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刃體系及中國古代神兵之「鑌鐵」「百鍊鋼」
其實這也是我書稿的一部份。鑒於在知乎看見很多人分不清楚冶煉和鍛造的概念,也不清楚大馬士革花紋鋼到底是什麼,就先貼上來做個普及。圖片因在另一城市的家中電腦里,無法貼了,等過陣回那邊了再補吧。大家將就看先。
一,世界三大名刃還是四大名刃?
想要真正了解一種刀,必須先了解它的製造工藝。
從製造角度出發,刀劍製造及收藏界一直以來都有世界三大名刃之說,有關這三大名刃的論述也很多,因為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日本刀,故在此只簡略地做個大致介紹,以便讓大家對全局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對一些我認為需要強調和澄清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目前的世界三大名刃,指的是大馬士革花紋鋼刀劍系、日本刀系和馬來克力士刀劍系。
這三種制刀劍體系,基本代表了古代在刀劍製造上的幾種主要製造工藝,應該說其劃分還算是比較合理的。
不過在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有相當多的人將大馬士革鋼等同於印度烏茲鋼。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這兩者雖然同是花紋鋼產品,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故即使烏茲鋼冶煉在十七世紀前後已經滅絕,但從收藏角度看,我以為大馬士革體系中必須要分出一支來,即用印度烏茲鋼所製造的烏茲刀劍。
所以嚴格地說,應該是印度烏茲刀劍、大馬士革花紋鋼刀劍、日本刀和馬來克力士刀劍這世界四大名刃才對,而不是三大名刃。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中國古兵器為什麼不在其中?
對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因為中國自秦漢隋唐以後的古兵器,沒有足夠的文化內涵也沒有足夠的技藝傳承,更沒有完整的自身文化及工藝體系,確實沒資格躋身於世界名刃的行列。
鑌鐵——梁山好漢武松的「雪花鑌鐵刀」
在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傳》里,「鑌鐵」之名曾頻頻出現。
如行者武松最後使用的兵器,乃是兩口「雪花鑌鐵戒刀」。小說里講這兩口刀乃是「鑌鐵打的,非一日之功」,到了半夜裡便會自行嘯響,端的是通靈寶刀。另有那花和尚魯智深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禪杖,小李廣花榮和撲天雕李應的點鋼槍,也俱是用鑌鐵打造。
除兵器之外,小說里一些要緊人物身上更有些青霜鑌鐵盔、連環鑌鐵鎧之類的器具。由此可見,這用來打造寶刀、禪杖的鑌鐵,在《水滸傳》作者的心目中,乃是一樣製取神兵利器和盔甲的好物事。
那麼這個「鑌鐵」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鋼材呢?
想搞清楚這事,我們還得從印度說起。
在印度的烏茲地區,自古就出產一種以其產地而命名的「烏茲鋼」,這是當時製造刀劍的頂級用鋼之一。用這種鋼材鑄造的刀劍,通過特殊處理後,表面會顯現一種自然形成的特殊花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穆罕默德天梯」紋等,那是一種相當細密、類似階梯狀的花紋。
烏茲鋼在分類上,屬於花紋鋼中的鑄造型花紋鋼,它是坩堝冶煉的結果。
坩堝冶煉,是指將鐵礦和木炭等燃料一起放在坩堝中,然後加溫使礦石還原為鐵,最後得到相對純凈的鋼鐵製品的一種冶煉方式。
這種冶煉方式,其實在我國早已有之,最少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中期就已經出現,而且各方面技術的發展都已十分成熟。
1979年,在我國洛陽出土了十一隻漢代冶煉坩堝,其中一隻坩堝中尚附著一塊鋼料,這是我國到目前為止唯一發現的古代坩堝鍊鋼的器具和製成品實物,可謂彌足珍貴。正是從這些坩堝和那塊成品坩堝鋼中,學者們獲取了一些極其珍貴的資料及數據。
根據學者們的檢測得知,這十一隻坩堝成分中的三氧化鋁和含碳量都很高,顯然是有意為之。這種坩堝的耐火度和熱穩定性都相當好,經過檢測,其耐火度為1580 -1610℃,由於鐵礦石的純度較低,因此其完全熔化溫度要低於純鐵,據對坩堝內附著鋼樣品檢測和測算,當時礦石的熔點約低於1470℃,即使是純鐵,其融化溫度也只有1535℃,因此無論從哪方面看,這種坩堝都完全符合鋼鐵冶煉要求(1)。
這說明我國古代工匠對一些稀有金屬的認識及提煉達到了一個相當高度,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耐高溫冶煉用的坩堝製造技術,並且對各種不同金屬及純度不一的金屬熔點有著深刻地了解。
與印度烏茲鋼有所不同的是,從耐火度看,我國這種坩堝可以冶煉出全液態的坩堝鋼,而印度烏茲鋼實則是一種半融化狀態的鋼,即膠狀的坩堝冶鍊鋼。刨去原材料特殊這一點,單純就技術上看,印度坩堝煉法的難度顯然低於我國全液態坩堝鋼。另外,同樣的全液態坩堝鋼,在歐洲的出現則是在很久之後的公元1740年。
我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那時掌握的冶煉及耐火技術,哪怕在現在看來也是十分高超的,而且此後一直到漢唐時期,在冶煉和鍛造技術上,全世界都無人可以望中國之項背。
但是,這種坩堝冶煉法由於產量不高技術又相對比較複雜,無法跟上中國古代大規模用鋼的需求,尤其當灌鋼法出現後,更是無用武之地,因此在漢代以後被逐漸淘汰,早已消失不傳,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又從印度及中東地區有所傳入。
據王子今先生在《「鑌鐵」和張騫西行的動機》一文中的論證,印度坩堝冶煉法最早可能傳入的時間,約在我國的北魏時期,途徑則是自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進入我國,這種鋼材的名字在當時波斯地區的發音為「班奈」,至我國遂將其音譯為「鑌鐵」(此說似尚可商榷),而完整地引入該技術併產業化生產則應該以《元史·選舉志》中記載的「鑌鐵局,秩從八品大使一員,掌鑌鐵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這一舉動為標誌。
話說回來,這種鑌鐵冶煉使用的顯然已不是我國漢代的液態坩堝冶煉法了,而是源自印度的半液態坩堝冶煉法。另外,這個元代的「鑌鐵局」其實也不負責實際製造,只是當時政府管理「色人」,也就是西域鐵匠的一個機構而已。因此從文獻資料和出土實物兩方面看,我們都沒有非常確鑿的證據來表明中原地區曾有大規模製造鑌鐵的現象,無論是官造還是民造,都沒有。這種兵器原材料的製造,當時應該主要掌握在西域人手中,也因此用鑌鐵製造的武器價值昂貴,多被視為神兵利器。
不過就中國歷代的軍備狀況而言,這種製造困難又價值不菲的材料,確實不適合用來大規模裝備部隊。中國的常備軍不比歐洲諸公國和日本,其數量動轍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故而在中國,「鑌鐵」製品更多的是包含身份或等級標誌意義在內的一種物料,或者也可說是一種觀賞意義大於實用價值的奢侈品材料,這點從唐代一則記錄中就可以看出來。
近年來逐漸廣為人知的日本《大谷文書集成》里,有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時的一份刀具價格表,其內容為:
鑌橫刀壹口鍮石鉸 上直錢貳阡伍佰文 次貳阡文 下壹阡捌佰文
鋼橫刀壹口白鐵鉸 上直錢玖佰文 次捌佰文 下柒伯文
天寶年(公元742——756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在著名的「開元盛世」之後,當時的唐帝國還是比較強盛的,其鑄造的「開元通寶」在此後使用時間極長,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通用貨幣。目前我們對唐代度量衡制度中的容量單位了解一直不明,因此這個價格比照只能以當時米價來計算。
當時從軍的成年男子,一年需要的口糧大約為七石二斗(1)。而開元、天寶時期年景正常時,關中的米價大約為10~15文一斗,也就是說,一名從軍成男子一年所需要的口糧錢為720~1080文,這大約等於一把上等國產鋼橫刀的價格。而使用進口鑌鐵製造的上等橫刀,其價格則高達兩貫半,約等於一個成年男子兩、三年的口糧錢。
從以上計算可以知道,這鑌鐵顯然是種貴重材料,其價格兩、三倍於國產鋼材,也因此成了小說家們筆下神兵利器的製造原料。
傳說中的「百鍊鋼」
中國除了鑌鐵這一制兵原料外,還有一樣頻頻出現在各種典籍和小說及民間傳說里的材料,那就是「百鍊鋼」。
在這裡我想先強調和澄清一個極其常見的錯誤,那就是「冶煉」和「鍛造」的區別。
很多人雖然知道這兩個詞的含義和區別,但在使用中卻還是會經常把這兩詞的含義搞混。我們知道,「冶煉」是指煉製礦石,也是將礦石還原為純度比較高的材料的過程,譬如煉鐵、鍊鋼。而「鍛造」則是在獲得了純度比較高的材料以後,對其進行鍛打的再次加工,最終將其打造成我們需要的器物,譬如將經過冶煉獲得的比較純凈的鋼鐵材料鍛造成刀具。
如上文所說的鑌鐵,當然是一種冶煉產品了。而另一種在我國古代經常被說到的「百鍊鋼」,這名字中雖然有個「煉」字,但卻是鍛造出來的產品,並不是冶煉得到的產品。所謂的「百鍊鋼」刀,乃是指用冶煉得到的鋼鐵料,經過一定次數的摺疊鍛造製成的刀具,而不是用一種冶煉出來的叫「百鍊鋼」的材料製造出來的刀具,因此其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百鍊」鋼刀。
冶煉和鍛造,是目的和方式都完全不一樣的兩個階段,這是在研究古代冷兵器時必須要搞清楚的兩個概念,也是相當重要的兩個概念。
關於「百鍊」鋼,三國時曹丕在《典論》中的「劍銘」一文里有如此說:「余好擊劍,善以短乘長。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錬之,至於百辟,其始成也。以為寶器九,劍三……刀三……匕首二……露陌刀一……」而《北堂書鈔》中也有引曹操《內誡令》曰:「往歲作百辟刀五枚,吾聞百鍊利器,辟不祥,懾伏姦宄者也。」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則記載蜀主劉備曾命「蒲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煉,柄中通之,兼有二字。」陳琳的《武軍賦》云:「鎧則東胡厥鞏,百鍊精鋼。」傅玄《正都賦》則有「苗山之鋌,鑄以為劍,百辟文身,質美銘鑒」等等,不一而足。
另外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都有大量製造「百鍊」刀劍列裝其部隊的記載。
就目前筆者所知的範圍內,與「百鍊」鋼刀劍有關又有明確稱呼的存世品,世界上共有六口。其中兩口在我國,四口在日本。
存於日本的四口刀劍中,一口為我國漢代環首刀,一口為朝鮮所造之刀。餘下兩口中的一口出土於熊本縣船山古墓,其上有錯銀銘文和圖案,稱「八十湅」,據考可能為公元五世紀產品;還有一口為日本本土造的「稻佐山鐵劍」,也稱「辛亥鐵劍」,其刃身表、里有銘文合計115字,銘文內容表明其為公元471年所造之物,並稱此刀為「百練利刀」。後兩口的其餘信息不詳。
圖:日本埼玉縣出土的「稻佐山鐵劍」,也稱「辛亥鐵劍」。
另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羅振玉先生《貞松堂集古遺文》一書中,曾提及我國尚有三口「三十湅」的錯金書刀存世,均為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年間之物,其中一件的銘文為:「
永元十六年 廣漢郡工官卅湅□□□□□□□□□史成長荊守丞熹主
遺憾的是,我一直未能獲知這三口刀的實物現存何處之信息,不知其尚在否,故只能暫錄其名於此,不敢貿然將其歸為存世品。
我國的現存的兩口刀劍中,其一為1978年江蘇徐州出土的東漢鋼劍,莖上有錯金隸書銘文:
建初二年 蜀郡西工官王愔 造五十湅□□□孫劍□
此刀莖另一面有陰刻銘文曰:「直千五百」。另外一口則是1974年在山東蒼山出土的東漢鋼刀,刀身上有錯金隸書銘文:
永初六年五月丙午 造卅湅大刀 吉羊宜子孫
此兩口都是東漢之物,建初二年和永初六年分別為公元77年和112年。
在日本的三口刀中,其中的漢環首刀出土於奈良縣,為漢中平年間(公元184——188年)所造,刀身的錯金銘文為:
中平□□□五月丙午 造作支刀百煉清鋼上應星宿 下辟□□
另一口朝鮮刀,實際是供奉器,不是實用器物,其形狀如竹枝,有七個分叉,故名為「七支刀」。
此刀造於東晉廢帝泰和四年(公元369 年),據記載,為中國賜朝鮮刀的複製品。當時的百濟欲征服朝鮮半島西南的馬韓部,但百濟主力正在西北與強敵高句麗爭奪帶方地區,因此對西南部無法動用重兵,所以聯合日本一起出兵。經百濟和日本的聯合作戰,朝鮮半島西南部終於歸百濟所有。為了紀念此次戰役,百濟王世子遂造此「七支刀」贈於日本。刀上銘文有表、里兩處,其銘文如下:
表銘: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 丙午正陽 造百練銕七支刀 生辟百兵 宜供候王□□□作
里銘:先世以來 未有此刀 百滋(濟)王世子 奇生聖音(普) 故為倭王旨造 傳示後世
至此,目前所知與「百鍊」有關的兵器,已基本羅列完畢。下面我們根據這些實物以及古文獻,來探討一下這個「百鍊」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百鍊」這個概念,學者們歷來爭議甚多,最大的分歧之處在於 「百鍊」這個詞到底是實指製造過程中某些方法或數量,還是僅僅為一種稱呼複數的文學修辭手法。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上文中曹氏父子及傅玄都提到的「百辟」說起。
「辟」字,據孫機先生於1990年《文物》雜誌上發表的考據文所言,當是「襞」字假借,「襞」字之本義為摺疊,如「襞積」等。
至於「錬」字,原本當為「(氵柬攵)」字,東漢以後多寫為「煉」「鍊」,王筠有曰:「煉、鍊同字」,後來則都寫成了「煉」。
而《說文》解「(氵柬攵)」字時又道:「(氵柬攵),辟(氵柬攵)鐵也」。所謂「辟(氵柬攵)」,就是摺疊以火鍛之,「辟(氵柬攵)鐵」即取鐵摺疊然後加熱鍛打之意。而「湅」字又為「(氵柬攵)」之簡,是以煉、鍊、湅三字,實本為一義。
因此如果單從「煉」字原本的字義上看,所謂的「百鍊」,其義就是多次摺疊鍛造,這一點是沒什麼問題的。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這個「百」字到底是一種複數稱呼的修辭手法,還是實指的數字了。
而這一點,我們可從科研數據中去求證。
我國考古研究人員曾分別對徐州和蒼山的那兩把漢代刀劍做了顯微檢測,發現其斷面均有明顯的分層。尤其是「卅湅」刀,科研人員採用了「雙盲」原則進行觀察,即由兩組人員分別進行顯微觀察,其中一組人員事先不知道其觀察目的和刀劍銘文。最後的結果是在百倍顯微鏡下,「卅湅」刀觀察到的雙盲數據分別為31層、31層弱、25層;而「五十湅」劍觀察到層數,是中心有15層,兩面各20層,合計55層,兩者都相當其吻合或接近其標稱的「卅湅」和「五十湅」(1)。
(1)李眾:《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鋼鐵冶煉技術發展與探討》,《考古學報》1972年第2期,北京。韓汝玢、柯俊:《中國古代的百鍊鋼》,《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
由此可知,這兩把刀劍的摺疊層數,與其上「卅湅」、「五十湅」的銘文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觀察對象是一柄,那麼有可能這是個巧合,但從兩柄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銘文的器物上觀察到的數據,都與其上銘文標稱之數字吻合,那就不太可能是一種巧合了。曹丕說「精而鍊之,至於百辟」,此當為本義,而曹操所謂「往歲作百辟刀五枚,吾聞百鍊利器,辟不祥」云云,又可見其時「百辟」與「百鍊」本為一義,故「百鍊」最初的本義就應該是指刀劍本身的實際摺疊層數,是一種實指標稱。曹氏父子這兩段文字,尤其是曹操之語,對這一概念的澄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故所謂的「百鍊」鋼刀劍,應該就是指經摺疊鍛造得到的有百層左右摺疊層數的鋼刀劍。其中的數字如「卅湅」「五十湅」「八十湅」「百湅」等,最初都是標示產品規格的具體計量單位,如「卅湅」就是有大約三十層的摺疊,「五十湅」則為大約五十層摺疊,「百湅」自當是百層左右的摺疊了。至於這其中出現的輕微誤差,是因摺疊層數是直接由摺疊次數得到的,而摺疊次數又要受原材料含碳量的限制。在我國古代並無任何檢測含碳量的精確手段,因此想得到理想的產品,最多只能通過選擇大致符合摺疊次數要求的含碳量原材料這一手段來實現,所以其摺疊次數必然無法做到異常精確,而且層數的產生還和摺疊過程的手法有關。另外,文物本身經多年的鏽蝕和損壞,外加目測中的不確定性,都是產生誤差的因素,故有一定程度的正負誤差是正常的。
又,日本方面有部分學者如新日鐵研究所的石井昌國氏,從炒鋼法冶煉產品和鍛造等技術角度考慮,以我國徐州和山東的「卅湅」、「五十湅」兩柄刀劍的含碳量差異為佐證,認為「卅湅」「五十湅」「八十湅」「百湅」等稱呼是表示摺疊次數,以此區分產品含碳量,是鋼品質高低的一種標稱。但這一推論如與我國考古研究人員觀察得到數據相比,顯然存在一定理解上的謬誤。實際上,目前我們知道在現在傳統日本刀的製造中,其摺疊次數正常的也就十三到十八次,從這一點也可以間接證明石井昌國的論點是有所謬誤的。
蓋因摺疊層數多少,當然會直接關係到脫碳程度,在原材料接近的前提下,摺疊鍛造層數多的必然含碳量就低,這是一常識性的認識,因此僅以含碳量差異為依據做此斷論,並不可靠。另外,如果摺疊次數如此之多的話,那麼勢必造成因脫碳嚴重而降低硬度,這對刀劍製品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且如果「卅湅」「五十湅」是標識摺疊次數的話,因摺疊鍛造的次數和層數的對應關係是以2的N次方這樣的方式遞增的,因此只要10次摺疊其層數就將達到1024層,這顯然與我國研究人員得到的數據差距巨大,無法支持其觀點,故此推論有所謬誤。
從我國包括日本在內的出土實物和各種記載來看,我們還可以發現,自東漢代起「百辟」「百鍊」兩詞才開始出現,尤其在魏、晉及五胡十六國時期更是出現得比較頻繁和集中。而從大量考古研究成果看,鋼鐵經多次摺疊鍛造出優質鋼刀劍這一技術,基本可以斷定其成熟和推廣階段是在漢代,多次摺疊鍛造的鋼刀劍實物發現在這一時間段也相當集中。而此前所發現的鋼鐵刀劍,大多是以直接自礦石獲得的塊煉鐵產品製成,因此雖然也可進行摺疊鍛造,但由於材料性能所限,摺疊次數相當有限,如燕下都的戰國末期鐵劍等。事實上,大量漢代之前出土的鋼鐵刀劍實物,大多為鑄鐵滲碳,很少見有摺疊鍛造的,這與當時製造鋼鐵刀劍的原材料是直接自礦石獲得的產品有關,也就是和冶煉法有關。
但至遲從西漢後期起,我國開始使用生鐵以「炒鋼法」來獲取鋼鐵原料,逐漸淘汰了之前直接自礦石獲得的塊煉鐵產品,到東漢已普遍開始以這種炒鋼產品來製造刀劍,而東漢晚期到魏晉更是開始出現了灌鋼法。這一原料生產技術上的進步,使得刀劍製造中的多次摺疊鍛造技術成為可能並迅速發展起來,刀劍的質地和性能、摺疊鍛造的次數和層數都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前文提及的這些漢代鋼刀劍,就是最有力的實物例證。
另外從摺疊層數及器物年代看,前文提及的產於公元77年、112年及89——105年之間的五柄刀劍,均為「卅湅」和「五十湅」產品;而到了公元184——188年和369年,出現的則是兩柄「百湅」產品,雖然這個數據不能滿足統計學意義上的有效數據要求,但摺疊層數明顯增加這一現象,卻讓我們至少有了做如下推斷的餘地:隨著鋼鐵原材料生產技術的提高,刀劍產品的摺疊鍛造技術也隨之迅速提高,並且開始逐漸穩定成型為一個有著一定技術參數的固定體系,這就是所謂的「百鍊」鋼刀劍製造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斷定,多次摺疊鍛造這種刀劍製造技術,雖然自戰國末就有出現,但卻是在漢代、尤其是在魏晉時期成熟並得到大規模推廣的,以這種技術製造的產品是當時精良兵器的代表,所以那時的人們大多都知道其本來含義,不會錯用其義。如陳琳《武軍賦》中的「鎧則東胡厥鞏,百鍊精鋼」這一說法就沒有問題,因為他的意思是說此鎧乃是用「百鍊精鋼」製成,所以品質優良。
至於曹丕《典論》中說其「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錬之,至於百辟」,則不但指出了此種多次摺疊鍛造技術是當時國之良工使用的先進技術,同時也非常明確地說出了「百辟」和「錬」的本義。即在製造這批刀劍時,其「精而錬之」的程度,甚至到達了「百辟」之多,也就是達到了摺疊百層的程度。這是目前我所知的對當時刀劍製造技術最嚴謹也最符合「百鍊」這一稱呼本來含義的歷史文獻詮釋。
另外,曹丕本人自小師從當時的劍法名家史阿,擅長劍術,武藝十分精強(此點可參見拙著《史說新語》中論曹丕文一篇),且喜名劍良刃,《三國志》里還有記載他向政治對手、弟弟曹植的智囊楊修索要好劍一事。而《典論》里的這段記載,說的也是他命人為自己打造九把精兵之事,從文中內容看,他應相當熟悉刀劍製造過程,故記載內容嚴謹、明確。因此曹丕這段文字,對我國古代刀劍製造技術的考證,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
而我們再從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那把「五十湅」劍「直千五百」的價格來看,還可以發現其當時的市值相當高。漢代有明確價格記載又與此時間段最接近的,是與建初年號相接的漢明帝(公元28——75年)時期,史料記載當時一斛粟值三十錢,以此價格計算,則一千五百錢足可買五十斛粟。按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一書中論證的計量單位換算過來的話,五十斛約等於現在的六百七十五千克,相當於四個人一年的口糧有餘。「五十湅」已經要如此價格,如果是「八十湅」「百湅」,我相信價值會更高,而且從其所需要的技術和生產成本考慮,其價格不太可能是等比增長,應該是成倍上漲。由此可見,使用多次摺疊鍛造技術製造的「百鍊」鋼刀劍,在漢代的價格相當高,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這一點,也可支持我之前說的多次摺疊鍛造的兵器在當時是先進良兵的這一觀點。
至於後世對「百鍊」這一稱謂的分歧,我以為一是因多次摺疊鍛造技術在魏晉以後已成為刀劍製造的常規程序,所以這個過程逐漸被人們漠視和忽略;二則由於後世文人多不通冶煉和鍛造技術,對「百辟」「百鍊」等稱謂開始望文生義,以至遺其最初之本義,僅知道這是指質地和性能都很好的兵器,於是便將「百鍊」當成一種文學修辭手法來使用,此為不知其所以然,不知「百鍊」一詞最初是製造技術過程中一個數值的實指而產生的誤解。
印度:瑰麗的烏茲寶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印度的烏茲鋼兵器。
在印度,由於烏茲地區特殊的礦石開採量限制,使得坩堝煉製的烏茲鋼基本只被用來製造高檔兵器,所以此種半液態坩堝冶煉技術反而得以傳承綿延了很長時間,一直到烏茲地區特有的鐵礦被開採殆盡後,這種特殊的冶煉技術才漸漸沒落,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左右,終於也成為了千古絕唱。
烏茲地區特有的這種坩堝冶鍊鋼,在類別上屬於鑄造型花紋鋼,它是直接自冶煉得到的結果,所以無論是從冶煉方式還是其性能和成分,還有製造刀劍成品所需要的鍛造方式看,都與後來歐洲大馬士革鋼這種將幾種含碳量不同的鋼材以摺疊鍛打手法焊合而成的焊接型花紋鋼,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烏茲鋼和大馬士革鋼,雖然同為花紋鋼,但卻是從冶煉方式及成分、性能都完全不同的兩種鋼材,一為鑄造型花紋鋼,一為焊接型花紋鋼,兩者唯一一致的,是它們最後都是能在成品上顯現特殊花紋的花紋鋼而已。
由於烏茲鋼原材料在17世紀左右被采完,所以此後已無法打造出傳統意義上的「烏茲」刀劍,之後盛行於歐洲以摺疊鍛打得到的焊接型花紋鋼,即「大馬士革鋼」,雖然也有人曾將其叫作「烏茲」鋼,但實際已是一種與傳統意義上的「烏茲鋼」有著根本不同的鋼材了。因此將兩者混為一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知。
中東:赫赫有名的大馬士革刀劍
在烏茲鋼逐漸消失的同時,由於採用烏茲鋼鍛造的刀具那美麗的花紋和出色的性能,故而此種質地的刀劍在中東及歐洲價值不菲,大量的烏茲鋼被販運到歐亞交界處的大馬士革地區,在那裡由工匠們鍛造成各種武器出售。但因烏茲鋼產量限制,而後又因礦藏枯竭乾脆絕跡,是以大馬士革的工匠們自得到這種材料起,就一直試圖自己製造出這種材料來,不過遺憾的是一直沒人能複製出烏茲鋼。
也因為這裡曾一度是印度烏茲鋼印度刀具集散地這個原因,使得有不少人反而將烏茲鋼混淆為大馬士革花紋鋼,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馬士革的工匠們卻以他們的智慧和嫻熟的技藝,創造出了與烏茲鋼比較接近的焊接型花紋鋼,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大馬士革花紋鋼。
這種鋼材,是將幾種不同含碳量的鋼材鍛合在一起,因此在成型後經過一些特殊處理和研磨,也能顯現出特有的花紋,雖然它與烏茲鋼的花紋及內部結構都完全不一樣,但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最關鍵的是大馬士革鋼的製造原理,使其能大批量生產以滿足刀劍製造業的需求,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在歐洲及中東地區發揚廣大,用它製造出來的兵器,最終得以躋身於世界名刃之林,成為了一個獨立體系。
這種製造工藝,在近些年出現了瑞典粉末鋼後,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
所謂的瑞典粉末鋼,是將幾種不同成分的鋼材粉末放置於真空高壓容器內,經過高溫高壓處理融合後,得到的有著特殊花紋的花紋鋼,產品的各方面的物理、化學性能都十分優秀。
這種方法,因為可以控制噴頭將不同的鋼鐵粉末按製造者的要求進行排列,所以能得到多種不同花紋的材料,並且能製造出非常精細的圖案來,因此在現代刀具中,相當部分使用瑞典粉末鋼製造的刀具,早已脫離了純粹的刀具概念而成為了藝術品。
馬來:金蛇劍——克力士刀劍
四大名刃中最奇特也最有趣的,大約是馬來克力士刀劍了。
事實上,這種兵器的形狀和質地確實都非常特殊。
克力士有很多種,東南亞一帶島國中大部分刀劍基本都屬於這個範疇,如爪哇克力士劍等等。但一般來說,為大多數收藏家所熱愛的,是馬來克力士劍。這種克力士,形狀彎曲如蛇,與金庸先生小說《碧血劍》中描寫的金蛇郎君的兵器金蛇劍如出一轍,我不知道金庸先生創作這部小說時,是否有從克力士那裡得到過靈感。
除形狀外,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是克力士的質地。
通常它通體有著深淺不同如同行雲流水的大塊花紋,而且充滿了極其細小的毛細孔,相當特殊。這種現象,其實是因為它的材料冶煉比較特殊而形成的。而這種遍體布滿毛細孔的特性,又使得克力士刀劍出現了兩種讓所有收藏者都趨之若騖的名器,那就是所謂的「香刃」和「毒刃」。
傳說「香刃」和「毒刃」都是常年將克力士劍浸泡在香料和毒液里形成,由於克力士劍體的毛細孔里充滿了香料和毒藥,因此「香刃」一出鞘便異香滿室,而「毒刃」則傷之必死了。據說當年西班牙人入侵馬來,無數士兵的火槍被克力士劍一劈兩斷,而且不少士兵只是被刺破了皮膚就不治身亡,所以一時間西班牙士兵看見克力士劍便戰慄不已,畏懼之極。
純粹的馬來克力士,是採用隕鐵以當地特殊工藝冶煉再鍛造而來的產品,所以其形制和花紋才會有如此特殊的狀態。只是隕鐵材料難得,因此其製造和使用不是很廣泛,我們大量所見的,其實是用普通鋼鐵原料以鍛造隕鐵的方法製造出來的兵器,只不過此種冶煉工藝到現在也已失傳,所以即便有隕鐵,我們也無法再製造出與古代一樣的克力士劍了。現代所謂的那些「克力士」刀劍,不過是用現代工藝仿製出來的工藝品而已。
圖說明:古代馬來克力士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原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及其逝世。?
※為什麼說劉備在煮酒論英雄時有急智?
※CG圖說|中國空軍曾經的二號任務 因經費不足下馬
※威尼斯共和國為什麼沒能發起宗教改革?
※國軍在抗日戰爭中常犯的錯誤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