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中國!我回美國了

再見,中國!

中國,從2009年到2015年你就是我家。2009那一年我初次降落到你的廣袤大地上。因為好奇想親自了解這個大國的存在是怎樣發展而來的,也因為想學習你的語言 。當年我想的是我可能會留在中國一年,兩年,但是真的沒想到會留下六年。這應該證明了你的魅力,也證明了你對我(也對很多外國人)的吸引力。

在中國生活的一開始我可以保證我一天都沒有無聊過,不管是在你的現代城市,你的名勝古迹,還是你的條件簡樸但充滿人情的農村,你的一切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作為一名地理學家,這塊大地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尤其是我長待的雲南,一省內能探秘雪山、高原、峽谷、卡斯特地貌、熱帶雨林這麼多樣化的自然資源太神奇了。

另外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家,作為2009年至2015年中國各種變遷的旁觀者實在是獲得了無限的視野。你的城市化,你的國際化,你的現代化,你的科技化,你的經濟崛起,你的政治改革,你的性革命在僅僅六年的歷程中在我眼熱烈地展開。我通過和來自不同地位,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民族的中國人交流真正地了解了你們的社會現況。

我在中國最大的目標就是學好中文,在國人的善良和耐心幫助下我已經基本完成了,在此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中國,你的國人對我太熱情了。從青春期一直到大學我是個不擅長社交,從來沒有女朋友的,內向的人,因此感到很自卑。但是到了中國,因為你中國人很熱情,很樂意和我交朋友,也很支持我,我變得更外向,變得有自信,變得更擅長社交。

有些久居在中國的外國人,離開的時候會寫一篇吐槽中國的文章,說什麼「中國沒有以前好」,「中國xx問題越來越受不了」等等。我不想像這樣寫吐槽文章。當然, 中國一些不可否認的問題的確存在,但我想這些問題你們都意識得到,不需我來吐槽。

但我想說一句,聽上去你可能覺得是吐槽但我不是這個意思,它更算是一個觀察吧。中國,你知道你對外國人最大的吸引力在哪裡嗎?我敢說絕對是你的歷史,你的文化,你的傳統。最基本的是文化差異吸引了我。我從小是個對外面的世界非常感興趣的人,不像別的美國人,很愛國,排斥國外的東西。一開始,你的一切和我國情況都很不一樣,都很新鮮,都很奇特。但是,在長期生活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你與我國的距離逐漸被拉近。

我不是說你的所有變化是模仿我國,而更是你和我國同時走上了同一條路。這條路有很多名字—「資本主義」、「現代主義」、「消費主義」。各國的方向細節上當然有所差別,但基本情況還是越來越近。我說這些別誤會成批評。我聽過別的美國人「我來中國目的是看傳統的中國,但傳統的中國很難找到,哪裡都在現代化,真沒意思!」的吐槽。我能理解這位美國人的看法(我也喜歡欣賞中國傳統的一面)但我不能贊同她的看法。我們哪兒有權利勸中國不發展,不追求我們一樣追求的東西? nn

舉個例子,我在雲南最喜歡的地方叫西盟佤族自治縣,我喜歡這個地方因為它相對原生態,沒有旅遊開發,少數民族占人口的98%,一直到1950年代末和外面的世界接觸(也仍保留砍頭傳統),絲毫未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西盟佤族從古時候一直到最近普遍生活在茅草房。茅草房這種特色民間建築對我們外國人來說非常好看,很有地方特色。但最近幾年,這些茅草房幾乎消失了,村莊由國家補貼修了簡陋的水泥房,屋頂放了金屬板。我們外國人看到這種變化第一感覺無疑是失望,覺得這個地方在失去它的特點。

可是,我也理性地知道水泥房更好住,更好清理,雨季更好防水。這個例子可以代表我對整個中國的態度。我不敢批評你們國家變得國際化,變得現代化。這些變化給你們帶來明顯的好處,方便,快樂。 中國的發展傾嚮應該以中國人為主,而不是為少部分欣賞傳統中國的外國人著想。但是作為這少部分外國人其中的一員,這些變化確實是劣勢。對於一個社會科學家來說我可以說看任何變化都有趣,都有研究價值。但對個人看法而言,還是有很多中國的變化我不喜歡。

每個「移民」的決定可以分析成「吸引因素」(pull factors)和「推動因素」(push factors)。我2009年到中國時美國經濟處於危機狀態,許多美國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跑到了中國當外教。按照我的條件我那年應該能在美國找到好工作。但我當年還不想要做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跟隨我的冒險精神想出去看其他國家,發現新的事物,開闊我的眼界,更深地了解這個神奇的世界。當年我沒有僅僅只去中國的想法,還考慮其他國家,最後決定去中國是因為那年中國發展得很快,覺得機會多,覺得學中文好用,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有好感等吸引因素。

現在我回國的理由有上面提到的中國失去了原來的新鮮感等推動因素。可是,更重要的是美國吸引我回去的吸引因素。其實,不是美國這個國家對我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而是舊金山灣區對我的吸引力。除了幾個東西海岸的幾個大城市,美國大部分地方我都不願意生活。我對美國沒有愛國情懷,但我對舊金山有「愛城」的驕傲。在灣區長大,高中畢業了最想到外面感受與家鄉不同的地方,因此從18歲到如今我一直沒有生活在家鄉。在外面待這麼長我才意識到我家鄉的魅力。再說,我的很多家人,親戚,朋友都在這兒。這兒環境相當好,城市附近可以爬山,可以遊覽國家公園。這邊中國人還很多的,我相信我可以在灣區吃到地道的中國菜,找些中國朋友,堅持使用中文。最後這點非常重要,我一輩子不打算放棄我的中文(放心,我也不會放棄知乎)。

今年我的生物鐘終於告訴我,我還是到了那個要穩定下來的年齡。在昆明當了四年的外教,一開始工作很忙,後來安排輕鬆一點,一周工作三天,四天自由時間,經常去郊外騎行,甚至做夜班車到雲南某個偏僻的縣城(比如麻栗坡,綠春,耿馬,盈江)然後邊旅遊邊考察周邊的鄉鎮和農村。這幾年以來我總共去過中國27個省區,雲南118個縣,無數的村子,爬了幾百座山,騎了幾萬公里的自行車。

中國朋友老是說我生活得太瀟洒了。這種生活的確好玩,充滿意義,是我一輩子難忘的一段經歷。我的青春都獻給了中國。可是我現在想要的東西還是家鄉好實現。我決定還是要追求我爸媽給我長大的這種環境條件。要好好上班,賺錢,買車,買房,找女朋友,結婚,生孩。以前我對這個過程表示無聊,說是社會逼著我們的,還是要與眾不同地過日子。哎,時間改變著一切,現在才發現「正常的生活」也有好處。當然,我不會變成一個無聊的美國人。反正,我會說中文,我有幾年在中國的經驗,這一直會使我和別的美國人不同,使我的角度總是更獨特。---

中國,我雖然要回美國定居,但我和你的關係不會終止。中國,你是我一輩子的一部分。我不會忘了你。我以後一定要回來,要麼是旅遊,出差,看老朋友。我很好奇看中國五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都發展成什麼樣子。中國,我的中國朋友,知友們,記得保持聯繫,萬事如意!

推薦閱讀:

王小壞完蛋了
如何評價狗日的中年這篇文?
『大風刮過』有哪些讓你驚艷的句子?
有沒有什麼開頭寵,發展虐的故事?
王路:人應當如何遷善改過?

TAG:在华外国人 | 美国 |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