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絕對的科技封鎖,比如 CPU 等一切我國不能自主生產的東西會怎麼樣?

如果某天,所有發達國家一致決定不再對我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特別是那些我國還不能自己製造的產品,並且一直持續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國的科技和生產力會不會倒退幾十年?是會和外界科技差距越來越大,還是憑藉自己努力縮小差距?

題主假設發達國家封鎖我們,假設!!!能不能不要再回答為什麼發達國家不能封鎖我們了,我們都知道徹底封鎖是不可能的。


那麼名著《1984》里的大洋國將真的統治西方,並且比書中描繪的更殘酷冷漠。

失去了和中國的貿易互補,發達國家會發生嚴重的貧富差異,讓歐洲和美利堅變成新的巴西。也會讓中國的經濟增長失去引擎,陷入中等收入危機之中步履維艱。但更可怕的是將讓除了更多第三世界國家中小國家墮入嚴重的人道危機之中,陷入爭奪糧食、水源、耕地的無休止仇殺互屠之中。但真正衝擊西方的,將是全體的發達國家陷入權力的高熱狂潮中無法自拔。

1、絕對的科技封鎖必須由絕對的權力來控制。一旦發達國家中任何的一環向中國妥協,就等於是整個反中國聯盟的解體。假如說瑞士不尊令於西方世界,繼續一邊和西方世界自由貿易,一邊和中國自由貿易,把西方的科技轉手賣給中國,那麼反中國聯盟不等於破產了嗎?

2、發達國家聯合體也可以也完全封鎖瑞士,杜絕他成為對華貿易的國際窗口。但如果新加坡、韓國這樣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發達國家也倒戈向中國了怎麼辦?難道要發達國家聯合體不斷開除自己的成員,把更多的發達國家推向中國嗎?那麼結果恐怕就是這個聯盟所有的成員都一個接著一個倒向中國,發達國家組成的反中國聯盟徹底變成一個笑話。

3、所以這個聯盟必須是絕對極權的,他屬下的所有發達國家將完全放棄自己的貿易主權聽命由反中國聯盟進行擺布。但這還不夠,貿易就是經濟、經濟決定政治,這個聯盟為能正常行使自己凌駕於各成員國的貿易主權,就必須要一併接收該國其他的主權。絕對禁止選舉,不能允許反對貿易禁令的政黨上台。也要壓制民間通華親華的聲音,杜絕人們可能產生的「通敵」念頭。

4、禁令是書面或者口頭傳遞一下就能執行的嗎?當然要有軍警等暴力機關來確保禁令的完全、絕對、毫不保留的被執行。各國的政治主權同樣被聯盟踐踏並且收入囊中,實際上這個聯盟已經蛻變成了一個絕對獨裁的極權帝國。當今世界,只有美國才有能力主導一個這樣的超級帝國。那麼這個帝國將是圍繞在美國為中心的上下等級嚴明的宗主國和殖民地。美國東海岸、英格蘭東南這樣的金融服務機構都是吸血的宗主地,而德意志法蘭西韓國日本這樣能擠出牛奶的奶牛工業國將變成被吸血和控制的殖民地。

5、緊接著就是反中國聯盟這個超級帝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金融、房地產、股票等投資性的產業將會瘋狂的吞噬和聚集來自全球的財富。而義大利西班牙這樣的二流列強則不得不被分配為血汗工廠,不然誰為帝國生產廉價紡織品?什麼?你說為什麼不從越南印度的血汗工廠進口?你在搞笑嗎?這些國家是聯盟的成員嗎?他們也完全封鎖對華貿易嗎?不然反中國聯盟從印度進口紡織品,給印度錢,然後印度從反中國聯盟買了高端汽車航空發動機之類的高科技產品被走私給中國怎麼辦?

6、於是參見第二條,反中國聯盟僅僅封鎖中國是不夠的,他要封鎖任何發達國家聯盟體以外的任何國家,否則高科技產品還是會源源不斷的輸入中國,直到最後被中國人掌握這項科技。等於說這個星球上,除了聯盟以外的任何經濟體都有可能和中國發生正面互動,都有可能是聯盟的敵人。除非聯盟把印度肯亞也認定為「發達國家」,把他們收入進聯盟。

7、於是在這個聯盟帝國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巨大的貧富差異就展開了,有的發達國家的投資經理依舊過著花天酒地華爾街之狼的日子。而義大利西班牙德意志的苦逼血汗工廠工人或者金屬礦的礦工則過著為了微薄的薪資而付出艱苦勞動的日子。來,就把這一首《國際歌》送給在座的各位帶著綠安全帽挖著煤的可憐勞動者們。

8、接下來為了鎮壓不滿的勞動者壓制民間反對的聲音,這個帝國不可避免的朝著絕對極權的方向演變。就是朝著今天朝鮮的政治模式演變,西方世界為了中國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先說最嚴格的全面制裁,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結果就是:很短的時間之後,這個發達國家之間的聯合封鎖就會解體,或者大大收縮封鎖範圍。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遠無法與今天相比。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制裁也沒能維持多久,強度和廣度也沒有多大。

以共和黨「極右」派參議員赫爾姆斯和民主黨眾議員索拉茲為代表的國會議員,以及一些人權組織紛紛向布希總統施壓,要求與中國斷交並採取強硬的制裁措施。
迫於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布希政府於6月5日宣布了三條制裁措施:

1. 暫停中美間一切軍售和商業性武器出口;
2. 暫停中美兩國間軍事領導人的互訪;
3. 同意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要求延長逗留時間的請求。

就這樣,美國對中國的制裁開始了。

1989年6月20日,美政府再次出台對中國更加嚴厲的制裁措施:

1. 暫停同中國一切高層互訪(助理國務卿以上);
2. 中止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對在中國經營實業的公司的幫助;
3. 反對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新的10億美元對華貸款事宜。

這些制裁措施使中美關係面臨嚴峻困境。

在美國制裁措施的帶動下,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紛紛譴責中國,並對中國採取類似的制裁措施。歐共體(歐盟)國家首先宣布單方面終結正在舉行的中歐委員會會議並宣布對華實行制裁,特別是武器禁運。西方國家政府與中國政府副部長以上人員的政治來往基本停止,

很多國家撤走了在華專家。包括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等在內的一些國際組織也宣布對華制裁。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也發表聲明,中止對華高層接觸及延緩世界銀行的貸款等。世界銀行的 20 億美元貸款、亞洲開發銀行的 5 億多美元貸款以及日本第三批摺合 58 億美元的政府貸款都停了下來。一些西方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反對中國的態度更為激烈,它們或組織群眾遊行,或發表聲明支持制裁中國,或宣布同中方暫停來往。中國外交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當時,中國方面就意識到,這種制裁可能是無法長久的。

我記得,當時鄧小平有幾次講話,給我印象很深,一次是 1989 年 9 月 4 日的講話,他指出:「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絕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看不起你。」「總之,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又一次是小平同志在 1990 年3月3日的講話,他指出:「對於國際形勢還要繼續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麼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實際上情況並不盡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

中國畢竟是一個十一億人口的大國,就算當時還很窮,但作為一個擁有核武器、有著相當地區影響力、巨大的潛在市場的國家,只要國家在一開始的制裁中能夠自己穩定住而不至於自行垮掉,那麼國際上脆弱的聯合制裁將難以為繼。因為:

1、把這樣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大國徹底孤立在一邊,不利於國際秩序的穩定和可控。

2、中國自己並不想和西方世界搞對立,這樣大的潛在市場,我如果認真制裁,但別人搶著佔了,我不是就吃虧了嗎?其他國家也會這樣想。

今天中國實力遠強於那個年代。制裁封鎖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對於發達國家而言,三十年前的制裁可能只是少掙點錢,今天如果再制裁可能本國國民的生活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從稍長一點的時間看,並不利於選票。

一旦影響到選票,制裁的動力就會疲軟下來了。再說無數的大公司還指望著靠中國掙錢呢,它們都會對各自的政府施加影響,這個同盟很快就會在各懷鬼胎下分崩離析。

但如果是僅僅不出口高科技產品呢?此時影響到的利益和公司數量會少的多,封鎖的阻力也會小很多。但各個發達國家之間的利益訴求也是不同的,內部也是存在很多矛盾的。比如這個產品,可能美國覺得不賣也無所謂,但對於歐洲某國來說可能就是一筆較為急迫的收入,這個時候也可以搞各個擊破。

具體到CPU等IT硬體,這個東西一旦封鎖,短期內對中國的衝擊肯定是比較大,某些下游企業估計得倒閉。但也給了原本沒市場的本土企業機會,比如龍芯這樣的。你之前覺得我不好,現在你捏著鼻子也得用。一來二去,這些企業中的相對優秀者的收入在外部受限的內部競爭之下會暴增,搞不好增加了研發投入,產品質量反而上去了,而且還培養了用戶習慣和軟體環境。再糟糕一點,搞不好還會反過來衝擊國際市場的,這種傻事,發達國家是不會做的。

如果範圍再縮小一點,具體到某些不是民用的高科技儀器這塊,這種封鎖確實會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造成影響,但現在這種封鎖本來就是在進行中的。

總之,封鎖厲害了西方國家自己也受不了(資本總有逐利的衝動,對政府會有壓力),難以持久;封鎖淺了,影響又有限。


分兩種情況

1.朝鮮古巴這樣小國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對這種國家,科技封鎖貿易封鎖是毀滅性的,因為享受不到便於科技進步和工業分工帶來的紅利,這種情況下小國的生活會非常困難。

2.中國美國這樣的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大國。

尤其是目前的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結構,尤其是輕工業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重工業,自己又有13億的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全封鎖很難,低端產業是不可能的,高端產業短期內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但從長期來看,以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和技術水平,一定會發展出替代品,比如題主所說的cpu,i7的運算水平可能發展不出來,但p4總可以吧,體積做不到巴掌大,體積大點就大點唄,價格做不到這麼低,貴就貴一點,現在工業化的背景下,很多東西中國不是生產不出來,而是成本與性能做不到那麼高,也就是說沒有比較優勢。當你能輕易獲得的時候,可能你不會去考慮這些質次價高的產品,但被封鎖的時候,這是你唯一的選擇了,質次價高總比沒有強。

另外中國本身的市場很大,13億人口雖然是很大的負擔,但如果提高了人口素質,都能創造價值的話,會變成很強勁的消費市場,要知道歐盟才有5億,北美只有3.5億,日本1.2億,這幾個加在一起才有多少?而且這幾十個國家,彼此之間還有貿易壁壘,中國雖然有地域保護,但至少大陸之間商品流通是暢通無阻的,很多企業只要把中國的市場拿下來,基本上能做到世界第一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移動,全球用戶數量第一,7個多億,他推行一個標準,即使跟世界是不通用的,也輕輕鬆鬆做到全球第一,然後吸引各個廠商跟進,這個市場即使不與世界接軌也完全能夠形成規模效益,養活大量的企業,中移動的tddlte不是wcdma演進過來的,不是主流,但蘋果三星照樣也跟進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按照題目來說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肯定會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產生影響,但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以目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來說,這麼玩就是讓全球經濟停擺的節奏。

至於不能自主的民用產品,很大部分不是真沒辦法自己搞。無非是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和知識產權罷了,真要被封鎖了這兩點都不再是問題。

看看印度的製藥行業明白了,直接無視知識產權對歐美新葯進行大量仿製。問題不在技術上,無非看權衡利弊罷了。

~~~~~~~~~~~~~~~~~~~~~~~

順手呵呵一下拿生活水平下降和沒法享受智能手機等科技成果說事的小清新們。

對五常、核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的全面封鎖是啥意義?就算不是世界大戰也是第二次冷戰了。

全人類都準備乖乖過苦日子了,還惦念智能手機?

~~~~~~~~~~~~~~~~~~~~~~~

對了,這種情況下就別考慮世貿規則和知識產權保護了,開始封鎖那天就是現有經濟規則崩潰的開始。


大型醫療設備都歇了吧


反對 @孟德爾 的回答,他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把整體的國家科研進步與個體的進步等同起來,忽視了工業與工業人口的重要關係。

一、西方成功技術封鎖的前提

中國的工業成就

二、什麼是工業化

1、工業化的含義

2、工業的自我升級

3、工業時代的兩個最大變數

4、工業化對國家發展、戰爭模式的改變

三、工業人口的數量,對工業自主升級的重要意義

1、 為什麼需要足夠的工業人口

2、工業人口的數量是一個工業國國力/潛力的最重要因素。

3、工業人口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工業國發展速度、工業升級速度已經戰爭表現。

四、人類史上最大的兩大工業集團的對抗——鐵幕冷戰

1、人口導致的世界局勢變化

2、蘇美的工業化成就與對抗

3、兩大工業集團的正面碰撞

4、蘇聯輝煌的原因

1)、重工業為先的發展模式

2)、計劃經濟

3)、西方經濟危機的逆勢上揚

5、蘇聯衰落的原因

1)、工業人口不足

2)、西方實行技術封鎖

3)、逐漸僵化的體制

4)、正確的戰略制定與錯誤的實施

5、失去耐心和信心和警惕性的高層和底層

五、人口基數、國土面積對強國的重要意義

1)、什麼是工業人口

2)、日本的崛起與局限

3)、龐大人口基數對中國工業化的意義

4)、工業人口缺乏對美國工業發展的影響

六、中國的時代

1)、對於中國來說,這是最艱難的時代,但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2)、需求倒逼科技

七、望遠第四次工業革命

附:

毛時代的工業成就

評論回復以及所謂的鼓勵生育

西方技術封鎖之所以有威力,需要兩個條件

1、被封鎖方的整體技術水平必須與西方整體有較大差距

2、被封鎖方單獨依靠自己無法自我升級,或者自我升級的速度太慢,以致被西方快速拋離

其中第一點,建國後,中國承接蘇聯150多項工業技術援助,雖然大多是初級工業,而且因為各種原因未完成,但因其全面性,成為中國全面建立工業體系的起點。對工業建設無比重視的土共,用前30年拚命補課建立其廣泛而全面的工業體系,技術等級相比歐美尚遠,但其深度和廣度,為後面借全球化的機會,開始科技爆發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工業成就

到了2014年,中國已經從大而不強的狀態,進化到整體躍進,全面開花,重點突破的階段。其具體工業水平,可以由下面鏈接查看

【原創】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

【轉】中國這些年的工業成就

現在的中國有哪些技術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

什麼叫做「完整的工業體系」?

西方單個國家已經完全沒有資格和中國進行對比,它們必須以一個整體,以每個國家最優秀的領域,才能在某些方面勝過中國,但以中國的發展速度,大部分領域的差距在1~5年以內,只有少部分超高尖端的技術差距在10年以上,但是這是以中國現階段投入對比,如果中國加大投入,那麼拉近差距的時間將快速減少。

中國已經到了一種,就算沒有西方的技術輸入,依然能實現自我更新的階段,原因將在下面內容中分析。

知乎冷哲兄在「龍的天空」論壇發過一篇文章,被廣泛轉載,寫的就是如果西方沒有封鎖技術情況下,中國的進化路程,相信不少人已經看過!下面是鏈接,方便沒看過的人去看!

冷酷的哲學——談將成為「發達國家粉碎機」的中國(原創重發修正版)

提示信息 - 龍的天空lkong.net

第二點,也就是在已經達到如此工業化程度的中國,如果面臨西方絕對封鎖,中國是否能夠繼續維持高速的自我升級,甚至反超西方的問題。這是我下面將重點討論的話題。

西方對現在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會發生的事,@負二已經說了,jish我來補充一下工業人口基數在工業化中的重要性吧!今天有點時間,就來長篇大論一下,不知道最後會寫多長……

二、什麼是工業化

要了解這兩者的關係,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什麼是工業化,以及工業人口數量在工業發展中的的重要性。

1、工業化的含義

什麼是工業化簡單的說,就是全社會普及用機器製造機器。

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工業本身可以進行指數增長,1台機器造10台機器,10台機器造100台機器,機器在這種循環中指數增長,同時這種指數增長的量變會導致質變,這就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工業化是靠鋼鐵撐起來的,無論是工廠生產,房屋建設,軍備建設等等,需要的無不是天量的鋼鐵,國際衡量一個國家國力有個直觀的標準,就是看鋼鐵產量。

2、工業的自我升級

我們用鍊鋼來做例子,看看機器是如何自我複製以及自我升級。

中國當年大鍊鋼鐵,因為技術水平低,一開始是用小高爐,煉成的都是雜質含量很高的劣質鋼,但是這些劣質鋼可以用來加固,加高鍊鋼的小高爐,讓小高爐升級為大高爐,以獲得更高的溫度和壓力,煉出質量更好一點的鋼,劣質鋼還可以做普通鐵軌,把高爐和煤炭產地連接起來,一方面增加煤炭的運輸量,一方面可以連接到其它地方建設更多高爐,煉成質量更好數量更多的鋼鐵。更好的鋼鐵可以建設更好的鍊鋼廠,煉成更好的鋼,這就達成了一種正循環,生產技術在不斷的複製中升級。

1970年,中國用出爐的鋼鐵做成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和「濟南號「驅逐艦,標誌著中國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中國終於可以生產一種極其重要的產品——合成氨(化肥)。

在工業革命前,中國農業技術世界第一,養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195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2億噸,在各種「以糧為綱」的動員和農業人員的努力下,到了1969年依然只有2.1億噸,增加極小。因為當時中國人均耕地2畝多,一個人一生的排泄物積成肥料只七八噸,每年平攤到每畝土地上不過一捧化肥。

所以無論付出再多的努力,糧食產量必然卡在這個水平,這是自然的準則。

19世紀中期就發現了合成氨的反應原理,但合成氨需要高溫高壓的環境,這種環境類似於戰艦炮管承受的溫度和壓力,能造艦炮的國家,才能建造化肥廠。所以當1970年我們終於突破合成氨的生產瓶頸後,立刻一口氣建造了幾百套合成氨裝置和上千個化肥廠,從1970年開始,中國化肥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00萬噸,1975年每年增長200萬噸,於此同時,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70年開始以每年平均2000萬噸的速度開始增加,到1978年前,已經突破3億噸,中國的糧食增長率第一次超越人口科增長率,中國人從此告別飢餓,甚至還有大量多餘的糧食可以用來飼養肉食動物,改善生活質量。

在工業時代,大炮和糧食是同義詞!

(當年抗美援朝,美軍每天投擲數十萬發炮彈、炸彈,把上甘嶺的花崗岩山體削低了3米,為了抗住這樣的瘋狂轟炸,志願軍想到的辦法竟然是從敵人的啞彈中拆出炸藥來挖防空洞。炸彈的外殼的鑄鋼,炮彈的外殼是鍛鋼,炸藥是巨大化工工業的產品,而每一個巨大的化工廠花費的鋼鐵數量都相當於當時中國幾十年的鋼鐵產量總和,更別說質量的差異。抗美援朝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的士氣時,也極大的激發了中國的危機感。

1950年,除去生鐵產量,中國鋼鐵產量大約23.64萬噸,美國8700萬噸。在危機感中中國開始大鍊鋼鐵。1957年,毛提出15年鋼鐵產量趕上英國,50年趕上美國,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國際笑柄——趕英超美,18年後,中國鋼鐵產量超越英國,38年後,即1995年,中國鋼鐵產量超越美國,並從此一路狂奔,直到佔有超過世界一半的產量,世界安靜了,包括中國人,沒人為此慶祝,因為大家已經習以為常)

3、工業時代的兩個最大變數

工業時代有兩個最大的變化,第一個是機器廣泛替代人力進行生產。第二個就是能源利用效率的變化。

農業時代,人類使用最多的能量是太陽能,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能量,結出的果實種子,是人類最主要的能量攝入來源,少量的煤炭,也多是用於北方農村取暖,生活節奏緩慢而重複。

工業時代,機器的使用,讓人類能夠以幾百,幾千倍的效率去利用地球幾千萬幾億年來,動植物屍體在光合作用和地熱高溫高壓等特殊條件作用下變化積累起來的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

無法計數的時間和數量堆積起的化石能源,集中在幾百年內爆發利用,這股能量對於從農業向工業過度的人類來說,意義不亞於現在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成為了人類工業時代開天闢地的根基。

這種數以千百倍計的能量利用效率差異,決定了哪怕最弱小的工業國,在最大的農業國面前,也有極大的優勢。

4、工業化對國家發展、戰爭模式的改變

了解一下世界近代工業化歷史,就會發現,工業化進程不只是簡單的數量增長,還有量變積累而成的質變——每次工業革命都會講工業化進程擴展到一個全新的空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象徵是蒸汽機的出現,蒸汽工廠的建造,需要先有一個巨大的動力車間,裡面放置著燒煤鍋爐來驅動龐大的蒸汽機組,然後蒸汽機帶動工廠的動力主軸,動力主軸再通過大大小小的齒輪箱和離合器組把動力分配到其它生產車間內的天軸,這些天軸再通過皮輪帶或者齒輪箱驅動車間的工作機器。蒸汽工廠的所有動力主軸,變速機構,離合器,天軸設計都需要精確匹配,工廠一經建成,就很難再做改造。

靠蒸汽動力驅動的工廠必須靠近河流、海岸、運河或者鐵路建設、不然沒有辦法為動力車間運輸足夠的煤炭。所以在空間布局中,工業化必須沿著一維空間線性發展,有足夠海岸線或者河流的國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有巨大優勢,比如作為島國的英國,其海岸線和內河長度遠遠超越當時的大陸國家,為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留下充足的空間。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電力和電能開始普及,電線的出現,讓地形對工業布局的限制降到最小,再偏僻的地方,只要拉根電線,就能開工廠。相比起建鐵路,開挖運河,拉電線實在是便宜又方便。同時隨著內燃機的成熟,載人汽車、貨運汽車開始出現,讓大噸位的原材料、製成品運輸、工人上下班的交通,不再必須依賴鐵路和船運。建造工廠的難度降低不止一個數量級,工業化開始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擴展,地域龐大,人口眾多的國家開始憑藉二次工業革命崛起,比如美國。

(對於依靠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英國,如果要改造蒸汽工廠進行產業升級,近乎等於重建整個英國的工業,其中的艱苦對於一個稱霸世界百多年,依靠海上霸權輕鬆對全世界進行金融剝削的國家來說簡直不可接受,所以英國選擇投資當時貧窮的美德,這使得自己的工業逐漸荒廢,最終導致國家的跌落。)

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兵力是有限的,培養一個合格的士兵也是不容易的,同時工業生產能力的也很有限,戰爭時期毀東西遠比造東西快,一次會戰只能夠攜帶一定量的槍械彈藥、後期輜重。同時槍械射程和精度都不高,打仗時,雙方軍隊排成列隊,然後靠近對射,以擴大射擊增加殺傷力,這個時候就看誰物質彈藥先消耗完,誰的預備役軍隊多,誰先消耗完了,在進行包抄,勝負就分出來了,所以這時期歐洲一次會戰一般不到一天就結束了。這時期歐洲的戰爭都是短暫的,這時候的戰爭是線性的,是一維空間的。

在到了一戰中,每一個工業國都能夠生產無窮無盡的步槍、機槍、大炮、無論你把戰線推進到哪裡,敵方都能夠派出預備的擋在前面構建新的防線,後面的工廠源源不斷的把生產出來的物資運輸用各種交通工具運輸到前線,所以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基本都是塹壕戰。這個時候,戰爭從線變成面,從一維空間延伸擴展成二維平鋪。

工業革命,讓人口數量真正成為一個國家國力與潛力的重要標誌,有了足夠多的人口,戰爭中才能生產足夠多的武器裝備,才能源源不斷的組建足夠龐大的預備軍隊。軍隊,人口,就代表一個國家贏得戰爭的潛力。

到了二戰時期,情況愈演愈烈,飛機的出現讓戰爭方式從二維初步向三維演變,幾十萬,上百萬乃至數以千萬記的官兵死在無盡的塹壕戰中。

三、工業人口的數量,對工業自主升級的重要意義

1、 為什麼需要足夠的工業人口

工業時代特徵雖然是機器製造機器,但設計製造機器的,操作機器的最終還是靠人,靠一個國家的工業人口。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的不斷分工,層層細分,產品越來越複雜,基本配件越來越多,產業鏈越來越長,配套產業鏈之間越來越複雜。

每一台機器設備都是由大量零件組成,要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必須保證每一個零件都有充足的備份,要生產,更是必須有無數的零件被生產出來。每一個零件的設計、製造、改進,都必須經過長久的研究、思考和試驗才能完成。把工藝記錄下來放在圖書館,等需要時再去查閱是行不通的,因為沒有人能基於不熟悉的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升級,沒有長時間的研究和使用,工業不可能有進步。

所以,在工業生產中,平均每個基本配件,至少要有一個專職人員來研究和生產,同時還至少要有一個徒弟,在學習中把工藝訣竅傳承下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機器設備複雜性的增加,核心產業所產業的工業人口和工業技術的複雜程度,以及基本配件的數量都在同比例的增長。

只靠核心工業是無法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有了重工業,還要有消費品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商業、農業、礦業、教育、服務業,還要有負責管理的行政,負責保衛國家的軍事建設,需要保障民生撫養的社會保障。這些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只有這些行業都配齊了,工業體系才能運轉順暢,人民才能擁有高質量,有保障的,輕鬆和相對富足的生活。而這些勞動人口還有自己需要撫養的,缺乏足夠勞動能力的子女和老人。

因此,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所需要的人口,大約是其基本配件數量的10倍,最低不能低於5倍。特別是重工業,它是生產製造機器的機器的地方,肩負著技術升級的重任。技術升級,開發出新一代的機械設備,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向未知的領域發起衝鋒,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無數的失敗和經驗總結中,獲得那少的可憐的,可行的技術升級路線。

在工業時代,小國寡民者,沒有參與世界爭霸的資格!

2、工業人口的數量是一個工業國國力/潛力的最重要因素。

19世紀中後期,工業體系只有蒸汽機這一種動力,當時最複雜的工業品無非是鐵甲艦,一條鐵甲艦大概由幾十萬種零部件組成,所以,當時一個工業國光是核心產品,就需要上百萬人口才能滿足。所以當時最小的比利時也有400萬人口。到了一戰時期,世界範圍內,能稱的上列強的,只有下面8個國家。

附1913年8個列強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

德國66.9

奧匈52.1

日本51.3

英國45.6

法國39.7

義大利35.1


1913年8個列強城市人口及其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單位:百萬人)

英國 15.8/34.6%

美國 22.5/23.1%

德國 14.1/21%

法國 5.9/14.8%

日本 6.6/12.8%

義大利 4.1/11.6%

奧匈 4.6/8.8%

俄國 12.3/7%


1913年列強人均工業化水平


[以英國1900年工業化水平為100計算的相對值]

美國126

英國115

德國85

法國59

奧匈32

義大利26

俄國/日本20

1913年列強相對工業總潛力[以1900年的英國為100計算]

美國298.1

德國137.7

英國127.2

俄國76.6

法國57.3

奧匈40.7

日本25.1

義大利22.5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工業國,哪怕工業化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也可以憑藉人口優勢,取得國力對比的優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電器、內燃機、化工等的出現,工業體系的基本零部件種類翻了幾倍,至少要近千萬核心勞動力才能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了。

當時人口最少的工業國強國是法國,大概是4100萬人口,而且工業體系還不完整。英國大概是4700萬人口。至於低於這個人口基數的,就自動剔除初列強行列,這個時期,真正能夠稱的上列強的,只有5個國家,美德蘇日英。

附1939年世界主要強國人口

德國人口7000萬+

英國人口4700萬,

法國人口4100萬。

蘇聯人口1.6億+

美國人口1.3億+,

日本人口7800萬,

中國1937年人口4.4億+

3、工業人口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工業國的發展速度、工業升級速度已經戰爭表現。

一戰後美日蘇德都在全面備戰,而歐洲強國英法等都畏戰如虎,面對德國的不斷進逼,只能採取綏靖主義,不斷犧牲小國利益,割其它國家的肉喂德。

一戰中,法軍認為6發的左輪手槍打塹壕戰不夠給力,於是從1920年到1939年,召集法國各大兵工廠花20年設計出一種能裝8發子彈的手槍,1940年新手槍終於投產,但這時德國的裝甲師和"斯圖卡"轟炸機群已經呼嘯而至了。

二戰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

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

法國,這個曾經的世界最強陸軍大國,擁有4100萬人口,開戰一個月後出局。

英國,這個稱霸了世界的兩百年的霸主,島國的身份讓它避免了在陸軍方面的過大投入,節省了不少工業人口,能夠發展起世界質量最高最大的海軍艦隊,但依然在德國的炮火下瑟瑟發抖,必須依靠美國的即將參戰來鼓舞幾近潰敗的士氣。

德國憑藉7千多萬人口,成為歐洲最強工業國,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和戰爭潛力。但人口的不足,讓德國只能放棄研製生產如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和原子彈等超級武器。

日本擁有近8千萬人口,就敢以列強中墊底的工業水平,建設世界級艦隊和亞洲最強陸軍,除了美國,聯合了德國的日本不懼怕任何國家。但日本雖然出來能造強大的航母,卻依然缺乏足夠的工業人口投入陸軍裝備研發,使得日本造不出象樣的坦克,日本生產的機槍和手槍連偽軍和土八路都鄙視,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支持,太大的野心就只會把自己胃口撐爆。

美國憑藉一億多人口,在工業水平與英國差距甚遠的情況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成為英國二戰中最大的精神和物質支柱,並成為唯一的,在陸軍和海軍兩方面都稱雄的唯一國家。

最終憑此繼承英國王位,成為世界雙極之一。

蘇聯人口1.6億+,在1928年,從一個打爛了的半農業國家開始,到二戰開打差不多12年,工業產值增長了7倍,甚至壓倒了歐洲霸主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國,達成了歐美難以置信的發展奇蹟。哪怕被德國打的再狠,哪怕戰死的軍民超過3000萬,依然能夠不斷的組織反擊,用坦克海淹沒德國的虎王。並在二戰後的幾十年間,把美國壓的喘不過氣來。

四、人類史上最大的兩大工業集團的對抗——鐵幕冷戰

二戰後,擁有最多工業人口的蘇美,憑藉毫無疑問的工業軍事實力,成為了世界雙極,冷戰開始了。

1、人口導致的世界局勢變化

冷戰時期,世界進入核能時代,光是軍事領域,核能、航天、戰略轟炸機、超級運輸機、戰略航母、戰略導彈等等需要的工業人口不斷飆升,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需要上千萬種工業基本配件構成,這決定了只有人口過億的工業國——也就是美蘇,才有資格玩世界爭霸的遊戲,其它工業國統統只能做附庸 ,哪怕你同樣擁有戰略核武器。

由於蘇聯的人口始終保持在美國的125%左右,所以儘管工業底子比較薄,卻依然能逐漸的達到與美國戰略平衡的程度,不管美國造成什麼先進武器,蘇聯都能很快跟進,質量趕上了,數量還要比美國多。

在冷戰中期,工業配件的數量已經增長到3000萬左右,美蘇各2億左右的人口已經被各種工業門類擠滿了,很難再往很複雜的工業社會發展。由於重工業佔據了太多的工業人口,輕工業方面工人匱乏,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增長速度開始減緩。

這個時候,人口破億的日本,已經遠遠超越了二戰期間完全無法比擬的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工業國。而歐洲苦了單個國家人口太少力量太弱,開始了尋求一體化的進程。這個時候的中國在拚命的補課,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把每一分力量投入到工業化中,由於巨大的人口優勢,雖然底子最薄,但是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二戰前的蘇聯。

局勢在僵持,贏得冷戰勝利的唯一方法,只有獲得更多的工業人口。美蘇各自把目光投入自己的陣營。

2、蘇美的工業化成就與對抗

在歐美的眼中,社會主義的蘇聯是以一種不可理喻的工業化速度在發展著,12年的時間,一個小孩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蘇聯還是一個破落的半農業,等到他準備高考的時候,蘇聯已經超越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傢伙一不殖民,而不商品傾銷,結果發展速度簡直爆表,簡直是在挑戰歐美經濟學家的想像力。蘇聯二戰時期死了一代接受過完整工業教育的青壯年,人口減少了20%,在西方都猜測其起碼得30年才能恢復元氣的時候,才5年的時間,蘇聯工業水平就超出二戰前70%,更是在1949年和1952年製造出了原子彈和氫彈,在戰略武器上和美國取得了平衡,1957年才率先發射了人造衛星,1961年就實行了載人航天,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

極好的健康標準,出色的教育(從20%到接近100%識字率)、完善的衛生設備、清潔的接到、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善的電力設施、除高檔商品外的大量消費品、豐富的實物、大量的工作、不斷提高的農業生產率、充滿自信的笑臉、美妙激昂的音樂、獨特的藝術、完善而長遠的工業規劃,這是訪問蘇聯的亞洲人人所留下的印象,這是一個以民主為口號,蘇聯最美好的時代。

美國是海軍強國,海運相比起陸運有著先天性的極大優勢,成本大概只有陸運的1/7,

美國陣營有著歐洲大概2億的高度工業化人口,在亞洲有著近億人口的日本,幾千萬人口的韓國,台灣,菲律賓等亞洲小國或地區。通過向這些地區轉移低附加值的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把這些國家拉倒自己的產業鏈中,用他們的人口分擔自己承受的巨大工業壓力。美國的地緣優勢不斷擴大。

(在承接美國的工業中,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開始騰飛,日本更是得天獨厚,由於其本土軍事防禦由美國承擔,它可以把所有人力都投入到民用工業中,而不用過多的投入到投資大,見效慢的重工業,因為絕大部分的技術,都可以向歐美購買,負擔低利潤高,美日同盟還保證了巨大的歐美市場的向其開啟,這使得日本獲得巨大發展紅利,日本經濟開始噴涌發展)

而反觀蘇聯,雖然也扶持其一些國家,但是它身邊除了中國,根本找不出一個像樣的,能拿出上億人口的國家,一個個最擅長的就是伸手要裝備要援助,根本沒辦法承擔起承接低端工業的能力。而中國,這個傢伙的人口數倍於蘇聯,學習能力又太強,經濟發展速度是人類史上唯一超越蘇聯的國家,光是工業人口就超過2億,和蘇聯總人口相當,潛力是在太大,如果蘇聯和中國結合成一個經濟體系,平等的進行工業經濟互補發展,不過30年,蘇聯就得看中國的臉色辦事了,這就是足夠的人口基數加上龐大的國土面積在工業發展面前的巨大優勢。

(我們今天看蘇聯的工業發展史,或者會對其發展速度不以為然,但這是因為中國在世界各國發展史也是異類,對西方經濟學來說都屬於挑戰常識的異常現象。)

3、兩大工業集團的正面碰撞

中蘇兩家唯一一次聯合對敵,就是越南戰爭。

在越戰中,美國赤膊上陣,依靠整個西方工業體系的支持,包括生產直升機、車輛配件和槍炮彈藥的日本、歐洲,為美軍製造軍需被服的拉美、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區,向著越南進攻。

而越南有著中蘇數億人口背後默契分工提供高低端軍備、作戰指揮官,而越南本身、寮國、柬埔寨統和幾千萬人口出士兵進行抵抗。

這是東西方兩大工業陣營的正面較量,美國依靠在越南駐軍的42萬軍隊,從航母到戰略轟炸機等一起上場狂轟濫炸,還是鎮不住越南人,接著美國軍隊不夠用了,就逼著韓國、日本、中國台灣、西德、紐西蘭、加拿大、奧地利、比利時、希臘、丹麥、土耳其等十幾個傀儡國派數萬部隊去越南送死,順便屠殺上萬越南百姓,場面快比的上和中國的朝鮮戰爭了,結果一個小小的越南拖住了美國幾十萬軍隊10年,花費了250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5萬億美元以上),死了5萬人,30多萬人受傷,在國內激起了持續數年的政治動蕩,而中蘇卻藉此把勢力深入非洲和西亞,最終美國只能承認現實,向蘇聯低頭,乖乖戰略收縮。

美越戰爭中,擁有地緣優勢的資本主義西方體系被社會主義的東方體系打敗了。雖然很快中蘇就在猜忌中越離越遠,但是蘇聯依然憑藉一己之力,壓制整個歐美陣營,逼的歐美頻頻向中國示好——中美蜜月期來臨。

在地緣處於劣勢,身邊除中國外其它小弟沒一個頂用的情況下,蘇聯的工業實力依然飆升達到頂峰,在歐洲冷戰前線,8000多輛T-64坦克讓整個歐洲方向像紙糊一般,在美國傳統優勢的海空軍方面,蘇聯軍用飛機超過美國2倍,戰鬥機達到3倍,3倍音速的米格25戰姬,1500艘軍艦的全國艦隊,26000噸的颱風潛艇,這讓整個西方生活在蘇聯的陰影之下,甚至連遠離陸地的美國都開始擔心本土安全,鼓吹蘇聯入侵的影視作品風行整個好萊塢。

蘇聯憑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硬是把2億人口發揮出了一倍以上的生產效率,壓制著超過5億人口,甚至還和中國眉來眼去的整個西方。

4、蘇聯輝煌的原因

蘇聯高速發展的原因

1、重工業為先的發展模式:西方傳統經濟學思路是:工業化必須先從輕工業開始,先用機械設備提高輕工業的效率,等輕工業賺了錢,自然會轉而對重工業產生升級的需求,於是重工業也得到了發展,這樣彼此循環,這是傳統西方發展模式。

表面上看,賺錢的是輕工業,但事實上,是重工業提供了高效的生產設備,提高了輕工業的生產效率,輕工業才賺到錢。輕工業只能生產消費品,而且無法靠自己進行產業升級,而重工業除了能提供生產設備,還能造出下一代機械設備,提高整個社會的工業化水平。

所以,在產業分工中,兩個產業是不平等的。而產品生產是有周期的,按照這種循環,輕工業要五六年才能帶動一個重工業部門,幾十年才能促進完整重工體系的形成,考慮到經濟危機等經濟波動,這個時間還要更久,美英法德等國的工業化進程都持續了二三代人。

一個農業國就算得到大量輕工業的國家,就算輕工業的產值超過了農業,依然不能算工業國,因為它的工業無法進行自我升級,只是釋放了輕工業設備本身的生產能力。而能生產完整重工業機械的國家,哪怕把輕工業設備全部轉移到外國,依然是個完整的工業國,因為他們具備隨時生產輕重工業設備的能力。而且,重工業是強大國防的前提,所以,強大而完整的重工業體系,才是工業建設的最終目標。

正常幾十上百年的時間發展,無論蘇聯還是中國都等不了,太多強大的外部敵人正在虎視眈眈,等發展起來前都被滅了。對此,蘇聯的第一個經驗就是重工業優先,回頭在改造重工業。

2、計劃經濟:重工業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而且無法像輕工業一樣直接生產消費品,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所以重工業只能由國家主導,進行重工業的投資於升級。在外有敵人,內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計劃經濟能夠集中一切力量,切實的把紙上的計劃變成現實,這也需要有一批直接有國家指揮的企業作為骨幹,所以蘇聯的工業化是由國有企業主導的,實現了重點突破帶動全面提升的工業發展模式。

國有企業也是企業,也一樣核算利潤,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全民所有,就算生產過剩,政府也可以隨時把過剩的產品用一道命令划走,不管是用於投資還是簡單的分配掉,都很容易解決,所以生產過剩在蘇聯根本不是問題。這也是中國和蘇聯不需要對外殖民的根本原因。

3、西方經濟危機的逆勢上揚:經濟危機是西方世界的周期性規律,根本原因是生產過剩而購買力不足,前兩次世界大戰根源也是由此而來。只有蘇聯,包括採取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能避開這種荒謬的折騰。

同樣的產品,總是過剩的時候便宜,稀缺的時候昂貴,而當西方經濟危機的時候,技術人員和各種機械設備,就成了過剩的產品,這些東西自然會流向需要他們的地方,也就是沒有過剩危機的蘇聯,即是這時候蘇聯的工業水平,基礎設施經過幾十年惡補,但依然與歐美有很大差距,依然成為了吸收西方工業設備和人才的黑洞。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大蕭條,蘇聯駐美大使館門外想去蘇聯謀生的人排著長隊等待簽證,由於要去蘇聯的人太多,蘇聯甚至可以挑挑揀揀,只要合格的技術人才,最終有10萬美國人以及大量的廉價設備去了蘇聯,1931年間,蘇聯就購買了全世界30%的出口機械,蘇聯甚至要求西方給自己長期低息貸款,用西方的錢買西方的貨,於是,西方的間歇性金融危機就成了蘇聯加快發展速度的契機。

每一次西方經濟危機,蘇聯就可以廉價獲得西方大量的先進設備、專利和人才,用西方數億人口的智慧結晶,彌補自己人口方面的劣勢。在冷戰期間西方做這種事,等於是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給了蘇聯。蘇聯的蘇27、米格29,颱風級潛艇、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等戰略級軍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出來的,而且蘇聯人有大量工程學的天才,同樣的材料和設計,西方能發揮其80%的性能,但是蘇聯通過改進優化,能發揮到120%的水平。

當然,中國也沒少向西方學習,二戰前的大蕭條、二戰期間的美英精密設備和機床的援助、二十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蘇聯和中國都獲得不小的好處,雖然中國得到的遠沒有蘇聯多,但對整體工業水平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在前幾次經濟危機中,蘇聯整體國力已經提升到接近美國的地步,看起來,只要在西方再來一次經濟危機,蘇聯就將正式超越美國,獲得冷戰的勝利!

20世紀70年代,蘇聯國力達到最高峰。

5、蘇聯衰落的原因

但是,危機也在蘇聯身上悄悄的埋下。

1、工業人口不足: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前冷戰中後期,蘇聯近2億的人口,面對3000多萬個還在快速增加的工業配件數量,越來越不堪重負,人口的缺乏導致蘇聯必須把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到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到蘇聯解體的時候,蘇聯光是產業人口就有7000萬人,而蘇聯當時總人口才2.8億,同時期差不多人口的美國,只有3000萬產業人口。缺乏足夠的人口從事輕工業生產,導致蘇聯市場缺乏足夠的消費品,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長趨於停滯,短缺開始出現並逐漸蔓延,更重要的是缺乏足夠的人才進行新領域開發,整體工業難以自我升級,哪怕蘇聯的體制能發揮一倍的人口效率也不夠。

2、西方實行技術封鎖:事實上,由於人口匱乏,蘇聯的產業升級已經很依賴擁有10億以上人口產業鏈的西方,每一次西方經濟危機,就是蘇聯藉此突破瓶頸,再次反超的契機。但是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搞了一個《出口管理與控制法》,西方技術封鎖開始了,而這次封鎖,是致命的,因為對蘇聯至關重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了。由於歐洲、日本、以及80年代中國靠向了美國,成為美國龐大產業鏈的一環,特別是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承接了美國產業鏈中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增加了美國產業的複雜度和深度,讓美國騰出人口進行產業升級,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大工業生產開始了。

終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在美國開始爆發,大規模集成電子晶元的出現,讓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計算速度指數提高,生產成本越來越低,晶元的製造需要很高精度,而計算機的控制精度和穩定性極高,可以用來生產更好的晶元,好晶元可以用來製造更好的計算機,於是用「晶元「造」晶元「的正循環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開始席捲西方世界。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第一艘鐵甲艦的出現,把一切木質帆船掃進了垃圾站,無論數量多寡。英國憑藉大量的鐵甲艦稱霸全球。

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率先推出無畏號戰列艦,宣告了戰列艦時代的到來,之前一切鐵甲艦無論新舊,統統被燒進垃圾堆,戲劇性的是,英國就是全世界鐵甲艦最多的國家,戰列艦的出現,讓當時世界對追趕英國海軍實力已經絕望的列強,第一次發現了追趕英國的機會,海軍競賽開始了,其中德美憑藉巨量的人口逐漸趕超。可以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摧毀了歐洲列強。

接下來航空母艦的出現,讓一切戰列艦無論新舊都落後於時代。

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摧毀的是蘇聯。無論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積累有多深厚,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面前統統是渣。

1978年,蘇聯用戰略運輸機在幾周內向非洲空運了數以百計的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車、火炮、直升機、幾千名軍事教官和空間部隊,先是支持索馬利亞重創了衣索比亞,衣索比亞回過味來改投蘇聯,蘇聯機群又運來大量物質,再次扭轉戰局,史稱「世界戰爭史上操縱代理人戰爭的經典範例——非洲之角戰爭。在這場表演中,蘇聯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潛力發揮到了極致。

哪怕是塊磚頭,只要動力足夠,都能夠飛起來,這是美國人的想法。 美國人玩不了蘇聯那種天才工程設計,但美國人覺的,同樣300匹馬力我玩不過你,那我就升級到500匹馬力,甚至是600匹馬力,用科技方面的優勢,壓倒蘇聯工程設計的優勢。

美國人開始把晶元應用軍事中,美軍開始裝備F16戰姬,這種戰姬在晶元計算機控制下,每秒可以進行200次微控制,菜鳥也可以飛出蘇聯頂級飛行員望塵莫及的空戰動作。美國人把晶元應用在主戰坦克的瞄準鏡里,讓坦克可以考高頻率的微控保證射擊平台的穩定,哪怕是高速行駛,坦克炮手依然可以看到毫無抖動的目標圖像從而穩定射擊。晶元用在雷達中,讓美國海軍研發出「宙斯盾」級導彈巡洋艦,可以同時處理數以千記的目標。

美國人同時把晶元應用在製造業生產中,數控機床的出現,讓原本需要10個人操作的機床,現在只需1到2人就可以操作,甚至一個人就能通過計算機控制數台機械設備,這導致美國可以把大量的人口投入到輕工業,第三產業中去,充足的廉價的消費品,各種高科技民用物品層出不窮,充滿了美國人的市場,歐美平民的生活水準再次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與之相對比的卻是蘇聯日益下滑的生活水平。

10年後,在1991的海灣戰爭中美軍開始使用新一代晶元武裝起來的擁有精確制導彈藥、裝有火控技計算機和穩定成像瞄準器的M-1主戰坦克、全數字操控系統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高精度的美式巡航導彈、新型隱形轟炸機、制導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的「愛國者」地空導彈等等。

這些用先進「晶元」武裝起來的軍備,將與蘇聯的巔峰戰爭兵器來一場證明對決!

1991年2月27日,在巴士拉以南,發生了海灣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200多輛伊軍坦克阻截了美軍第7軍的攻勢,其中,美軍的第1、3裝甲師和第2裝甲騎兵團的800輛坦克參加了戰鬥,戰斗結果是,美軍M1A1坦克以近乎0的代價將200多輛伊軍坦克全殲。

美軍M1A1坦克的熱成像儀在夜間或煙霧條件下可以識別1500米內的目標,而探測距離遠達3000米。T-72M配備的只是第二代微光夜視儀,最大探測距離800米、甚至更短。在M1A1坦克面前,T-72M就象一個高度近視的人與一個佩戴瞄準鏡的人比射擊精度。

而且不僅在夜視設備上差距巨大,T-72M還缺乏完善的火控系統,激光測距儀獲得數據需要手動輸入至火控計算機,實際上不具備「動對動」射擊能力。面對晶元微控的M1A1坦克,T-72M的應對簡直象上了年紀的老人。

由於蘇式裝備在感測器方面的落後,讓伊拉克飛行員對信息化裝備下的美式飛機性能判斷出現嚴重失誤,駕駛的蘇氏戰鬥機輕鬆的就成為美軍飛機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一枚枚徽章。

美軍飛行員甚至發現,前視紅外裝備可以發現埋在沙子下的坦克,由此發明「射擊坦克」戰術。他們攜帶多枚激光制導炸彈的F-15E戰鬥轟炸機。利用前視紅外裝置,在海灣戰爭中2架F-15E曾創造攜帶16枚激光制導炸彈摧毀16輛坦克的戰例。

相比起坦克、戰鬥機這些單個平台,更巨大的差異是, E-3預警機、E-8戰場監視機,建立了空中、地面戰場在海灣戰爭戰場上建立的全面信息優勢。形象點就是紅警遊戲中,美國建好間諜衛星點亮全圖,伊拉克連雷達都還沒建出來。

最終,伊拉克裝備的數千輛T72T62坦克、蘇27戰姬、美軍輕鬆就打成了一堆廢鐵,蘇聯的軍事神話被打破了!僅僅10年,蘇聯威震西方的機械洪流部隊,就被美國的「晶元」武器踐踏在腳下,也驚醒了中國!

純機械化的時代時代已經逝去,美國拉開了信息化戰爭的時代序幕!

3、逐漸僵化的體制:蘇聯依靠工程學方面的天才,把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材料和技術水平玩出了花兒,比如米格25的機體只使用了極少的鈦合金,整體就是一塊幾十噸重的不鏽鋼,電子設備都是過時的電子管,發動機是犧牲了壽命獲得了高推力,用工程學的天才,讓低技術水平的設備系統發揮出了極高的性能,工程學勝利的背後是基礎科研的失敗。

蘇聯人在基礎工業的薄弱,讓他們習慣於用優化設計來挖掘現有技術的極限,而規模過於龐大的應用工程開發,製造又擠佔了基礎科研以及基礎工業生產的投入,導致惡性循環,這種缺陷以往被西方的技術輸入所掩蓋,而來的太輕鬆的西方技術,又讓蘇聯忽視了對自身技術的升級。

而斯大林死後,蘇聯缺少足夠強勢的人物,能夠對重要科研項目進行拍板並承擔後果,蘇聯自上而下的科研體系適合根據指令開發應用技術,但導致生產第一線的實際需要和基礎研發問題難以傳達到上級。

哪怕蘇聯科學家若爾斯·阿爾費羅夫因為半導體方面的研究獲得200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現了追趕美國的一絲曙光,但蘇聯僵化的計劃經濟使得半導體工業發展緩慢,使得蘇聯的科研逐漸陷入僵局。

4、正確的戰略制定與錯誤的實施:蘇聯工業人口的匱乏在蘇聯高層得到足夠重視,環顧四周,除了只會伸手要援助的東歐,就是仇恨值慢慢的土耳其和伊朗,蘇聯看不到一個足夠體量的幫手。但是,越過阿富汗,越過巴基斯坦,有一個國家很符合蘇聯的需要,那就是同樣擁有堪比中國的人口基數的印度。

印度一方面看不到實現全面工業化的氣魄,另一方便卻又能在外來支援下建立一定的工業體系,是一個可以放心的盟友。於是早70年代,蘇聯開始攻略阿富汗,根據蘇聯戰略,在佔領阿富汗後必須乘勝追擊,滅掉巴基斯坦,飲馬印度河,打通蘇聯到新德里的戰略通道,光佔領一個阿富汗只會是累贅而非財富。

但是當時就任的勃列日涅夫忙著趁西方石油危機中的技術轉移,讓蘇聯軍隊先緩一緩。這一緩就出事了,巴基斯坦立刻成為西方反蘇的橋頭堡,無數的武器和人力通過巴基斯坦運入阿富汗,本。拉登在美國扶持下開始嶄露頭角,加上同樣面對蘇聯威脅的中國沒少在背後點火,一個好好的阿富汗成了游擊隊的天堂,到處起火,蘇聯軍隊忙著滅火,入侵巴基斯坦的事只能暫時擱置。

這火一滅就是10年。最終蘇聯還沒能滅完阿富汗的火,就消耗完了自己產業升級的物資和人民的忍耐了,預想中的工業人口沒得到,國內先亂了。

5、失去耐心和信心和警惕性的高層和底層:人口的匱乏最終導致蘇聯同時面臨重工業無法自主升級和物資缺乏的快速蔓延,西方的技術封鎖,以及與中國的交惡,又使得蘇聯無法突破困境。

蘇聯經濟增長率從70年代的6%逐漸下賤到80年代出去的3%,在逐漸降低到80年代後期的1%,以忍耐了著稱的蘇聯人在面對越來越空乏的市場,越來越窘迫的生活水平又看不到改變的曙光,對比西方益發多姿多彩的生活,蘇聯人開始對自己的體制產生了懷疑,並逐漸喪失了信心,破罐子破摔,寄希望推到重來的想法開始蔓延。

而蘇聯高層在長期與西方互動和獲取技術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警惕性,融入西方稱為歐洲人的想法逐漸佔據蘇聯高層,「和平競賽」、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官僚分家單過的小心思開始冒頭,並逐漸走向頂峰,在盲目崇拜西方並聽取西方建議後,休克治療開始了,後果大家都知道了。

可以說,缺乏足夠工業人口的蘇聯,在拋開了中國,又沒能果斷及時打通蘇印通道的時候,就意味著蘇聯的必然失敗。

五、人口基數、國土面積對強國的重要意義

1)什麼是工業人口

上面談論的時候,之所以一直用工業人口而非人口來論述,是因為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適應工業社會的生活,唯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能夠進入工廠,規範的完成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成為整座工廠運行良好的一份子時,才能算一個合格的工人。象印度,能夠寫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你就算把最簡單的設備交給他們操作,他們也分分鐘把它搞壞。培養合格的工人是一件非常艱難,耗時的工作,而每一個沒有完成向工業人口轉變的人, 更多的是國家的負擔而非動力。

2)日本的崛起與局限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開始了工業化的路程,100多年的工業發展,讓日本積累了大量的工業人口,雖然戰爭失敗,大量工廠被拆除,但是工業人口尚在,機會一到,工業恢復的其實用不了多少時間。

而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日本是一個只有1億多人口的國家,從這人口基數承擔完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期的工業體系完全可以,但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至少數億的工業人口要求,就遠遠超出了日本的承受能力。

而美國的駐軍,讓日本不需要過多投入費事、費人、費錢、見效慢、收益低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只需要把有限的人力集中到民用科技領域,而西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的絕大部分科技成果和專利又是向日本開放的,這些生生把工業化的人口必備額度砍了7成,更讓人嫉妒的是,西方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竟然把市場大門大方的向日本敞開,加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美國隊日本的技術和資金扶持,這些超級私生子的待遇,讓日本短短几十年了就重新站了起來,成為後來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但是,日本因為人口過少,國土過小,所以工業體系先天不足,乖乖成為美國全球產業鏈的一環,還可以賺的很愜意,但是一點美國切斷技術交流和產品供應,日本將立刻陷入停滯。

工業人口的匱乏,讓日本沒有資格談完全的獨立,它能夠選擇的,也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抱大腿,區別只是抱的是誰的大腿。

工業時代,小國寡民,就意味著沒有掌握自己國家命運的能力!

3、龐大人口基數對中國工業化的意義

只有擁有足夠的國土和人口基數,才能給不懼怕外國的封鎖。特別是在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和產業鏈中國基本是完整了,欠缺的,只是因為時間積累不夠,在不少方面與歐美最新技術有數年不等的差距。

對於中國來說,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擁有相當於歐洲加美國還不止的工業人口,已經可以避免重復甦聯或者日本的覆轍,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產業升級。當年中國選擇購買的通信技術標準TD-SCDMA之所以能夠突破歐美的壓制,成為世界四大標準之一,其實跟中國的人口完全可以在自己國內自己玩有重要關係。

世界離不開中國,更準確的說,是離不開中國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產品,一旦失去中國製造,一方面是沒有另一個國家能夠提供這麼多的消費品,另一方面是國產的價格坑爹貴,這會導致西方絕大部分平民的生活成本立馬上升數倍,生活質量急跌,對已經在金融危機中怨言滿腹的平民來說,簡直是逼人太甚,西方的技術封鎖一旦實施,國內動蕩政變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對中國來說反而只是小有波瀾而已,這種殺敵一千自傷一萬,代價不是西方所能承受的。

4、工業人口缺乏對美國工業發展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到現在,美國作為最先突破的國家,也開始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承擔無比龐大的產業鏈體系了,美國不但把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轉移出去,還開始把電子產品生產、寫軟體的工作外包出去,到現在甚至連大部分晶元的生產甚至開發也外包了,這種產業空心化的速度還在不斷加速。

美國一開始是因為人口基數不足而不得已對外轉移,但隨著美國利用龐大的軍事實力收保護費,利用金融工具全世界剪羊毛,錢來的越來越容易,既然玩金融就能躺著賺錢何必幸苦工作呢,在這種思想下,繁瑣的,複雜的工作開始不斷轉移出去,而且不斷向產業鏈上游攀升,美國的工業開始失血外流。金融業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實體經濟規模越大,能夠承載的金融業也同比例增大,但美國無節制的金融狂歡,實體工業的不斷外流,對外戰爭導致的加速失血,終於讓萎縮的實體經濟不堪重負,金融泡沫爆開,開始了08年的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美國人半導體發展遠遜色於現在,美國人就能開發出劃時代的F-22戰鬥機,但是到了21世紀開發廉價版的F-35戰姬時,美國工業開始疲態盡現,F-35開始陷入各種技術故障、速度拖期、結構問題、預算超支等問題的泥潭中,為了解決問題,美國甚至把四五家航空製造廠商合併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家,集中科研力量研發F-35,甚至叫上了一群歐亞盟友幫忙出錢出力共同研發,但是進度拖延、故障頻發、預算超支依然頻出。

現代戰鬥機幾乎是一個飛行計算器,一切的功能都需要通過計算機軟硬體來完成,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種計算能力是翻倍上升,而緊跟著的應用軟體也同比例上漲。2002年的F-22的機載計算軟體寶庫400萬行源代碼。但是現在的廉價版F-35已經超過1900萬行了,還在不斷上升中。

計算機軟體都是人寫出來的,當初開發F22的時候用的是專用的Ada高級語言,但是當源代碼數量翻了幾倍後,就再也湊不出那麼多會用Ada的程序員了,只好改為民用的C++,現在連C++程序員都湊不齊了,這種戰鬥機軟體又不能外包出去,只能到這進度一拖再拖,養著這麼龐大的一隻高端開發團隊的費用是驚人的,自然到這預算攀升速度喜人了。

當初,廉價替代版F35設計性能要求是達到F22的一半,造價低於1/ 3,可以當做輕型多用途戰鬥機使用,但是現在F35還沒有投產,價格已經超過F22了……最倒霉的是哪些等著購買的用戶,耗時耗錢不說,因為結構問題,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F35硬是由於超重,未來只能當戰鬥轟炸機使用,面對中國的J20和俄羅斯的T50,簡直是是還未面世就落伍啊。

美國因為人口匱乏採取的措施,最終導致人口資源的浪費。 因為金融業的畸形發展,美國的階層固化,使得大量的普通美國人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高素質的精英美國人卻又跑去玩金融行業,工業、科研需要的人才只能依靠大量的技術移民來維持。不知不覺間,中國人為首的外國移民,已經成為西方工業和科研的重要支柱。

一旦這些支柱因為各種原因而流失,就是西方工業升級速度快速開始減緩的時候。

六、中國的時代

1、對於中國來說,這是最艱難的時代,但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超過13億的,基本掃清文盲的人口基數,9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意味著哪怕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激增的工業人口要求,也遠遠無法滿足中國人的需要,美國的問題,對於中國統統不是問題。

世界有一句話,中國人買什麼貴什麼。這是大實話,中國人口太多了,每個人買點必需品,就必須乘以13億的數量。這股龐大的力量和需求,集合起來,就創造了中國的工業奇蹟。

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49.68%,這意味著哪怕是工業人口最多的歐盟,比我們的城市人口還要少1億。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達2.9萬億美元,美國為2.4萬億美元。

中國人消耗的資源是個天文數字,但是中國人集合起來創造的成就更是世界奇蹟。

2、需求倒逼科技

201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720萬+,在校總人數2400多萬,研究生畢業人數60萬左右,在校人數將近180萬。

結合中國現狀,中國出現幾個獨特的現象

1、高素質人口總量多,增速大

2、就業競爭極其激烈,導致工業、科研人力成本的廉價

3、互聯網法規的未成熟,獲取知識渠道多,成本低

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

當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美國人口近億,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崗位根本無法滿足美國人的加啊也需求,失業、暴動、黑幫盛行,這個時期的美國躁動不安,只有通過不斷的山寨外國產品,拚命開拓海外市場,瘋狂進行各種人口高耗型的基礎建設-如鐵路。

對新技術,新崗位的迫切需求,一定高度的工業技術,最終讓美國人率先打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門。

對於中國也是如此,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崗位根本無法滿足14億人口的需求,這逼迫國家絞盡腦汁創造崗位,支持自主創業和科技創新,社會上競爭是如此激烈,新創意新點子層出不窮又因為技術更新太快而壽命短暫,社會同樣躁動不安,人民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渴望太久了,無比迫切的需求,必將導致新一代工業革命的快速到來!

七、望遠第四次工業革命

讓我們來猜猜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發生的事

按照每一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基本零部件都增加幾個數量級的規律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的人口門檻至少10億起步……以美國的人口基數,最多只能玩某幾個分支,想建立完整的第四次革命後的新工業體系,合併整個南美洲和歐洲再說把。

而且按照工業革命對軍事的促進作用,假設第四次工業革命後,超高速導彈的生產成本降到普通導彈的程度,那意味著美國可以單挑全世界的艦隊瞬間被掃進垃圾堆,如果電磁炮或者空天激光武器威力和製造成本成功突破,鬼成像技術成熟,那美國龐大的空軍體系也瞬間成為篩子,面對中國完全喪失威懾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必然讓戰場狂漲到廣三維空間,陸地、海洋表面、海底、天空、太空等等,見成為全新的潛在戰場,戰爭規則和戰爭載具將重新定義,現有的強大武器,在最強國面前,絕大部分將成為落後時代的玩具。

新的時代,我們將拭目以待!

————————————————————————————————————

毛時代的工業成就

孟德爾說中國引進的大部分科技在毛時代沒有進步,反倒是與世界的水平拉遠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前面錯的離譜,後面倒是事實。

整個毛時代,中國的工業可以說的從零開始,在獲得蘇聯的援助後,中國一直在拚命的補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落下的功課,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工業技術人才,就算把一台F22放在你眼前,你也研究不出個花兒。1961年蘇聯向中國轉讓米格21的製造技術,1966年中國就製造了第一家J7,但是能生產、能修理,只意味著中國看懂了米格21的製造圖紙,懂得了製造流程,但是知道是這麼設計,卻完全沒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更無法知道修改某一處設計將會對飛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完全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國真正吃透米格21,懂得它的設計原理,能夠自己按照自己的需要設計新的飛機時,已經是2006年,這個時候離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的首飛已經不足5年。四十多年的時間,中國終於補齊了生產一架超音速戰鬥飛機需要的一切工業基礎和知識,成為世界第二個能同時研發兩款四代機的國家。

毛時代工業的發展速度翻遍人類歷史書都從未出現過,唯有蘇聯發展最快的時候與之接近,而蘇聯的路,走的要比中國輕鬆的多。

德國自1880年至1914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是33%(人均是17%)。

日本自1874年至1929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是43%(人均是28%)。 蘇聯自1928年至1958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4%(人均是44%)。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自1952年至1972年,每10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4.5%(人均是34%)。

1978年棉紗產量躍居第1位;

原煤躍居第2位;鋼產量第4位……

石油產量世界「第8位」。

糧食、肉類、食物油產量躍居第1或第2位;

棉花產量躍居第3位。  

到1980年中國主要工業品產量為:  

棉紗由32.7萬噸增至293萬噸;  

煤炭由4292萬噸增至6.2億噸;  

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  

化肥由7萬噸增至1232萬噸;  

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 

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  

自行車由2.1萬輛增至1302萬輛;  

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  

棉布由25.2億米增至134.7億米;  

機床由0.16萬台增至13.4萬台;  

汽車由0增至22.2萬輛;  

拖拉機由0增至9.8萬台;  

手扶拖拉機由0增至21.8萬台;  

鐵路機車由0增至512台; 

化纖由0增至45萬噸;  

縫紉機由0增至768萬架;  

手錶由0增至2216萬隻。 

毛時代的幾十年,中國是在拚命補課,而西方,則是在本身已經十分優異雄厚的工業基礎上繼續奔跑,就象無限高的雪峰上兩團積雪從同一個高度向下滾落,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數十倍體積,那它體積增長的速度自然數十倍與小體積的雪球。只有當小雪球以更高的速度向前衝鋒,用速度換時間,才有可能獲得超越大雪球體積的機會。

————————————————————————————————————

評論回復以及所謂的鼓勵生育

有人在評論中說到鐵渣煉鐵和大躍進

我裡面有提到鐵渣煉鐵和大躍進嗎?我只是用鍊鋼的例子來說明工業升級的方式而已,聯想能力太豐富不好。而且上面已經說過了,社會主義制度無論對蘇聯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只能靠自己摸索的新制度,從無到有一點過錯都不犯就踏入發達社會,法制社會?

你以為這是在打一場共黨建國的的遊戲?


樓上貌似很少有做軍工的。。

多少了解點內幕,簡單說下吧。民用領域會有極其巨大甚至顛覆行業的影響,但目前天朝造了世界上60%以上(一說90%)的消費電子產品,那整個地球的挨踢產業都會被顛覆。沒錯國外有技術,但產業不是僅僅有技術就能撐起來的。

至於軍用領域,反而受衝擊比較小。就我個人的了解,目前國內各領域重點型號的數字化裝備,設計伊始就要考慮到進口晶元來源完全斷絕的情況。比如某新型地空導彈包括地面設備里的主要處理晶元是51系列,某類空天重點裝備的主要晶元都是找中科院微電子所在他們的FPGA基礎上自己寫DSP,等等。雖然很土(不論外觀還是結構==!),但安全穩定而且供貨量不成問題。

道聽途說,不值一提,各位看個熱鬧。


這個問題其實蠻複雜的。

一個處於技術前沿的國家,其科技的發展是受其創新能力所決定的;而一個不處在技術前沿的餓國家,其科技發展是會受到前沿國家影響的。

如果前沿國家的技術完全無法外溢到落後國家,這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由完全受到本國的創新能力所決定,例如人力資本、研發能力、知識存量、專利制度等等。

可以想像,有外溢的情況下,落後國家的增長率大於發達國家,所以差距越來越小;沒有外溢的情況下,如果落後國家的創新能力較強,也可以縮小技術差距,如果創新能力和發達國家一樣強,就為維持差距不變,如果創新能力比發達國家弱,當然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可以想像中國是哪一種情況。

當然,對外開放帶來的不但有發達國家的技術外溢,還有發達國家的競爭,競爭阻礙了本國的創新,然而去掉這個競爭,不阻礙本國創新,原來因為有發達國家提供技術,所以我們提供不了,現在發達國家不提供技術了,於是我們就提供了,所以封鎖技術提升了本國的科技?

關鍵是,這時候我們能否產生這個技術,取決於我們本國的創新能力,假如我們的知識存量、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制度等因素和發達國家一樣,我們當然可以獨立生產出這個技術。假如不如的話,那當然。

可以想像中國是哪一種情況。


作為一隻偽科研學渣,深感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同行間的交流是至關重要的,足夠數量的同行之間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是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了這些,大家就只能閉門造輪子,基本等於原地踏步。

不提別的,記得有一次學校的IEEE資料庫掛了,圖書館的電話分分鐘就被打爆了,廣大師生紛紛表示沒法幹活了;設想一下如果美帝把ACM跟IEEE的資料庫徹底封了,國內的一眾科研狗們就洗洗睡了得了

………………v1.1………………

幾年前的老問題不知為啥又被挖墳了……

幾年過去了,感覺越來越多的同學認為經過數年的經費大水漫灌,我國在科研上已經可以趕英超美了。

科研這檔子事兒你不能光看新聞聯播和知乎鍵盤俠打雞血,畢竟他們都是旁觀者。在一線幹活的研究人員,掏真金白銀僱人批項目的學界大佬才真正清楚我國科研水平的斤兩。

你就看清北兩校的土博在國內能找到啥檔次的教職嘛,現在國內靠譜的學校基本都要求海外博士,或者起碼要有個海外薄厚+好看的publication。誠然國內在不少領域有了突破性進展,有幾個團隊能刷「諾獎級別的成就」,並在新聞聯播上頻頻露臉。但是「新聞報什麼就意味著缺什麼」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吧……


--------------------------原答案-------------------------

如果所有發達國家對我國封鎖高科技產品,比如CPU,並且一直持續下去,這對我國是好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會全力研發CPU之類的東西。可能性能不如發達國家的好,但是肯定可以造出來的。由於國內對CPU之類的東西需求很大,一旦外國停止供給,其實相當於外國企業放棄了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我國的民營資本會非常積極的參與到CPU生產之中。

目前實際的情況是,外國會暫時對我國封鎖某些高科技產品。一旦我國研發出來,他們就會解除封鎖,並且利用產品的質量優勢獲得壟斷地位。於是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就相當於打水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投資研發高科技產品的積極性非常低。

關鍵在於,高科技產品的封鎖,是否能持續下去。我們希望封鎖是持續的,而不是暫時的

---------------------2015.06.04補充---------------------

題外話:現在我國的高科技主要由國有單位研發。如果能刺激民營資本參與到高科技研發中,會對我國的科技發展產生很好的促進作用。希望諸位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

--------------------2016.5.17補充---------------------

我前幾天去看了國防電子展。我國可以實現電腦之類的產品所有部件自主可控、徹底國產,包括CPU、SSD、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等。但是這些東西的性價比不高,基本只能用在軍用品上面。

對於和平年代、民用品,大家的關注點在【錢】。人們總想買點質優價廉的東西。一時之間國產CPU還難以佔領民用市場。

題外話,國防電子展上面很多產品有民用價值。比如有一鍵銷毀功能的電腦,防水、防沙、防摔的電腦等等。如果大家有需求,可以去買一些。


會出現相反的問題,失去出口市場,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不可能,馬祖師爺說的好:對於資本家來說,只要有錢賺,即使是用來弔死他們自己的繩索也會照賣不誤,量大優惠。


您聽說過巴統嗎。


堂下何人 竟敢封鎖本官?


我們省下了上網的時間。

他們把洗臉穿衣刷牙的時間都省下來了。


這個問題很大,我從ic行業的角度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吧。當前很多「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cpu」,使用的都是arm(海思的cpu)和mips(龍芯)指令集。

若技術封鎖,首先這些指令集都是商業授權,人家和晶圓廠有協議的,我們就不能再使用,其次即使用了(比如盜版),在晶圓廠也無法生產了。因為晶圓廠的核心設備(光刻機,測試機,離子注入設備等)大都需要原廠在線授權或定期更新本地授權才能啟動工作,一旦技術封鎖所有國內先進節點的晶圓廠全部停工。當然國內也可以做出這些設備但是性能和先進性上要倒退10年,然後開發一套自由指令集,並完成配套的工藝驗證,驅動軟體,操作系統,應用軟體,可能不止1個10年。

基本上在ic行業內直接回到原始社會吧。成品庫存還可用,但是新品生產會停滯至少10年才能在舉全國之力的情況下勉強趕上現時的產品性能(還是樂觀估計)。屆時可能各位的手機和破電腦都會被徵用哦。

======9/12/14補充點內容=====

關於國產半導體製造設備方面,大家懂的,號稱有些核心設備國產化了(比如光刻機,國產設備號稱能做到90nm製程了),但是其中關鍵的光源部分還是進口的,只不過從以前的整機進口進步到了進口組裝的階段,一旦技術封鎖,國產設備還是要歇菜啊。還有光刻膠也都是進口的。

這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就好比以前我們是直接進口dell的台式機,整機進口,現在我們開始買神舟的台式機。但是其中的關鍵部件cpu和內存,還是無法自己做。你不能因為買了神舟電腦,就說我們掌握了製造電腦的核心技術吧?

=======3/21/2016=====

兩年後,發生了zte事件,雖然兩年過去了,但是我覺得我的觀點似乎並未過時呢。


民用的東西應該不會的,中國人口基數大,商人怎可能放棄這個大市場,而是想方設法控制這個市場,就像電腦操作系統,到一定程度時其實就是官方默許盜版的,如繼續封鎖,就會給中國軟體公司壯大的機會,試問有盜版用,誰會花錢買一個新的末完善的系統,沒有市場,國內軟體公司有那有後續經費投入研發,這也是一種市場的控制方法,國家現要做的是打斷這些大公司的生態鏈,給國內公司一個發展的機會。


美帝:靠,你國產業升級太慢了,獨樂不如眾樂,送你一程。

於是砍掉自己最大的市場,解除自己專利武裝,生態系統,為你指了投資方向,告訴你什麼都別想,蒙眼往死里投就對了。最後inter因市場急劇萎縮裁員,再為你送上一撥一撥人才


中國晶元進口已經超過石油了,而且中國現在主要出口的產品也是低中檔電子產品,早就不是廉價襪子了。

全面封鎖一切不能自主的高科技產品——如果日韓台省及西方都因為不可抗力干出這種事來。

那就是對中國經濟強行斷油了,你的親戚鄰居會因為經濟崩潰而失業,低保會越來越爛,高科技電子產品,包括先進的智能手機和能玩得起高端遊戲的高配電腦,都會變成天價乃至消失,而且日用品物價相比收入會變得非常不體面,三產更會紛紛倒閉。

下限很低么?不過還能更低一點啊,畢竟政治就是比下限的嘛。

屆時,全中國的人都會知道,是誰讓我們回到70年代的生活的,是誰讓我們徹底看不起病吃不起肉開不起空調用不起電乃至走進貧民窟,天天喝白米粥的。

屆時,沒有正常人會再對西方世界的文明程度存在幻想,河殤右第一時間就會完蛋。

那麼,很好,諸君。

中國軍工是基本能自給的,發動機也只是差一些而已。

何況以中國體量來說,開戰時體制,潛能是超乎想像的。

讓烈焰凈化一切吧。

完全缺乏遠見和理解的蠢貨們,你們痛苦的哀嚎就是「帝國」狂野力量的最好證明。

毫無疑問,你們中大多數人將溺斃在鮮血中,而整個世界將會熊熊燃燒。

準備好接受天崩地裂,玉石俱焚,讓俄羅斯,阿根廷,巴西,乃至印度決定戰爭最終命運的結局了么?


初中物理有句話挺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西方實際上全面封鎖中國,意味著中國與西方國家現存的所有經濟往來被切斷。

中國無非沒法用高端的電子設備或者電器設備。

西方國家則是在短時間內失去了至少一半以上的輕工業品來源。

哪個對民生的影響更大,對社會穩定衝擊更大,自己想。

更何況,以維穩這個層面的執政能力而言,TG表示: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諸位都是辣雞。


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有了市場需求就能有成果。其實這是一種錯覺,錯覺產生的原因是中國一直在世界科技圈的中下層次轉悠,還處在引進消化別人成果的層次上,所以稍微下點功夫就能出成果。小學門門一百分很正常,在一個地級市重點中學成為秀才也不是很難的事,到了清華北大,每年都有因為無法適應落差精神崩潰的新生。

不要說在科研製度尚有缺陷的中國,就是被國內30年如一日追捧的日本,在80年代以後也遇到了科研天花板。日本在80年代以前的思路是基礎科研交給歐美,引進為主,自己專心做用應用,而在80年代後隨著「日本可以說不」口號的出現,科研上也開始以超歐趕美為目標。

而日本在80年代重點公關的國家級項目,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五代電腦,宇航技術,都一敗塗地(也有一些發展比較好的,像材料學、光纖、機器人技術)。說它失敗不是因為日本在相關領域沒有進步,進步確實有,但是和當初的理想相差何止千萬里。現在再翻開當時科學廳的《科學技術白皮書》,完全就是一本打臉目錄。日本現在在這幾個方面仍然要依賴美國的技術供給,甚至計算機產業因為一味追求國產化導致市場崩潰,產業徹底被歐美把持。

科研到底有多難?連理工基礎雄厚的蘇聯都是依靠美援才在軍工領域發生飛躍的。美國從70年代啟動國家癌症計劃,拿出人類醫學史上前所未有的預算和人力投入,爭取在10年內攻克癌症,現在這件事已經成了人類科技史上最著名的失敗案例。

如果重新開始封鎖,倒退10年是不會的,在某些方面也會有一定進步,但整體肯定是原地踏步。一個常見的5毛神話是:9個饅頭在毛時代吃了,剩下1個是鄧時代吃的。而事實上呢?除了極少數如宇航核工程這樣的國運項目,大部分領域的技術水平在毛時代後10年中都沒有可見的提高,頂多在量上有增加,至於和外國的技術差距,是實實在在的增加了。

蘇聯當年對華援助基本是遵循維修——製造這樣的路徑,研究能力的轉移剛有眉目,中蘇就已經分裂了。從蘇聯引進全套生產線後,中國航空工業發生了從無到有的飛躍,但飛機的研製卻全盤失敗,20年也就出了一個強五(算半個新型號),而中國人真正接觸到飛機設計的全套流程,已經是80年代的事了。中國工業真正的全面起飛,恰恰是過繼給美國當乾兒子之後,得以從日歐引進全套(人家淘汰不要的)工業技術。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殺敵八百自損三千,註定難以長久。

要不然等著被東亞某國打上門來……

卿本佳人緣何作死?


反對一個,中國CPU早八百年就能自己造了好嗎?

質量差和能不能造是兩回事。華為的海思都商用了。

還有那誰誰誰曾經說過,中美蘇是世界上僅有的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換句話說也就是維持生存的東西都能造,不過現在變成中美了,不過又有人指出,美國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完整,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建起來而已。


中國能造cpu呀。

大不了到時候大家用龍芯,華為麒麟芯的電腦。


在印度具有足夠強的購買力之前,發達國家不敢這麼干,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由於忽然失去了一個最強勁且連年增長的需求,發達國家企業幾乎全體進入痛苦的去庫存化進程,全球經濟衰退與隨之而來的失業率飆升是毫無疑問的,並且,這可能是任何經濟刺激計劃都無法起效的局面,因為失去了需求就不再需要生產,你空有技術和生產力又有什麼用呢?然後——請原諒我省略掉了太多論證過程,直接告訴你答案——隨之而來的是政府破產,工人運動抬頭,共產黨上台,資本主義國家被社會主義化。

而只要不開戰,我們就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都不用重新實行計劃經濟,僅僅是民族情緒就可以拉動內需——有需求你還怕生產力和技術提升不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即使科技水平倒退20年,日子也未見得會很難過——大多數高科技只是錦上添花,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奢侈品。

然後……我覺得根本等不到最後這個「然後」,發達國家陣營就會迫不及待地解除封鎖,試圖同我們和解。

關鍵問題是,他們生產力雖然發達,但是人太少了。


三星手機在中國都快被華為和小米搞死了,但還是給華為小米提供屏幕和內存。

三星是腦殘嗎?三星為什麼不斷供?三星看不上中國市場?

之前中國模擬核試驗,製造洲際導彈,研究四代戰鬥機的超級計算機晶元是從美國AMD進口的,美國是腦殘嗎?

好吧,這種月經問題我已經煩了,說中國無法替代吧,好多人又該噴我無知了,


個人所知手機CPU有國產的華為麒麟可以替代高通驍龍,電腦龍芯個人覺得應該勉強可以商用,不過這CPU和inter還有按摩店(AMD),還差的很遠。

剩下的內存有國產替代品牌嗎?好像國內近幾年才開始要做國產內存,還沒在市場上見過國產內存

然後就是更關鍵的硬碟,硬碟常年的被希捷和西部數據佔領,百度了一下這兩個公司都是美帝的

顯示器方面液晶顯示器有京瓷和AOC,我記得是國產液晶面板生產商。

以上是電腦的關鍵領域,有人說沒提操作系統,我想說硬體問題比操作系統重要,沒有硬體,你上哪用操作系統。

這還只是計算機領域,如果說醫療領域,個人所知一些藥品目前還是外國公司才能生產,或者說目前的國產藥品還不足以抗衡國外產品。

比如國外的中美史克,芬必得是他們賣得最多的止痛片。

如果說低端藥品能用我國擁有悠久歷史的,中醫中藥替代。高端藥品,比如治療癌症的藥品好像還是國外產品要優於國產。

更高端的,心臟起搏器,國產公司能有和國外品牌抗衡的嗎?

其他領域不是特了解,歡迎其他領域的人補充有那些國產產品可以替代。


中國會對沃爾瑪進行封鎖,

沃爾瑪的貨架空了一半,或者商品立刻漲價50%,

或者中國放放風,美國人民立刻搶購囤貨。。


軍用的一直在封鎖,但是歐美等國家才沒那麼笨會對中國封鎖民用科技的輸出呢,除了經濟上的損失外,對中國輸出高端的民用科技實際上就是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一種變相的壓制;引用 @常凱申 的一段話「高端產業短期內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但從長期來看,以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和技術水平,一定會發展出替代品,比如題主所說的cpu,i7的運算水平可能發展不
出來,但p4總可以吧,體積做不到巴掌大,體積大點就大點唄,價格做不到這麼低,貴就貴一點,現在工業化的背景下,很多東西中國不是生產不出來,而是成本
與性能做不到那麼高,也就是說沒有比較優勢。當你能輕易獲得的時候,可能你不會去考慮這些質次價高的產品,但被封鎖的時候,這是你唯一的選擇了,質次價高
總比沒有強。」
同時他忽略了一點:中國人很多時候依賴性很強,強得離譜,甚至到了「能拿來用就絕不費自己腦筋去做」這個地步。但是老美意識到這個,並且還意識到中國人另外一個特點:創造力超強,同樣強得離譜,一旦被逼急了,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如果真的進行了完全的封鎖,說不定把各大企業逼急了,一個個實驗室牟足了勁,一個個民間自發性的科研組織被聘請,有了強大的後盾和資源,說不定過個十幾二十年,真的超英趕美了;這個事在老毛時代做過,雖然沒達到目的,但是卻實現了「老美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跑,雖然距離還遙遠,總有一天能跟上。」估計這是歐美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


CPU等行業會逐漸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拒絕好高騖遠,也拒絕妄自菲薄。要相信國人的才智和勤奮。


現在不行,雖說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但高端產業上還有不少坑沒填。被全面封鎖會導致發展停滯或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倒退。當然,西方國家自己也不會好過,傷敵一千,哪怕沒有自損八百,至少也得有個四、五百。

不過這個問題如果晚50年再提的話,如果按照目前發展趨勢不變的情況下,中國閉關鎖國也確實會餓死一批企業,但同時有可能會憋死全世界。


中國不是沒有,CPU,是,CPU質量太差

就像買不到寶馬了,滿大街奇瑞也是可以的

市場是決定技術的根本,有市場就可以養研發人員,慢慢就會發展起來


那沒辦法只好禁止稀土出口了。


樓上所有回答都不對。

這個假設前提顯然是不可能成立的。

如果真的出現了,樓上所有回答說的都不對。既不會出現中國全部自力更生,也不會出現中國的崩潰。

必然的結果是:黑市、走私泛濫。

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包括美帝,能夠做到對中國的封鎖。也不會有任何一個組織能夠做得到。


這種封鎖擺明了就是要打仗,不可能有第二個結果。

上面各種牛人分析來分析去,什麼短期長期。純屬白日做夢。

咱們把條件放很弱弱弱弱弱弱

不封別的,也不用所有發達國家。

就把美國,英國,德國論文資料庫封了。別的全照舊。

我倒想知道你們怎麼搞科研。


現在某些個苟延殘喘的國企們怕是要樂瘋了。

原來是競爭不過國外的產品,東西賣不出去。現在是你買也得用,不買也得買。否則就沒有。

中國這種體量,這麼大的市場,只要不自己作死,基本都能發展起來的。

國外的高科技企業就要痛苦了,破產倒閉也是有可能的。


你所說的,難道不是西方一直在做的嗎?


cpu封鎖就封鎖吧

剛好咱們的龍晶元可以搭配麒麟系統大賣熱賣

荷蘭的光刻機據說答應出口最先進的7納米系列,感覺是不是中國已經研發成功了,它才出口?不太相信有這麼善良的資本家


不如問屏蔽arxiv會咋樣


那…他們的CPU賣給誰那?

其實很多民用領域的技術中國落後的原因僅僅是經濟性的原因。中國不是不能設計CPU,追趕需要花大量成本。生產CPU不僅僅需要設計CPU本身,還需要設計生產廠,設計管理方法,設計行業標準。總之整個產業重新走一遍人家走過的路,然後才開始考慮市場競爭。這裡面每個環節都充滿風險且周期漫長。所以沒人願意去做。既然我們可以以一個可接受的價格買到這些東西,我們就沒必要花錢自己研究。類似的情況在汽車領域也很明顯。

賣CPU的公司也僅僅是通過賣CPU來賺錢,然後繼續投錢研發來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最終目的還是賺錢。這些產業鏈較長的產業的上游公司更怕制裁。我的手機不裝你的CPU,可以換一家。消費者最終還是需要手機的。你看哪個消費者需要買個CPU、液晶屏、汽車發動機的?生產這些東西的公司如果不賣給產業鏈下游公司,他還怎麼活?並且一旦斷了錢,其技術領先的地位很快就會被超越。


說晶元的話,不用完全封鎖。德州儀器從來沒有限制出口中國,對於我們的抄襲也沒有過法律維權。可是華為這麼努力的追趕,說句不好聽的,也是等著解封扒皮的份。中國晶元在第三世界摸爬滾打這些年不容易,可事實還是這麼殘酷。

就中國現在這水平,還真遠遠沒到人家需要封鎖的時候。你看到我國的市場佔有率,卻沒看到佔有的都是什麼樣的市場。我們的晶元水平說和美國差20年一點都不過。重要的是,大批的晶元商根本就是等美國淘汰的技術解封。新聞上天天說的自主創新,還有好長的路走。

其實pc廠現在都是建模組件,真正做上游的也就是幾個主流的AMD inter之流,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誰也不敢封鎖誰。這些民用都是要代工要市場的,真正動真格的,封鎖技術一定是要命的軍事科技。我覺得隨便加一點封裝的晶元,就比現在市場上裸著的pc cpu重要的多。

以上

利益相關:電子信息工程在讀,破51晶元歲數比我們老師都大。


不用假設,當年我們不能自主製造的東西海了去了。毛主席如何指示的?自力更生,自主獨立!當年蘇修撤走了專家,我們靠自己造出了兩彈一星。當年糧食問題,我們全國大攻關,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當年美國說我們沒有油田,全國的石油工人給我們找到了大油田。順便說下這很多都是在「崩潰的邊緣,動亂的十年」里出的成績,階級鬥爭要搞,生產不能放,科學研究不能停才是真實寫照。我們看看中國步入造不如買是什麼時候。呵,可不就是8,90年代嘛,說好的科學春天呢?

事實證明被封鎖不可怕,靠自己的手自己的腦袋也能做出來。可怕的是什麼?是思想的錯誤,道路的錯誤!一切以政治挂帥為第一要務,以階級鬥爭為綱,有了正確的思想正確的道路,我們不怕困難,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CPU其實是無所謂的東西,何況國內還是有幾家做的。要是封鎖,等於騰出來碩大一個市場讓國內那幾家去瓜分。做出來的PC,性能也會夠(像龍3、神威1600那種),無非就是Linux比較難用。

國內差距比較大的,還是精細化工和精密機電吧。


沒什麼乾貨,就是想給中央體個醒,既然被全面封鎖這種最壞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解放台灣,清除綠化這種事就別等著過年了,麻利兒的辦了。


這個么。。。。不用想太遠,搞到不是你國將不國,就是我國將不國的樣子。

你知道以前很多東西,大陸市場不賣的,我們只能買港行,歐水,美版硬解,漢化,魔改。。。

哦,現在還有一個發達國家,他們的主打產品小姐姐拍電影,也不對我們售賣,我們也從來沒買過,但你說說,我們怎麼就知道的呢。


世界工廠罷工……
畫美不看啊


我覺得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會被買不到東西的民眾推翻的。。。。。


只要封鎖,不出五年,全部自主生產,水平差不了十年。

封鎖會產生巨大的稀缺,那麼國內這麼多資本就知道該幹啥了。


真是這樣的話,我朝的黃牛有可能會提前大量囤貨的吧。


樓主所說的就是忽略客觀因素,就單單把中國科技鎖國了中國會怎麼樣?

假設,世界市場還在正常轉動,中國外交依舊如往。

實現,如果中國沒了外國的科技供給,中國至少處於溫飽狀態,畢竟這一點沒有外國人幫忙也辦得出來,而且世界市場也沒有封閉,還進口一點糧食。

中國本身就有獨立的工業體系,就算是閉關鎖國了,也能正常的運轉維持基本的工業生產,不過高精工業還差了一點就是了,雖然會到妨礙日常生產,但還不至於到癱瘓的地步。

至於不向中國出口智能手機或相關技術之類的云云……舉個例子,大部分蘋果手機是中國組裝的,按題主的意思大概也不能運來中國組裝,中國工人在這方面掙得絕對不多,專利費、核心硬體等等等等,把中國工人給剝削得體無完膚,一隻手機的利潤外國人基本上能得百分之九十九,不運來中國組裝,外國反而損失更大,殺敵一千,自損一百,這筆生意不是還挺好賺的嘛……而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很多東西包括諸多高精產品都是在中國組裝,「失去中國製造,地球人就不能好好過日子了」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那些高端產品,對於古人來說沒有也能過活,對於答主這種屌絲來說低端產品就合格了,沒有的話中國潛心山寨個一兩年也至少能搞出個低端貨,指不定在某些方面還能趕歐超美呢——畢竟那種瞬時性的市場真空所帶來的需求乘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用黑洞來形容也不過之吧?

嗯,好吧,事實上我這些話連紙上談兵都算不能說,畢竟缺乏深思熟慮和數據,但是題主你的問題……實在無法讓人深思熟慮啊!會發生這種事情的最大可能性大概只有中美冷戰了。缺乏前因後果的,只能主觀的去想一些樂觀的可能性了。


你忘記鴉片戰爭的原因了嗎?


失去最大海外市場,從此一蹶不振。

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跑步趕英超美。


這對中國而言絕不是什麼壞消息。

首先必須明白一點:基本上絕大多數需要進口的技術產品中國都不是做不出來,是質量與性能甚至於價格都由於科技水平造成的差距而比不上外國。而中國真正連做都做不出來的東西,譬如超高推力與穩定性的戰機發動機,人家是根本不會賣給你的,早就已經開始技術封鎖了。

還有許多技術產品之所以可以被賣給中國,是因為即便中國得到了產品,也基本上無法複製其技術。譬如中國的高精度顯微鏡做工不如德國也無法依據購買的產品仿製,因為鏡片的精製工藝與技術是無法僅憑樣本就弄明白的。而在製藥方面,中國也有相當多的藥品是根據外國提供的藥品分子式自行配製而非自主研發的。即便那些藥品不在中國出售,得到樣品或者是這些分子式的難度普遍也不高。然而如果無法根據這些分子式推導出藥品製作流程或者成本太高雜質太多,那麼就只能等待專利過期。

所以,如果發達國家真的對中國這些方面的技術產品進行封鎖,中國的企業與政府做夢都能笑醒。

這些領域的中國企業將會立即得到西方企業撤出後留下的巨大市場空間,有了這樣的市場提供的利潤,中國的這些產業的研發與發展將得到巨大的資金支持,從而縮小,達到甚至於超越西方產品的水平。而且,市場產品質量下降的鍋還不需要中國來背,可以一股腦兒甩給封鎖中國的發達國家。

最重要的是,一旦這一切成真,這將成為中國宣揚國威的大好機會。屆時中國將可以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在西方封鎖下不但技術沒有止步不前,反而大幅向前邁進。這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勝發達國家的卓越功績。

所以先不說西方國家做出這些決定的內因根本不可能成立,就算可以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會這麼做的,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成全了中國。

————

謝贊~~~喵(≧?≦)

有人提出中國的部分關鍵零件都靠進口。我絕不否認這一點,但我同時也想問這麼兩個問題:

1,這些東西中國到底是做出來後性能與質量不如發達國家進口產品還是根本做不出來?

2,如果給相關企業全面的市場空間與客戶反饋(同時再加上由於西方封鎖帶來的客戶要求降低以及國家出台政策扶持),他們是不是還做不出來?

基於此,再延伸兩個問題:

3,這些東西是不是已經遭到外國部分或全面技術封鎖了?

4,即便上述三條全部成立,那麼這一項又會多大程度地打擊中國經濟與產業?

把這些全想明白了再評論也不遲

————

Well,目測引起了猛烈的互撕~

爭論似乎集中在這幾點上:

1,封鎖還能發展?封鎖不就是回到清朝的閉關鎖國么?沒有別人提供技術,中國發展得起來么?

2,沒有外資競爭,類似百度這樣的公司就會作威作福;

3,全球化產業分工是很重要的;

4,有些東西我們確實做不出來,這些東西雖然只是眾多科技產品中的一項,但是在他所在的產業鏈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

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閉關鎖國是兩個概念。閉關鎖國是腐朽的清朝為維穩的自發行為,但技術封鎖則是被動接受。這區別就在於技術封鎖可以阻擋中國購入西方高科技產品,但是無法像閉關鎖國那樣阻止中國產品滿世界傾銷,無法阻止中國在亞非拉修高鐵買礦產租碼頭,也無法阻止中國造天宮J20天河二號墨子號。

世界上從未有哪個國家真心實意地要給中國提供技術,每個幫助過中國的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而且一旦關係出問題,援助說斷就斷。一路走到今天靠的都是我們自己爭取與努力,而這換個國家未必做得到。

說百度沒有競爭,可以對比校內。後者才是真正意義上沒有競爭,然而技術問題使得校內不可避免地衰落。如今搜狗與360拼了命地打廣告擴功能,而有能力翻牆用google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百度卻仍然佔據市場主體。他的實力是實打實的,不會一朝而落;同樣的,各種負面事件對於百度不會沒有影響。

關鍵在於,現在我們的牆,是我們自己的行為。所以一旦有問題,人們自然更傾向於找內因。但如果是Google等公司主動退出中國,封鎖中國科技,那麼屆時人們還是現在這樣的態度么?

當然我承認,沒有西方技術競爭,中國勢必受到影響。所以我已經對原文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全球化產業分工當然重要,尤其是對於那些我們現在仍為短板的技術領域,譬如說有人提到半導體。這一塊確實是我們的不足,而且中國90%要靠進口。

但問題在於,中國已經做出了10%。你覺得世界上能夠進入這個行業的公司與國家很多麼?只要能夠成為這個俱樂部的一員,就已經超過這個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了。尤其是當這屬於中國的10%已經開始全力向前追趕試圖奪回中國市場時,你覺得西方國家是更希望拿出更好的產品來壓制中國這10%,還是更傾向於把屬於他們那90%的市場拱手讓出來?

至於說封裝測試.......我雖不做半導體,但就我所知,中國好像不僅做得了封裝測試,表現還不差吧?

沒錯,少了國際分工,中國勢必受到衝擊。但當這個行為來自於西方國家而非中國自身,你覺得中國的企業,政府與這些產品的客戶大抵是什麼反應?


你可以封鎖一個地區,可以封鎖一個國家,甚至你可以封鎖一個洲比如大洋洲。但是你無法封鎖一個世界。


資本是世界上最不管你是紅還是黑的東西。只要中國市場夠大,地下交易不會中斷。

中俄聯手,總比蘇聯強。

還有東亞民族耐受性強。大不了高科技水平就這樣,又不算生活水平低。

然後如果實在開始落後於世界,那麼就開始造核彈,天天全世界廣播今天造了幾顆,看誰先扛不住。跟中國耍無賴是吧,呵呵。


反對以上大部分回答。認為中國人口多資源豐富製造業發達,如果被封鎖,西方沒有廉價商品沒有稀土資源遲早要給中國跪舔。

那就看誰扛得過誰了,歐美的錢總要流動,大不了流動到非洲拉美,中國的產業工人怎麼辦?此外,關於資源,美國人不缺稀土,只是看中國人不要錢出口非要佔便宜而已。

至於中國製造業,反正進口機床壞了我看怎麼用機床生產新機床。


強烈BS某些答主"中國離了別人就活不了,別人離了中國一樣活"的言論。別開玩笑了好么?中國造不出CPU?中國是TMD造不出這麼好的CPU好么?現在講究性價比知道么?同樣的價格我是i7性能你是p4性能再TM愛國也得選前者吧?更別提什麼專業費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導致了中國目前沒有必要加大力度研發同等性能的民用CPU好么?如果其他國家技術封鎖那中國就有理由強迫你使用P4了啊,沒有辦法啊不是我不讓你用i7 人家不讓你用好么?中國造不出機床?中國造不出圓珠筆?還是那句話不造不代表不能造 只能說造不出別人這麼好的。但是不代表人家一封鎖中國就得傻眼好么?清朝閉關鎖國 ,新中國成立被世界孤立多少年?中國死了?自卑能自卑到這種地步也是樂得不行

-----------------------------------------------------------------------------

在此也是提示某些技術大牛們,技術確實是高精尖 但是沒這些高精尖技術的時候我也沒看這世界如何多災多難。別太高瞧了自己。


現在其實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

——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是中國不能自主生產的了,最多性能比國際頂尖水平有差距……但是封鎖之後……有些東西卻是只有中國能生產的……


矽谷趙家人和華爾街趙家人會找個機會和總統好好聊聊,總統好歹跟這些美利堅趙家人沾親帶故的,何必搞到大水沖了龍王廟的地步呢


歐美國家今天的超福利生活是通過超額的專利費用和破壞性的環境成本轉嫁實現的。兩個核心點解釋起來很簡單,第一,通過專利費來賺取超額利潤,第二,通過高污染生產行業轉移海外來實現國內環境的改善。我們現在來看看這些轉嫁最終目的地是哪兒?非洲?南美?東南亞?印度?誠然這些地方都不同程度的消化了部分的環境和專利轉嫁,但是這幾個地方加一起也比不過一個中國。年產銷量第一的汽車市場,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就這兩樣,一旦被技術封鎖,勢必導致大量的歐美企業瞬間冷凍。不信你問問大眾、通用的高管,問問三星IBM的高管,全面禁售你們的產品你們滋磁不滋磁啊?眾多國產廠商巴不得這一天早日到來呢。說到底,只要你有技術,就不怕封鎖,沒人家的好是一碼事兒,但是有沒有就是另外一碼事兒了。


我認為只要撐過這段封鎖期不發生政治和軍事動蕩,對我國的自主可控軟體,元器件建設絕對是好事,或者說能激發我國下定決心自己乾的信念。

從十一五開始就搞hgj建設投資,但是一直沒效果。為啥咧,我想就是因為外國知道把你逼急了反而會讓你自己搞出來,就像俄羅斯的企鵝公司,不如溫水煮青蛙,偷偷放鬆對你的管制,讓你進口那些元器件,精密儀器,這樣你就覺得能用上美國的東西,沒那麼必要現在開始大力自主建設了。

也是因為總是大量進口美歐的東西,國內自主投資的那些東西一直賣不出去,也沒有用戶反饋,沒有利潤和數據,怎麼能快速成長。

當然,體制,管理,人才,文化方方面面問題都有。但外國會收買人對政策施加影響是肯定的。

如問題那樣,斷了後路,反而能做好。像台積電,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出色


如果對中國全部禁運,不僅僅高科技產品,也包括糧食等,我相信,中國人吃飯絕對沒有那麼輕鬆,每年不知道要進口多少糧食。

如果禁運,糧食進去計劃經濟是妥妥的,中國自產的糧食是無法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您在城市估計無法吃到種類繁多美食,取而代之是傳統的粗食物。

如果禁運,政府不進行計劃糧食分配,會有很多人餓死,糧食成為奢飾品,價格瘋漲。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作為牲畜飼料,吃個豬肉絕對沒現在輕鬆。廣大農民大規模囤積糧食,有錢了不起?不賣你咋了?那時,跟糧食比,錢就是個屁!

我想那時,作為農民才是真正光榮自豪得事情。

民以食為天,多麼經典神聖的話,或多或少,在嘛個缺少食物的情況下,才真正有某些人能夠認真體會!!!


看完幾個希望趕緊封鎖,好像一封鎖中國立馬就能超英趕美,邁入發達國家的。我覺得中國這幾十年的教育基本是失敗的了。當年封鎖期間餓死幾千萬人的事情都忘了,呵呵,還有拿當年封鎖期間兩彈一星說事的,自己摸著良心說,當年有多少技術是蘇聯援助的,有多少技術骨幹是民國期間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不說了,如今愚民橫行,反智之風迴流。有點想法的年輕人能出去的趕緊出去吧,將來國家真的遭遇封鎖,這些叫囂封鎖是好事的傢伙是靠不住的,還得靠有家國情懷的海外華人精英,在國難關頭挺身而出。


大家看見中東土豪了么?錢從來都不缺,馬桶都用金子的,要多奢華有多奢華。但他們是強國么?不是。他們在科技方面未必如金錢方面富裕。

假設中國被封鎖,我覺得可能還不如中東呢。畢竟他們有石油可以作,而我國這麼多人,有什麼都經不住作。

至於說中國無視專利就能突飛猛進的,未免把科技想的太簡單了。有些東西不是用力就能出成果的,比如你再用力也成不了愛因斯坦。用力也許能蓋摩天大樓,但用力能搞出太空飛機么?


有人說聯合起來一定是極權的,不知道他們聽說過聯邦制國家和邦聯制國家沒?不是總說國外是資本家控制國家么?國家的聯合難道不是資本家的聯合?至於資本家聯合起來懟中國,怎麼看也不是沒有可能性,看你多麼作死了。畢竟國家性質完全不同啊!


一周內打下台灣

一個月內打下韓國

兩個月內打下日本

還不開放科技封鎖,就往中東打


恰恰相反,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中國的科技水平在不長的時期內會出現巨大的提升!

在缺少外部供應的情況下,只能自給自足,因此所有的需求都會求助於國內的廠商。對於CPU,操作系統、發動機等高精尖技術,原本由於價格、品質等方面的原因,優先自國外選購,國內的相關產業被完全抑制了。如果出現封鎖,等於是在國內開拓出一個巨大的新市場,因為有利可圖,必然會有大量廠商投入進去。要知道,這些東西能否做出來,技術不是最關鍵的,市場才是主導。由於市場的缺乏,中國優秀而得不到發展的企業和人才可是一抓一大把!

這種情況才是帝國主義國家真正不願看到的。

當然在短期會出現價格偏過高和質量偏差的情況。


這個國家因為社會生產效率的下降,將會導致物質產出減少,從而引發社會動亂。

決定你餓死多少人的,不是最長板,而是最短板。

看到別家的回答,感(純)覺(屬)寫(胡)的(扯)挺(八)好(道)的。

兩個銅球同時落地,你們知道有個國家叫印度嗎?你們知道東南亞嗎?你們知道非洲嗎?你們知道拉丁美洲嗎?你們真的感覺大白天的放高炮有意思?

答讀者問(饑荒來襲)

曠朗無塵islyfs:關於糧食安全,村長講講套路吧,老怪有講,然而比較分散,村長可以從起源發展現狀講起,蠻有趣一定。

易行道:@曠朗無塵islyfs 你是想聽饑荒,還是如何生產糧食(杜能農業論)?

曠朗無塵islyfs:@易行道 饑荒吧,可以夾帶正確生產經驗。

雲上的豬:中國可是數次在馬爾薩斯陷阱徘徊,在人口數量大,饑荒的陷阱下。中國還是石油農業情況下,朝鮮石油農業崩潰下,造成了苦難行軍。

wuweilxl:講糧食危機吧。糧食生產其實是和其他農業生產要素自洽的一個結果。比如說積溫(一年內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理論上鄭州同樣條件的土地糧食產量要比襄陽低,最簡單粗暴的一個道理就是襄陽積溫比鄭州高。而假如你再代入積溫導致遼寧還只能一年一熟,長沙可以一年兩熟,而廣州已經可以一年三熟了。食品是一個錨定物,他是勞動力價格的決定性因素。而勞動力價格是工業產品價格錨定物。同樣一套設備,中國用3000人,德國用100人,但資本方的工資支出都是一樣的。全世界都有工資-效率理論模型。

以上。美國的糧食價格是我們的一半,他還在下跌。美國的豬肉一斤三元,美國的牛肉也開始進入中國,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的傳統農業徹底的崩潰。中國農業為什麼可以生存到今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農業人口總數優勢。什麼是農業人口數量優勢?就是推恩令導致均產,均產導致人多,人多導致勞動力價格便宜,而人多導致國家工程的成本超級低。比如說都江堰工程。你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埃及,他是什麼人修?奴隸。你看修建白波運河的蘇聯,他是什麼人在修?勞改犯。對於國家而言,最難以接受的就是大型工程的勞動力成本。

前面講了美國的糧食價格,他是嚴格按照杜能農業論在生產糧食,所以成本超級低。而你把中國的幾十萬畝地的超級農場和美國一比,叫人汗顏。這是導致中國農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而能解決中國人口就業的是三產,所以說放開三產讓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不斷提高農民的人均土地數量是解決中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最關鍵一環。中國農業生產是虧本的!所以在以往長期對農業基礎設施的修建和維護中投入的天量的勞動力無法繼續維持。美國那種超級農場,全部機械化,還是按照工業化生產的標準生產,他的價格決定你中國的糧食價格,所以中國糧食生產你們是賠本的。最關鍵的是美國補貼三千億美元,相當於兩萬四千億人民幣。中國補貼自己農業多少錢?一百億人民幣,當然這些錢主要還是進了中儲糧的腰包,剩下的殘羹剩飯象徵性的給農民一點,即使如此還要層層過手。

關於中國的農業生產,他的華北有大量的中低產田可以改造。但沒有人去改造。他在長江中下游有大量的中低產田可以改造,但沒有人去改造。中國還可以在東南沿海的河道入海口填海造陸,但那關農業部門什麼事情?中國在東北和西北還有大量的荒地可以開墾,但是你們懂得,中國的地主都是被吊起來打死的,所以在中國人均七分地就是政治正確。資本不願意進入農業,農民沒用能力發展農業,國家不願意補貼,有關部門作壁上觀,然後農業生產決定中國核電的價格。人之所以被餓死,並不是因為糧食生產系統不能生產糧食,而是人們不願意去生產。

接著是全世界的糧食生產,歐洲和日本長期保持中國人西漢以前的長子繼承製度,所以土地集中度非常高,而城市化讓農業生產的效率也有了質的提升。非洲和拉美的農業生產系統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比不了,但比中國還是比較先進的。但他們這些國家和地區對農業生產並沒有話語權,價格是中國、美國、歐洲、日本說了算。對於美國而言,他不僅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他還是農產品進口大國,他當然要嚴打農產品價格。在全世界而言農產品就意味著勞動力價格,勞動力價格就意味著工業製成品價格,工業製成品價格就意味著美元購買力。美元購買力就是美元匯率!美元購買力就是美元匯率!美元購買力就是美元匯率!而非洲和拉美由於經濟單一,他的農業嚴重依賴歐美中日,所以被操控很正常的事情。你一百美元種出來的糧食,最好的結局就是八十美元賣給我,這就是美國人的邏輯。道理其實超級簡單,美國人的生產成本只有六十,美國補貼又減少了二十,最後美國的價格就是四十,你不願八十賣給我,我就六十賣給你。這個套路,就是用工業化和資本市場的錢補貼農業生產系統,最後叫第三世界買單,這也是人類社會人口發展為什麼受限的原因。他們的農業生產系統嚴重虧本,而農產品價格嚴重的抑制了農業生產的投入。中國是扭曲房地產價格,歐美是扭曲農產品價格,他們價格調節的手段就是為了促進或抑制資本的進入或流出。因為蓋樓的不是建築工人,而是中國央行。種糧食的不是日本、德國的農民,而是華盛頓奴役大道33號的美聯儲。

會不會爆發饑荒呢?當然會。你們觀察08年至今的糧食價格,美國打壓糧食價格幾近喪心病狂。中國的糧食價格是相對接近成本的,一方面他有百億補貼,另外一方面他的勞動力價格是不計的!然後你以此對照亞(印度)非拉的農業生產系統,中國還有工業化和金融行業可以補貼印度連完整的化肥生產系統都沒有建立。這些國家的農民,那個苦逼啊。除非印度、非洲、拉美也拿出來3000億美元補貼農業,否則他們只能被動接受遊戲規則。08年至17年,全世界除了美國都在事實上拆除農業設施,這就是美國人的全球農業縮表計劃。他有全世界最高效率的農業生產系統,還有創造全世界貨幣信用的機制,然後他拿著你的錢補貼他的農業,和你打價格戰。美國人真的太會玩了。現在的情況就是中國的糧食自給率70%,中國的油品自給率38%,剩下的可能都是地溝油。講真中國糧食儲備到底有多少糧食真的是一個未知數。然後你看亞非拉(中國、日本、韓國已經事實脫亞),他們完全就是咎由自取,你說你泰國的大米,你的價格已經奇高了吧,中國用高鐵換你的大米,這總是雙贏的吧,但他們認為這是虧本的。所以說中國人繼續打壓大米價格就是超級符合中國利益的事情。國家就是無情的動物,中國人吃飽飯就需要泰國人餓死,這就是物質守恆定律。

以東南亞為例,他的外資在有序加速流出,爆發金融危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屆時全球的農業生產系統都要經受一次現金流的考驗,假如你沒有資本儲備,你只能關門大吉。我們最優的策略就跟著美國人混,我們不能修改遊戲規則,但我們可以適應。只要我們有美元,我們就能買到美國糧食。我們就能把饑荒通過遊戲規則輸出。當越南、泰國開始餓死人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適當的援助他們十噸、二十噸的,以感謝他們對我們的不支持。糧食出口國居然餓死人。你們是不是聽的很可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和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越南和泰國這些糧食出口大國都出現了饑荒,兩國政府緊急終止糧食糧食出口。而這種不負責任的糧食出口政策導致國際糧食價格短時間內飆漲,而越南和泰國國內的窮人因為外資流出而買不起糧食,最後演化為騷亂和暴亂。

饑荒、瘟疫和戰爭是人類社會最好的朋友,因為他們大幅降低我們這個社會發展的成本。人類為什麼挨餓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人類社會的不自覺。


以我的觀察,結論和幾位答主的回答應該一致。那就是越封鎖其實對中國越好,越對中國開放其實越是慢性毒藥扼殺中國的創造創新能力。

舉例,汽車。「市場換技術」戰略讓中國品牌汽車這些年發展起來了嗎?比我們紅旗還晚的現代起亞再被大家吐槽,也比我們目前的國產汽車成功的多。為什麼?因為我們能進口零部件,能進口整車,研發投入大見效慢性能又不行,能買幹啥要自己研究?事實證明,越封鎖的領域我們越是能取得成就。航空航天就是例子。

在國家上,印度能買到各國武器,結果自己的武器研發水平如何?簡直就是笑話一般存在。我們雖然不能說各個一流,但起碼主要裝備自給自足部分裝備有亮點還是沒有問題的。

再怎麼說中國教育不好,中國教育培養的人才將中國建設到今天的這個水平。各位上知乎大多也至少經歷過國內幼兒園小學教育吧?我們高等教育再差,如此眾多的高校畢業生也能有一小撮非常優秀的人創造一部分進步,然後推廣技術應用創造價值。被公派出國,就能深深感受到國家為了科技進步可是付出了大價錢,派出的人再差勁,總量多了總是能推動國內縮短差距的。很多領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的差距。以知乎上中青年知識分子的年齡推斷,我們還是很有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超過美國的。


弱弱的問一句,他們不用稀土,怎麼造晶元?


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就什麼都有了


那老外們就從中國進口廢玻璃提取稀土吧


台積電在大陸的廠子會被收歸國有吧


谷歌放棄中國,然後百度耍流氓。。。結果應該差不多吧


應該是不會出現所謂「倒逼產業發展壯大」的情形。

參考歷史上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影響。巴統是禁止成員國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的,這其中就包括計算機設備。巴統解散之前中國軟硬體產業似乎欣欣向榮,還出現了史玉柱的巨人公司這樣的企業: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巨人的發家史中得到了契合的印證。可以說,沒有史玉柱研發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軟體,便沒有巨人的橫空出世;沒有巨人研發團隊的技術攻堅,便沒有巨人的快速壯大。電腦及軟體領域的天然優勢使之屹立於行業之林,並隨著M-6401漢卡到M-6405漢卡的研發、巨人中文手寫電腦、巨人中文筆記本電腦、巨人傳真卡、巨人中文電子收款機、巨人鑽石財務軟體、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產品的推陳出新,專業技術已成為巨人集團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巴統解散之後,COMPAQ、HP、AST、IBM等世界知名電腦公司開始「圍繅」中國市場,民族產業的佔有率快速萎縮,其中毀掉的就有巨人公司。

二十年前我們的技術落後,但是因為技術封鎖,先天不足沒有根基的中國企業得以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今天我們軟體與硬體產業依然與西方有很大差距,如果沒了西方的強大對手競爭……

其實還有相思的例子,看一看曾經繁榮過的國產單機遊戲如何衰敗即可。為何主機入華很多人認為是發展的機會?大概因為中國企業面對的對手終於是實力強大的外國優秀對手了吧


雖然西方全面封鎖中國幾乎不可能,然而只要美國一家對中國封鎖,就足夠搞死中國電子行業了。

現實的例子就是美國制裁中興,中興直接軟蛋,認繳罰款然後ceo下台。

別忘了中興可是國字型大小哦~

IT行業也會受到極大衝擊,首先供應商會大幅換血,便宜的國產交換設備和伺服器等再也買不到了,思科是美國的也別想了,其次如果連nokia也站到了封鎖陣營里,那IT行業也要垮。

對於那些說即使美國封鎖,中國也可以從其它國家進口高科技產品的,請問你聽說過一個詞叫成本嗎。。。

另外我想說美國之所以叫超級大國,是因為其真的有搞死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能力,牛逼如蘇聯,囂張如日本,檣櫓灰飛煙滅。


其實國內的科技水平並沒那麼不堪,很多時候是經濟性差一點,所謂CPU之類的中國一直可以製造,只是在經濟性,市場競爭力上難以企及已經發展起來的品牌。再如單反相機,很多人說中國做不出來,這是多可笑,不考慮經濟性肯定是可以造出來的,但大家不是以一個為了做科研的態度去做這個,這些都是產品,商品,具體到實體是企業要做產品,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打開不了市場,得不到收益,只有傻子會去做。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意義,在於講生產成本在全球範圍內降低。

中國在尖端科技上其實已經比較先進了,在某些領域上沒有突破是因為沒有強烈迫切的需求,沒有像兩彈一星一樣的國家戰略意義,這也會造成這些領域不會受到重視和相應的資源支持。

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看什麼問題要把經濟因素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不然都是子虛烏有的空中樓閣。

假設一個更徹底的,除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全部消失,包括他的資源,科技,人才等,那麼中國確實會受到影響,以外貿作為重要支撐的經濟會大幅受限,一些國內稀缺的資源會制約很多產業的發展,但是科技很多之前沒有受到重視的會有更多機會。

所以科技封鎖不成立,可怕的是經濟封鎖


這麼多答主哪兒來的優越感,只有少數清醒

我朝對世界的貢獻就是提供大量的廉價品,搶奪發達國家中低層產業的飯碗,逼迫發達國家向上遊走

在我朝閉關自宮,改開之前,歐美的日子不好過了?

歐美對我朝的高端技術封鎖一直存在,我朝這麼大市場為什麼不反制啊?

奧巴馬為什麼要搞tpp?為什麼一直有針對我朝的反傾銷案?

將來10-20年AI技術不斷成熟,所有產業都不需要廉價勞動力全部機器代替,

根本不需要人力成本支出,廉價產品滿天飛,我朝還有什麼優勢?

發達國家老早就是後工業時代了,什麼產業空心化,人家重新撿起來分分鐘的事情,而我朝剛剛完成工業化

服務業都在被機器取代,高盛的自營部門從300人削減到6人,留下的6人需要金融知識又必須精通IT

舉這個例子就是來說明只會在知乎夸夸其談,優越感爆棚的將來最好的結局就是被圈養的豬


推薦閱讀:

難民流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現在有哪些組織在抵抗 ISIS 以及怎樣可以盡綿薄之力?
中國現在的國力能支持中國走出去嗎?
國際關係學雜談(三)

TAG:政治 | 工業 | 科技 | 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