最終的勝利者,享有最高權力的同時就應該擔負起教化人心的責任。儒家的道德體系誠然迂腐、教條,常常令人厭惡,但忠孝結合的道德體系畢竟能保持國家的向心力,共御外侮。由於《三國志》成書於晉朝,《晉書》雖成書於唐朝貞觀年間卻也是根據晉朝官修史料編纂,《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更是司馬孚的子孫,有關司馬家族的這三部正史難免在立場上有所回護。《三國演義》又因為擁劉反曹的傾向,醜化曹魏的同時也就無意中增強了司馬家族篡權的正當性,再加上司馬家族畢竟建立了一個王朝,古代讀書人又普遍有著為尊者諱的傳統,於是司馬家族的成功為世人所熟知,不光彩的一面卻得到了掩蓋和粉飾。
將歷史人物評價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意義有限,分析歷史人物的行為帶來的影響、後果似乎更有價值。至於動機,也不能帶著偏見,最好是儘可能地去理解當事人的處境,而不是盲目地崇拜或輕易地嘲笑。歷史其實並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推薦閱讀: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25 袁曹相爭 赤壁之戰
※兩晉史家對三國史的正統書寫與對西晉王朝的限斷與建構
※劉備孫權諸葛亮是不是千古罪人?或者歷史上為了一將一君一國的功業而萬骨枯是否很多都不值得?
※臭鹹魚,琅邪楊文理,成剛,大內義興等人能否稱作學閥?
※為什麼蜀國內部派系林立,內鬥不止。而魏吳則安靜得多?
TAG: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