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打坐不出15分鐘,進入一種自由深層寧靜的狀態,日常中去生活去做事反而沒有靜坐更享受人生。怪怪的?

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都可以聽到一種』嗡嗡『音,一年半以前開始注意到這個聲音並發現專心聽這個聲音能達到一種超越一切世俗快樂的自由喜悅狀態,後來喜悅感逐漸變為深層寧靜,在這份自由寧靜中,一切世俗慾望滿足之樂都不值一提。所以我會在心疲倦時會聽音靜坐,重獲心靈自由活力。我的想法是,靜坐在那裡啥都不幹都能那樣快樂,日常生活隨便做點事總比干坐著啥事不做好吧?結果生活里卻是心裡各種糾結。不管怎樣,我現在生活工作壓力再大,心裡再累,我一想到我只要去靜坐會一切煩惱就會都消失的乾乾淨淨,我就不再計較心裡各種糾結恐懼了,我知道他們都是暫時的,他們總會走的。聽音靜坐成了我不再害怕負面情緒的依靠。

我一個疑問是,我既然靜坐那裡啥事不幹就能獲得這種深刻地自由寧靜,可是我為什麼在日常工作生活做點事反而心裡會糾結恐懼以及各種情緒起起伏伏?做點事(即使做的再差再不好)總比干坐著啥不做強吧,去生活去做事反而沒有靜坐(干坐著)更享受人生。我研究了一年禪修,了解一些基本方法和概念。有禪修實修經驗的大神指點下我。


被題主說的那個「嗡嗡」聲吸引進來。

先說兩句與您相似的經歷。

跟題主的經歷很像,我也是堅持每天打坐一段時間後,很快就聽到那個「嗡嗡」聲,我感覺特別像短波收音機的聲音,就是在沒調出來清晰的台之前,那個「嗡嗡」聲。聽這個音特別容易入定。

《當下的力量》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利把這個音叫「寂靜的聲音」。

我還常用另外兩個入定的「玩法兒」,一個是去觀天然的呼吸節奏,另一個是感受體內「氣」的流動,都入定特別快,會有那種喜悅一波一波湧上來、「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我」的合一感。

再試答題主的問題。

「入定時安寧喜悅,生活里仍然各種糾結「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好久。後來我試著在聽我家裡人和朋友說話的時候,也試著同時去聽那個「嗡嗡」聲,發現我漸漸可以感受到語言之外,對方心裡潛藏的情緒,身體能感受到對方說話聲音的那個波動——就好像站在很大聲的音響喇叭旁邊身體會感受到振動的那種感覺,有幾次我還突然看到說話人的氣場了(aura是翻譯成「氣場 」嗎)——就是肩膀上面和圍繞著頭的一圈,籠罩著朦朦朧朧的帶顏色的光。雖然同時注意到這麼多事,但是一點兒不耽誤聽清對方說的話,然後自己處在一個特別充滿了愛,充滿對對方無條件地包容和接納的狀態。我之前是特別不能忍受別人說雞毛蒜皮小事兒的,感覺浪費我的時間,但是在這種入定的情況下,不管對方說什麼,我都聽得很幸福,我說出來的話也特別有愛。

最神奇的是,有幾次我老公在跟我說他自己糾結的事情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入定,他說著說著突然就停了,停了一會兒之後,再接著說話時候好像換個人,之前的事一下就看開了,突然變得特別清醒。(一個人專註修行,不止對自己有益,還對身邊人甚至整個世界有益。)

後來我就試著在工作、吃飯、經歷情緒痛苦、做難做的決定時也聽那個「嗡嗡」聲,或者觀身體里的「氣」和呼吸,也不總是能做到,但是只要做到了,就會發現原來「痛苦、糾結和恐懼」不過是還沒有看破的舊思維模式在束縛自己。比如,我在很難做決定的時候,會恐懼做錯決定會有不好的結果,接著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焦慮。而如果我在思考決定中的每個可能時,以入定的方式來思考,就會升起這樣的智慧:是我在用主流價值觀來主觀分別「好」和「壞」,把結果看成「成功」和「不成功」的,而遺忘了這世間本沒有「好」、「壞」之分,除了當下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我根本不可能「做錯」決定,只有可能因為妄自評價和比較來自取煩惱。接著心和腦就都清明了,就很容易做決定——我會選擇做內心最想做的事,而拋下想要受到別人認可的執念。

感覺修行的人都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能在打坐獨處的時候入定,就好像在空曠的練車場練車。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紅塵俗世中入定,就好像在車水馬龍、狀況層出不窮的大路上開車。

第一個階段好修,尤其是有慧根的人,第二個階段要用餘下人生的每分每秒來修,很「痛苦」地一重一重卸下各種執念和「抱負」,很勇敢地接納當下一切的情緒——不管「正面」還是「負面」,拿出「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也不躲避、不隱藏的精神來,很堅定地以全身心來入定在眼前一刻。

一點點修行感悟,不知說沒說到點兒上,供參考~


謝邀!

首先恭喜您,能有讓自己平靜的能力。

平靜的能力,對學習禪修者來說是重要的,一個想要練習禪修的人,心態若都如一潭污水,是無法練習覺觀的,能平靜的人,才可能看清楚。

人就是太常處在妄中,而不知自己的妄。就如末學常說的"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大半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有時被自己的價值觀、偏見或成見等牽著走,甚至有時還執意的好像自以為是地在行俠仗義。

練習禪修能有心一境性,讓自己有喜、樂、輕安,及達到禪境,是一種好的經驗,也是讓自己能更深入覺觀的好時機。

題主問題敘述中所提,在靜坐時可有讓自己平靜的能力,題主也觀察到目前的能力是暫時的,題主說:"我既然靜坐那裡啥事不幹就能獲得這種深刻地自由寧靜,可是我為什麼在日常工作生活做點事反而心裡會糾結恐懼以及各種情緒起起伏伏?"

題主靜坐時可以暫時的轉移掉心理的糾結恐懼及各種情緒起伏,但日常生活中卻還無法做到。就如題主自己體會到靜坐時可以暫時的轉移一般,您若練習日常生活中的禪修,就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暫時的轉移,您若願意花時間練習,末學給您兩個建議:

1. 練習動態的念住所緣的能力:

末學本身禪修的練習就是以動態為主靜坐為輔,這篇請參考:

四念處 -- 如實修 - 禪修交流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身念處禪修

靜態時 由 "覺知觀察 呼吸時 空氣經由鼻孔時皮膚的感覺" 開始

經行時 由 "覺知觀察 腳底皮膚觸及鞋子的感覺" 開始

日常生活時 由 "練習知道自己當下身口意" (awareness) 開始

末學 本身 剛開始時 是以 經行 及 日常生活 (awareness) 為主"

2. 如末學這篇回答所說:

怎樣實修?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練習覺觀苦集滅道,修習出世間法,如雜阿含785經所說: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日常生活,與人應對,行住坐卧,語默動靜,都可練習覺觀,先讓自己有在當下的覺觀能力,練習動態覺觀的初期也會如題主靜坐時達到深層寧靜一般,可能達到禪悅法喜。覺觀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的覺觀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較多,靜坐時(通常已被轉移了)機會較少,所以若想要自己有較多的機會練習出世間法,具有動態中當下覺觀的能力是一個關鍵,當自己看到或聽到而引起心理糾結或情緒起伏時,自己若都能清楚的覺觀到整個的過程,就越來越能清楚苦的輾轉,就有可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真能親身體驗體會究竟滅苦之道的人,就可開始修行,各種因素而造成題主心理糾結或情緒起伏的,題主就都能自己漸覺觀到自己不再被這些五蘊六入處相關的訊息所牽著走,我們稱這作行於中道。

上面末學回答的連結有提供更多的連結,有更詳細的說明,若有興趣,請參考。

感恩!

祝福!


前提假設:打坐很「高級」,很複雜,很難,生活瑣事則很簡單,很平常,「沒什麼技術含量」。

問題本身:我連打坐這麼困難的事都乾的這麼好,怎麼會在很簡單很容易的生活瑣事里體驗到那麼多煩惱障礙呢?

我的回答:前提假設錯了。禪修和生活的關係被你搞反了。

並不是禪修的定境不困難,而是對比之下,生活中的定境更困難。

實際上,禪修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做「停止錯誤的」

第二個階段叫做「發展正確的」

你顯然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當你打坐的時候,你的「妄動」最少,所以,自我損害也就最小。這個階段,你當然會感受到「無為」的喜悅。但是你顯然高興的太早了,只是單純的「生命操作最小化」就能帶來莫大的快樂,這恰恰說明了生活中的你,實際上超級愚痴。請原諒我的直白。

這個階段的特點很明顯,打坐產生的定,在脫離禪修之後的一兩個小時之內會消失的乾乾淨淨。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跟完全不會打坐不懂禪修的人沒有任何差別。

沒有真正的明白人指點的話,其實你能做的,就只是「停止錯的」,日復一日,無為的坐下去。所謂久坐必有禪,直到有一天,你突然領悟到「正確的」。就像是老天爺開恩,某一天,突然就把對的給你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從此以後,你也就不怎麼太打坐了,因為你會發現你擁有了一種持續不斷的「正定」,這個正定只要你一想到它,它就會出現。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那種「生命狀態」,到此,你算得了一個「入處」。也就是生活中隨時可以進入「正定」。

打破禪修形式和生活本身的對立,只是一個正確的開始,後面路還有好長。

此時,生活本身就是修行。無所謂打坐。此時你會認為反而打坐是最簡單的,因為沒事做啊。一旦有事的時候,反而容易忘了保持定的狀態。

再後來,在生活中無數次的出定入定之後,你突然又有一個飛躍,從此,你將沒有什麼定不定的問題了。因為你發現這兩種生命狀態其實是一回事。打破定與非定的兩種生命狀態的對立,這就是「出處」

到這個地步,自然而然的,接下來的幾年裡,你會慢慢發現貪嗔痴慢疑也不過是一些生命狀態罷了,觀察不到它們的時候,它們是毒。能觀到它們的時候,這些就不是「毒」了,反而是五味醫病良藥。就看你會不會用了,打破一切生命狀態之間的差異和對立,這就是「用處」。

再然後,就是生死解脫。打破生和死這兩種生命狀態的對立,那就是所謂「了處」。

顯然,我用頓悟+禪宗四處的組合拳,徹底的否定了四禪八定。在我看來動態自我覺察才是正定。而這個正定其實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全觀」。克里希那穆提說,起點就是終點。這個起點就是「正定」,也就是禪宗頓悟那一下。也就是釋迦牟尼打坐七天七夜睹明星悟道那一下。


題主的狀態應該是處於打坐次第的第一個階段粗住中,粗住即是開始察覺自己的妄想,並於坐中獲得初步的平靜。粗住進一步是細住然後是欲界定,接著經過未到地定發起八觸十功德進入初禪,往後便是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題主所說,坐上有了效果,為什麼坐下還是沒改變呢?


以我的理解是打坐法門和時間的問題。
聽音樂打坐是肯定不行的,平靜下心情可以聽音樂,但是要想繼續進步必須要拋棄這個方法,為什麼呢?你不能時時刻刻都聽音樂啊!你打坐能夠平靜下來是靠的音樂,離開了音樂自然不容易平靜。還有音樂是隨時在變化,聽一個在隨時變動的東西,是沒法入靜入定的,不能專註到一點上面也就只能讓心寧靜,要有更好的成果基本不可能。
打坐的方法裡面一共有25個法門,包含六塵六根六識四大種性,接觸的用得人最多的方法是念咒語和佛號和出入息。用耳朵聽這個是屬於六根裡面的耳根圓通法門,可以用耳朵聽有規律的聲音,比如觀世音菩薩是在海邊聽海潮音成道的,而音樂裡面有情感有聲調,是不行的,打坐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聽音樂是不行的。這點說明題主關於打坐的常識性問題還沒有全部了解。

還有坐上覺得平靜喜悅坐下依舊心亂,是以為心亂的習慣在坐上得到打破,產生了差別相,如果是坐下不那麼心亂的人碰到題主這種靜坐狀態是沒什麼感覺的,因為對比不大。

打坐方法對了第二個是時間。人在社會中都是隨著這個大的業力在流轉的,受業力的催動,自己各種情緒不由控制,高興、悲傷、恐懼。要想坐下有點自主能力心安定一點,起碼每天堅持兩個小時。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很多人修一輩子都沒法入流亡所的,後面的更不用提。

打坐一兩個小時是興趣,三四個小時是精進,五六個小時是專業。要有好效果時間要有保障。

題主還提到嗡嗡的聲音,很多人都能聽到我也能聽到,我一般在是節氣的日子還能聽到更強烈的嗡嗡聲,沒什麼神奇的,建議是不管它。


「我研究了一年禪修,了解一些基本方法和概念。」

你研究了一年禪修,那您這一年都研究出來啥了。出現了以下疑問:

「我一個疑問是,我既然靜坐那裡啥事不幹就能獲得這種深刻地自由寧靜,可是我為什麼在日常工作生活做點事反而心裡會糾結恐懼以及各種情緒起起伏伏?做點事(即使做的再差再不好)總比干坐著啥不做強吧,去生活去做事反而沒有靜坐(干坐著)更享受人生。」

這樣,不如說說您了解的那些基本方法和概念吧。

還有,您了解的那些基本方法您實修沒,結果如何。

「有禪修實修經驗的大神指點下我。」

怎麼指點你,指點你啥啊?

來,來,來。你自己看看,你自己的說境界多厲害:

「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都可以聽到一種』嗡嗡『音,一年半以前開始注意到這個聲音並發現專心聽這個聲音能達到一種超越一切世俗快樂的自由喜悅狀態,後來喜悅感逐漸變為深層寧靜,在這份自由寧靜中,一切世俗慾望滿足之樂都不值一提。」

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都可以聽到他,最後還一切世俗慾望滿足之樂都不值一提。

既然如此,那麼閣下何生諸問?

是那個「嗡嗡」的聲音現在消失了嗎?聽不到了嗎?

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怎麼就偏偏在做事的時候就不行了。

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是妄言,是未證言證,還是因為你失去**了呢?

如果不是前面兩者,那麼後面的這兩個字,你自己應該知道是什麼了。

我能說的就這麼多,不管是實修的還是搞研究的,關鍵的東西我都說了。

**這兩個字,問題和答案中都是明確的。

找到了,諸位您別聲張。

實踐出真知嘛,回頭自己實踐驗證去,咱證到說哪,別未證言證。

想找,但沒找到。

別急,勸您千萬別急著問別人,建議您再用心再找找。

不想找,不願費心,沒這個心。

您罵我一聲消消氣。

我向您道歉:

對不起,惹您動氣了(合掌鞠躬)。


不得不來潑點冷水。。。。其實你這個還是屬於在自心所現相中打轉,動相是相,靜相不是相?還是在執相而求。

看你的描述,其實你心中在貪求這個「靜相」,這樣下去不好。

《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開篇就給你講的很清楚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

這種狀況其實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言: 守愚空坐,辜負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麥,似牛羊眼,罔辯方隅現今對境尚不圓明臨終遇緣焉能甄別。直須達事通理,徹果窮因。無一法而不明,無一塵而不照,則見聞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 你這種情況屬於,解門上沒有深入,對於佛法的理解流於表面,所以不能分辨修行中的情況,對境不明,不能「通理」。所以被境界所拘,沉溺在這個「靜相」中。這樣下去修行,其實容易走偏的。
  • 所以教中常講:「定慧等持,定慧相資」你修行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貪求種種境界,狀態。要觀此皆是自心所現相
  • 初步得止時,起觀,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直接影響你將來所得果。而觀是建立在你對佛法「道理」的理解上的。是偏、是圓、是正、是邪。
  • 所以很多師傅都建議修行還是先從學「教理"開始。道理搞清楚了,如何修行,你才明明白白,否則求升反墮。如同走路一樣,眼睛明,才能看清路,不至於走偏。

《宗鏡錄》又見解圓明是目,行解相應是足目足更資,理行扶助,可趣涅槃之域,能到清涼之池。若定慧未熏,如摩尼之匿礦;性相不辯,猶古鏡之未磨。慾望雨寶鑒容,無有是處。若意珠既凈,心鏡才明,更以萬行熏修,轉加光潔。

所有有句話叫:」 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 「修行不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千萬要注意。


說說我的觀點:情緒。

在靜坐的時候,不好的情緒,甚至包括正面的情緒,會慢慢沉下去。就像一杯摻了沙子的水,安靜的放在桌子上,沙子會沉下去,然後我們會看到清水。同樣,情緒沉下去了,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平時看不到的更好的東西,有的稱之為本我,真我,開悟等等各種名字。

就像水裡的沙子,只是沉下去了,並沒有消失,把杯子拿起來晃晃,又再次變混了。靜坐時情緒沉了下去,但情緒並沒有消失,只是暫時沉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等你重返社會,各種瑣事就像搖晃杯子的那隻手,把靜坐時藏起來的情緒都搖了出來。尤其是那些負面的情緒。


最好的狀態是,不生念,不住心


先搞清楚什麼是禪修在說吧,找個師父問問到底是什麼在修,人人都以為靜,一輩子都誤在靜上,不過只是欣止於這樣的境況的話,當我沒說


我從小開始有一定的認知起就能隨時聽到這個聲音,沒什麼好奇怪的

類似低配版的耳鳴聲

靜坐的話我建議你45分鐘後再談感受

一般開始時只是身上放鬆得到修養而已


不懂為什麼很多人學佛追求的方向都是將佛法融入生活中、在俗世中取得安寧——話說俗世中有這玩意兒么?還是因為現在經濟發達日子容易過了,發愁的事情比古人少了(或者時候未到,冤親債主尚在堵車…)?

換個角度,就當你們境界特別高吧,已經擺脫了對外境的執取,追求的是在紅塵中心如明鏡,管它天崩地裂海枯石爛,心定如一balabala……——不得不說,佛陀都沒辦到的事情,你們果然志向高遠,於是他老人家當年拋妻棄子放棄王位氣的老爹恨不得吐血這些在俗世中為人不齒的事兒都白乾了都是極其荒謬的——還能怎麼說呢,你們贏了。。。


樓主智慧不夠圓滿了,首先必須肯定樓主修的不錯,其次樓主不僅應該注意嗡嗡聲還要做到反觀自己念頭,對於自己一言一行分析,再次樓主假如是某行業專家肯定碰到事情有條不紊了……總結1禪定,無邊煩惱誓願斷,2無量法門誓願學。 1:反觀念頭2:成為行業專家


我想知道打坐的耳鳴怎麼消除


嗡嗡的應該就是高斯白雜訊。。來源於分子運動。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你的境界。


看到這麼多佛友來回答,也忍不住想說幾句話。從你描述的情況來看呢,你入的這個也叫定只不過是一個死定。就是在這個定裡面,你並不能生髮智慧,只是體會到與有相對的空的一邊,還沒有智慧生起,不會進步。六祖偈共勉: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那所謂的嗡嗡聲也只是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時聽到的一種耳鳴罷了,等真正習慣了靜坐入靜的狀態後那種近乎干擾的聲音是不會再聽見的。題主這樣靠聽音來入靜本質上還是在依靠外物而不是靠堅持自己達到入靜的效果。在靜坐時不要去留意任何東西,不要想任何事這樣長久堅持下來以後的入靜才是真的入靜,諸如喜悅、滿足、自覺寧靜的感受都不會有,具體是什麼樣的還是自己去感受得好,說出來容易讓人去刻意追求,反而會走偏。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