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談] 談談讀書

有些人看了前兩天的文章「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陷入了兩個誤區:

(1) 設定目標不重要

(2) 求推薦必讀的書

這是程序君的錯,我沒有講清楚。設定目標很重要,尤其是短期和中期的目標。我說我畢業時沒有一個清晰的人生目標,但不代表我沒有一個月,三個月,半年,直至五年的中短期目標。最近我的一個短期目標就是減肥及能夠在今年跑半程馬拉松 - 這是我每周都堅持跑步的動力。正是這樣目標的讓我「每一天都活得更精彩些」。對於這個話題,過兩天我會撰文更好地澄清和目標相關的問題。

本文主要談談讀書,也就是澄清第二個誤區:「求推薦必讀的書」。每個人的經歷,口味都是不一樣的。讀過之後我覺得好的,你未必認同;我忽略或者不來電的書,也許你讀著津津有味。所以我不覺得有「必讀」的書。

讀書本為消遣和獲取知識,讀得過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經驗、理解和洞察,便成了智慧。「必讀」是個很不好的詞,「必」有強迫的意味,有太多的功利性。Steve Jobs以他在Reed College學了typography為佐證說明"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這和讀書一個道理 - 那些所謂「必須」的,很多年後回過頭來看也許必要性被高估了;那些無心的,讀的時候沒有預設前提的書,也許某天對你而言成為一個很重要的dot。

基於這兩個原因,我不會列一個必讀清單。但我會講講我讀書的種類,選書的準則,閱讀的方法,以及我最近兩三年讀過的書。很多書讀了幾乎不會讓你生活更好,但一定能夠讓你更充實,也許會讓你找到一些動力和目標。

我讀過的書分分類,不外乎這麼幾類:

(1) 古典文學

(2) 哲學

(3) 歷史

(4) 心理學

(5) 人物傳記

(6) 小說

(7) 技術相關

(8) 雜書

每類請容我稍稍分享一下。

古典文學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光讀老祖宗的東西這輩子也讀不過來。所以我所知所讀也就是個皮毛。這裡的古典文學我將「經史子集」中的「經」、「史」、「子」先排除在外(放在其它分類里)因此,只論「集」。

去年我重讀了『西遊記』,以下文字來源於我一篇博客:

以前讀過好幾遍『西遊記』,但最後一次讀西遊還在高中。看完吳閑雲的『解讀西遊記』和『再探西遊記』,總覺見解雖很新奇,但有諸多漏洞,戲謔成分大些。而我無意中拾起的『西遊論心』,從儒釋道,易醫巫幾方面解讀西遊,很有滋味。邊讀『西遊論心』邊對著原文一點點啃,勁道十足。不得不說,是『西遊論心』促使我十幾年後重拾『西遊記』這部巨著。

人讀書的狀態和自身的成熟度有很大關係,在經歷了創業,重回到職場,自己有了些感悟後,讀『西遊記』的角度就有些不一樣。看到的東西多了不少,似乎也深刻了不少(當然,很多也是『西遊論心』的功勞)。所以我覺得不少古典文學,如四大名著,換個時間,換個情境讀,都能讀出不一樣的滋味來。

為了我的孩子,我過去一年在惡補各種詩詞歌賦,所以這方面的書接觸了不少。我覺得于丹的幾本關於唐詩的書立論,立意都不錯。還有一些和唐詩宋詞相關的書,包括最近看的『蔣勛說唐詩』,我都覺得不錯(也許是我本人對詩詞的修養太低所致),也可作為茶餘飯後,或者蹲在馬桶上的消遣。

除此之外,『古文觀止』也適合隨手翻翻,碎片時間看個一兩篇。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和文集,但我還未曾涉獵,所以也就無從下口了。:)

哲學

有人說過很多問題如果一直追究下去,都將是哲學問題。哲學幫助我們提高自我認識,所以看看哲學的書沒有壞處。

先說中華古典。

我幾乎每年都會翻的書有『老子』,『論語』,『莊子』這三部。歸於「經」與「子」的優秀古典哲學還有很多,但這三部我看得最有滋味。以前我會輔以錢穆和南懷瑾的書來解讀(兩人各有千秋),現在更多的時候是直接把玩原文。當然,以我的修為,很多文字也就是讀個樂呵,並未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形成自己的解讀。但這不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么?

還有很多優秀的古典哲學,如『孫子兵法』,『素書』,『六韜』,『反經』等讀著都很有營養。我喜歡讀這類書,部分是其中深奧的道理,部分是其中的文字。比如說最近讀過的『六韜』,姜太公講個道理都是深入淺出,層層遞進,讀著非常舒服。

胡適先生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先生用『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對諸子百家一一評析,對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史非常有好處。推薦讀之。

其實有空的話儒道釋都應該看看,因為這三者是中華古典哲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我對釋學經典尚未涉獵,所以無從置評。

西方的哲學很久以前讀過一些,有柏拉圖的對話集,還有一兩本尼采,印象不算深刻。最近幾年沒怎麼讀過西方哲學,反而返璞歸真,開始迷戀老祖宗的東西了。

歷史

歷史是我最愛的圖書分類,沒有之一。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螺旋前進的,歷史的車輪雖在不斷向前滾動,但歷史也在不斷重複著。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這就是讀史的重要性。

我覺得做任何一個學問,先去了解它的歷史非常重要。胡適說哲學史有三個目的:明變,求因,評判。我覺得這可以推而廣之,做為看其他歷史書籍的目的。比如學計算機,看計算機系統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後仙童時代的矽谷歷史大有裨益。

讀歷史,我們自己的上下五千年就很重要。據說鄧公每每在宦海折戟時就在看二十四史,所以他深知進退。慚愧的說,二十四史中我只讀過『史記』,而且每次讀都略去了裡面的「表」和「書」。

『史記』故事性很強,很多篇章聊聊數行,就將一個衝突描繪得活靈活現,裡面還蘊含深刻的道理。比如講張儀那篇 —— 張儀被人誣陷偷了楚王的白玉,被打了個半死,他老婆恨鐵不成鋼,說:你讀書遊說,怎麼是這個下場啊?張儀說:我的舌頭還在么?老婆說:在。張儀笑笑:這就夠了。看了這段,你會感到自己就是有天大的委屈和痛苦也都能化解了。你想想 —— 因一個莫須有,人家丟了工作不說,還幾乎丟了性命,好不容易活著回到家又被老婆奚落,卻能從容地自我解嘲:只要混飯吃的傢伙還在,自己總有一天會達成理想。

如果說一部書同時包含了故事性,道理性,文學性,那麼非『史記』莫屬(當然胡適先生也批判過史記)。『史記』也是我經常翻出來重讀的書。

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然經典,但我讀起來比較費勁,也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黃仁宇的幾本史書都不錯,我挺喜歡他揉著經濟的「大歷史」史觀(『中國大歷史』)。

讀中國歷史,幾位大家錢穆,陳寅恪(他的書我幾乎沒讀過),嚴耕望(『治史三書』),黃仁宇等都可看看。

最近在看一本『清教徒的禮物』,看了1/4,感覺不錯,可以看作美國社會史,或者管理文化史。就跟吃飯要吃五穀雜糧一樣,這類不算嚴謹的「史」書(很多方向上無法有嚴謹的史書)多看看也很有好處,再比如吳軍先生的『浪潮之巔』。

心理學

心理學應該算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吧,我不太清楚。但心理學相關書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你要對別人施加影響,那『影響力』是必不可少的。你想要獲得一個更上進的人生,可以看看『積極心理學』。你想對自己有更多的認知,想知道行為,感覺,認知,動機,情緒,壓力,動機,可以看看『心理學和生活』。

這些書都是幾年前看的,最近涉獵不多。去年翻了翻了『職業心理學』,好像也沒留下些什麼印象。

人物傳記

人物傳記是歷史外,我的最愛。其實人物傳記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某種程度上相輔相成。去年讀了『管子傳』,『王安石傳』,『李鴻章傳』和『袁崇煥傳』這幾個傳記都出自於梁啟超之手(『梁啟超傳記五種』),非常不錯。

去年在同事的推薦下讀了『別鬧了費曼先生』,感覺很棒。順著這條線索我又購買了『費曼演講錄』,某種程度是費曼個人的智慧。對理工背景,喜歡科學家的人來說,兩本書都推薦。

之前還讀過不少人物傳記或自傳,如『富蘭克林自傳』,卡耐基寫的林肯傳等等。讀自傳一般選感興趣的名人(但該名人要有點起碼的內涵)就好,但讀他傳就要注意作者了,一要選名家,二要選靠譜的傳記作者。同樣是喬布斯傳,國內某個作者就很可能源自道聽途說,寫的只能是流於表面,就不會有太多營養。

小說

小說我看的不多,基本上就是隨緣和跟風。跟風看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意外(隨緣)買了『長日留痕』和『銀河系搭車客指南』,都是很不錯的小說。

我最近兩三年最愛的小說當屬『圍城』(哈,跟中年危機沒關)。『圍城』我看了三遍,最近一遍是去年(很可能今年會看第四遍)。我喜歡圍城完全是因為其文學性,故事性和其內涵反倒其次。隨便舉兩個我的小抄:

長睫毛下一雙欲眠似醉,含笑,帶夢的大眼睛,圓滿的上嘴唇好像鼓著在跟愛人使性子。

天空早起了黑雲,漏出疏疏幾顆星,風浪像饕餮吞吃的聲音,白天的汪洋大海,這時候全消化在更廣大的昏夜裡。襯了這背景,一個人身心的攪動也縮小以至於無,只心裡一團明天的希望,還未落入渺茫,在廣漠澎湃的黑暗深處,一點螢火似的自照著。

如果想要學習寫出優美的文字,不妨多看看錢老這部書。

不過總體而言,我看的小說不算多,中學大學的時候還比較愛看世界名著,現在倒不那麼留戀了。

技術相關

技術相關的書我去年讀的最有味的是Joe Armstrong的"Programming Erlang"。我覺得學一門語言,如果有機會讀其語言的創始人的書,那再好不過。"Programming Erlang"就是Erlang作者的書,讀起來非常有營養。

計算機也有其內在的哲學,而掌握這些哲學的往往都是那些你仰慕的巨匠。『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是我兩年前讀的一本書,不管你對ruby感不感冒,讀讀都很值得(松本行弘的新書『代碼的未來』我隨手翻了翻,倒沒什麼太大的感覺)。『黑客與畫家』我在不同場合都推薦過,繼續嚴重推薦。

當然國內也有些很有思想的技術書,如『冒號課堂』,可惜這本書似乎不再出版了,只能在圖書館看。北京的讀者可以在國圖閱覽室看(我當時就是無意中看到這本書的)。一本講技術的書能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娓娓道來,足見作者的功底。

對於技術書我只有一個建議,條件允許的話請讀原版。或者起碼去讀阮一峰等幾個本身有水平,又用心去譯書的譯者的書(『黑客與畫家』在阮先生手裡譯得真心不錯,還有『軟體隨想錄』)。反正他的名字對我而言就是質量保證,他的書不會差。還有幾個譯者(其中有一個是thoughtworks的)我一時想不起名字,見諒。

雜書

還有很多書歸不到上述幾類,只好稱之為雜書。『創新者的窘境』是去年讀的比較棒的一本書,另外去印度出差的時候我還重讀了『波士頓戰略觀點』,這本書比較乾澀,但重讀也讀出了一些新的東西。

再有像梁啟超先生的『作文入門』,雖然先生定的讀者基調為中學以上,但成人讀了也別有一番感受:上學那陣我們學的語文真心被糟蹋了。

總之一句話,不管讀什麼書,先讀大「家」的總沒錯。

最後再講講我閱讀的方法。一般拿到一本書(或紙版或電子版)我會一目十行地快速閱讀。這樣有個好處,有些書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就可以扔在一邊(比如說中信出版的『反脆弱』,譯得爛到家了)。有些讀著感覺來電的就可以放慢速度閱讀(甚至從頭讀起),前後印證,仔細品味。

很多書讀了一遍感覺很棒的,不妨過段時間(最好長一些)拿出來重溫。從書中獲得的智慧和你當下的狀態很有關係。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我相信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讀出的論語是不一樣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當你對某個方向涉獵的時候,不妨把「捧」與「貶」的書一同拿來看。我熱衷管理諮詢的時候,讀的有本『管理諮詢的神話』批判了管理學的幾位泰斗及管理諮詢這個行業,這就給了我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再比如『反經』,看多了正史與正「經」反應出來的陽謀,再讀讀陰謀很有好處。

當然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將書中所述結合自己的思考變為個人的智慧,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如果你對本文感興趣,歡迎訂閱公眾號『程序人生』(搜索微信號 programmer_life)。每天一篇原汁原味的文章,早8點與您相會。

推薦閱讀:

談談大學
為什麼你要懂點信息安全(續一)
談談系統設計的面試
架構隨想錄
該讓誰升職?該裁掉誰?

TAG:迷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