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2.認真地活10年會發生什麼?

「我們要努力地好好過這一生——當我們死的時候,連殯儀館的老闆都會為我們遺憾」 ——馬克.吐溫

新專欄得到很多朋友的關注和支持,我很開心。今天想先重發一篇去年的文字,很多人都很喜歡,我自己也很喜歡,也認為這文章放在這個新開的專欄里再合適不過。

本文是為了紀念我去加拿大留學10周年。出國留學是個人生轉折點,轉折後的十年我都做了什麼,文中做了個總結。開篇說到的認真活著的問題,到底怎樣算是認真活著,具體要怎麼做,我又為什麼有資格探討這個問題,都會在這裡面有所體現。

---------------------原文----------------------

10年時間能做什麼?

- 寫在去加拿大10周年紀念日之際

2004年3月26日落地多倫多,開始留學,那時候是個糊裡糊塗的高三小孩,帶著興奮不安和探索的心情看著陰雨連綿的天空。雖然並不是特別清楚這段經歷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但心裡始終懷著強烈的尋覓、尋找情懷。我要找什麼?我並不清楚,但是這情懷來自靈魂深處的掙扎和渴望。

每年的這個日期都會寫一篇文章,一開始有點形式主義,但後來發現走一步回望一下,要尋找的東西就越發清晰。五年前的時候寫道:「快樂和痛苦,都是一種事情,所以此刻,沉潛十年的苦,正孕育著一生無憾的甜」,現在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個靈魂伴侶交流。這段始於懵懂的經歷,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抉擇。

十年前讀了錢理群的《致青年朋友》,決定要沉潛十年打造自己。今天十年到期,發現十年實在是個太不夠謙虛的預期。但是即便如此,似乎自己依然成就了一些事情。站在一個諮詢師和情感教練的角度,也十分想要和大家分享這些事情,或許能讓你有些啟示和激勵。如果能夠引得你也去寫一篇十年的文章那更好不過。

過去的十年里我做到的這麼幾件事情。

與自己相處

這是所有事情裡面最顯而易見但又最挑戰的。十年前我不曾考慮過要怎麼和自己相處這件事情,因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別人相處就夠了,和自己相處這個概念因為太習慣自己的存在所以很少認真地考慮。

獨處就是和自己相處。獨處的時候會有何所想所感,會做什麼,就是你和自己相處的方式。留學的經歷給了我很多獨處的時間,大多數時候是不情願的被迫獨處,而這種時候的獨處幾乎就是心靈煎熬的同義詞。在這個過程里,我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它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沒法時刻控制它,甚至有時還會被它所影響。比如在極端寂寞的時候,內心的折磨甚至會讓胸口感到疼痛,因為受不了這折磨,有時我也會喝太多酒,頹廢度日,通宵遊戲,或者匆忙地投入一段感情。但越是逃避,那聲音就越是刺耳。

持續的痛苦給人帶來的唯一好處,在於你會無比清晰地認識到當下所做的事情是行不通的。

在經歷了很多隔靴搔癢般無奈又無助的時刻後,我學會了允許自己寂寞、難過、失望和心痛。我不再習慣於在不開心的時候譴責和鞭撻自己的內心,而是在獨處的時候和自己說「又只剩下我和我自己了」,然後用一杯小酒,一碗自己做的回鍋肉或者一趟漫無目的的散步來慶祝獨處的時光。

我不得不學會在獨處的時候和自己說話,給自己講笑話,回憶開心的事情,或者和自己討論各種問題。我的態度開始變得柔和,因為發現對自己太刻薄挑剔,總是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快樂。而原諒內心的時候,我會感到被自己擁抱,會油然而生溫暖與寬慰。被寬恕的內心會因此變得活躍、有趣,會有很多新鮮的想法,會指引我注意到很多不曾注意的事物。這讓我越發地喜歡獨處,不是因為不喜歡和人交往,而是我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看得更重要。

苦盡甘來,得到的是釋然、淡定和解放。

克服自卑

現在說起兩句話,總能讓別人難以置信,一是我以前很內向,二是我曾經很自卑。為什麼會是這樣,或許因為很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點,也很少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可是沒有什麼經歷比獨自闖蕩更能改變這兩點了。首先因為比起自卑,寂寞要可怕很多倍,所以我必須強迫自己去尋找友情和愛情。有時候因為自卑,和人相處的過程中會犯很多錯誤。可是相比於犯錯的羞恥和悔恨,寂寞要可怕很多倍,所以不得不逼著自己承認錯誤,改正,然後再次出發。

留學經歷裡面也有很多嘗試和探索的機會,比如因為學業,必須主動聯絡和會面根本不認識你的教授、學者和僱主;課堂和研究項目又要求積極的團隊協作與互動。比起自卑的恐懼,喪失機會和學業失敗可怕很多倍,所以慢慢的我對自卑時的那種退縮傾向就變得麻木了。越是做事情,越是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種麻木就越心安理得。這是一個逐漸接納和適應的過程,一開始是被逼無奈,後來發現逼迫之下自己早已遠離了起初的舒適區。

生活因為各種事情而豐富,豐富帶來選擇,因而自己會有很多機會表達和發揮。自卑並不是以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能行。我也從未想像過自己會擅長公眾演講和主持,能做搖滾樂隊的主唱,可以管理上百人的學生會團隊。成功經驗積累到一定數量時,你就再也無法以自卑評價自己了,會覺得自己的信心鐵證如山無法辯駁。

所以說執行力,是對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

與父母相處

好吧,結論下早了。其實比起執行力,還有更加有效的對付自卑的方式。溯本求源,成長於缺少讚美和鼓勵的環境,我才會把自己看得很差勁。

擁有聰明智慧的父母,就不得不承擔永遠不夠好的壓力。大三那年學了幾門關於人格發展的課,一時間看清了性格弱點和問題代際傳播的原理,因而對父母充滿了不滿。和現在許多心理學愛好者一樣,那時候最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就是「原生家庭」,所有衝突矛盾似乎都是被迫被父母強加於自己身上,因為生存的依賴不得不接受,無奈而又怨恨。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到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又是什麼樣的呢?潛心思考研究,然後我極不情願但又感動之至地發現一個事實:站在他們的位置,我的父母已經儘力做到最好了。因為比起自己的那點小不幸,他們的故事才更加叫人唏噓不已。至親之愛,就是理解他們的出發點,感激那略顯笨拙粗糙但儘力而為的付出。

父母是自己的一部分,接納他們就是接納自己。他們在極大的自我局限性之下給予了最大的付出,那麼我同樣應該憑著自己那千瘡百孔的脆弱人格去儘力地創造美好。距離產生美,隔著太平洋,我平靜地聆聽和觀察,然後原諒了這兩個我最親近的人,重新愛上了他們。

跟隨自己的內心

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一句話,因為你要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麼,而且就算知道了方向,是否敢於毫不懷疑地堅持下去,則是我身邊不少朋友們過不去的坎。我的專業選擇在很多人看來是可以理解但又不敢複製的,因為無數人告訴我自己曾經也很想學心理學。

可能你會覺得我對這個專業一開始就特別確定,才能7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但事實上是當初選擇的時候心裏面並沒有什麼底,也不確定這是否是個好選擇。沒有人能夠預測自己的未來,我們一生中作出的很多重大判斷回頭來看可能都是不全面的。很多人面對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況,隨便找個就業或者畢業難度之類的外在因素就拿定主意了。我雖然比他們還糊塗,甚至沒考慮過就業的問題,但是我始終記得自己的初心。

我是來探索和嘗試的,所以我不需要可預測性;我希望給自己找到答案,所以我需要直視人性的視角;我希望變得更好,而這無法用金錢衡量。這樣的思路一直受到我母親的影響和支持,而我在心理學之路上漸行漸遠之時也真的獲得了渴望的啟示與解脫。

十年前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在上海開設自己的諮詢服務,成為情感教練答疑解惑。但是我預見到的是自己的路子一定是時刻都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因為這是我內心最大的渴望。明天,明年,這一生我都會用這種略顯糊塗的方式走下去。

學會聆聽

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終只屬於那些懂得聆聽的人。要說過去十年來轉變最大的階段,我在碩士兩年的諮詢師訓練首當其衝,不僅改變了處事方式,更改變得性格和世界觀。曾經的我帶著豐富的80後獨生子女特色,自私自大、固步自封。因為在曾經的環境里,這樣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妥,且又是很好的維護那脆弱自尊的方式。

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需要和一個陌生人面對面坐下來,幫他解決那些我根本不曾體驗過的問題時,身上那圈自以為是的光環徹底破碎了。我發現面對咨客,我除了全神貫注地聆聽以外完全無能為力。但是奇蹟就發生在這被逼無奈的場景里,當你拒絕聆聽這世界,會失去很多寶貴與美麗的東西;當你認真地聽,就會發現所有尋找的東西從四面八方向你湧來。

從這時開始,我的耳朵和雙眼變得越發敏銳。我看到了最絕望的人身上最堅強的毅力,最傷心的人心裡最熱切的渴望。我發現當你聆聽的時候,你表達的關注,尊重和理解可以直通每個人的內心,可以帶出他們最美好的一面,也可以讓你表達愛的同時深深地被愛。

我自認為有很多擅長的事情,但是善於聆聽是最意外的發現,也是過去十年里最奇妙的成就。

對學習,閱讀和寫作的態度

我從小痛恨學習,因為學習不能讓我的生活更好,也沒有帶來任何快樂。學習帶來的只有壓力和羞恥,讓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也永遠沒法趕上別人。而閱讀和寫作幾乎就是最糟糕的浪費時間的方式,我一定想不到在十年之後自己會時刻將最愛的書掛在嘴邊,開辦讀書會,並且讓寫作成為每天必有的活動。

能實現這樣的改變,在一開始其實更多的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所選的學科以厚厚的課本和長長的論文為主。能夠堅持下來,要感謝我的導師,教授們以及那些在書里給我講課的大師們,他們的智慧是我痛苦過後最好的獎勵。讀1個小時的書,可能只會收穫一兩個有用的觀點,可是這一兩個觀點的價值我會在後來覺得遠大於忍受1個小時的無聊乏味。

寫作可以幫你整理思路,更能夠助你將書本與生活聯繫起來。我喜歡在寫作里讓自己的生活和書本上的智慧碰撞,反過來再閱讀的時候就會形成習慣隨時結合自己的生活來閱讀,尋找觀點和思想。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得來的結果是現在的我,讀每一本書寫每一篇文章都是百分之百地為了自己,雖然也會有讀不下去寫不下去的時刻,可是比起當下的不適,學習帶來的充實感要重要太多了。

創造愛和社會價值

你可能會發現我所做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起於個人的痛苦,沒錯,這種痛苦在我十年的頭幾年裡給了我極大的動力。我自己總有一種略微偏頗但很實用的觀點:幸福使人愚蠢,痛苦使人智慧。或許這裡面真正的原理在於痛苦的心會讓人保持尋覓和渴望的心,從而有動力一直學習和成長。

過去十年的後面幾年,當我自己的內心不再那麼煎熬的時候,就越來越多地需要新的動力來源。慶幸的是所學的專業給了自己最好的答案。如果說關注自己的成長是自愛,那麼將愛傳播給他人則會使我的動力翻倍。這樣的感受在讀碩士做諮詢師的階段就早已體驗過,當我的諮詢對象完成了最後一次諮詢,與我握手告別並轉身出門後,我會久久地在房間里發獃。那種悄無聲息的歡呼,那種知道自己在他人生活里留下了印記和影響的意識,是讓人謙卑而又驕傲的滿足感。

到了十年的後面幾年,當我自己的內心趨於安穩的時候,也曾經有過貪圖安逸的時刻。在剛回到中國的一段時間,我停止了進步,滿足於一份穩定而空洞的工作。但是幸好自己的內心是極端誠實的,無法接受停滯不前的痛苦。所以在反覆掙扎之後,又像當初選擇去留學和讀心理學那樣糊裡糊塗地選擇了自己創業。十年一輪迴,似乎又回到了當初獨自飛向大洋彼岸的感覺。不過這一次我不光為了自己,更為了給他人創造更多的愛和價值。

生活和心智成熟永遠都是艱難的,可是相比於每年一回首驚喜地看到自己邁出的步伐來說,任何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的。下一個十年,又有哪些難以想像的進展,我帶著堅定和謙卑去期待。

寫於2014年3月26日深夜


推薦閱讀:

作為設計 Leader,你應該做些什麼
大多數偉人他們弱小時,他們是如何面對不公正的問題的?可能是屈服於小人,屈服於不爭的現實嗎?
男人怎樣才能儘快成熟起來?
#閑翻書# 好東西總是翻越千年而直擊人心
用問題對話虛無 —— HackYourself 大哉問系列

TAG: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