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常見疾病

「抑鬱症」這個名字實在不是很好,太容易讓人誤解。「抑鬱」之於「抑鬱症」就像「心理」之於「心理學」,這些詞在生活中的泛濫和誤用導致抑鬱症和心理學這些專業名詞也常常被誤解、被輕視甚至被娛樂化。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和看到許多類似「心理作用」,「心理預期」,「心理準備」等概念和各種「女性心理」「男性心理」「戀愛心理」「職場心理」這樣的詞,當然還有許多令人無語的「心理測試」,但真正的心理學往往跟這些人們熟知的看似跟「心理」相關的常用詞、偽概念、偽科學、玄學沒有任何關係。同樣地,人們在生活中也有時會說「我感覺有點抑鬱」,「他今天好抑鬱」,「我這兩天心情不好,感覺都要得抑鬱症了」之類的話。這就導致許多人誤以為「抑鬱症」只不過是暫時的心情不好,只要「看開點」,學會「自我調節」就行了,就算抑鬱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誰沒有不開心的時候呢」。一些人甚至進一步認為那些長期被抑鬱症困擾的人其實是「性格有問題」、「心理脆弱」、「意志薄弱」、「不求上進」、「故意給人添麻煩」等等。

如何區別抑鬱症和普通的抑鬱情緒?「抑鬱狀態」又是指什麼? - 抑鬱症

但實際上,抑鬱症不是所謂的「心理」疾病,是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有效控制和調節的。抑鬱症就像別的疾病一樣,都是有生理基礎的,是部分大腦、神經系統、神經遞質、激素等出現了問題。就像別的病人一樣,抑鬱症患者也要去看醫生,要吃藥控制,要科學系統地治療。勸抑鬱症患者「想開點、開心點就自然好了」就相當於勸心臟病人多喝點水。正常情況下人的確可以自己調節心情,但如果大腦和相關係統本身出現了問題,已經無法完全正常運作了,那麼單純勸他只會給他更多壓力,讓他覺得無法被理解。抑鬱只是癥狀,而不是原因,原因主要是生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如果一個人得了別的病我們就不會說什麼「想開點」之類的,而是會直接讓他去看醫生,抑鬱症也應該一樣的。

社會上對精神疾病有著長期的污名化,導致人們覺得精神疾病很可怕,需要敬而遠之,很多人還覺得家裡出了個「神經病」是家醜,是很丟人的,不可以讓外人知道。同時病人自己也覺得很丟臉,很內疚,也不願意尋求外界幫助,只是逼自己扛下去,最多用點偏方。但精神疾病其實和其他疾病一樣,只不過生病的部位是大腦而已,是可以進行治療也應該進行治療的。一些抑鬱症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拒絕承認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拒絕接受正規治療,因為他們怕這樣會永遠背上「神經病」的污名,怕丟臉,怕以後抬不起頭。這裡體現出的社會的無知、傲慢、冷漠和不寬容,以及個人與家庭的要面子和不理性共同營造了一個對抑鬱症患者非常不利的環境。

每次有名人因為抑鬱症而自殺,抑鬱症就會被大眾關注一小段時間,但往往也只是當做娛樂新聞來看,感嘆一番後並沒有真正去了解抑鬱症,去反思自己的狀態。

關於抑鬱症的科普任重道遠。知乎之前有一次「告別抑鬱」的圓桌,有很多非常好的問題和回答:動態 - 告別抑鬱 但其中似乎還沒有一篇比較全面的介紹。我在這裡就把美國National Institution of Mental Health(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一個關於抑鬱症的宣傳資料翻譯和整理一下,其中可能會加入一些其他來源的資料。由於篇幅和精力有限,只能摘取部分內容,並對一些問題進行概括和簡化。

資料原文:NIMH · Depression

這裡是一個稍微詳細一點的版本,有citation:NIMH · Depression

這裡還有一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關於抑鬱症的報告,更加詳細和學術一些,有40多頁:

hrccatalog.hrrh.on.ca/I

我本人並不是專業人士,如有錯誤、錯譯、遺漏請務必指出,謝謝。一切信息應以專業權威渠道為準。當然,相關領域近年來發展也很快,有些理論、研究方法、結論、應用可能過幾年就會有較大的改變和更新,所以希望大家在自己搜索資料時盡量尋找最新的信息。

本文參考資料主要來自國外,如果有更本土化的資料、數據、資源,歡迎分享交流。

----------------------------------------------------------------------------------------------------------

以下內容主要來自美國National Institution of Mental Health,參考資料詳見最後鏈接。

目錄:

一、抑鬱症概況

二、抑鬱症主要種類

三、癥狀和徵兆

四、抑鬱症相關病症

五、抑鬱症發生原因

六、診斷

七、治療手段

八、我身邊的人患抑鬱症了我應該怎麼辦

九、我自己患抑鬱症了該怎麼辦

一、抑鬱症概況:

抑鬱症是一種十分常見而又嚴重的疾病。美國16.5%的人一生中曾患過抑鬱症,每年有8.4%的成年人有抑鬱症,11.2%的12-17歲青少年有抑鬱症。

大多數(80%)抑鬱症患者從未接受過治療。

大部分自殺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女性患抑鬱症的概率超過男性的兩倍,但男性自殺率和自殺成功率遠高於女性。

但對於絕大多數抑鬱症,科學系統的治療是比較有效的,大部分抑鬱症是可以有效控制甚至康復的。

更多數據請看:

Depression Statistics: Unhappiness by the Numbers [INFOGRAPHIC]

NIMH · Major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NIMH · Major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NIMH · Dysthymic Disorder Among Adults

NIMH · Dysthymic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二、抑鬱症主要種類:

抑鬱症的種類、表現形式、成因和對應的治療其實是非常複雜和多樣的,往往不能一概而論。這裡簡單列舉一下一些常見的抑鬱症種類:

  1. 重性抑鬱障礙(臨床抑鬱症,major depression):一次或幾次相對獨立的發作。

  2. 持久性抑鬱障礙(dysthymia):癥狀持續超過兩年,可能伴隨著間歇性的重性抑鬱障礙。
  3. 其他一些特殊的抑鬱症:

  • 精神異常性抑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伴隨著妄想和幻覺等

  • 產後抑鬱症:由於生理狀況和激素水平的突然變化和孩子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10-15%女性經歷產後抑鬱症

  • 季節性抑鬱症:冬季日照減少誘發,但似乎也有一些是在其他季節發作的

產後抑鬱、季節性抑鬱等抑鬱症,在本質上有不同嗎? - 心理學

產後抑鬱症的機制是什麼?如何入手幫其解決?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 心理學

什麼是兒童抑鬱症?它與成年人的抑鬱症相比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 心理學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一類跟抑鬱症非常相關但又不同的病:躁狂抑鬱症/雙向障礙(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狂躁和抑鬱兩種極端狀態交替出現。Bipolar在以前被看做是抑鬱症的一種,但現在一般會將其歸為單獨的一類,與抑鬱症同屬mood disorder (心境障礙)。Bipolar在兩個極端之間轉換的過程中有時可能看起來挺好的,甚至看著挺開心,但其實bipolar患者從高峰跌入低谷(或反之)時是非常痛苦的。

@藍紫幻滅:bipolar確實容易被誤認為抑鬱症,而雙相的治療和抑鬱症的治療卻有很大的區別。最大的不同在於首先,輕度、中度抑鬱可以通過心理治療進行康復而不服藥,重度抑鬱如你所述,非常需要藥物治療,而雙相則不管輕重都需要藥物的幫助去平衡情緒,也即心境穩定劑。 

三、癥狀和徵兆:

每個人的癥狀類型、程度、頻率都可以有很大差異。

一些常見的癥狀:

  • 持續的情緒低落、空虛感、焦慮感、悲觀、無助、絕望

  • 自責,負罪感,喪失自尊,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價值,自暴自棄

  • 過激反應,容易不安

  • 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喪失興趣(性慾也是重要指標)

  • 疲勞,精力不足,乏力少動

  • 迴避社交場合和社交活動

  •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選擇困難

  • 失眠,早醒睡不著,或睡眠過量

  • 缺乏食慾或暴飲暴食

  • 自殺傾向,嘗試自殺
  • 莫名的頭疼、身體疼痛、抽筋、消化問題

抑鬱症的癥狀都有哪些? - 心理學

四、抑鬱症相關病症:

可能是併發症,可能是抑鬱症誘因,可能是抑鬱症導致的: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PTSD)、強迫症、恐慌症、社交恐懼症、焦慮症、酗酒、藥物濫用、心臟病、中風、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抑鬱情緒的出現可能是哪些疾病的預兆? - 心理學

五、抑鬱症發生原因:

抑鬱症的病因很複雜,可能是遺傳、生理、社會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部分需要大量專業知識,我這裡只是從一個外行的角度根據所看資料非常概略地講一下。更專業的解釋請看之前提到的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報告或@外星菜鳥的回答:抑鬱症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 知乎用戶的回答

1. 遺傳

抑鬱症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研究人員已發現了幾個可能相關的基因,並認為他們之間的互相作用,加上他們與環境因素(比如壓力)的互動可能會讓一些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當然,相關研究還是有不少尚未解決的問題。將來,醫生們有望能通過基因技術找到缺陷基因,更精確地對症下藥,讓治療更個人化、更有效。親戚家人有抑鬱症、躁鬱症病史的需要格外注意,儘早發現。

抑鬱症會遺傳嗎? - 心理

2. 部分大腦區域異常:

近年來逐漸成熟的腦成像技術(PET, SPECT, fMRI)讓我們認識到以下大腦區域和抑鬱症比較相關:杏仁核、丘腦、海馬體。這些區域的異常與不同類型的抑鬱症有著相關性。部分腦區異常簡單來說應該跟兩方面因素有關:大腦本身的結構和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有些異常跟部分腦區的病變、死亡、再生障礙有關,有些異常則跟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和信息傳遞有關。前者的一個例子是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海馬體比較小。研究人員認為這和壓力有關,因為壓力大會抑制海馬體內神經元的再生。而抗抑鬱藥物不僅可以提高腦內相關神經遞質濃度,還可以促進海馬體神經元再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抗抑鬱葯一般需要幾周時間才能生效,因為神經元的再生和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後者詳見下面關於神經遞質的討論。

近年來對相關的研究的投入逐漸加大,隨著神經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突破性發現還是很有希望的。

目前關於抑鬱症腦機制的研究有哪些最新進展? - 心理學

3. 神經遞質

大腦中一些重要的神經遞質(比如5-羥色胺)代謝失衡或濃度過低會影響神經信號傳導和大腦部分區域正常功能,從而導致抑鬱,而神經遞質再吸收抑製劑可以緩解或治療抑鬱症。但部分作用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正常情況下,神經電信號沿著軸突傳導至軸突末端時,軸突末端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遞質,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吸收神經遞質之後,繼續將神經信號傳導下去,同時釋放了神經遞質的神經元把神經遞質再吸收。

但可能出現一些異常狀況:

  • 神經元對一些神經遞質過於敏感或缺乏敏感,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遞和強度。

  • 軸突末端釋放的神經遞質不夠,影響信號接收。

  • 軸突末端的再吸收作用發生過早或過強,導致下一個神經元完全接收到信號之前就把大量神經遞質再吸收了。

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抑鬱症的原因。

與抑鬱症相關的神經遞質的種類:

1. 乙醯膽鹼:跟記憶和學習相關

2. 5-羥色胺:調控睡眠、食慾、心情和疼痛抑制。

3. 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血管,使血壓升高。可能導致焦慮,也與獎勵和激勵機制相關。

4. 多巴胺:與運動相關,影響獎勵、激勵機制和行動力。多巴胺傳遞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幻覺幻想或藥物毒品濫用。

5. 谷氨酸: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濃度過高可能會傷害神經元。與躁鬱症和精神分裂有關。

6. γ-氨基丁酸: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幫助消除焦慮。

4. 壓力:

壓力是誘發抑鬱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長期壓力和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都能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導致抑鬱症,雖然每個人由於基因和經歷不同,對壓力的敏感程度會有些差異。

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構成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參與控制應激反應和調節許多身體活動。當面臨壓力時,下丘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刺激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從而觸發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加倍警覺,同時也影響大腦皮質、杏仁核、腦幹中神經遞質的濃度。正常情況下,在危險或壓力過去之後,戰鬥或逃跑反應會自動關閉,各種激素濃度恢復正常。但在一些情況下,戰鬥或逃跑反應過於頻繁地觸發,或相關激素濃度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導致包括抑鬱症的許多健康問題的產生。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體內一般有較高的CRH濃度,而當用抗抑鬱葯或其他療法降低CRH濃度後,抑鬱癥狀也得到了緩解。

幼年的創傷經歷也與抑鬱症有關。幼年喪父喪母、父母離異、被父母虐待拋棄等造成的心理創傷和壓力都可能在日後以抑鬱症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往往這種抑鬱症埋得很深,完全處於潛意識中,患者自己很難注意到也很難控制,且抑鬱癥狀很容易被類似的創傷事件所激發。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小猴子跟他們的母親隔離開,小猴子先是憤怒,然後絕望,然後變得冷漠和自我孤立。它們的HPA軸長期興奮,CRH分泌長期偏高。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幼年時期受到過虐待的女性會有較高的ACTH和皮質醇濃度,導致她們容易緊張焦慮和抑鬱。由於幼年時的大腦還在生長過程中,幼年的創傷能在化學甚至細胞層面改變人的大腦:長期性改變神經遞質的分泌和調節,甚至阻礙神經元生長和腦部發育。

當然壓力也跟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年齡、性別、性取向、種族、工作環境、居住環境等等都會影響壓力的類型和程度,也會進一步影響尋求幫助和治療的可能性。

會有特定的職業加重抑鬱者患者的病情嗎?如果抑鬱症患者的職業發展受到影響,該如何調整? - 心理諮詢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 心理學

5. 其他病症或藥物影響:

10% -15% 的抑鬱症與其他病症或服用藥物有關。甲狀腺機能低下(例如缺碘)就可能導致疲勞和抑鬱。將近一半的心臟病倖存者有不同程度抑鬱症,而這又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的康復。

以下病症也與抑鬱症有一定關聯:

  • 退行性神經疾病:多發硬化症、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亨廷頓舞蹈症等。

  • 中風

  • 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12

  • 各類內分泌紊亂:甲狀旁腺、腎上腺等異常

  • 免疫系統疾病:紅斑狼瘡等

  • 其他病毒性疾病或炎症:單核白血球增多症、梅毒、艾滋病等

  • 癌症

  • 勃起功能障礙

但搞清楚到底是這些病症先於抑鬱症還是抑鬱症先於這些病症出現很重要。醫生往往需要考慮病人的病史並進行各類檢測。抑鬱症可能是這些病症導致的,但也可能是獨立存在的。

抑鬱症也可能是一些藥物的副作用,比如一些固醇類藥物和降血壓葯。所以一定要告知醫生自己最近服用過或正在服用什麼藥物,包括服用的劑量和頻率。

6. 作息和生物鐘失調:

人的生物鐘(包括提問、血壓和激素分泌的節律性變化)主要是由視交叉上核控制的,受光照和褪黑素(在黑暗環境中由松果體分泌)的影響。當人的睡眠作息周期與外界光照周期不吻合,褪黑素的分泌就會受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後果,包括抑鬱症。

抑鬱的生理學基礎是什麼,為什麼人類會演化出這樣的生理機制? - 心理學

戒煙會導致抑鬱么? - 抑鬱症

六、診斷:

醫生會首先通過一系列的問答和觀察初步判斷是否有抑鬱症癥狀,然後通過一系列測試排除病毒和其他疾病、藥物影響的可能。如果無法確診,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其他檢驗和進行更詳細的心理評估。另外,由於患者本人有時並不會注意到自己的癥狀和改變,醫生也會詢問他們身邊的人,所以前往諮詢時最好能讓親近的人陪同。

七、治療:

抑鬱症能完全治癒嗎?有哪些有效方法? - 健康

抑鬱症患者可能自愈嗎? - 心理學

如果抑鬱症患者靠自己的努力恢復健康,他的心理素質是否會因此增強? - 心理疾病

醫學模式與心理模式下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各有怎樣的優點與局限? - 心理學

國內的精神科治療是否值得抑鬱症患者信任? - 心理

1. 藥物治療:

抗抑鬱葯已經有好幾代了,總體趨勢是作用對象越來越具體有針對性,副作用越來越小。總的來說作用的原理是影響相關神經遞質(尤其是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的代謝,提高或降低他們的濃度。

抗抑鬱葯一般都很有效,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藥物一般要4-6周才能完全產生效果,所以必須耐心和堅持。但一些抑鬱症患者恰恰缺乏耐心和持久,所以需要有人監督和鼓勵他們按時服藥。

  • 重度抑鬱症患者有可能會濫用藥物,導致嚴重的後果,所以需要有人幫助保管藥品,監督服藥過程。

  • 即使感覺有所好轉,也要繼續按時按量服用,防止複發。只有醫生讓你停葯才停。有些持久性抑鬱症患者可能需要長期服藥。

  • 對於有些患者,可能只有一些抗抑鬱葯有效果,而其他一些葯無效。所以醫生建議換藥也是有可能的,要耐心有信心。

  • 有時如果有併發症(焦慮症等)時,醫生也會讓患者同時服用兩種葯。但不能自己擅自服用,其他病症的葯也不能替代抗抑鬱葯。

  • 抗抑鬱藥物的副作用整體來說很小,但對兒童、青少年和24歲以下的年輕人的副作用相對大一些,例如會增加他們產生自殺相關想法的比例(從2%到4%),因此需要有人監督服藥。

抗抑鬱葯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但藥物的種類也很多,更新換代也快,副作用也是存在的,所以請務必遵醫囑,經常複查。

一些抗抑鬱的藥物為什麼會導致有自殺傾向,什麼原理? - 醫學

抑鬱症用藥怎麼都帶有不良反應?為什麼說明書上沒有說明治療機理? - 醫學

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輕-中度抑鬱症效果相對較好,但重度抑鬱則必須輔以藥物等治療手段。

常見的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關係療法(IPT)。前者主要幫助患者重構負面思維模式,建立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正面和現實的解讀,找到抑鬱的觸發因素,並改變有害的行為模式。後者主要幫助患者理解和處理比較複雜矛盾的人際關係。

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抑鬱症醫師? - 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在抑鬱症的治療中通常能夠起到哪些作用? - 心理學

3. 電痙攣療法和其他大腦刺激療法:

如果其他治療手段都基本無效,且癥狀比較嚴重,則可能會考慮電痙攣療法。與早年的電擊療法不同,近年來改進完善後的電痙攣療法相對更安全可控,但一般還是以藥物和心理治療優先。

抑鬱症的癥狀和病理因人而異,所以對應的治療也很多樣化。另外,抑鬱症複發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一定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堅持服藥和治療。如果發現複發,不要過分自信根據以前的經驗自己處理,還是要去看醫生。

八、我身邊的人患抑鬱症了我應該怎麼辦:

  • 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讓他們去看醫生,進行治療,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裡不斷地監督和鼓勵他們,並在治療過程不順利的情況下保持樂觀,嘗試其他的治療方式。

  • 提供心理支持、理解、耐心、激勵。

  • 和他們交談,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傾聽,哪怕你不一定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 不要否定、貶低、反駁、嘲諷他們的任何話,但可以適當地指明現實和希望。

  • 不要忽視任何自殺傾向或關於自殺的言論,及時向醫生或專業人士彙報。

  • 如果覺得他們有自殺傾向,則不能讓他們獨處,要定時確認他們的狀況,隨便聊幾句就行,但也別讓他們覺得你過分關注他們。

  • 有過自殺嘗試但未成功的人很有可能再次嘗試。有過自殺嘗試的人再次自殺的幾率比普通人高40倍。往往親友覺得自殺者活下來了或者在最後一刻反悔、求生了說明他們「想通了」,但可惜一般不是這樣。

  • 警惕「安排後事」性質的行為,比如解決財務問題、給平時不聯繫的親友打電話等等。這時他們看起來會很像是正在康復或是完全健康了,但這很可能只是他們終於決定了自殺之後心理放鬆的體現。所以整個治療過程中都要時刻保持警惕。

  • 不要避諱關於自殺的話題,要與抑鬱症患者共同直視問題。

  • 邀請他們參與室外活動:散步、郊遊、體育運動等。他們很可能會拒絕,但你可以反覆嘗試,但也不要逼他們或讓他們參與對抗性或可能增加他們心理壓力的活動。

  • 幫助他們跟醫生聯繫、去醫院等。

  • 定期提醒他們抑鬱症是完全可治癒的,只需要耐心和配合。

抑鬱症患者家屬應該如何調整情緒以避免出現情緒枯竭? - 心理學

如何對待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重度抑鬱症病人? - 心理學

如何辨別抑鬱症患者的求救信號? - 心理學

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得了抑鬱症的朋友重新面對生活? - 心理學

九、我自己患抑鬱症了該怎麼辦:

  • 首先需要意識到並承認自己可能患了抑鬱症,不要覺得這是丟人的,接近2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這完全不是你的錯。

  • 抑鬱症是需要治療的,也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但如果一直拖著不治療,很難自愈,且很容易惡化。

  • 儘快就醫,與醫生坦誠交流,幫助醫生正確診斷。

  • 配合治療,按時按量服藥或接受治療,定期複查。

  • 多進行一些活動或運動:看電影、體育等,重新嘗試一些你曾經喜歡的活動。

  • 給自己設定符合實際的目標。

  • 把大事分成幾件小事做,優先完成其中一些,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

  • 嘗試進行最簡單的社交,向你最信任的親友傾訴你的任何感受和想法。不要孤立自己,讓別人幫助你。

  • 癥狀不可能瞬間解除,而是逐漸消退的。一般在治療期間,食慾和睡眠的改善會早於心理狀況的好轉。

  • 在抑鬱期間盡量不要逼自己做重大的決定(結婚、離婚、找工作等)。如果要做決定,可以讓了解你的親友幫你做參考。

  • 不斷學習和了解抑鬱症相關知識。

  • 如果有自殺傾向,則不要獨處,給醫生打電話,給親友打電話,甚至打911也行。

@花火 :國內外的國情不一樣,美國患者撥打911,可以轉去給相關的危機干預機構。在國內患者適合撥打危機干預中心的熱線,打去110沒多大用處。見到陌生人有自殺行為可撥打110求助,已經受傷的話加撥120。具體請參考 醫療及公益方面的資源 - 尋路 - 知乎專欄,裡面列了一些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資源。)

如果親友無法理解或接受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的處境? - 心理學

面對如此昂貴的心理諮詢費用,抑鬱症患者應該何去何從? - 心理疾病

抑鬱症患者在遇到就業歧視時,有哪些維權方式? - 法律諮詢

現在是冬天,本來就是一些季節性抑鬱症高發期,又是各類考試、年終考核、年終結算等壓力事件非常密集的時期,再加上天冷大家出門少了,見面也少了,原本那些對發現和治療抑鬱症有利的人際互動和社會支持可能也減少了。接下來有元旦、春節、寒假,希望大家能借這些機會多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少發些模板簡訊和無意義的朋友圈,多打打電話,串串門,聚聚會。不僅要say,更要talk,不只是hear,還要listen。關心一下身邊那些最近壓力較大、較少社交、可能有抑鬱症癥狀的人,這樣說不定你就能發現和幫助某個受到抑鬱症困擾的朋友,也能給別人幫助你的機會。

參考資料:

NIMH · Depression

NIMH · Depression

NIMH · Major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What causes depression?

世界衛生組織

Depression Statistics: Unhappiness by the Numbers [INFOGRAPHIC]

Screening tests (並不能替代更專業和正規的測試):

Whats My M3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Tools

Depression Test, Am I Depressed?

這裡有一個抑鬱症患者畫的漫畫,告訴大家得了抑鬱症大概是種怎樣的感受。網上流傳比較廣,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更了解和體諒抑鬱症病人:

My fish are dead

Hyperbole and a Half: Depression Part Two


推薦閱讀:

讓別人理性思考會讓你最終成為一隻公雞
總喜歡對一些問題死鑽牛角尖痛苦的想死,怎麼辦?

TAG:科普 | 抑郁症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