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存不存在「多數人的暴政」?如果有,同類產品是怎麼做的?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達了今日頭條「不需要總編輯,沒有主編」、「不干預用戶興趣」、「不是一家媒體公司」等觀點,這是真的么?
不請自來。
今日頭條從初期宣稱7秒讀懂用戶興趣到現在的PGC平台,其中推薦演算法,內容策略一直是其對外強調的。
說到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對於一個新用戶,今日頭條會快速的猜測和探索用戶的喜好。猜測的依據來自於其對內容的理解,以及用戶的建模。簡單來說,通過用戶的行為反饋從已有的模型畫像中匹配合適的新聞諮詢。
而這套演算法的內容傾向性,並不像張一鳴所說的不設總編,實質上是演算法策略和內容專家推出了一個機器總編,並自適應於今日頭條的用戶群體。
理論上內容總編的認知能力決定了演算法的認知水平,比如如何定義內容質量,這都是些深坑,頭條還在不斷填。這裡按下不表,我們主要說說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核心-協同過濾。
眾所周知,協同過濾是一套基於社會學的統計演算法:超市發現經常買尿布的人很有可能也會買啤酒,所以這兩件物品會被擺放在鄰近的貨架上,其實這裡假設了超市的用戶都是相似的。當然不同的超市可以有不同的擺放方法,針對不同的人群。
在這套協同過濾框架下,可以融合各種深度的模型,可以是基於時序、基於信息特徵的,神經網路,甚至之前的冷啟動過程,也可以通過放入統計博弈來解決,但核心仍然不變:
這種演算法策略其實就是一個多數人的暴政。
你們會發現,你被一個更大的群體聲音所掩蓋,他們的訴求「變成」你的潛在需求被呈現出來。接收到巨大雜訊的同時,對於用戶特定的反饋和抱怨,今日頭條也的顯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目的就是讓你沉迷,他們的演算法服務於能夠被沉迷的大眾。這是今日頭條建立的籠子,成功在此,只能一路遠去。
難道我們就需要遠離聚合資訊?顯然,我們在網易,搜狐,澎湃,鳳凰這類有明顯傾向性媒體的圍攻下,仍然需要一套上帝視角的客觀的資訊應用。
這恰恰是我們正在解決的, 我們想為你們建立一套機制,使得你的認知不被大眾所牽引。這套機制將成為你的外腦,獲取並沉澱知識。
這就是「奇點資訊」的使命:作為內容的「二次」原爆點為你們提供獲取信息的工具。
未來是什麼樣的?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閱讀:
我們放棄從貝葉斯派的統計理論中去揣度你,而是聚焦在如何快速獲取信息,通過演算法增加途徑和手段。
簡單來說,人的閱讀感知是線性的,所謂代表時代的短平快,一般通指注意力的短暫,這兩者加在一起,讓我們的閱讀變的很被動。我們的目標是讓左右腦同時工作,進行主動閱讀。
那如何主動閱讀資訊?有人嘗試過批註,標註,段落評論,甚至文字彈幕。其目的是增加話題討論、內容飽和度。而實際上用戶的使用場景是稀疏的,就算一個人習慣進行邏輯思維,完成對話題的認知,並不斷延續這個理性到下一個話題是困難的,正所謂思而不學則怠。這時候除了準備充分的信息作為論據,還需要創造性思維登場來發散思考。
具體到新聞資訊我們怎麼做的?我們建立了一套「智能演算法」, 為了讓直覺和理性同時工作,我們希望理性能夠引導直覺,同時依靠直覺帶來快速判斷的能力。
在「智能演算法」的基礎上,我們強化、預測你們對內容的行為反饋,但我們又沒有笨到讓你們去訂閱,因為你們的選擇非常重要,我們只給予宏觀解釋和信息的收集總結,在適當的時機給予線索,讓你們獲取到真正的個性內容。
這種主動+被動的閱讀模式才是未來,具體的做法是...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