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也期待,敗也期待

人對於自己無法成為的類型,總是會比較在意。

我曾長久為一個問題所困惑:一直在努力,和一直不努力,這兩種類型的人格,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下流之宴》里恰好就描述了這兩類人的生存狀態。

這是一個日本式的中產階級家庭。

在這個家裡,全職主婦福原由美子,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女人。

她為自己的家庭現狀而自豪:丈夫是家電生產企業的部長,女兒可奈大學畢業後,與理想的對象結婚,而她自己,畢業於國立大學,婚後一直把家裡操持的井井有條。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美好家庭。

但這樣的家庭里,卻出現了一個異類。

福原的小兒子翔,從高中起便退學在家,一直在網吧之類的地方打工,離家出走後,與通過遊戲認識的一個鄉下女孩同居,並決心娶她為妻。

福原完全懵了。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她從小便悉心培養小兒子,對翔一直寄予厚望,原本還希望翔能考進醫學部,現實卻給了她重重一擊,讓她對小兒子的期待,完全落空了。

不行,我不能讓翔就這麼墮落下去,墮落到成為一個下等人。福原這樣想道。

那麼,要怎麼做才好?

福原絞盡腦汁想要挽回局面,她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讓兒子回到「正途」,重新回到「上等人的世界」里來。只要讓翔自己振作起來,只要他願意努力,一切都還來得及。

是的,福原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人只要努力,就會越來越成功」。

但她還不知道,小兒子早已拋棄了努力的動力——那來自於自己母親的期待。

翔的女朋友珠緒,接受的則是另一種家庭教育。——這個家庭里的父母,不鼓勵孩子努力。

珠緒上小學時,很想要一種很貴的皮質書包,媽媽對她說:「笨蛋!這種書包也就用個三年。現在你糾結這種事,以後你就要為貴的包而更加努力工作,這樣的人生很痛苦。」

她媽媽的意思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為了避免自己將來遇到必須努力的苦境,放棄追求更好的東西,降低自己的期待度,做一個容易滿足的人。

接受了這種教育的珠緒,和翔成了一對合拍的情侶。

但他們真的是一個世界的人么?人的命運,可不是完全由家庭教育決定的呀。

「一直努力型」與「從不努力型」的價值觀,截然相反。前者期待值過高,後者則乾脆降到最低。

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見得。成功與努力程度可不一定成正比。

為了不必努力,而放棄更好的東西,就能得到持久的幸福?不見得,也可能是無力改變現狀的自我安慰,是逃避主義。

毫不諱言地說,我一直對有上進心的男人特別有好感。

這種男人往往有一種蓬勃的霸氣,把源自生命的熱情、幹勁、各種好奇心等,都投入到了某件事上。這個社會似乎也喜歡這樣的人。

不過殘酷的是,有霸氣,並不等於就能成功。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即是「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請注意一點,「期待效應」的主要對象,是未成年人。

有一類講「心理暗示」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因為虛榮或別的什麼原因,捏造了高於自身實力的個人背景,爾後發現外界對自己的期待值一下拔高。他不想謊言被揭穿,不斷地暗暗拚命,努力成為他人所期望的那個「不存在的自己」,而時間一久,竟謊言成真,真正成為了那個「原本不存在的自己」。

這故事的問題在於,他人期待,即使是正面期待,在成年人身上的效應,已大幅減弱。

與孩童不同,成年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有自我期待,對他人有了抵禦心理。他人的期待,這時是不重要的,不牢靠的,可拋棄的。

靠他人期待而努力,就如同讓他人控制你的弓弦,力道一旦控制不好,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最了解你的人是誰,就把開弓的權利交給誰。

我爸曾期待我做自由撰稿人,這於我是正面期望。他了解他的女兒,也知道他女兒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提出了這樣的期待。倦怠時想到來自我爸的這份期待,會覺得還可以繼續努力,因為有人在支持我去做「我想做的事」。

而讓一個自己並不了解的人,接受自己的期待,多數時候是欠妥的。

我認為,在沒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對他人不負責任的期待,乃是「溫柔的刀刃」。

放假回去時,常遇到些不太熟的長輩,因我從小被教育要對長輩有禮貌,也就恭敬相待,說什麼便在旁邊聽著。在得知我婚事毫無頭緒時,就有長輩熱心教育起我來,「你今年多大了?25歲了?喲,年紀已經不小啦,趕緊考慮結婚吧」,「叔叔/阿姨等著喝你的喜酒」。諸如此類。

若非礙於禮貌,真想一刀刺回去,「我結婚與否,干卿何事?」

不過這類事,我大多不會放在心上。

「叔叔阿姨們是關心你,才那樣說的,你明白了么?」我爸常這樣對我說。

我瞭然點頭,讓他放心。因為明白這種期待也許是出於好心,所以會去容忍,即使有些刺耳。

有時會想,就算不笑著聆聽這類言語又能怎樣呢,雙方根本就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就算想誠心誠意地溝通,也很困難。如果對方不是對自己那麼重要的人,也就懶於辯駁什麼了。

畢竟,讓別人努力很容易,讓自己努力卻很難呀。

這樣想著,我就可以毫無愧疚地自動屏蔽「來自他人的期待」。當時如何俯首帖耳,洗耳恭聽,事後必定忘個乾淨,繼續做自己的事,繼續享受自己的焦慮。(笑)

只為了他人的期待而努力,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逃避主義。

自己選擇的路,會努力走下去,失敗了就重新來過,沒有借口可找。

沿著他人選好的路走下去,失敗了可以推卸責任,反正這是你們強加給我的,失敗了又怎能怪我呢。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不可能脫離他人而獨自存在。而如何正確地給予他人期待,實在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哪。

比如人在做某件事的初級階段,可能比較需要他人的鼓勵,而一旦進入較高級的階段,卻可能更傾向於接受自我評價和肯定,或者只接受較高水平同行的鼓勵。

再比如,鼓勵人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並許以較高的期待,就一定正確嗎?如果對方並沒有對應的天賦,長期努力無果後騎虎難下,反而會憎恨那些曾給予自己極高期待的人。同樣是一張弓,有些人弓弦較長,有些人較短,能承受的最大期待值差別很大。

……

啊,打住打住,想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實在是有點暈乎了。

總之,在沒弄明白這問題前,我大概再不會隨便向別人拋出「愛的期待」了。

唉,我們總是更容易被最親密的人深深傷害,那些以愛之名的期待,其實往往最傷人呢。

推薦閱讀:

漫改日劇《地獄老師》,可愛到天下無敵套路又如何(安利向)
合輯!日劇里那些危險的女人們!
如何評價日本藝人西田敏行?
《同棲生活》——同居的陌生人
如何評價日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中的這段劇情?

TAG:日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