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版書籍和翻譯版書籍的閱讀體驗及收穫意義有何差距?
01-28
很多人崇尚閱讀原版文學作品。
提問是想了解拋除一些翻譯水平較低的作品,以平均翻譯水平為標準,閱讀原版書籍是否真得要比直接閱讀翻譯版本讓人收穫更多或者更加精確地體會作者意圖,又或是具有更好的閱讀體驗。而這種差距究竟會有多大。
我讀過三個版本的《哈利波特》:德語、中文和英語。我最開始的時候讀的是德語版。2001年入坑,一直到2004年都住在德國,讀了當時出的1-5。2004回國後,出於對於《哈利波特》的熱愛,又一口氣買了中文版的1-5。結果……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碰過中文版了。其實現在想來,並不是中文版翻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兩個版本比較下來,故事的節奏也好,氛圍也好,很多微妙的地方感覺不對了。由於我先接觸的是德語版,面對感覺完全不一樣的中文版就果斷放棄了。後來哈6出的時候,我堅持等了半年,才拿到德語版(托熟人幫我從德國帶回來的)。直到那個時候我都堅信德語版已經足以滿足我對《哈利波特》的愛了。然後哈7出了。當時已經沒有什麼熟人在德國了。我又死活不願意讀中文版。等了一年都似乎沒有機會入手德語版,於是08年暑假開始的時候,我入了一本英文原版的哈7(新華書店買的)。雖然那個時候英語已經可以勉強讀原版小說了(初三升高一),但那個時候看英語原版書還是很吃力的。一個暑假過去了,我大概才看了兩章。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10月份。老媽碰巧有一個學術會議在比利時,走前問我要什麼,我就求她試試能不能買到德語版的哈7。她去的第一天就打電話告訴我買到了,在法蘭克福機場轉機的時候買到的。那個時候的我還非常節儉,英文原版書又很貴(200+人民幣),於是我就想如果德語版到手的話,我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看英文版了,那不就浪費了買書的錢嗎?於是在老媽回家前的一個周內,我發憤圖強,有些囫圇吞棗似的把英文版讀了一遍。那時英語不夠好,有許多細節沒搞懂,但我抱著一周後就能看德語版所以沒關係的心態把整本書給啃下來了。大概花了五天(因為還要上課)。
老媽回家後,哈7德語版到手,我有大概花了兩三天把書看完了。之前英文版沒看懂的地方,看了德語版之後也搞清楚了。但是這時候我第一次認識到,我一直非常喜歡的德語版,還是不如英文原版的事實。確實德語和英語更相近,翻譯出來的兩個版本的區別也遠小於它們中任何一個與中文版的區別。就算如此,在與原作比較話,德語版還是要敗下陣來的。有很多細節,就算是德語,也無法與英語完全對接。有很多幽默,翻譯後只會彆扭。更不用說本來英語和德語語言本身的語感是有區別的了。我在這裡舉這個例子,一方面確實這件事對當時的我衝擊很大,另一方面,確實也很適合這個題目。《哈利波特》是一部兒童文學、暢銷書,其實並不屬於特別難翻譯的書(一些專有名詞,文字遊戲除外)。這樣一套書翻譯後讀下來都有如此大的差距,那麼詩歌、散文等文學性更強的作品,翻譯的結果,可能會更加偏離原作。我上翻譯課,看大翻譯家翻譯的法語詩歌,都會覺得很多時候翻譯的確實很妙、很美,但是這已經不是「翻譯」,而是「二次創作」了。很多書,讀翻譯,可能就夠了。但如果你真的想讀透一本書,只看翻譯是不夠的。再好的翻譯,終究會從原作偏離,只不過違和感更小,或者是譯者足夠天才,把它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此外關於專業書籍,很多時候譯者在學術背景和語言能力之間兩者是不能兼顧的。所以最好還是去看原文。不過這不是我的專長,就不多說了。以前呢,喜歡讀英文原版書(本答案的原版書都指英文原版書),特別排斥讀翻譯本,因為別人說可以學英語以及翻譯本質量不夠好,是對原著的褻瀆什麼的。
最近想法變了。
知識有時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翻譯本即使是別人嚼過的二手知識,也比一個英語渣自己去吃力地讀要強。因為效率!英語渣強行讀原版的話效率很低的,耗時很長的,很容易失去興趣的!(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很多時候,有人推薦別人讀原版書真的只是為了裝逼。。顯得我好牛逼我外語就是好。。
我感覺原版書和翻譯本的對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類比紙質書和電子書的關係。無非都是知識的載體罷了。
重要的是有沒有真的讀進去,有沒有真的學到知識。
具體到我個人,我兩種書都讀,很多時候我會盡量先看翻譯本,再看原著。這樣看的多了會發現,其實很多翻譯水平並沒有很差!很多人瞧不起翻譯本,可是他們的水平還不如那些翻譯呢。英文版的感覺就是記住了好幾種笑的說法
中文版看了很憋屈(總是腦部電影場面,但是書的節奏好慢)
義大利語版,因為對語言不熟悉,看的很吃力,感覺跟英文版差別不大。自己去聽開會和別人向你轉述會議內容的區別在哪兒?
推薦閱讀:
※沒有用R.A.C.E.策略,憑什麼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會閱讀寫作?
※如何制定【家庭閱讀計劃】,幫助孩子有效提高閱讀及理解能力。
※為什麼看書的人越來越少?
※大學裡讀外國名著還有意義嗎?或者說大學裡應該讀些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