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自己的"名校情結"?

馬上要讀PhD(terminal degree而且領域內幾乎沒有postdoc)了,再沒有辦法"上"一次名校來克服這種心理了,人生中從沒有過名校經歷,內心感覺很痛苦很壓抑很失敗,失敗人士應該怎麼克服自己的名校情結?


不服就干。行而上學,不行勃學,否則退學。


認識多幾個本科讀名校的失敗者,比如我,平時多交流,多請我吃飯聽我吐槽訴苦哭窮。

然後就可以想:

「讀了清華還混成這樣,名校也不過如此嘛。」

然後再把那些成功人士屏蔽拉黑。

很快就可以將名校情結脫敏了


As someone who w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currently ranked #3 university in America, home of the 3rd most Nobel Prize winners in the world, founder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former home of ex-President Barack Obama- I can tell you that prestige is a massively overrated concept.

The whole point of going to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is to gain an education. So prestige should be a measure of a school』s educational ability. But in reali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tige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is rather loose. Yes, more famous schools will tend to be of higher quality and get better job placements after graduation, but not to anywhere near the degree most people think. In reality, being smart and doing good work will lead to far more success than owning a piece of paper with a famous name on it.

A big part of the problem is the 「spotlight effect.」 Famous schools attract top students, so the famous schools continue to produce good outcomes. In reality, the actual education quality difference of top programs is pretty much interchangeabl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p programs and second tier programs is minor. Yet people love to obsess over rankings and prestige 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better about their school.

So if you are worried that you didn』t get a great education because you didn』t go to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s, don』t worry. There are plenty of elite professors at less prestigious schools and plenty of mediocre professors at more famous schools (though again, there is still a general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tige and quality).

If you are worried that you aren』t the best in your field because you didn』t go to prestigious schools, then prove yourself wrong. Go into your profession and do great work. Produce great content, be productive, be efficient, make a name for yourself based on what you』re capable of, not based on who taught you.

And if you are worried about that other people will think less of you because you went to non-prestigious schools, well… don』t. Who cares what they think. A brand name is just a name. It says nothing about you as a person. Your actual abilities will always trump prestige and signaling.


利益相關,我如果是MIT畢業的PhD,工作offer能至少再多談25W一年。

為什麼要克服?名校有太多的好處,找工作,找對象,工作升遷,出去應酬裝逼。名校畢業就是一塊招牌,而且要得到這塊招牌並不是那麼容易。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不了解你的人,名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才能。

更多感覺題主是畏難,而不是覺得名校不好,多多努力看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去讀個名校postdoc,祝好運


讀名校就是有好處,為什麼要克服?

出國申請,清北復交科,就是比其他學校有好處…

香港,新加坡,英國就是對985.211有些許程度的偏好,能咋辦?

MBB就是喜歡給清北復交,HMSP的人面試機會,能咋辦?

金融機構還要求至少常春藤,能咋辦?

投行證券背地裡給學校分級,清北S,W大A,X大B..心裡沒數嗎…

名校就是吃得開,校友基礎好哇…為什麼要克服


娶個名校老婆


努力,然後裝逼,然後氣死那些曾經看不起自己的人。

這種自欺欺人的狗血港劇劇情你就自己去信吧


名校的定義有很多種的,以斯坦福為例:

如果是按US News的排名,斯坦福排名並不高,而且貌似逐年下降;

但如果是按申請難度,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國內申請斯坦福的難度會比較大,特別是碩士,難度大於一些排名在斯坦福之上的學校;

我自己曾經仔細研究過US News的排名,顯然媒體都是文科生的世界,他們也會按照對文科有利的方式排,比如大幅提高師生比例這個指標的權重。這幾年,隨著機器學習的蓬勃發展,比如著名的Andrew Ng的CS 229 machine learning,人數從我那年(2010)的300人猛增到現在800、1000人,其他課程也會有類似的現象,斯坦福的排名只好逐年下滑了。

這種越是緊跟形勢,讓更多學生接觸到前沿科學,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越是排名下降;越是開文科討論班,小班教學,排名越往前靠,反正大家心裡要明白這點才好。

另外還有就是學校聲望的影響。比如常春藤學校8所在一起,聲望自然很高,斯坦福只有自己一所,聲望會差一些;另外一些歷史悠久的老牌名校聲望會比新興學校聲望更高。這也打擊了重視高科技的學校,有利於人文歷史濃厚的學校。斯坦福的發展依賴矽谷高科技,人文歷史較為淡薄,雖然一直在加強,但依然差距很大。斯坦福多年以來的本科錄取情況,比如考察「一個學生拿到斯坦福和另外一所學校offer的時候會選哪一所」,結論是基本上可以完爆麻省理工,跟耶魯、普林打成平手,但跟哈佛的對決中可謂慘敗——1/3選擇斯坦福,2/3選擇哈佛,大部分都是文科生。

因此,由於媒體等宣傳機構在文科生手中,難以指望斯坦福的排名會有提高,而其他一些文科強校由於沾了哈佛的光也能往前沖,甚至超越斯坦福,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但一些國際上按學術研究實力的排名,基本上哈佛、麻省、斯坦福可以排很前的。


有名校情結,往往是因為敏感於大眾對我們教育背景的看法和評價。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大眾看法」,二是「教育背景」。就題主的情況,短期改變「教育背景」比較難,那麼只有從「大眾看法」入手解決問題。

首先,名校,往往意味著該學校在普羅大眾中的知名度高,評價好;相應的,在該學校學習的學生就可能獲得大眾的肯定,獲得「名校光環」。

但其實「名校」是有語境的,並不是所有優秀的教育科研院所都在大眾中享有很高知名度。拿QS或任意其他的世界高校排名看看,不難發現一些高校我們聞所未聞;還有些高校只在某些行業內享有盛譽,但並不廣為人知。但它們是不是「名校」呢?這就是仁者見仁的問題了。但有一點毫無疑問,那就是這些隱士般的牛校的學子往往無法享受「名校光環」。

因此「名校」不「名校」關鍵看自己將自己置身於怎樣的語境下,「名校光環」在不同語境中掉落在不同的人身上。既然如此,又何必緊握名校情結不放呢?自己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才最重要,完全不必被一個隨語境浮動的「名校光環」綁架而以「失敗者」自居。

最後,所有在自己學科中努力突破知識邊界的PhD都值得被尊重,嗯。


人的目標總是會變的。以前中學的時候覺得去清華的好厲害,最後雖然高考失敗了沒去成,去清華的也的確別比我厲害,但也不那麼羨慕了;然後是還沒開始找工作的時候覺得去BAT的挺厲害,後來自己很快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於是又感覺just so so了;再後來覺得那些美國名校的海龜好厲害,結果慢慢發現自己身邊就有幾個耶魯劍橋的同事,好像也不是太厲害,自己又一下子拿到了offer,也就釋然了;現在反而覺得那些創業做一個很酷的startup,慢慢做大做強的人都好厲害...

一個人出國,讀名校,進名企,就如同錢鍾書先生說的小孩子「出疹子」一樣,沒出的時候想像得很誇張,真的出了覺得就那麼回事,對這些」疹子「也就免疫了。但你這麼雲淡風輕地說給沒出過疹子的人,人家是不信的。

真的有情結,就去努力得到吧。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有些東西,努力去擁有,就是為了讓它不再重要。就跟「出疹子」一樣,是一個獲得免疫力,破除迷信的過程,擁有過了便會有了免疫力,不再心心念念,然後會有更高的追求。

最後,祝願你在未來的某一天偶然想起自己今天提的這個問題和我們這些答案的時候,能夠笑著說:也不過如此啊。


回顧自己青春的時候看到了自己曾經提的這個問題,感慨頗多,現在自己已經基本克服了所謂的「名校情結」,來分享一些想法。

  1. 我因為家庭原因推遲了一年入學,因此目前是gap year在國內的狀態,漂在北京。這是我第一次長居在一個真正的大城市,發現北京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我還在學校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頗多各色經歷,但從未脫出一個單一價值觀體系,這個價值觀可以叫做「生命的深度「,或者說對成功的渴望。來到北京之後,我遇到了太多我以前沒有遇到過的人:北漂的藝人,舞台劇演員,記者,設計師,廚師...我發現他們的生活很精彩,他們也過的很開心。作為一個朋友的我,和他們在一起也覺得很開心。我很遺憾我花了這麼久才能夠脫離出一個單一價值觀,真正理解到「生命的寬度」亦有其重要。學生時代的單一評價體系在社會面前被輕易的擊潰,衡量人生的dimension也多了許多,或者說真的有一個衡量人生的標準嗎?
  2. 逐漸平和的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懶惰。我有許多朋友去了top program開始了他們的博士生涯,我也依然和他們保持著聯繫,了解著他們的生活。從我這段時間的觀察來看,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即使我去了一個「名校」,我也是大概率無法survive的。我並不認為我在intellectual方面比其他人差多少,但我深知我就是一個需要刷劇刷綜藝的人,是一個無法做到那種高強度工作學習的人(我曾經在大學的時候挑戰了一次自己,最終以慘敗告終,但試探除到了我的能力極限)。仔細想想,在本系其實我呆的很開心,系裡氛圍很好,老闆是大牛,老師都非常support我,research philosophy很合,研究興趣很match,最後大家出路也不錯。相比之下,一個幻想中的「名校」(而且我還大概率沒法survive,就算能survive也要徹底改變我的生活喜好和方式),真的那麼重要嗎?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也就能逐步想開了。
  3. 逐漸發現名校的學生不凡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己,而不是名校。在北京後,經常跑那兩所學校,認識了非常多的名校學生得出了這個結論。涉及他人太多,就不細說了。

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要放棄努力亦或者是放棄挑戰自己。我更想強調的,是名校應當只是價值觀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大部分甚至全部。 @Matt Faherty 說的很好,我們進入學校,是為了接受教育,它應當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一個目的亦或者是結果。

我的提問問的不好,未曾定義「名校情結」,犯了一個我自己經常吐槽的錯誤。我在此定義一下我以前的「名校情結」:認為去名校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名校背景在價值觀評價體系中佔有超出70%的比例-為了去名校願意不擇手段。

世界很大,路很長,願與諸位共勉。

PS: 歡迎大家申請UIUC BA PhD~我們的確不是一個名校,但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很靠譜,也是一個很溫暖的小集體~戰略系的畢業生去向不算非常top但是也不錯,去年的畢業生分別去了UCONN的商學院和南卡的商學院(都是tenure-track position),過去幾年基本都保持了直接去R1 TT Position的水平,我能夠記起來的有去威斯康星的,紐大水牛城的,好幾個巴黎高商的~亞洲地區有港科大和北大。隔壁系我知道的有聖母萊斯UMN之類的,具體不太清楚~工資一般都是200k吧。畢業生基本上都一輪tenure了(商科的tenure率一般不高,和理工科不一樣)!而且大多都在畢業後不需要依靠老闆可以獨立發A!歡迎大家申請啦~


總結一下:要麼上了它,要麼干翻它


作為phd,有好的研究成果,什麼名校的人只要是領域內的還不得來乖乖引用學習膜拜。

上不了名校那就干翻他咯。


可能我被錄的學校也不算什麼名校吧

家庭原因我只能申請加拿大的學校

讀高三的時候 3月31號2017

收到了多倫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時心裡非常激動 當然還有其他學校比如阿爾伯塔 西蒙菲莎這些在加拿大算小有名氣的學校了

其實當時我正處於一種

非常渾身沒有勁的狀態

我得了抑鬱症

並不是突然來的 持續很久了

因為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 嘲笑近一年

她們是那種我走在走廊上 只要看見我 不管我頭埋的多低 都會把我推一下或者撞一下

再加上家庭原因

母親嫁過三個男人

家庭並不是很和睦

我爺爺鬧的心煩 我又是住校生

當天我打電話給我媽說我拿到了多倫多的offer

她並沒有很開心

反而直接說了一句

「你讀那麼好的學校幹嘛 我是不會給錢你去讀那麼貴的學校的」

後來繼父聽到我被錄取

說好了我學費他承擔

於是我興沖沖的訂好了9月2號飛多倫多的機票

還沒去就想好了一咬牙做好半工半讀的準備

結果造化弄人

我自從抑鬱以後 有一天自己一邊流淚不止一邊從課堂上跑出學校

第二天去的協和

中度抑鬱加精神分裂

藥費昂貴

我爺爺奶奶赴40公里搭客車來尋我

我當時整個人都是止不住的流淚

後來學也沒怎麼上了

在精神病院住了很久

偶爾去上課 但控制不了自己情緒 莫名其妙流淚

就這樣

我的多倫多大學就飛走了 因為可惡的校園霸凌和家庭壓力

我畢業證也沒拿到

所以如何擺脫自己的名校情結

看看我有多絕望你就能知道了


我不認為「名校情結」是應該克服的,反之,我認為「名校情結」是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作為學生,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或曾經有一個「名校夢」。現在呢,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顯然不多。

「每個人都有潛力,只是容易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被習慣所掩蓋。」

作為一個學生,天天面對做不完的題目,考卷,耐心再好的人也會心生反感,厭倦。這時候,我們的潛力就得不到發掘,這顯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但如果我們有「名校情結」,那麼理想就會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以使人克服天性的懶惰而獲得更長久的成功。

當然,如果最終你失敗了,也不要氣餒,你應該在心中對「名校情結」做個「微調」,你不是固執地去追逐,而是遠觀,時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周圍的「墮落者」們不是你比較的對象。

推而廣之,「名校情結」不僅是對名校的追求,還可以是對理想生活的一種追求。生活總得有個盼頭,不是嗎?


名校情結從小學嚴重到博士。大概總想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哪有什麼與眾不同,不過是一屆凡俗之輩。大概名校的光環能給自己在讀書這幾年沉醉不自知的麻木感吧,現實呢?除了專業知識,還有太多要學習了。

理想要有,可實現成功的途徑卻有很多種。想清楚你到底要什麼,是一張文憑,還是與名校匹配的能力,如果是後者,那樣的能力,也不僅僅只有名校給你。給自己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圈子,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到最後大家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保持痛苦著也沒什麼不好,至少讓你時刻保持清醒。

但如果你沒法說服自己,那就quit你的phd,努力上名校吧。說實話達成這一情結比你去克服它要來的容易。


有的人會通過各種看不起「名校」畢業生來解決……大概…不必如此吧。

學歷這種東西,投簡歷時最後送你一程,之後大概也沒那麼所謂了,平常心吧。一個人首先是他這個人,然後才有長長的各種各樣的修飾的稱號。


永遠克服不了,因為名校之上還有名校,名校之內還有GPA之分。


以前在一家一般的金融機構實習,基本可以看出名校光環是很現實的

復交的實習生,基本專業都是千奇百怪的,啥都有

二流學校的實習生,基本都是專業對口的

211以下的學校,沒有一個能過投簡歷環節的

如過你的行業有名校情結的話,那你根本就不該克服這個問題。。


你可以自己辦一所名校,這樣你的title就變成名校的創始人了


推薦閱讀:

長期在海外的朋友,你這些年回國看到普通居民的生活上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經濟變化?和你所去過的國家的差異還有哪些?
選校定位丨美國留學,如何看待學校排名
Kris,在美國被溫暖包圍的那一年
聊一聊法國/巴黎/外省治安到底怎麼樣。

TAG:留學 | 博士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