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在心理學行為主義流派中有幾個比較有名的實驗,總結起來一句話,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箱子,華生的孩子。我記得我們老師在講這幾個實驗的時候舉了一個生活例子,正是關於小孩哭泣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說明跟解釋,我決定先從介紹這幾個實驗開始。

——————————————我是實驗介紹分割線————————————————————

巴甫洛夫的狗又被稱為經典條件反射,長話短說:一隻狗看到肉流口水,聽到搖鈴聲不會流口水,而人為地讓這隻狗在每次吃肉前都先聽到搖鈴聲,幾次之後,只要搖鈴聲出現,這隻狗就有種意識,馬上香噴噴的肉就要來了,那麼它就算光聽搖鈴聲沒看到肉,也會流口水。

插入一幅漫畫作圖解:

(圖片來自微博)

下面說說斯金納的箱子,這是重點,來個標記符號,斯金納的箱子又被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介紹幾個概念。正強化指的是通過獎勵來強化對方的行為;負強化指的是通過減少一個對方不想要的來強化對方的行為,這個打個比方,比如一個孩子每天回家除了寫作業還要洗碗,寫作業跟洗碗都是他所不喜歡的,但是因為這次考試考得好,所以媽媽特別獎勵他不用洗碗了,這個舉動就會強化他考試考好的行為。正懲罰指的是通過懲罰來削弱對方的行為;負懲罰指的是減少一個對方想要的來削弱對方的行為,再來個比方,還是那個孩子,暑假可以打籃球也可以上網,打籃球跟上網都是他喜歡的,但是因為這次考試考得不好,所以媽媽把家裡網給斷了,禁止他上網,這樣剝奪對方一個想要的事物就會弱化相對應的行為。

最後說說華生的孩子,華生在《行為主義》這本書里這麼說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強盜。」(摘自百度)先不去評價華生到底能不能只通過行為主義的實驗做到,但這句話也恰恰說明了,如果想要通過行為改變一個孩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補充: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實驗:這個實驗主要在於一個榜樣的問題,就是人們會通過看別人的行為跟這種行為帶來的結果中進行學習。比如說,學生A因為語文成績好被老師表揚,這時候被學生B看到,他覺得表揚是他想要的結果,那麼他就會效仿去努力學習語文,爭取取得好成績來得到他想要的這種表揚。

——————————————我是實驗介紹結束分割線^▼^———————————————

下面來說說發生在我們老師身上的事例:我們老師家有個兒子,四五歲左右,在超市看到一個小女孩通過撒潑打滾、哭號吵鬧得到了自己心愛的洋娃娃之後決定效仿。(要不要再加一個班杜拉的觀察學習……思考ING……)那天我們老師帶著她心愛的兒子去了超市,兒子站在玩具區不肯走,一開始小聲地表達自己想要玩具的慾望,被老師拒絕後,開始上演大戲,哭著嚎著趴地上,這時候引來了所有導購和顧客的目光,老師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下很淡定地說,你再哭我就走了。兒子覺得可能火不夠大,就哭得更厲害了。然後……然後……然後我們老師就真的自己走了……(一般來說,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會離開十步左右做做樣子,最後在周圍人可怕的目光跟指指點點下向孩子妥協。解釋一下我們老師是怎麼走的,就是很悠閑地拿著list選購自己計劃要買的商品,然後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兒子跑過來了,兩人就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的後續也簡單說一下,老師跟她兒子回家後達成了一個協議,想要玩具可以,但必須是在家裡由爸爸媽媽跟兒子三人商討好的並且寫在購物清單上的,如果再次出現在超市撒潑打滾只為得到自己想要玩具的情況,就再也沒有玩具了。

解釋一下這個例子裡面所涉及到的行為主義理論,首先兒子通過觀察學習,從榜樣那裡得到一個新的行為,並期待由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如果在超市兒子哭號的時候就購入玩具,這時就產生了一個正強化,讓他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得到玩具,從而加強這種行為。這種條件反射的鏈接,可能只需要一次就能達成。而老師沒有管兒子獨自離去這件事情對於兒子來說就是一個負懲罰,去掉一個他想要的(母親的關注),從而得到懲罰。這種條件反射的鏈接,也可能只需要一次就能達成。最後回家後的協議表示,如果跟父母好好商量,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正強化),如果哭鬧,就一輩子沒有玩具(負懲罰)。

——————————————我是小廢話分割線o(* ̄▽ ̄*)o ———————————————

剛醒就看到這個問題,本來打算拿手機回復的,但是覺得難得在知乎遇到一個我能回答的問題還是要認真對待一下,就速度爬起來開電腦,我媽還以為我中邪了呢orz~~~~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提問者有所幫助,順便說一下,不建議用毆打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來當作懲罰,如果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請避免這種傷害。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這個問題的。

因為一開始,他唯一懂得的,向這個世界表達不良感受的方式,就只有這一種。而我們都理解,我們都認為這理所當然,那麼他哭了之後肯定他的不舒服也會被家長發現,問題會被解決,就算遇著粗心的家長,怎麼也不能發現他到底是哭什麼,至少能得到擁抱和安慰。所以他一定會掌握這個手段。

後來孩子慢慢長大,可能我們就不覺得他遇到問題就哭是理所當然的了。

比如有一次我同事問我,你罵過孩子沒有,我說沒有,她覺得我很耐心。後來我想想其實不是的,是當時她的孩子已經3歲了,我的才1歲。我對我孩子的期望值沒有那麼高,很多事,他不懂,很正常嘛,他才1歲,如果是3歲還不懂這個,可能我也要罵的。

所以你看這就有個,到底他哭得合理不合理的問題。

現在我兒子1歲10個月,我帶他上公園去,他看到有個5歲的哥哥,有一輛扭扭車,他就過去搶。我這兒子很霸氣,動作又快,我攔不及,或者其實我沒有很想攔著,因為我認為5歲不可能打不過2歲。

我就對那哥哥說,如果你不想給他玩,你就說,阿姨會跟他講。

但是那哥哥什麼也沒有說。後來他爺爺喊他回家,他就哇一聲哭了,說車被搶了沒要回來,怎麼回家。他爺爺也生氣,說那你不會要回來嗎?哭有什麼用?為什麼弟弟就不哭?

他就一直哭。

然後我就跟我兒子解釋,我說哥哥要回家了,你得把車還給人家,這車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能這樣。你看他哭了,他不樂意你玩他的車。

我兒子就自己把扭扭車推過去還人家了。

那哥哥還在哭吶!

他爺爺給哭得肝兒顫,也不再說什麼了,緊緊抱著他,另一手拖著車,走了。

你看這事裡頭,我的態度就是,小孩子的事讓小孩子自己去協調,只要沒打起來,我不管的。所以我的孩子不哭。即使遇到強硬的哥哥,搶不到車,他也是不會哭的,他可能回來找我要山楂片送人家,然後換來坐車的機會,因為我反正不會幫他去交涉說「哥哥讓弟弟坐一會好不好?」我從來不說這樣的話。最多他被打了,我馬上把他抱走,但是我會跟他說,你不能這樣搶,車子是哥哥的,不是我們的,他不樂意讓我們坐我們就不能坐。

始終我不幫他去爭取什麼,我只是保護他。

他就會明白哭是沒有用的,他還是得自己想辦法,而且他很能接受想了辦法也可能沒辦法的結局,因為我從來就沒有跟他表示過老娘會為你擺平世界,為娘是有力所不逮的事情的,他最好從小就知道這一點。但是我會盡我所能保護他不受傷害,我跟他在一起想辦法,我不希望他認為媽媽根本不愛他不關心他,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哭。

反過來如果被搶的是他,我也是說,你應該大方點,也讓別人玩一會。如果你實在不想讓別人玩,那你自己去要回來。

有一段他不樂意分享玩具,把別人趕跑了。過了一會兒他發現人都走了,沒人陪他玩了。我就說,你那麼小氣誰要跟你做朋友。

後來他就比較無所謂,讓給別人玩也可以,或者別人坐車,他幫推一下也可以。

通常過一會兒想要回來的時候,別人的家長也會讓自己孩子還回來。如果實在要不回來,打又打不過,我兒子也會很委屈,有一段他委屈得大哭,邊自己打自己的頭。這其實和哭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通過自虐來引起關注。結果我哈哈大笑說,哪有人這麼傻的,別人打你,你就自己打自己啊?那疼的不還是你自己啊?然後他也覺得這個行為好傻,就不再做了。但是這之後我肯定會為他要回他的東西,去跟別家孩子說:「我們要回家了,下次再一起玩吧,好嗎?」

要回來的車,我才不會幫他拖呢!就算眼角還掛著淚花,我也會說,這是你的車,你自己看好,別再讓人搶走了,一起走回家吧!

所以我的孩子不怎麼哭啊,他還在小區里收了很多小弟呢!遇到好看的妹妹,還特別殷勤主動呢!

不僅在哭得是不是合理的問題上,家長的判斷會影響結果。總的來說,我覺得家長對各方面的期望值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認為,他是小孩,他聽不懂,他不能自己處理……然後你會幫他做啊,然後他就真的不懂,不行,不想學,會哭就好了。

如果你認為,他可以的,他能做到的……然後你就像我一樣站在旁邊看。

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其實很能幹,很勇敢,很有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像你以為的那麼差。


我這個回答其實是不切題的,不過借題發揮說一些關於孩子哭的想法。

在我生孩子之前我是個非常討厭孩子哭的大人,所以女兒小的時候只要她哭,我不但不會順著他,反而會變得非常不耐煩。不知道是不是這種教育起了作用,女兒一向講道理,去超市也好玩具店也好,要買什麼不要買什麼,從來不會以哭鬧來要挾我。

我第一次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在她5歲的某一天,那一次,因為不給她買肯德基,她開始大哭,通常情況下,我會按照我習得的教育方法,找一個角落讓她哭個夠,可是那一天因為要趕路,我非常不耐煩,對著她凶。沒想到她一邊哭一邊大叫:你不給我買肯德基,哭都不讓我哭,你是一個壞媽媽!

我真的在一瞬間就被打敗了。

哭是什麼?它本不是要挾,是我們情緒的表達。我們大人,就算知道生氣沒用,發怒沒用,傷心沒用,可是我們還是會生氣、發怒和傷心。孩子那麼小,當他的希望落空時,他是多麼無力,除了哭,他什麼都不能做,我們卻連他哭的權力都要剝奪,我們是怎麼做媽媽的呢?

我開始反思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大人開始以為孩子用哭是來解決的問題。我真的無解。就算是那些在玩具櫃前大哭滾地的孩子,他們是真的傷心,還是他們會一邊哭一邊心裡想著堅持哭一會兒,媽媽就會買的?我希望還認為孩子是後者的大人們找個機會大哭一次試試,體會一下哭是多麼累人的一件事情。

我們反對孩子哭,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哭時我們大人也會無力感爆棚吧?

順便分享另一個帶孩子的體會。有一次,我們一起看電視,電視中的人痛哭流涕,她哈哈大笑。我很震驚,她怎麼這麼沒有同情心?!可轉念一想,如果每次她哭的時候我們或無動於衷或哈哈大笑或憤怒以對,怎麼能要求她對別人的眼淚能報以同情呢?

所以,孩子哭真的不是問題。倒是我們可以問問:孩子習慣讓大人來解決問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這兩件事情並不能完全關聯。但是如果是家長自己提這個問題出來的話,我覺得就有問題了。

養孩子之中最常見的就是,家長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然後就是我有什麼問題。如果是覺得別人家長有啥問題。那沒必要問了。不可能去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一個家庭的氣質。

首先,我覺得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但很多時候,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小的時候,你把他的玩具送給別的孩子玩,孩子還鬧不清無權關係的時候,她哭是真哭。這對於成人來說,不亞於你就一套房,然後別人把你的房子送人了。這種哭非常正常。處理方法一般是預防。不要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可能就是了。大一點了以後可以和她簡單說明短時間的給別人分享,她能夠接受的情況下讓她和這種物體的關係分離。但是目的是讓她覺得她對於這個東西有控制權。想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要回來。有絕對權力。她就不會再用哭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了。

但是如果沒做好。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老是覺得岌岌可危。隨時失去了拿不回來。然後一哭。不管你怎麼說她,訓她,打她。只要最後這個東西會回到她手上。這一個行為模式就被建立了。也就是她不哭沒有控制權。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那麼生物的天性就是讓她做出自然選擇。做最有效的事情。我想這是題主希望看到的答案了。

但是,我還想補充的就是。不要因為看到這個答案就認為孩子哭就是這樣。孩子哭的原因太多了。好好的去讀讀兒童教育的書,引起孩子哭可能是生病,疲勞,緊張,沒有受到尊重,實際和他預想的嚴重偏離,驚嚇,條件反射等等。而且這裡面每一條都會和其它條以及其它情感交叉複合。

說個我常見的。就是那些個我們通常會欺負其他孩子的孩子。他們會有一種被那些個被他們欺負的孩子精神上欺負的狀態。說個典型的例子。一個這樣的男生和與他一起玩的女生打鬧。不小心弄疼了女生,說實話,我看到的是他的確不是故意的。但是,女生一哭,所有的輿論導向都是指向這個男孩的。男孩一邊哭一邊就抄起拳頭打身邊說他的男生。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大人過來再把這個男孩再次胖揍一頓。那大家說,在這個事情之中,男孩是侵害者還是受害者?如果這樣的事情在這個男生一身中反覆多次(這種對男孩的暴力形象的定義一旦形成,這樣的反覆基本上是只會加強)。這個男孩到底是天生暴力呢?還是大家把這個孩子推到這個角色裡面去的呢?

所以,對孩子的哭,也好還是任何的情感,需要客觀冷靜的去認識。這樣的問題,多少讓我感覺到有一個主觀意識先存在了。


在小孩還沒學會說話的時候,哭其實是小孩和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通過哭可以引起養育者的注意,並解決需求,比如餓的時候就哭。其實這也是我們早年的一種解決需求的最主要方式!而到了小孩長大了,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解決問題,但是遇到一些自己無能為力的問題時候,他會尋求潛意識中最原始的方式——哭。而且重點是,許多家長對於小孩哭是很緊張的,小孩子一哭,馬上就幫他解決問題,一哭,就滿足他的不被允許的需求,很多情況是這樣的,比如小孩子想買一些什麼東西,家長不給,小孩通過各種方式,自己的需求還是沒有滿足,小孩就會哭,而通常大人一見小孩哭,就會答應他們的需求,這樣來來往往,會讓他們覺得哭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後當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所以尤其是在一些教養方面的問題,涉及到一些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對小孩哭太容易心軟,他哭幾次覺得解決不了問題,那他以後就不怎麼哭了,,而是找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剛剛在知乎日報看到這篇文章,看了個評論說,華生的孩子得了精神分裂 想自殺。自己網上查了下感覺這個比較靠譜,複製傳播下

心理醫生全面揭示「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後驚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寫下此文,希望媽媽們看到真正的心理學,不要隨意使用網路流傳的育兒法無謂自坑。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一、中國網路流傳最廣的帖子《美國媽媽帶孩子的17個絕招》

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其實是個華人,在美國網路可以搜索到,且差評不斷。

二、哭聲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現在國內網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序化了、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童年對愛的絕望,讓 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的建議。親密育兒,按需餵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基本的共識。

三、哭聲免疫法的真實案例

1,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並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餵飽奶後,既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級,姐姐的孩子被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網友評論;「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出生後單獨睡房間,苦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從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

3,網友私信告訴我曾使用哭聲免疫法冷酷訓練孩子,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症。

4,一名愛護子女、堅持喂哺母乳的好媽媽,疑為儘快教懂3個月大兒子「一覺睡到天光」,昨凌晨縱聽到愛兒哭喊亦忍心不予理會,豈料及後男嬰俯趴在床窒息死亡。

以上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大呼冤枉,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在這些可怕觀念的毒害下,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後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

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親密育兒

嬰兒出生後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說法,「心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如果媽媽自身也得到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佔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TMD的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一些網友的微博回復:

「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諸如不斷旋轉的無底洞或者象蛇一樣盤旋的奇怪線條。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床上,哭了半天卻還是沒有人理睬。父母從未真正意義上陪伴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後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與父母親情連接斷裂障礙的因素之一。「

「以前寶寶哭,我有時候,是偶爾,不是經常,會故意不理,聽她哭我會覺得隱隱開心。後來我明白,原來是我小時候經常被漠視,曾經被放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一天沒人理。懂了這個後,我再也不會漠視寶寶哭了,也不會覺得高興了。」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裡。完全不像正常兒童,面對新鮮事物,可能有點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去探索。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聲免疫法之後,網友們的評論,讓我再次震驚這種方法的危害是多麼廣。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後,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願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其中一個讓人特別吐血,媽媽定點哺乳,極少抱孩子,現在2歲多異常的「乖」,很少哭,而且大人一說他,就馬上止哭,腳被劃傷,拖了一地血腳印,卻不哭不叫疼。2歲多,就已經像「殭屍」一樣,這孩子未來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礙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媽媽渴望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嬰兒」,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無理取鬧」都不願理睬甚至打擊,孩子只能主動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僅剩一點維持活著,不再對這個世界發出吶喊,成為一具悲哀的行屍走肉。

特別宅的人,很可能是因為曾經的欲求不被看到,從而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再無法和人產生交集和共振,成為一個不惹麻煩,一切都自己搞定的「好人」,人群中如同孤島,這是好深好深的終極悲哀。

夜哭,因為孩子需要你

有些專家說孩子夜醒頻繁會影響大腦發育,建議戒夜奶,訓練完整睡眠。如果任憑嬰兒哭,確實會哭累了自己睡著,腦神經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執分裂」的神經迴路,為嚴重的人格障礙打下基礎。

――――――――――――――――――――――――――――――――――

有些嬰兒經常會在夜半啼哭,於是一些「專家」又跑出來指點,說夜奶頻繁會導致嬰兒睡眠不足,影響大腦發育,要戒夜奶。相信這些說法的媽媽,如果你自己夜裡餓了,或是做噩夢驚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還是給你熱點牛奶,來個溫情的擁抱?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就是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我家貓就是這樣,乒乓球如果滾進沙發底,小貓咪不會去找,大貓咪知道乒乓球雖然看不見但還是存在,會去沙發底尋找。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喜歡玩「藏貓貓」遊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的笑,因為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麼又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太神奇啦。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這個遊戲就不再逗笑。

有時候媽媽僅僅去上了個廁所,嬰兒也會大哭,因為真的以為媽媽消失了。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記不住自己和別人臉部的細節,因為他們曾經很少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即使看到媽媽,也常是空洞無物的眼神。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如同噩夢一般,很像嬰兒的思維過程。嬰兒的世界充滿幻想,沒有邏輯,既有美好創意的一面,也有如《生化危機》一般的破碎和噩夢,佛洛依德稱之為「初級思維過程」。這個過程,通過父母的撫慰,逐漸人性化,邏輯化,同時成為天馬行空般創造力的來源。

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驚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母親的存在,陷入混亂的初級思維過程,無法將現實和幻想區別開來。這個我自己深有體會,《生化危機》里的小女孩還有超級武器型媽媽,而我的夢裡只有殭屍怪獸和死亡。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孩子「獨立堅強」"完整睡眠」,就是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不知道那些為孩子腦神經發育著想的專家,這時候是要保護孩子發育什麼呢,發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經迴路?

摘錄一些網友的觀察體驗:

「還記得我給兒子斷奶的時候,平時從沒看過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跑來強行讓我和兒子隔離,才7個多月的兒子突然看不到媽媽,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似他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我記得那天下大雨,從外面趕回家的時候自己也哭成淚人!一進家門,兒子看到我時那個眼神我永遠都忘不了」

「小月齡寶寶夜奶有著填飽肚子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雙重作用。大寶寶吃夜奶滿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歲的小小米同學依然會在生病,遭遇挫折等等之後要求頻繁夜奶,之後明顯心情修復的十分不錯。「斷夜奶」只有傷害!」

「說到我心坎里了,瓜哥是個夜奶頻繁的孩子,我也經常被提醒或者教育說夜奶頻繁對孩子發育不好。對比我持置之不理的態度。我沒聽說過誰家孩子因為夜奶頻繁長大成了傻子,我只聽說過三歲定八十。我小時候就有對黑夜的恐懼,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樣,所以在他每一次夜醒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在。」

所以,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當然,這也是心理醫生有飯吃的基礎。為了避免你的孩子將來花大量時間和金錢看心理醫生,盡情的親密育兒吧。無論他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地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紮根大地,踏實而心安。他可以成為靈魂深處召喚他成為的人,世俗的價值體系可能會嘲笑他,最終,他的成就讓世人驚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實,他只是一個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應得的愛。

孩子夜哭夜奶頻繁,確實會讓母親疲憊不堪。如果母嬰之間心的鏈接增加,孩子經常感受到母親的存在,可以減少夜哭的次數。若和孩子之間的鏈接不深,請不要責怪自己,因為你自己在嬰兒時期,也沒有經常被母親深情地「看見」。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多去感受嬰兒,比如讓自己全身放鬆,觀察嬰兒的呼吸,同時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嬰之間呼吸的節律,如協奏曲一般。這就是一種催眠練習,非常好的增加心與心的鏈接,讓人活在當下,存在感十足。當人體驗到當下的存在感,「頭腦的我」卻很容易焦慮恐慌,練著練著就想逃離當下,思緒飄走。如果有情緒升起,則繼續觀察這個情緒,不評判,不阻礙,不逃跑,讓情緒自由流動。這就是提升覺知力和平等心的「生活禪修」。嬰兒天然地活在當下,和萬物鏈接,藉助嬰兒的存在,覺知自己,事半功倍。請珍惜這個神奇的生命,深愛他,就是重新療愈自己「內在的嬰兒」,讓曾經受傷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長大,再一次面向心靈去生活。

六、如何辨別真偽育兒經

網上育兒經眾多,真偽難辨,如果父母拿孩子做了實驗才知道對孩子影響如何,實在是難以挽回的悲劇。其實父母並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養育好孩子,我們可以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辨別育兒經:讓你看後愈發覺得孩子有問題,需要教育改正孩子的,那只是頭腦的排泄物;如果育兒經讓你讀後愈發反省自己,增加自我認識,則是真正成長的力量。

********************************************************************

後記:親子關係這個話題,真是幾萬字也寫不完,因為太多活生生的個案,揭示童年親子關係對孩子未來婚戀、事業人際關係等所有方面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影響,和我們通常以為的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父母從小訓練嬰幼兒獨立,將來孩子並不會獨立,反而會在成年後的某個時間退行成無能的嬰兒,給家庭和事業造成巨大損害。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任何逆轉人性自然規律的育兒法都會讓人在成年後付出巨大代價,讓孩子成為孩子,而不要在童年訓練孩子具有成年人的品質,這樣等孩子成年後,才會成為一個正常健全的成年人。最後一句話送給所有人自勉: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尊重作者勞動,轉載需完整註明以下信息,否則請勿轉載-------

作者:李雪,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微博:@李雪愛與自由

微信:lixuexinlixue


孩子哭,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別的有效方式告訴你他們不高興、不滿意、受挫、傷自尊了、害怕、傷心等。
跟家長與他們的互動方式有關。跟家長處理孩子出現這些情緒的方式有關,跟孩子的氣質特點有關…


的確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但是比家長教育更加難的問題是:如何教育家長,謝謝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以下的信息

1、小孩幾歲

2、小孩真的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還是你認為小孩「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

3、小孩是真的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嗎?還是孩子面對問題的時候除了哭,別的什麼也不會/不能做?

4、所謂的「小孩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

那麼問題解決了嗎?還是說問題總是不斷出現,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包裝?

5、做為大人,你看到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了嗎?還是說你看到的只是你所以為是問題的「問題」?

我覺得我已經回答你這個問題了,當然你可以不同意我的,因為我回答的是我所看到的「問題」。

多講幾句:

所有的問題都只是浮在冰山浮在水上面的部分(行為的冰山模式,可以百度了解,手機上無法傳圖),我們往往只看到水上面的部分,而忽視了在孩子行為的背後有他的感受、態度、信念、和需要,所有問題之所以產生都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而有不好的感受,以及形成一個以為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信念和做出相應的行為來逃避不好的感受,以此,我們看到了一個行為,當這個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標準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行為定義為「問題」,但卻不去看或者看不見真正的問題所在。


1,孩子用這招得逞過。

2,家長沒有給孩子樹立起合理與不合理的觀念。


哭聲背後——我該如何教養你,我的兒子

昨晚,十點半到家,兒子和他爸爸在互相僵持著對峙。起因是,兒子完成了作業,讓他爸爸簽名,但是直接甩給他爸爸的,語氣也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當爸爸的面對兒子的態度,想要糾正,於是直接拒絕,於是兩人陷入僵持。父親發話,這種態度永遠不可能給你簽名。。。。。。兒子發飈,不簽就不簽,老師說了不簽就要留堂。。。。。。(覺得又不是沒完成作業,不給簽名,很委屈),於是嚎啕大哭。

  我安慰了他一下,哭得更凶,上氣不接下氣的,邊哭邊開罵。在哭聲中,原來我們很多東西因為不細心,把他忽略了,而他偏偏又是個內斂而敏感的小孩。他邊哭邊投訴說了好多:

  1、你自己又說以後再也不大聲跟我說話的,你現在又這麼大聲跟我說話(是的,曾經對他說過,有話好好說的);

  2、每次你回來板著臉對我說,叫我呀,叫我呀;(我的用意是:因為他進出從來不叫人,於是,每天我回來總提醒他主動叫我,當我還樂在其中,覺得他已主動養成打招呼的習慣時,原來他很不喜歡而又不敢反抗);

  3、有一次和A、B一起在樓下玩,A說話不小心把吐沫弄到B頭上,B以為是我弄的,然後A和B合起來欺負我,你們都沒有過問;

  4、在B家看見他家的拖把,覺得很好玩,於是跟他於起玩,然後,B把我的衣服弄得很臟,回來你就問我,為什麼衣服弄這麼臟,只會問為什麼?為什麼。。。。。。

  5、在讀幼兒園的時候,我不小心把手弄骨折了,B還嘲笑我是個瘸子;

  6、上次答應我說,在超市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的,結果,你這個又嫌貴、那個又嫌貴

  7、爸爸每次生氣都拿眼睛瞪著我。。。。。。一個勁地他哭著控訴了我們很多。

  我該如何養育你,我的兒子

  咄咄相逼好嗎?

  爸爸覺得孩子的說話語氣方式和態度都太沒有禮貌了,也令自己很沒有面子、生氣,想要糾正,情理之中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被人當面指責出自己的錯誤,並要求當場低頭認錯,這種回應的方式,且不說對方能不能接受;即便能接受,他當下又該如何做呢?知道自己錯了可低頭認錯,他不好意思、說不出口,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很強;不低頭,對面的爸爸在和自己針鋒相對,無路可走只能發飆……

  如果爸爸先接過作業給孩子簽了字,然後平靜的看著孩子並告訴他:我對你剛才的態度和語氣感到很不舒服,我想我們之間可以有更好的說話方式對嗎?

  簡單的一句話,即說出自己的感受,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和語氣問題,同時他還會感謝爸爸給他留有餘地,沒有逼迫自己,感受到爸爸的寬容

  咄咄相逼的對待孩子,只會激情抵觸情緒和反抗行為,即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會低頭認錯。

  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同時,也是在言傳身教的給孩子做著為人處世的示範。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我們首先應該思考是如何造成的?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幫我們時刻看清自己未能覺察到的自身問題

  有話好好說

  很多人常說我也知道該和孩子好好說話,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

  是啊,我相信每一位父母也確實都從心裡希望自己能做到對孩子好好說話,不發脾氣,但這個不是想想、下個決心就能做到的,需要自己不斷的練習才能成長起來。具體如何做以前在公眾號里有發過一篇文章《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裡面分析了導致發脾氣的三大要素:情緒、念頭、童年傷痛及如何練習幫助自己成長起來。是一篇實用性非常強的文章,如果能按裡面的方法堅持做下去,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尊重和禮貌不是靠強迫出來的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懂禮貌、愛打招呼,可這個確實不能靠強迫來的,強迫孩子只能適得其反,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是一種負面強化的行為

  更何況我們本身就在用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強迫孩子』去學會尊重,孩子又怎麼會能接受呢?他自身所感受到的都是不被尊重

  如果希望孩子懂禮貌尊重人,我們只需自己做好就可以了,禮貌的對待孩子、對待他人,當孩子從我們這裡感受到尊重,看到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就學會了尊重、懂得了禮貌

  說個小例子吧,大概是在乖寶剛6歲的時候,一次她和樓下的小姐姐好像正在討論著要去玩的事情,我有件事情要先和她說明,而當時兩個小傢伙正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個不停,我只好說:非常抱歉,但不得不打擾你們一下……後來我發現,從那次之後,乖寶就突然學會了這句話。每次在我和老婆聊天或是我忙的時候,她如果有事情要說,都會先說:抱歉,打擾一下……

  我沒有想過要教她或是要求、強迫著她這樣做,孩子只是感受到了我對她的尊重,看到了我的表達方式,她就自然而然的也去這樣做了

  不要和孩子越走越遠

  無論是對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嘲笑的忽視,亦或是孩子衣服弄髒了回來的追問,都是缺乏對孩子本身這個「人」的關注及良好的交流溝通

  首先說孩子在外面被欺負、嘲笑了,他心裡一定是難過、不舒服的,會有情緒,從表情上就能觀察的到,很多成年人遇到了一些事情,都掩飾不住自己的心情,更何況是孩子。只要稍有留意一般都能看的出來

  另外,我猜想平時孩子在面對你們時候應該是很有壓力的,否則不會因為把衣服弄髒了回家後,一直被追問為什麼也不敢說,證明孩子當時心裡是比較恐慌、害怕你們

  通常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點都放在了自己所關心的一些事情上,如孩子有沒有什麼不良行為、壞習慣,特別是在孩子上學後,幾乎是把學習、作業問題當成頭等大事,整天盯著、說著……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孩子本身這個「人」

  人是感情動物,是需要被關注、被愛、需要有情感交流的,若我們忽視了這些的話,就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為什麼有些孩子年紀輕輕才上大學甚至高中、初中的時候突然就自殺了?這都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關係的,孩子缺乏被關注和愛、缺乏存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跟家人從小就沒什麼溝通,有了任何問題都只能自己壓抑在心裡,當遇到一些重大挫折、問題時自己實在無法獨自承受了,最後毫不留戀的選擇放棄自己的人生……

  這種事或許我們可能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而那些出事的孩子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認為的呢?

  面對孩子突然哭訴出來這麼多事情,你或許被震驚到了,但應該感到慶幸,更該感謝你自己曾對孩子說過:有話好好說,讓孩子心裡對你們還有著信任和希望;感謝你自己不是也去教訓孩子而是選擇了安慰他,讓孩子的情緒有了出口,把壓抑在心裡的話都說了出來。否則若是一直自己憋在心裡,長此下去是很可怕的

  你覺得是孩子內斂敏感,可通過你的描述我感覺到的是你們沒有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缺乏對孩子的關注和溝通

  就像孩子說的爸爸每次生氣都瞪著他……孩子究竟做了什麼讓爸爸這麼生氣呢?每次我們因為孩子的行為就要發火的時候能不能先去關注、思考一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緣由呢?

  多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訴求,才是真正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隨性發泄自己的情緒,才能做到越來越了解孩子,親子關係越走越好,孩子亦會更願意和我們聊天、溝通

  唯有當孩子放下心中的「怕」了,再有弄髒衣服之類事情,孩子才「敢」開口說;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本身這個人、他的情緒的接納和關注了,再有什麼委屈和心裡話,才願意開口傾訴

  所以,每天孩子回家後,抽點時間一起聊聊天吧,問問這一天有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有趣的事情沒有?也可以和孩子探討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亦或是聊聊自己的事情。最好就是和孩子從小養成每天都聊聊天的習慣,等到將來孩子長大了的時候,你會發現無論是孩子或是你自己都會感激你當初的這個習慣的

 新鄉市心理學研究會


我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和鄰居家的阿姨一起打麻將,鄰居家的小孩想買玩具問媽媽要錢,哭了一會兒阿姨就給她了,我跟著學也哭著問媽媽要錢,哭了一會兒沒給,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開了,過一會兒不甘心又過來繼續哭,沒給,一下午來回折騰好幾次,媽媽只和我說了一句話,「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以後的日子再苦再累再有難處,我都知道哭完之後我還是得做自己的事情。

想哭就哭,是每一個人的自由,情緒的發泄是因為你是你,而不是為了某人達到某種目的。


孩子哭是用來交流的。

就跟你跟人打招呼和罵街是一樣的。

哭這事兒沒有褒貶的含義。

除非孩子都18歲了還在一直哭 否則一般不會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


孩子第一次採取哭這個辦法時家長選擇了順從,讓孩子的潛意識裡把哭自動默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有時候還是要允許孩子哭一哭的。

我媽從小教育我的是哭沒有用,還浪費力氣,所以不要哭。我小時候是個很能聽懂話的孩子,自己思考了一下覺得我媽的話很有道理,邏輯很自洽。於是我從小基本不哭,有各種負面的情緒也是自己強行壓制,即使有時候實在是生理性流淚或者被刺激到了實在忍不住哭了,只哭一兩聲就會強行通過咬自己之類的強制壓抑。連生氣了也只會很冷靜的和別人交涉。我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怒不定的人,腦內小劇場非常豐富,兩個情緒間可以完全沒有過渡直接轉換,但是喜我能表達,怒我只能自己一個人怒,而且是默默的無聲的怒。在我怒的時候除了手會抖得很厲害以外,別人完全看不出我情緒波動很大。

然後到了現在,我突然發現我完全不會表達負面情緒。所有人都覺得我脾氣很和善,算不上很軟,但是是個很友善的人,因為非常為別人著想,從來不會大發雷霆,最多冷臉沉默一陣。因為我不會正確的發脾氣,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面對正常人會哭泣和崩潰的場合我只會面無表情,因為完全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分頁阅读: 1 2