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建築和城市不再詩意

讀朋友寫的《走進東岸:探訪嶺南古建築》時,心突然顫抖了一下,首先是因為看到了以下照片:

東岸是珠海的一個小村子,這類型的建築也有 100 多年的歷史

牆壁上有的畫著壁畫,有的題著詩詞

蚝殼牆是嶺南古建築里的一種風格

作為一個從小跟著父母遷到廣東,並在此長大孩子,如今才發現這些古老的房屋,有著這樣一種對美和詩意的追求,頓感羞愧。回過頭來想,從前對嶺南建築風格的印象,就停留在地理教科書上那一番話:氣候決定了建築風格,嶺南建築的斜頂是源於這裡多雨。如今看來,嶺南的建築,不僅受氣候影響,也深受普通百姓的文藝氣息的影響,當然更少不了嶺南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而發現這些,也不至於我的心會顫抖,顫抖還在於我想起了母校。她的新校區是這樣的:標準的立方體,像廠房。也許現代,卻過於冷峻。

而曾經的她是這樣的:也許誠樸,卻不失溫柔。

推測原因,新校區從 2006 年底奠基,到 2009 年 9 月投入使用,也不過兩年半的時間,這似乎從一開始就奔著效率而去。當然,最後從整體風格來看,母校就按著這路子走下去了,最終不算矛盾突兀,只是少了我心中大學的模樣。

同樣,奔著這種效率而去的,還有許多城市的新區,大部分時候,它們是這樣的:

平底而起,標準的 20 幾層高樓,密集,盡量地做到採光良好而不浪費多餘面積。而它們,通常被劃在一整塊區域中,通過圍牆與保安,與外界劃分開來。這樣的劃分,我更喜歡稱它們為現代社會的紫禁城。

如今,全國大約 30% 的城鎮土地用於住宅建設,而這些住宅,大約就是通過這種圈地,圍牆,建高樓的方式來實現。有了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氣候不在是限制因素,標準的 20 幾層平頂高樓可以在任何地方複製;地形也不再是限制性因素,可以挖山也可以填海。而把這些土地交給房地產開發商後,所有的審美,所有的精緻,所有的文化氣息,也就通通交給了開發商。考慮到金錢、時間和效率,要開發商做到詩意與精緻,恐怕難以實現。

至於政府,似乎把可以賣的地,賣出去就完事。政府會規劃哪裡修路修地鐵,哪裡建房屋,至於路修成什麼樣子,房屋建成什麼樣子,市容市貌如何,就再沒那個心思去關心了。

我們的城市,或者說很多城市的新區,如今除了政府批准的「奇奇怪怪的建築」,便是這一片片的紫禁城。

此時,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

當紫禁城建起,不知道是否還有那麼多的巷子,讓你我去邂逅起一位像戴望舒那樣的詩人或是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地看看《紙牌屋》的片頭,有人說片頭有著深刻的寓意,而我,卻非常喜歡其中呈現的道路和建築的細節。

另附上幾張圖片:

義大利的波西塔諾,依山而建

佛羅倫薩小巷,沒有圍牆的住宅


推薦閱讀:

前夏普工程師:為什麼目前的 2K 屏體驗不佳?
才發現,公共場合哺乳依然還不是普遍的政治正確
幕後的魅族:專訪 BSP 工程師吳章金,揭秘安卓手機的內核世界
【巴西0:0墨西哥】內馬爾流淚有原因

TAG:笔戈科技 | 《走进东岸:探访岭南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