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說「XXX「是外傳樂器?
若干年前,中國某位著名的雷達專家和酒後賽車手曾在他的脫口秀里直言」漢族人沒有音樂細胞「,引起軒然大波。有些話不無道理,不過其中一個論點是」許多樂器引進自其他民族,比如XXX、XXX等等就是外傳樂器。」
我就不說西周年間已然存在分為「八音」的70多種樂器了。即便有很多樂器是外傳的,
SO WHAT??!!
大家都知道古典音樂的高峰——德奧樂派,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常用的音樂術語Allegro(快板),Rubato(速度自由地),Crescendo(漸強)這些全是義大利語;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確立了西方和聲體系的Jean-Philippe Rameau是法國人;有沒有想過巴洛克早期及其以前極為重要的作曲家Josquin des Prez,Francois Couperin是法國人,Claudio Monteverdi,Jean-Baptiste Lully是義大利人?難道都以為古典音樂的高峰都是日耳曼人*的成就?
西方過去的音樂科學研究(如律學)有很多不是日耳曼人完成的,很多西洋樂器都不是來自於日耳曼人,對管弦樂的雛形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也不只是日耳曼人。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指著從Bach開始到Mahler的一大堆德奧作曲家的鼻子說「你們有什麼了不起的,這麼多音樂成就都來自於別的民族!」
(*:沒有考究過日耳曼人的成分,這裡用不嚴謹的說法指當時德奧境內的音樂家)
我們再來看看美帝,偶我的天,這個移民國家幾乎所有音樂形式全部來自海外,歐洲,非洲,亞洲,再加上接壤的拉丁美洲,全部在這片北美大陸上玩群P,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嗤之以鼻?
音樂要想得以發展,要想得以創新,必須要形成多元化的態勢並加以融合。無論是樂器還是音樂科學研究,無論是體裁還是旋律風格,只要是在音樂作品中出現的所有元素都可以為我所用,將音樂進一步發展。
同理,漢族傳統音樂發展與從漢魏時代開始其他民族音樂的大量傳入使得這種交匯形式在隋唐達到了高峰。這種交匯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音樂風格的變化,還在於豐富了音樂創作的材料,推進了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新增的樂器也推動了古代樂律學的發展。
而律學有多重要?看看西方——無律學,不和聲不樂器;無和聲,不曲式;無曲式無樂器,則不交響。
畫外音:漢族在歷史過程中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聯繫緊密,單獨把漢族提出來討論本身就有些不妥;我大漢民族到底是不是一個真的民族都還有好多說法,卻被拿來和西方諸多民族單挑拼戰鬥力,拿君主中央集權的古代社會對比西方的資產階級社會,有的人真是傷不起!
從樂器發展的角度,我們也能窺見同樣的道理。鋼琴在過去的發音方式是點狀發音,當它擁有了踏板之後使得它可以延續性發音,在音樂語彙上模仿人聲模仿小提琴。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沒有踏板的鍵盤樂器是什麼效果,參見我這篇專欄的第一個視頻:【誤導向】三打假弦樂 - 狂喜之詩 - 知乎專欄
再看看19世紀後半葉興起的民族樂派與民族主義——強力集團,Manuel De Falla,Sibelius,Bartok,Kodaly等等,將民族音樂語言與作曲技術理論相接,無不體現了我所謂的「融合」思想。而再看中國20世紀至今的作曲家,賀綠汀的《牧童短笛》,馬思聰的《西藏音詩》,譚小麟《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奏》,王西麟的《第四交響曲》,郭文景的《川江敘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們缺少對以上史實的了解,自然難以整合這些信息並將我所闡述的道理融會貫通,用來解釋其他實例,這就是音樂領域裡所謂的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癌症是怎樣被檢查出來的,普通體檢能查出癌症嗎?
但是,癌症不是一個病,而是很多病。就如jinxi所說,同是癌症,機理可以很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腫瘤都是不一樣的。甲的肺癌和乙的肺癌就可能不一樣,它們只是有一樣或類似的顯型,但致病機理,基因型卻可以不一樣。即然是不一樣,就有可能這些癌症有著不樣的病理,不一樣的惡性程度。
我們可以將討論的範圍延展到中西方音樂的對比上,這個問題的討論價值其實在當代來看實在不大,我真沒見過哪位音樂學學者會就這個問題進行正式的學術探討。因為就像我援引的這條回答一樣——音樂跟癌症類似,涉及面實在太廣。音樂學的專家們直到今天即便掌握了很多歷史資料仍有大量問題不得而知,更何況我們這些門外漢?
請不要將音樂看做單一向量上的數值,拿中國今天的流行音樂舉例,許多人認為「不如老外」,but why?有多少人能將理由理清而不是僅憑自己的主觀感受?流行音樂產生的通常流程是市場調查、策劃、作詞、旋律寫作、編曲製作、混音錄音演唱、MV拍攝、專輯設計、宣傳銷售等等,討論這個話題必然涉及到這些方方面面。再加上這每個流程上的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再加上版權體系,再加上社會背景等內容,綜合每個環節才催生出了今天中國流行音樂的現狀。
我們可以討論一些細節上的對比,比如教育水平的對比,現狀就是流行音樂專業上的教育基礎還跟不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也可以討論編曲水平上的差距,發現歐美一些流行歌曲在節奏、音色的層次上非常豐富,誒~那難道我一首歌曲就用一個鋼琴伴奏,有的片段用小提琴獨奏一下難道錯了嗎?
於是乎,我們又涉及到了不同風格在音樂理念上的不同,Progressive Metal里電吉他各種複雜的riff具有極高的技巧性,但是我要借鑒到Bluegrass里那還聽不聽人聲唱了?即便在同一種風格下的不同音樂作品,有時候你認為A歌在高潮部分的和聲起到了情緒上的極大變化的作用,於是借鑒到B歌的副歌里卻發現和聲節奏過快,歌詞不搭配,塞不進去,正所謂「淮南為橘,淮北為枳」。而當我們的這種對比類的討論沒有實踐價值時,它的討論價值又在哪兒呢?
由此我們可見,大家關於音樂的討論常常涉及到很多複雜的問題,一是我們目前的學究水平沒有達到,二是本身就沒有必要。
作為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很好的。你可以像兔爺這樣,「聽音樂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請把評價類的問題都留給自己回答 你發自內心的答案才是你想要的。」
關於評價類問題的統一回復 - 195416863 - 知乎專欄
像已經離開的Gayscript那樣,「 你可以將事實坦然地展示在我眼前, 但你不能禁錮我個人對文字的臆想與解讀。」不要去在意原作者,原作曲家的想法是什麼,而是去考慮這音樂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為什麼《董小姐》里一句「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然後,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去積累一些相關的信息。從音樂背景,到它前後的發展脈絡;從樂理常識到樂器常識。我們可以適當地討論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話題,然後逐漸將範圍擴大,程度加深。
從討論問題的角度出發,基本上越細節的問題,常量越多變數越少的比較類問題越好討論;從人的角度出發,謹慎地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發言,在沒有掌握足夠多的信息時不做不成熟的思考。當然是個人都會犯錯,所以我們只是要做到try one』s best.
如果一個中國老太婆只聽過春節序曲和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揣著個破木吉他唱藍調的老炮,也許可能得出中國音樂優於美國音樂的結論呢!有的人總是在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作曲家,可是明明有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77、78級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作為中國作曲界的中梁砥柱啊!
所以說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全面地看待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從這個角度來講,又何嘗不是體現了我所謂的「多元化&融合」的思想?
如果你能做到上面所述,自然不會輕易得出「XXX是外傳樂器所以不算漢族的音樂成就」乃至「漢族沒有音樂細胞」這種不成熟的言論。
【蝦米主頁,歡迎踐踏】
推薦閱讀:
※全民k歌有毒嗎?
※【樂理101】3. 十二,一個神秘數字引發的革命
※從《不能說的秘密》到《天台愛情》,周杰倫的電影功力進步了嗎?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08年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是首好音樂嗎,如何評價它?
※【課程】樂理知識講重點第十課(裝飾音)
TAG: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