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讀書的時候會自動略過好句子 直接到主線句子?

我看書一看到很高深的句子 描述很細膩的句子 就不願意去讀 而全是故事的文章我卻十分願意讀?


抱歉,我只理解到了題目。

也就是為什麼一本書會跳過好句子,直接到主線句子。

得到下面的結論:

很正常。

說明你屬於有目的、有側重點的在閱讀。

這也是為什麼好書只讀一遍很可惜的原因。

你這一本書讀下來。

腦子裡有主線有脈絡,也知道值不值得再讀,能夠心裡有數,挺好的。

題乾的話。

讀別人的故事難免覺得隔了一層,故事到位了,你自己就會有想法,它提出來只是點撥。

但畢竟是外來輸入,水土不服很正常 。


————————————————————?

有這麼一個思維模型,它把我們接觸的事物分為三個區域:

  • 最裡面是舒適區(comfort zone)。
  • 中間是學習區(learning zone)。
  • 最外圈是恐慌區(panic zone)。

舒適區所對應的多是輕鬆不費力的事,一般而言,你的能力已經超過了這一區域的事。比如以成年人的學識與理解力來看待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比如刷微博刷朋友圈等獲取碎片化信息的方式,比如題主所說到的「全是故事的文章我卻願意讀」。

學習區是略微超出自己能力水平,最佳的學習狀態。這個階段並沒有舒適區能為我們帶來那麼多愉悅,相對費力些,需要我們主動去思考,去進益。比如題主所說的「很高深的句子、描述很細膩的句子」。

恐慌區是遠遠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區域,比如題主是個文科生的話去證明費馬大定理。這往往會產生「心態崩了」的結果。


人們往往下意識地會停留在舒適區這麼個有「安全感」的地方,不願意走出舒適區,刻意停留在學習區來挑戰自己。這就是為什麼題主會看到高深的句子不願意去讀的原因。

然而,如果不斷地鞭策自己,把小目標一點一點拔高,三個區域是可以轉化的,久而久之,你的學習區變成了舒適區,恐慌區變成了學習區,自己的能力也在一點點地提高。

如果題主閱讀是為了消遣,打發時間,多讀故事並沒有什麼不妥。


既然題主在問題標籤里增加了讀書方法,我想是想知道一些可以提升自己的讀書方法的吧。

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小技巧吧。

想要讀有所獲,讀書方法、閱讀速度、讀書時間與選書水平,每個因素都很重要。

一、讀書方法

關於讀書方法,不得不提的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了。

不同的書自然對應著不同的最佳方法。所以在確定讀一本書前,我們可以先花幾分鐘從書名、序、目錄、書衣、隨機挑選每章節最後幾段(小說除外)給書分類。

作者莫提默把書分為兩類:虛構性作品(小說類)與論述性作品(傳達知識類),論述性作品下又分為實用性(教會我們如何生活的)和理論性(分析討論的如史哲科學類)。

分完類後,我會審視自己的閱讀目的來選擇閱讀方法與合適的閱讀速度:

倘若是為了獲得資訊,拓展知識面,廣泛地讀,那可以選擇快速閱讀。

倘若是為了深入了解某個領域,就可以分門別類地通讀。

比如史書:想讀古代經濟史,就從《平準書》到《食貨志》,再輔以《文獻通考》中財政史部分內容,沿著主枝幹把細枝末節也尋來讀,藉助思維導圖等工具整合知識,形成系統完整的認知;

想點亮語言表達力技能,就把《談判力》、《高難度談話》、《關鍵對話》、《溝通的藝術》、《學會提問》、《非暴力溝通》都找來,依據自身情況詳略結合地通讀。

二、閱讀速度

快書快讀、慢書慢讀,在略讀並確定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後,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判斷它是在我的舒適區、學習區還是恐慌區。一般來說會有意識的遠離舒適區,停留學習區,逃離恐慌區。

如果特別想要讀舒適區的書的話,就相應提高速度,恐慌區的話就放慢讀速。

關於提升閱讀速度,有三個小技巧:

  • 消除默讀,強迫自己視覺讀速>默讀速度;
  • 藉助小工具比如筆或者手指來跟著書中文字一行行地指著,帶領視線(雖然看上去很蠢,但真的很有效啊!)
  • 先略讀、跳讀來搜集有用的信息後再挑選閱讀。

三、讀書時間

我習慣把每天9點半到10點半定為讀書時間,一來作為我的睡前常規活動,是一天下來非常放鬆的階段,可以讓自己平靜下來;

二來讀完後距離我的睡眠時間還有半小時,可以用來整理今天的閱讀思路與收穫,以及寫寫日記總結,建立規範性習慣。

四、選書水平

我想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去豆瓣上查看評分排行榜與短評了。雖然也難免有些書名不副實,比如高分段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實際上就是一本騙子書,不過短評區就暴露了它的本性。

除了豆瓣,我還會在知乎上看看其他人的書單推薦,根據自己短期/長期的不同需求來選擇具體的書。

不要盲目相信噹噹暢銷榜;

也沒有什麼人生必讀的書。

————————————————————?

最後,看到題主在問題下面還附加了讀書意義這個標籤,關於為什麼讀書,私以為,不是為了具體的答案,而是為了產生疑問,為了不停地思考,以更勇敢、開闊的方式生活,豐盈自足。


我和你相反,我不喜歡看故事,至今完整看完的小說屈指可數,而且基本還都是小時候讀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這樣的,大部頭裡完整看完的小說更少了,這幾年大火的一些小說我差不多都沒看過。

反而一些偏理論思辨類的書看得更多,還有一些野史雜說,可能是因為我耐性差又多思吧,看東西也慢,常常眼睛看著腦子就不知道飄哪兒去了,所以對於讀小說我一直是敬而遠之,畢竟讀了也記不住情節。

而且我愛摘句,遇到實在精妙的句子是要來回看的,功力深厚的小說家行雲流水,妙句迭出,讀起來確實享受,但是更多的小說著實看著乏味,雖然也是極頂級的作家寫的。就好似托爾斯泰老先生的,小時候讀戰爭與和平能睡著,反而看尼採的書卻精精有味。

所以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中學時候很多同學都不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卻極對我的胃口,那時就看完了先生的文集,還模仿他的風格。

總之開卷有益,多讀點自己喜歡看的好書,神交古人,沒有什麼非讀不可的書,也沒有什麼貽誤終生的書,但前提是做獨立的思考者。


東野圭吾的書都真的很好看呢


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手動滑稽jpg.)


大概吸引你的是情節,而不是細節


因為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啊,感覺題主應該挺適合看小說的,劇情吸引人本來就是一本好書應有的特點啊,關注劇情走向也恰說明讀者被這本書吸引,讀進去了。一般我的做法是,第一遍看劇情,等到全部了解清楚不那麼猴急後第二遍再慢慢逐字逐句的欣賞啊,一般這時候更容易發現那些好句子。至於詩歌散文這類的…一般都是在無聊到炸裂或者想發朋友圈裝B的是才會去看的 一年也讀不完一本,身為學中文的人也是非常羞愧了 【捂臉】


因為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對於不太重要的一類描寫,我們會潛意識判斷不重要,並且略過。這就是我們的本能,因為我們時時刻刻在偷懶。


給布瓜布瓜的回答點贊。

文筆細膩需要思考的地方就不願讀其實就是出於自己的惰性,因為這個地方需要思考,而不是簡單瀏覽就能理解,人總是習慣於讓自己待在舒適區,其實就是懶,不願動腦。

當然,這也有關於自身對於這次閱讀的動機,並沒有把這次閱讀當成學習,而只是想讀個故事,消遣一下時間,那麼當然是不願意去細細品味的。


我讀過一些書,有些小說故事情節比較吸引人,比如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我就光注意到了情節,其他小說《挪威的森林》、《了不起的蓋茨比》句子就寫的很美,值得仔細品讀,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說一下川端康成的《雪國》,句子很優美,反而情節就不重要了。


想知道文章故事,那就跳讀,想研究文筆,那就精讀,這不矛盾


之前有一個話題是 平淡樸實的文筆和拙劣文筆的區別。或許你可以去看看。

大概的概括,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平淡樸實的文筆就是,看似什麼都沒說,其實什麼都說了,比如魯迅

拙劣的文筆就是,看似什麼都說了,其實什麼都沒說,比如郭敬明,比如網上的一些句子,乍看之下好像很古風,很美,其實完全看不進去,看完了什麼都沒記住,也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

這是第一種情況,就是看似高深。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文字真的很高深,比如雪國,我們同學之前就跟我說,雖然這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完全看不進去 還有紅與黑,我看了幾頁就放棄了。。。那可能就是需要更多的積累,更多的人生閱歷,更成熟的思想才能看進去吧。


那種人,喜歡快速式閱讀,要求看書的效率,並非真正品味每一本書中的附屬驚喜,


因為那些高深的句子理解起來相對於主幹句子,很費勁,會死很多腦細胞 大腦不願意去深深的思考,所以就跳著讀吧


因為,能快速抓住主幹焦點並理解之...........

你認為的好句子,我並不認為........


我忘了是誰說,人類更願意聽故事,因為能感同身受。


說明你還年輕


推薦閱讀:

知乎Live:學習一首新曲子的9個切入點
一個想法:眾籌一份「反校園欺凌指南」
當父母的房子被兒子賣掉之後
關於「塾」的一些小事

TAG:教育 | 書籍 | 豆瓣讀書 | 讀書方法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