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份的劃分會不會破壞地域文化的認同?
01-28
一直好奇中國省份的劃分會不會破壞文化認同感,畢竟有些省份跨經度特別大,有些也是緯度,那會不會造成傷害原來的文化認同?
會的,比如我的家鄉包頭的本土文化本來是晉綏文化,市區真正的蒙古族(指文化屬性的,不包括戶口本民族)不到1%。但是由於建國後綏遠併入內蒙古,行政上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官方宣傳的只有蒙古文化,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宣傳下,當包頭人被外地人問起家鄉的特色時,脫口而出的都是大草原、蒙古包、馬奶酒之類,而不是晉商、走西口、二人台。甚至喜歡唱的歌也是蒙古歌曲。儘管他們中的大部分蒙語一個字也不會說。
當然。
徽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古以來,徽州地區以建築風格,徽商和徽菜聞名天下,尤其是其建築風格,粉牆黛瓦的馬頭牆成為了江南的代名詞。徽州地區下轄六縣,現在這六個縣,分別被劃分到宣城下面一個縣,黃山市下面五個縣,以及江西的婺源縣。江西的婺源縣無論是地理單元,還是民風民俗,都與皖南相似,而與江西有著極大的差異。
不知道徽州地區的人對自己身份認知如何。去年我曾經去過績溪,歙縣。我發現街頭上時常能看到掛有徽州名號的店鋪,比如徽州燒烤,徽派炒貨等。講一樣的方言,吃一樣的事物,才叫老鄉。東北拆成三個省,那也是老鄉;江蘇拼成一個省,那也內鬥。
有可能。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並不是嚴格按照地形走勢來的,比如陝西的漢中就跟陝西其他地方隔著秦嶺。在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統一王朝統治時期,統治者是故意這樣劃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做大,形成能對抗中央的實力。
大國的行政區劃劃分要用戰略眼光看待,簡單回答你:既要保證區域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又要確保區域民族不產生獨立傾向。
省份劃分屬於行政區劃領域,而行政區劃的目的是方便中央政府管理地方和地方政府治理基層,以及維持國家穩定和政權高效運轉、方便經濟活動展開。
所以,區劃的目的壓根跟地域文化沒什麼關係。有時候把文化風俗近似的地區放在一個省里,只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量,本身不是為了文化發展。
而且,地域認同有可能被極端思想利用,產生分裂思潮。所以還是民族認同比較好,漢族作為主體民族是國家統一的粘合劑,過分強調地域文化和地域認同會導致漢族內部分裂,從而導致國家認同分裂引發地區獨立風險。
地域文化自身的發展其實也看其所在地的經濟實力。方言中衰落的很多,但為何粵語一枝獨秀?
因為珠三角富庶。所以,區劃本身就與地域文化沒什麼關係,即便有關係也是應該盡量不要把一種地域文化放在一個省內。地域文化融合是大趨勢。
現在的問題是地域文化信眾多,而漢族的民族認同薄弱,長此以往早晚出現民族問題。微博上的粵獨、滬獨等鍵盤分裂分子已經出現了。當然會,比如川西,就是從藏區硬挖了一塊出來。
中國省份劃分既會割裂地域文化,也不會割裂文化,為什麼這樣說呢,肯定會有人說我胡說八道。聽我一一道來。首先,我們的省份劃分,或者說行政區劃劃分遵循的原則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山川形便就是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界限劃分,比如基本上河南在黃河以南,河北在黃河以北,湖南在洞庭湖南,湖北在洞庭湖北等等。犬牙交錯就是把不同民系,不同方言,不同文化習俗的群體放一起,把同文同種的割裂開來,這樣的劃分原則來源於蒙元統治者,典型的把四川(此處四川並非行政上的四川省,而是文化上的大四川地區)的漢中地劃給了陝西行省,割裂了巴蜀的完整局面,使得大四川地區失去了門戶,難以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從此,漢中地(包括漢中市,安康市,並非行政上的漢中市)就再也沒有歸屬過四川了,漢中地區經過幾百年來的同化,秦風越來越明顯,無論是方言還是習俗都在向關中靠攏,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越來越多的人都是去省城西安。為什麼說沒有割裂呢?因為一般存在糾結的地區都是在省界啊,漢中雖然分給了陝西,但是它在兩省交界地區啊,一樣受四川影響啊,出門在外一樣和四川人打交道啊,徽州府雖然分割了,但是大家還是對徽州文化有人同感啊,畢竟還是在一起的啊,又沒有飛地,雖然區域劃分會把同文化同習俗同方言的地區分到不同的行政區,但是並不能改變地理位置啊,地理上還是在一起,總不可能說把漢中劃給了陝西就把漢中搬到關中去吧?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力量,不要小瞧文化的凝聚力啊,你們啊,還是圖樣圖森破啊,sometimes too naive 啊,這年頭誰會在意這麼多啊,記住長者一句話「悶聲發大財」!
謝謝邀請從中國國內地圖可以看出,省份界線總是彎彎曲曲的,並沒有像美國各州的分界線那麼「粗魯」的筆直。從這一點就可表明,省份的劃分是尊重了歷史文化,也就是基本上是按曾經的生活習慣進行劃分,也就是盡量保存了對地域文化的尊重。當然處於某種原因(社會穩定、避免文化衝突以及資源配置等)也可能有局部變化,這也是政府應該考慮的事情。
這個問題,對我比較有啟發性,下面的回答可能會忽略你問題的重點。我只想感嘆一下。我是修武人,歸河南焦作市管轄。我不會說河南話。修武漢晉屬於河內郡,那是兩千年前的事了。凡是當年屬於河內郡的人,現在和我口音都比較接近。跨省有山西的,不跨省的有新鄉安陽鄭州等地的。
兩千年間,行政區劃雖然不斷變化,但人民自有他們傳承文化的慣性(我沒做過研究)。語言,文化,習俗,乃至大家口中的某些糟粕,都深深地讓人連結到一起。千年不變。
我的家是河北張家口市,可是建國初期我們並不屬於河北,而是察哈爾省,後來劃歸河北省,很明顯的就是方言,我們方言更偏向晉語!與其他市比起來風格完全不同,反而內蒙的一些地方方言,包括一些習俗很相似!不知道當初國家怎麼考慮的。
可能你還不知道,自古以來省份的劃分有一個原則就是破壞地域文化認同。你可以拿起現在的地圖看,每個省最少有一個完全不同語言、文化、甚至地貌、環境等「飛地」。至於為什麼?你就要自己猜猜了!
會。比如廣東。粵東北是客家地區,本該歸屬於江西。粵東是潮汕地區,本該歸屬於閩南。而廣西的東部和南部,本該歸屬於廣東。結果被不合理地這麼一划分,硬生生把幾個不同的民系和文化湊在一塊兒了。我是廣東東北部某四線城市的客家人,儘管如此,出了外省,還是會被他們問:那你一定會說粵語咯……來幾句廣東話給我們聽聽唄……教我粵語好嘛……emmmm...我想說,我是講客家話的客家人……
阿姨 幫你科普下歷史? @願你麻痹
後清的省份區劃沿襲前清舊制,根本是為了割裂地域文化,防止地方坐大,順便方便地區內的監管。是細細揣摩過的
時間長了就會忘記自己真正是哪個地域的人了,然後成為新的身份認同的擁護者。皖南明明是江南文化,他們已經自認為是安徽人了。潮汕人明明是閩南文化,他們已經自認為是廣東人了。蘇南和蘇北根本不同,可是他們看到浙北人還是覺得浙北人也是外省人。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