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甜與權力》一書?


(一)

去年夏天,苗師傅在《三聯生活周刊》專欄上寫了一篇《飢餓間奏曲》,圍繞食物與社會化這個主題,推薦了三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甜與權力》。

苗師傅在介紹這本書時,提到了一個現象,幾百年前,糖在英國還是奢侈品,只有國王和貴族才能享用,而到了20世紀,糖已經成為了工人家庭的日常食物。

接著苗師傅引用了該書中作者西敏司提出的一個說法:「既然糖被用來滿足一種特殊的慾望,人們就需要懂得是什麼使這種需求成為需求,這種需求在什麼條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為什麼增加。」

換句話說,司敏思拋給我們一個疑問:糖從奢侈品日常化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今年看到過一句話:缺席正是治療遺忘的最好良藥,完全忘記事物的最好辦法就是每天都看到它。(大概出自《論革命》,努力的翻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這句話)

翻譯過來,就是過於日常的東西,容易被人完全忘記,比如糖。

我們每天都在與糖接觸,所以容易把它當成一種本能,一種客觀存在。於是,我們一邊忽略糖的物質屬性,一邊更是徹底遺忘了糖的社會屬性。

而西敏司提出的疑問,成功的喚醒了我對「甜」的好奇。

(二)

首先蘇醒的,是我經歷過的,與「甜」有關的故事。

小時候,母親多次給我講過同一個故事,聽起來特別怨念。

懷我那會兒,爸媽剛和爺奶分家,條件很差。有一天,母親特別想吃紅糖水泡油條,就跑去問我奶奶,結果吃了閉門羹。隨後沒幾天,母親在打掃房間的時候,「意外」的在奶奶床底,發現了一壇紅糖。

故事的前半部分,就是想吃糖的部分,母親講的特別誘人,都能聽到口水湧上舌尖的聲音。而故事的後半部分,就是床底紅糖的部分,母親點到即止,我得自行揣摩。

還有一個故事,則是我自己的,聽起來也沒好到哪裡去。

上小學那幾年,母親身體一直不太好,吃的葯也挺多,其中有一種叫:魚肝油,裝在一個深褐色玻璃瓶內,黏稠油膩,特別甜,一種遠超砂糖的甜,而這對當時還不怎麼能吃到糖的我,很有吸引力。母親大概也是知道,我對魚肝油懷有二心,就把它擱在了櫥柜上。

這點「困難」,當然阻擋不了我。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趁廚房沒人,喝上一瓶蓋的魚肝油。甜味緩慢地從唇齒向胃裡蠕動,像條枯水期的小河。

……

這類故事,還有很多。不過,越是微小、常見之物,我們越容易掉進細節、私人、濫情的泥沼,無法將目光挪遠,從而能有一個相對整體、客觀的視角和印象。

對了,母親那個故事的結尾,奶奶和母親先後患上了糖尿病,基本告別了甜味。

(三)

接著蘇醒的,是對「糖」這個詞的注意力,這點在閱讀中,表現的尤其明顯。

比如,最近我在看《二手時間》,裡面講到了一段二戰時期蘇德戰場上的故事。有幾百名猶太人,從德國人劃分的隔離區中逃了出來,在森林中四處躲藏。但蘇聯的農民抓住了他們,把他們交給德國人,以換得一些糧食,和幾公斤的糖。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看電影的過程中。

比如,最近我看的《假如和母親一起生活》,裡面講了二戰時期發生在日本的故事。在長崎原子彈爆炸中,女主人公,一名當地助產醫生,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她的親人來看望她的時候,帶了香皂、日用品,以及一些糖。親人還特彆強調,這些糖是通過美國駐軍基地附近的黑市交易得到的,而且對黑市的管制也越來越嚴。

在這兩個故事中,糖看起來都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基於前面的緣由,我可能會輕易把它們放過。但實際上,「糖」特別重要,重要到能決定生死。

所以,問題就回到了最初:「既然糖被用來滿足一種特殊的慾望,人們就需要懂得是什麼使這種需求成為需求,這種需求在什麼條件下增加,如何增加以及為什麼增加。」

除了糖本身,我想知道背後「權力」的故事。於是,我就下定決心買了《甜與權力》。

(四)

《甜與權力》中,分別從生產、消費、權力三個不同角度,來勾勒幾百年間,「甜」在英國的變遷路徑。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甜」,指的更多的是蔗糖,蜂蜜等其餘甜味,不在重點考慮之列。

實際上,英國甚至整個歐洲消費的糖,大部分是在美洲生產的。從美洲的甘蔗,到英國餐桌上的砂糖間,有一個詞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種植園系統。

簡述一下:來自英國的資本,與來自非洲的奴隸,在美洲的英國殖民地結合,通過種植園的形式,來大量、規模化的種植甘蔗,以及加工成蔗糖。

而隨著這個系統的不斷完善、擴張,蔗糖的產量越來越大,最終拉低了英國、甚至歐洲市場上的蔗糖價格。而每一次價格的下跌,又會使蔗糖的消費遞增,推動蔗糖從貴族向普通階層的流行,最終,便宜到進入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日常。

在這套完整的流程:建立殖民地、捕獲奴隸、集聚資本、保護船運以及所有實際消費,每一環在充滿了經濟意味的同時,也富含政治意味。

在生產方面,作者提到了兩個現象,需要重點的講述一下。

首先,是大量的非洲奴隸。作者提到了一個數據,在英國入侵牙買加後的100年左右時間內,當地接受了超過66萬名非洲奴隸。

英國人逐漸享受,並越來越痴迷、依賴的「甜蜜」,是建立在數以百萬計的非洲黑奴背井離鄉,以及運送中間大量死亡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美洲種植園內永遠高溫的廠房,耗時費力的工作流程環境內;是建立在大量黑奴被當成消耗品的基礎上。

這麼一看,是不是印了那句話: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第二,是種植園的生產模式。在我們的教育和普遍認知中,資本主義產生於歐洲,與美洲基本沒有關聯。但在書中,作者卻暗示,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這種界定,可能是錯的,種植園可能是一種更早產生的資本主義產業。而且在資本主義誕生過程中,包括經濟體系瓦解、一個世界貿易體系誕生、殖民地擴張、世界範圍內實驗性的產業等等,美洲的種植園模式也為之提供了最大的外在助力。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巴拿吉所寫的一段話:面對奴隸化種植園的複雜性格和錯位感,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統中,由於缺乏今天所掌握的豐富材料,因此在試圖對種植園進行最早的界定時,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圖景。

(五)

在蔗糖的消費方面,作者對於種種用途的描述略微無聊。但對消費中,蔗糖呈現出來的文化含義的描述,卻非常有意思。

在15世紀的英國宮廷宴會上,每道菜都會以「甜食「結尾,而且會有各種刻成動物、靜物和建築的糖雕。由於當時糖高昂的價格,這些糖雕也在不斷的明確國王的權威、特權和權力。

而隨著蔗糖價格的降低,糖雕的應用範圍逐漸從宮廷,擴大到貴族,再到中產階級,糖所代表的權力和象徵意味,不斷的被更廣大的社會階層所模仿。用作者的話說,蔗糖是一種虛假的「身份提升器」。

甚至,「甜蜜」這個詞的意向,也與當時蔗糖所代表的珍稀與權力意味密切相關。

時至今日,情人節、聖誕節、生日、婚禮上,用糖來雕花寫字,雖然不在帶有炫耀和象徵意味,但從過去的宮廷宴會,到今日的節日聚會,歷史已經凝固成了風俗。

除了象徵意味之外,蔗糖消費的變化,還反映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對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1850年以後,英國消費蔗糖的主要群體,從富人變成了窮人,日益廉價的糖,從過去用餐是的附加品,變成了熱量之源。

而隨著飲茶在英國的流行,茶與糖的結合對於普通百姓越來越重要。加了糖的茶,讓工人們咽下大量平淡無味的麵包等食物,而且節省了妻子的勞動時間,並省下了做飯用的燃料開支,糖對窮人,變得越來越重要。

(六)

書中,作者還引述了戴維斯對於「茶與糖」的結合,所發出的一句感嘆:普通百姓居然不得不把從地球上遙遠的兩端進口的兩種物品,當做他們的日常飲食,這都是非常奇怪的事。

而這種橫跨地球的對「甜」的需求,建立在各種不同權力運作的基礎上。

一方面,種植園系統中的種植園主、銀行家、奴隸主、船貨主等,握有客觀的權力,來支持和偏袒種植園的擴張,保留奴隸制,讓更多的大眾能夠得到蔗糖極其副產品;

另一方面,隨著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逐漸成為商業化、工業化和財富之源,為了加強對糖的控制權,權力又推動了殖民地、黑奴歷史的終結。

在跨國範圍內,世界市場中的食物商品里,大概沒有一種像糖這樣,遭遇如此多的政治。

除此之外,蔗糖以下午茶等形式,滲透進英國人的工作節奏時,也同樣直接的暴露了權力在其間的運作。

隨著農村城市化的加速,工廠體系的逐漸成型,經濟上的變化,改變了勞動階層的生活作息以及節歷安排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隱形」的權力,為工作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卻彷彿是工廠里機器所要求的,彷彿白天得上班,彷彿吃東西就得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七)

書中最好玩的,是最後一章,主題是:飲食人生。作者從蔗糖這個側面,來記錄如今吃飯這件事,所代表著的社會意義的巨大變化。

隨著食物技術的發展,「就餐」這個概念消失了,連帶著抹殺的還有共餐的社會意義。

75%的美國家庭不再一起吃早餐,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也減少到每周三次甚至更少,而且這樣一頓飯通常也不超過20分鐘。吃飯正在變得愈加個人化並缺少互動性,成了「去社會性」的飲食。

與此同時,大量的預加工食物的消費,意味著人們放棄大量的選擇,但食品工業反倒吹噓自己為人們增加了選擇的自由。

偽裝在「方便」、「快捷」與「自由」的面具下,個人選擇自由的萎縮,以及抗拒這種趨勢所存在的可能性本身的萎縮,也在表明,我們已經在多大程度上,放棄了我們支配自己食物的權力。個人自由與社會模式制約之間的辯證關係,依舊存在著。

在最後,作者說,食物只是一場更龐大、更根本之轉變的一個表徵。飲食被重塑,是因為社會面貌被徹底轉變,即便這一切基於人類意圖安排之下而產生出來的結果,但是現在似乎已經脫離了人類的控制。

(八)

苗師傅在《麵包會有的》自序中,道出了寫作該書的理由。

當時他在西班牙鬥牛犬餐廳吃分子料理,有四十多道菜。當吃到第三十道菜的時候,苗師傅說,自己心裡隱隱泛起了一種罪惡感:我吃的太好了,我不應該吃的這麼好。

我想,對於糖,或者食物,或者其他帶有社會性意味的「享受」和事物,我們都需要對之,保持一定程度的懷疑,以及一點點的罪惡感。

這些足以讓我們,不至於徹底沉醉於趨勢的洪流中,保留一點點人之為人的象徵意味。


最初感覺這本本書無論是思路還是方法上都很有特點,讀完有那種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寫的感覺。後來又看了布羅代爾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發現其實本書的主要思路在其中已經有所體現了,個人覺得《甜與權力》也就是新文化史里比較突出的一個。


推薦閱讀:

[書盒]給一套書做書盒
有沒有評價很差的暢銷書籍?
盤點丨十本書讓你認識十個藝術家
投資良師(9):美孚巨富─張大朋│脫苦海
《全局光照技術》在校學生特惠申請

TAG:歷史 | 書籍 | 名著 | 豆瓣讀書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